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百年-一次读完台湾百年史: 20世纪台湾精选版.1900-1970

走过百年-一次读完台湾百年史: 20世纪台湾精选版.1900-197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史
  • 百年历史
  • 20世纪
  • 台湾文化
  • 历史读物
  • 精选集
  • 近代史
  • 社会历史
  • 历史研究
  • 台湾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作者透过这些曾在台湾社会中烙下印记的重大事件,撰写出此书,并道出了20世纪的台湾历史。

  除了铺陈事实外,作者也体现时代的包容,让书中每一篇文章都代表台湾社会奋斗的心影。而透过其细腻的笔触,使人回顾过去的同时,不免产生岁月匆匆、年华流去的感触。

  20世纪对台湾来说是一个不断「改变」的时期,历经脱离日本殖民、国民政府迁台、土地改革、美国经济援助、十大建设、经济起飞、政治民主化……,作者透过叙述的方式,纪录下这一连串政治、经济、社会上的重大变革,这些改变的过程带给台湾这块土地极大的冲击,但也正因如此,我们也看见台湾在这一百年当中的进步与成长。

本书特色

  透过这些大事纪,让台湾人民更加清楚的了解到,当我们的民族未来又再次遇到类似甚至是相同的处境时,应该要往哪一个方向前进,这便是因为此书纪录下这些重大事件而发挥了历史「鑑往知来」的功用。

作者简介

徐宗懋

  徐宗懋,曾经担任记者,在2001年成立台湾文史研究工作室,现为历史文化工作者。耗费心力收集反映民国或台湾历史的老照片,对于图片收藏和解读有其独特见解。以秦风、秦月、秦雨等笔名,先后发表着作,着有《南洋人》、《台湾人论》、《时代的转瞬》等书。

