客庄人福庄人唱大曲(附光碟)

客庄人福庄人唱大曲(附光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客家文化
  • 地方戏曲
  • 民俗
  • 传统艺术
  • 戏曲
  • 福庄人
  • 客庄人
  • 音乐
  • 光碟
  • 文化遗产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古韵新声:中国戏曲的流变与传承》 一部全面梳理中国戏曲发展脉络、深入剖析经典剧目艺术精髓的权威著作 【内容概述】 《古韵新声:中国戏曲的流变与传承》并非仅仅聚焦于某一地方剧种或某一历史阶段的现象,而是一部宏大叙事与精微分析相结合的学术力作。本书旨在构建一个清晰、立体的中国戏曲艺术的知识体系,涵盖了从戏曲的起源、早期形态,到宋元南戏、杂剧的勃兴,再到明清传奇的鼎盛,直至近代以来各地方戏曲声腔的形成、发展与融合,直至当代戏曲艺术的创新与挑战。 本书的视角是跨区域、跨时代的。它不满足于对单一剧种(如京剧、昆曲、越剧等)的表面介绍,而是深入探讨了不同剧种在艺术形式、音乐结构、表演体系、舞台美术等方面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复杂历史过程。全书结构严谨,逻辑清晰,以时间为轴线,以艺术特征为切面,层层递进,力求展现中国戏曲艺术“千园竞秀,万紫千红”的壮阔图景。 【核心篇章与深入探讨】 第一部分:戏曲的溯源与雏形——从乐舞到“剧”的蜕变 本部分详细考证了中国戏曲艺术的文化基因,追溯其在远古祭祀乐舞、汉魏百戏、唐代参军戏中的早期萌芽。重点分析了宋代“瓦舍勾栏”的兴起,如何为成熟戏曲的诞生提供了物质基础和观众土壤。对“说唱合一”的早期模式,以及雅乐系统与民间曲艺在戏曲成型过程中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细致的文献梳理和理论阐释。 第二部分:元明清三代的黄金时代——杂剧与传奇的巅峰 这是全书的重中之重。在元代部分,本书聚焦关汉卿、白朴、马致远等大家的杰出成就,深入剖析元杂剧“一人兼唱念做打”的简约之美及其在叙事上的高度凝练。对于昆山腔的兴起和昆曲的形成,本书给予了极大的篇幅,通过分析汤显祖等人的作品,阐释了昆曲“以曲为纲,以唱为主”的精致化、文人化倾向,以及其在音乐、唱腔、板式运用上的复杂性与典雅性。明代传奇的“一剧之功,全在曲文”的特点,也被置于当时社会思潮的背景下进行考察。 第三部分:声腔的革命与地方戏的崛起 进入清代中后期,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和地域文化的勃发,声腔艺术迎来了大变革。本书详细描绘了以徽班进京为标志的京剧的形成过程,分析了京剧如何吸收融合了昆曲、秦腔、汉调等多种元素,最终形成了严谨的“京剧腔体”。同时,本书也涵盖了其他重要地方剧种的勃兴,如川剧的“变脸吐火”绝技、越剧的“一唱众和”的文人气质、粤剧的南音底蕴等,重点探讨了这些剧种在音乐结构、人物塑造和舞台调度上的地域特色与艺术创新。 第四部分:表演体系与审美范式——“行当”与“做派”的哲学 本书超越了对剧目内容的简单介绍,转而深入剖析戏曲的表演本体。详尽解析了旦、生、净、丑等行当的程式化规范,探讨了“虚拟性”表演在空间处理、时间观念和情感表达上的独特哲学。特别是对“身段”、“手势”、“眼神”等非语言符号的系统性解读,旨在揭示中国戏曲“不写之写,不言之言”的深层审美意蕴。 第五部分:传承、创新与当代困境 在历史梳理之后,本书关注当代戏曲艺术的生态。探讨了在现代大众娱乐冲击下,传统戏曲如何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通过分析近几十年来的新剧目创作、舞台技术革新以及戏曲教育体系的改革,本书对戏曲艺术在未来如何保持其核心魅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具有洞察力的观察与思考。 【本书特色】 1. 宏观视野与微观解构并重: 不仅勾勒出中国戏曲的整体发展史,更对关键唱腔(如西皮、二黄、曲牌、板式)和表演绝技进行深入的技术性分析。 2. 学术严谨性与可读性兼顾: 采用严谨的学术研究方法和大量的史料支撑,同时语言流畅,阐释深入浅出,适合戏曲专业人士及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普通读者。 3. 跨界比较研究: 引入比较文学和人类学的视角,将戏曲与其他艺术形式进行对比,深化读者对中国表演艺术独特性的理解。 《古韵新声:中国戏曲的流变与传承》,是每一位致力于探究中国传统美学、热衷于舞台艺术的读者不可或缺的参考读物。它为您揭示的,是一部跨越千年、流光溢彩的东方舞台史诗。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作者自序 2
第一篇 此甘只应天上有 12
(一)人间天籁─北曲唱曲 15
八音班採唱的北管 16
听戏曲正剧棚谚语 18
(二)听唱大曲,天宽地阔 23
客家传统音乐 24
(三)吹牌与歕鼓吹 33
(四)福路与西皮各具千秋 38
福路戏曲板式 39
西路戏曲板式 41
(五)北东台湾一段西段与福路的对抗故事 44
(六)是督罗大春与北管剧团的故事 50
(七)台湾北东部的北管图像 53
第二篇 天仙也来庆贺 61
福禄寿三仙会─庙会活动中最常见的「扮仙」 63
金榜─金榜题名、花月圆 70
庆贺─庭园新花亭的喜筳 73
挂金牌─苍天送「福禄寿」给好人家 76
大送─小生命是苍天的赐与 80
小送─新生命的诞生何其庄严 84
架造─新居新气象、先师亲来贺 88
第三篇 情义满天上人间 91
百寿图 94
问卜─百寿可(一) 95
南屏山─百寿图(二) 104
挂寿图─百寿图(三) 112
宝莲灯 116
蟠桃会─宝莲灯(一) 120
斩影─宝莲灯(二) 126
古洞写书─宝莲灯(三) 134
花园得子─宝莲灯(四) 138
询子─宝莲灯(五) 142
拜师─宝莲灯(六) 157
打洞哭山─宝莲灯(七) 168
哪咤下山 176
斩瓜 182
包括舷索、鼓介及唱曲的「斩瓜」段子 186
第四篇 智者、英雄、美人 193
彩楼配─薛平贵与王宝钏(一) 196
三击赏─薛平贵与王宝钏(二) 206
双别窑─薛平贵与王宝钏(三) 215
王宝钏写书─薛平贵与王宝钏(四) 225
赐宴─闹西河(一) 231
扯甲─闹西河(二) 238
柴进写书─山泊英雄榜之(一) 244
磨斧─山泊英雄榜之(二) 248
秦琼破五关─边城风云故事之(一) 253
敲金钟─边城风云故事之(二) 261
罗成写书─边城风云故事之(三) 272
黑四门─边城风云故事之(四) 278
后记 286
有关北管曲牌与戏曲的参考文献与资料 289
附录「客庄人福庄人唱大曲」DEMO CD内容说明 294