《岛屿的百年风云:20世纪台湾历史的脉动与转折》 本书聚焦于20世纪台湾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形态的深刻变迁,从清末的余绪到现代化的初步奠基,勾勒出一个在风云变幻中艰难摸索、不断重塑自身身份的岛屿群像。 第一部分:帝国的黄昏与初临的治理(1900-1920年代初)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进入20世纪之初,台湾社会所处的复杂境地。虽然1895年已进入日本的统治之下,但早期的统治策略与社会结构仍带着前一个时代的深刻烙印。 殖民初期的巩固与社会重组: 详细描述了日本初期对台湾的“理蕃政策”的演变,从早期的武力镇压到“内化”策略的逐步推行。重点考察了土地调查、保甲制度的建立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了台湾原有的社会经济结构。我们审视了台湾社会中产阶级和传统士绅阶层如何在新政权下寻找定位,以及他们与殖民政府之间复杂微妙的合作与抵制关系。 经济基础的重塑: 考察了殖民政府推动的“产业主义”初期实践。甘蔗、樟脑等经济作物的集中化种植,如何将台湾经济深度嵌入到大日本帝国的原料供应体系中。这部分内容细致描绘了早期水利建设的意义,它们一方面是现代化建设的象征,另一方面也加剧了地域间的资源分配不均。我们探讨了劳动力市场在这一时期的变化,以及由此引发的底层民众生活状态的波动。 文化冲击与认同的萌芽: 在教育和司法制度改革的背景下,传统的儒家文化与新兴的现代知识体系发生碰撞。本书探讨了早期台湾知识分子如何通过对汉文古典文学的研究,试图构建一种区别于“内省”的岛屿文化认同。此外,对原住民群体的关注,也揭示了在现代化进程中,边缘群体如何被纳入或排斥在新的社会秩序之外。 第二部分:现代性的觉醒与民族情绪的酝酿(1920年代至战前夕) 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和全球“民族自决”浪潮的兴起,台湾社会的内部矛盾开始激化,现代政治运动的火花在岛上点燃。 文化运动的兴起与知识界的探索: 本章详细梳理了“台湾文化协会”等团体所代表的知识分子群体的活动。他们从提倡白话文、普及新知入手,逐步将启蒙目标转向对台湾人自身命运的关切。重点分析了林献堂、蒋渭水等人如何将文化启蒙与政治诉求结合起来,力图在殖民地体制内争取有限的自治权。 政治运动的本土化尝试: 深入研究了“议会制度”的引入对台湾政治生态的影响。从早期的请愿运动到后续的“台湾民众党”的成立与解散,本书揭示了台湾政治精英在效法日本本土政治经验的同时,如何艰难地应对殖民政府的压制与分化策略。我们分析了不同政治派别(如温和派与激进派)之间的路线分歧,以及这些分歧对后续历史进程的深远影响。 经济结构下的社会张力: 二十年代中期,世界经济的波动开始传导至台湾。面对资本的集中化和农业困境,农民运动和劳工组织开始出现零星但重要的抗争事件。本书不回避对日籍资本家与台湾本地士绅在经济利益分配上的冲突进行细致考察,这为理解战后经济格局的奠定提供了历史背景。 第三部分:战争动员与身份的剧烈转变(1930年代至1945年) 随着日本军国主义的抬头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台湾的社会结构被彻底纳入战争机器,文化认同经历了一场残酷的重塑。 “皇民化”运动的推行与社会渗透: 详细描绘了1937年后,“皇民化运动”如何从文化、语言到宗教信仰层面,全方位地渗透到台湾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本书考察了这一运动在城市与乡村的不同实施效果,分析了地方精英为求自保而扮演的角色,以及普通民众在面对身份认同时所采取的复杂策略——包括顺从、消极抵抗和表面转化。 战争经济与资源榨取: 探讨了台湾如何成为日本“南进基地”的关键支撑点。从粮食的配给制度到工业的军用化改造,本书展示了战争对台湾经济的透支效应。特别关注了台湾青年被征召入伍、参与海外战场的历史,以及由此对岛内家庭和社会结构带来的冲击。 知识阶层的命运: 分析了在极端高压的政治环境下,原先的文化精英和政治活动家所面临的巨大困境,部分人选择沉默,部分人则被卷入体制的宣传机器,他们的选择构成了那个时代身份认同复杂性的缩影。 第四部分:光复初期的迷惘与动荡(1945-1950年代初) 日本战败,中华民国政府接管台湾,这本应是“回归祖国”的时刻,却迅速演变成充满冲突与悲剧的开端。 接收的混乱与期望的落空: 详细描述了1945年台湾行政机构接收的初始阶段。书中不仅描述了台湾民众对“祖国”的期盼,也细致刻画了因行政经验的差异、管理腐败以及物价飞涨所导致的社会秩序的快速恶化。 社会冲突的激化: 深入分析了接收人员与本地精英、民众之间因文化隔阂、经济利益分配不均而产生的紧张关系。本书细致梳理了从零星的摩擦到全面爆发的社会冲突的演变脉络,聚焦于事件发生前后的社会心理状态与权力运作机制。 秩序的重建与政治的转向: 考察了在动荡中,新的政治力量如何重新整合社会资源。这一时期的政治清算、人员调动,以及中央政府对台湾地方势力的重新布局,为后续几十年的政治走向奠定了基础。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视角,审视20世纪上半叶,一个在不同帝国势力夹缝中求生的岛屿,如何一步步走过百年的挣扎、塑造与探索,为理解其后数十年的发展轨迹打下坚实的基础。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1900-1909年 日本统治台湾之始
1900-1909年 义和团事件与晚清政治
1910-1919年 辛亥革命,民国成立
1910-1919年 余清芳与焦吧哖事件
1920-1929年 国民革命军北伐
1920-1929年 文化协会的斗争
1930-1944年 中日战争全面爆发
1930-1944年 莫那.鲁道发动雾社事件
1945年 台湾光复
1945年 法西斯败亡
1946年 国共内战与中共崛起
1946年 左翼思潮兴起
1947年 二二八事件爆发
1947年 战犯及汉奸审判
1948年 首任正副总统选举
1948年 台湾体育代表队扬威上海
1949年 中华民国政府迁台
1949年 中共建立人民政府
1950年 韩战爆发,美舰驶入台海
1950年 中共台湾省工委瓦解
1951年 台湾省征兵令颁佈
1951年 保护养女运动展开
1952年 中日签订和约
1952年 李友邦事件与台湾义勇军
1953年 耕者有其田全面实施
1953年 异域孤军悲壮史诗
1954年 韩战反共义士来台
1954年 火烧岛纪事
1955年 大陈岛撤退
1955年 石门水库开工
1956年 林献堂骨灰荣归故里
1956年 中共全面取消私有制
1957年 刘自然事件震惊中美
1957年 中共反右斗争与谢雪红
1958年 金门八二三砲战
1958年 警备总部成立
1959年 八七水灾
1959年 成功岭大专集训开办
1960年 雷震案与《自由中国》事件
1960年 东西横贯公路通车
1961年 中华商场落成
1961年 中国小姐选美
1962年 胡适在台湾
1962年 五月大陆逃港难民潮
1963年 梁祝旋风
1963年 杨传广、纪政传奇
1964年 山东半岛突击行动
1964年 麦克阿瑟公路通车
1965年 李显斌驾机来台始未
1965年 林丝缎人体摄影展突破禁忌
1966年 朴正熙总统来访
1966年 中共发动文化大革命
1967年 王晓民的故事
1967年 阿哥哥风潮席卷台湾
1968年 九年国民教育实施
1968年 越战与台湾
1969年 金龙少棒扬威威廉波特
1969年 杨金虎与陈彩凤
1970年 邓丽君崛起歌坛
1970年 黄俊雄布袋戏掀起热潮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认为,了解一个地方的历史,是理解其当下最重要的途径。台湾,这个岛屿,在过去的百年里经历了太多的风风雨雨。从1900年到1970年,这段时间跨度,几乎浓缩了台湾近代史上最波澜壮阔的篇章。这本书的标题“走过百年-一次读完台湾百年史”,让我觉得非常有吸引力,它承诺了一种效率,也暗示了一种深度。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一些历史事件的时间线,而是能够真正地“走过”,用一种身临其境的笔触,去描绘那个时代的景象。我期待它能够展现出不同时期台湾社会的面貌,无论是日治时期的现代化建设,还是国民政府接管后的政治经济格局,亦或是后续的社会变迁。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它能触及到那些构成历史肌理的细节,比如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社会习俗等等。这本书的“精选版”定位,也让我期待它能够提炼出最具有代表性、最能反映时代特征的内容,让读者能够在一个相对集中的篇幅内,对这段历史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我希望它能够唤起我对台湾历史的更深层次的思考,理解那些塑造了今日台湾的复杂因素。