图书序言

  戏是十分迷人的,台湾的戏剧与戏曲及其相关的人文内容更迷人,而北管(福佬庄),人们都是分喜爱演、听、看北管吹牌与戏曲,还发展出两个乐派─西皮与福路,笔者有幸在孩提时代就被这样美妙似流水般、又雄伟高亢的音符所吸引,因为一脚踏进高科技的追寻,经过约20几年的岁月,远离了它们,当笔者再度回来聆听,此曲只应天上有的「天籁之音」又响起,表演者与观者之间的心灵流动,让笔者又感动又喜悦。

  在1992年仲夏的一个下午,一项「客家有化夏令营」的曲艺课程中,北埔一团七人的八音子弟班来到新埔枋寮义民庙的庙袁做示范表演,主唱兼头手彭级发敲着北鼓、通鼓、碗锣和梆子,唱着嘹亮的平板山歌仔,以及高亢的北管唱腔,深深的吸引学员们,对笔者而言,更是从原本满脑子的电波电子,一下子拉回客庄的曲艺世界,感觉真是余音绕樑,三日不绝如缕。也勾起儿时常驻足庄庙庙袁、人家禾袁聆听八音班演唱「大曲」(就是北管唱腔)的记忆。同样,更想起父亲常与邻居一只弦一个人演唱些断续的唱腔,对照当下的表演,也觉颇有兴味。

  父亲曾有一本旧曲谱,上面密密麻麻的毛笔字,记载着唱腔、乐曲的「叉工六」,农闲就拿出来自拉着弦练习,也要笔者试着练习,只可惜当年没有耐性,只会唸书看小说 、戏台看戏、农事放牛,后来顺着当时的社会潮流,专心读电机做电子,就这样蹉跎了25年的岁月,直至16年前,幸好这场客家夏令营的音乐飨宴,「冬眠」已久的客庄曲艺记忆一下子甦醒过来,也奔放了开来。

  再往后的日子里,持续不断的参与客母语与文化运动、庆典庙会活动及家族亲友的婚丧喜庆,有很多的机会正面接触八音子弟班。十四年来在北、桃、竹、花等的调频广播电台担任客语节目主持人,我最喜欢播放的传统曲艺就是北管吹牌与唱腔,勾起很多人对客庄曲艺的记忆,也就是这些老唱片的关系,让笔者有充分的资料制作主持「曲艺风华」,而在2005年获得入围新闻局金钟奖非流行音乐节目主持人。

  特别是苗栗彭双松、彭文铭父子提供三、四十年前彭双琳录制的美乐唱片两百八十几张,让笔者在制播曲艺节目时,因为有这些包括北管的客庄曲艺资料,可以与广大的客庄人一起重温当年曲艺风华的岁月,也因为这个十四年的曲艺播送经验,笔者深知当年很长一段年月,这类北管戏曲曾经深受广大客庄人的喜爱。

  事实上,全国各地的庙会活动,其庙堂音乐全都是北管吹牌乐及戏曲唱腔。而有关官方举办的传统音乐祭,也常见到他们的精湛演出。台中旱溪新美园乱弹剧团与陶馥芳舞蹈剧坊合演的「北管惊奇」,故事是描写北管吹牌乐及戏曲之美,结合了现代创作舞蹈剧场的表现,真看头十足,而此一全国仅存的民间职北管戏班,包括潘玉娇、王金凤、等硬里子团员的年龄都很高了,媒体不爱,很多年轻朋友就没有机会接触,白白失去一扇艺术之窗。

  大约1999年前后,笔者在宜兰市艺文中心观赏全国北管子弟乐轩、乐堂三天的大汇演,有福路西皮排子曲、戏曲唱腔及福路西皮舞台剧,真精彩缤; 记得是汉阳北管剧团演出的「天水关」做为压轴戏,无论做工、身段、服装、唱工及文武场都非常精致,后来在宜兰五结的国立传统艺术中心及在台北保安宫生大帝(吴真人)诞辰的家姓戏中都汉阳剧团或建龙剧团的演出,笔者当然一场都不肯错过,所幸这十几年来,网路资讯发达,他们演出的场次与时间都不会让我「漏钩忒」。

  邱坤良在「民间戏曲散记」(时报出版,1979年)中,对台湾东北部的西皮福路派对抗的故事有相当详细的描写,虽然是长期的对立,却也在竞争中,让戏曲愈发的精进细致,特别有意思的地方是,因为在日领时期受到东亚战争及皇民化的压迫,两派人马因同是被压迫者,因而同病相怜,尽弃前嫌,想不到残酷的战争也有一点正面的作用,这是戏曲与社会之间,一个饶富趣味的一段历史。

  林勃仲、刘还月合着的「变迁中的台闽戏曲与文化」(台原出版,1990年)中,对于台湾及闽粤的戏曲有很多的着墨,书中叙及即使终战后,传统曲艺仍然不受重视,甚至时受打压,但它仍依着民间的情感与支持,保持着相当旺盛的活力,根据1958年当时主管教育的单位统计,光是登记有案的职业剧团就有335之多,歌仔戏235团,南管及高甲戏3团,客家戏有12团,潮州戏1团,都马戏有1团,北管戏则没有纪录,外江戏共有24团,布袋戏有188团,没有登记的戏团及业余子弟戏班、业余的北管乐轩堂就不知凡几了。有如此多的戏班、乐轩就相当数目的戏曲从业者,以及其週边的产业(乐器制造、戏院设计与建筑、服装道具等),也可见那个年代,台湾曲艺文化及产业之一斑。

  一般在较没有历史观的社会,其社会结构与思潮的发展愈快速,传统艺术就愈难以抵挡新的事物,而北管曲艺虽然未受媒体、娱乐场与教育机制的青睐,但因为长年附着在民间组织及宗教庙宇,其力量仍然相当强韧,至少在当今的庙会活动中,北管吹牌及戏曲唱腔仍是最基本而不可或缺的乐曲元素。

  戏班、乐轩及唱、器乐的研究文献都非常多,但是本书并非要做北管乱弹戏曲、剧本曲、剧本啊客家唱大曲活动的学术研究,只因笔者观赏北管戏剧、戏曲,以及聆赏福佬庄北管乐轩、社堂与客庄八音子弟班、戏班的大曲演唱的经验,阅读各项有关北管的文献、报导、剧本资料,深感于台湾人,包括客庄人与福庄,都如此嘉爱北管乐曲,在生活困顿、社会难得平安的年代,仍然对此一曲艺如此执着,文化水准之高,能将这样优雅美丽的曲艺发挥得这般淋漓尽致,确实值得执笔大书特书。

  本书中所举例的北管剧本大多数是根据在1980年间,台湾随献委员会陈秀芳所编《台湾所见的北管手抄本(一)(二)(三)》以及近二、三十年来客庄八音子弟班所常使用的北管唱曲唱本,加上个人对文字的见解编写而成。事实上,剧本本身就是随戏先生或编剧人个人的思考与戏剧观点编作的,每个剧团或子弟班都有自己的套诠释,剧本原就不是一成不变或受限的。
再者,笔者纯粹从个人五十几年的看戏经验,以及五、六年实际舞台操作、演戏经验,以及个人研究成果,以纯个人的观赏角度,为文叙述心得,特吸是各种唱腔剧本或唱本的文学性、音乐性以及其生命内涵和情感,来与读者们分享,也是本着传统曲艺人文是社会全体大众共同的资产,也是大众共同的语言与生活部分。最起码,读者可以体会到从先民到今,历多少的世代,它曾是大家的曲艺生活里的重要部分,也能体会两百年以上的流传并不只是因为精致美丽而已。但因笔者才疏学浅,只凭个人的认识与喜爱,就写出个人的心得,疏漏错误在所难免,期望专家者或戏曲同好多给于指教,若蒙赐正,则实感激万分。

黄永达 于台北笕尾蟾蜍山麓寓居 2009年6月(岁次己丑年仲夏)

赞助出版前言

  本出版口经本会九十七年客家优良出版品补助申请案件第二次审查会议审查通过。本会为宣扬客家文化,每年办理两次客家优良出版品补助,以鼓励更多客家优良创作出版。因此只要是经合法登可申请补助的出版品包括平面、有声、影像及网际网路出版品。本会特邀请专家学者组成审查小组,就出版主题的特殊性、迫切性及启发性、内容架构是否严谨、对客家学术文化之影响、永续成长贡献及开拓程度等进行审查。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三) 对于我这样一个对地方戏曲和民俗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来说,《客庄人福庄人唱大曲》简直是一份宝藏。我一直觉得,了解一个地方的文化,最好的方式就是去倾听他们的声音,而这本书恰恰提供了这样一个绝佳的平台。书中对“福庄人唱大曲”的历史渊源的梳理,让我看到了这项传统艺术在漫长岁月中是如何孕育、发展并传承下来的。作者在文字中穿插的那些生动的故事和鲜活的人物,让冰冷的文字瞬间有了温度,仿佛你能看到那些在田间地头、在节庆集会上,人们是如何通过歌声来表达喜怒哀乐,来传递生活经验的。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唱大曲”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有着浓厚的兴趣,想知道它是否受到过外界的影响,又如何保持自身的特色。光碟中的录音,对我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我希望通过聆听,能够更真切地感受到“大曲”的魅力,去体会那些古老旋律中蕴含的深厚情感和人生智慧,也希望能够借此机会,深入了解客家人的精神世界。

评分

(二) 初翻《客庄人福庄人唱大曲》,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些生动而富有表现力的插图,它们并非简单的点缀,而是与文字内容巧妙呼应,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让原本可能略显枯燥的文化介绍变得鲜活有趣。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唱大曲”时的那种细节把握,不仅仅是旋律和节奏的分析,更深入到演唱者当时的情感状态、演唱的场合以及听众的反应,这些细致的描绘,仿佛把我置身于现场,能感受到空气中弥漫的悠扬歌声和浓厚的人情味。书中对于不同“大曲”的分类和解读,也让我看到了其内容的丰富性,有叙事性的、有抒情性的,甚至还有一些带有教育意义的,这让我意识到“大曲”并非单一的艺术形式,而是承载了客家先民生活方方面面的百科全书。在阅读过程中,我反复咀嚼着那些优美的文字,试图去理解字里行间流淌着的文化密码。光碟的出现,更是让我有了直接体验的机会,我期待听到那些充满地域特色的唱腔,去体会它们与文字描述是否一致,去感受歌声中是否能传递出作者所描绘的那份深情。

评分

(五) 拿到《客庄人福庄人唱大曲》这本书,我第一时间就被其独特的封面设计所吸引,那种质朴而又充满艺术感的风格,立刻勾起了我对地方文化的好奇心。翻开书页,我发现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吸引人,他没有采用枯燥的学术语言,而是用一种讲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唱大曲”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仿佛置身于客家人的生活场景之中。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大曲”在不同人生阶段和重要场合的运用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比如婚礼、丧葬、节日庆典等等,这让我看到了“大曲”在客家人生活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同时,书中对“大曲”的传承方式和面临的挑战的探讨,也引发了我对文化保护的思考。而那张附赠的光碟,更是让我充满了期待,我迫不及待地想通过聆听,去感受那些古老而充满生命力的歌声,去体会歌声中蕴含的客家人的情感和智慧。这本书,让我觉得像是在与一位老朋友在聊天,他用最真诚的声音,讲述着属于他们那片土地的故事。

评分

(四) 这本《客庄人福庄人唱大曲》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其内容的扎实和考究。在阅读过程中,我能感受到作者在资料搜集和整理方面所付出的巨大心血,每一个关于“大曲”的论述,似乎都有其史料依据和文化支撑。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唱大曲”的音乐特征和艺术表现力的分析,那些关于音调、唱腔、伴奏方式的详细描述,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也能够清晰地理解其独特性。同时,书中对“大曲”所承载的社会功能的探讨,也让我眼前一亮,原来这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是一种社会沟通、情感交流甚至思想传播的重要载体。我非常期待在书中找到更多关于“大曲”与客家社会结构、民间习俗之间关系的论述。附带的光碟,在我看来,更是这本图书的灵魂所在,它让我有机会亲耳去感受那些在书本中描绘的声音,去体会那些文字无法完全传达的情感力量,相信这一定会是一次非常深刻的文化体验。

评分

(一) 这本《客庄人福庄人唱大曲》的包装就透着一股浓浓的怀旧气息,封面的设计似乎把我瞬间拉回到了那个似乎只有在老照片里才看得到的年代。刚拿到书的时候,我就被它的质感所吸引,厚实的纸张,精美的排版,还有那似乎承载着故事的字体,都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虽然我本身不是客家人,对“福庄人唱大曲”这个概念也只是模糊的了解,但这本书的出现,却像一扇窗,让我得以窥探一个鲜活的文化世界。书的前言部分,作者用充满感情的笔触描绘了“大曲”在客家文化中的地位,那种从口口相传到被记录、被传承的历程,让我感受到了文化的生命力。我特别期待的是书中关于“唱大曲”的起源、发展以及其所承载的社会历史背景的介绍,我想这不仅仅是音乐的传承,更是情感、记忆和身份的延续。光碟的附赠更是锦上添花,我迫不及待地想通过听觉来感受那些古老的声音,去体会歌声里蕴含的情感,去理解那些朴实却深刻的歌词。这本书,对我来说,不只是一本书,更是一次深入了解不同文化、感受人文之美的旅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