评分

拿到这本书,首先吸引我的是它那略显陈旧却又充满故事感的封面设计。书名“走过百年-一次读完台湾百年史:20世纪台湾精选版.1900-1970”则直接点明了这本书的主题和它所带来的核心价值——高效、全面地了解台湾的近现代史。我一直对台湾这个岛屿的历史充满了好奇,尤其是在1900年至1970年这段时间,可以说是它经历剧烈动荡与变革的时期,从日治时期的近代化,到战后国民政府的接收与发展,再到社会内部的种种变化,都值得深入探究。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以一种流畅且引人入胜的叙事方式,为我梳理出这段历史的清晰脉络,让我能够在一个相对集中的篇幅内,对这段历史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它能不仅仅是讲述宏大的政治事件,更能触及到社会生活的细节,展现出不同时代背景下,普通民众的生存状态、生活方式以及他们的思想情感。这本书的“精选版”定位,也让我相信它能够提炼出最具有代表性的内容,帮助我快速建立起对这段历史的认知框架。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走过百年-一次读完台湾百年史:20世纪台湾精选版.1900-1970”以一种非常直接且吸引人的方式,勾勒出了其核心内容和目标读者。我一直对台湾的近现代史充满兴趣,尤其是在1900年至1970年这个关键时期,它所经历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变迁,对理解今日的台湾至关重要。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以一种精炼、却又不失深度的方式,为我梳理出这段历史的脉络。我希望它能够清晰地展示出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例如在日治时期,台湾是如何被纳入日本的殖民体系,并经历了哪些现代化改造?在战后,国民政府接管后,台湾又面临了哪些挑战,又是如何一步步建立起新的政治经济秩序?除了宏大的历史事件,我更希望这本书能关注到普通台湾民众在历史洪流中的生活体验,他们的感受、困境与希望,让历史更加立体和鲜活。这本书的“精选版”定位,也让我相信它能够提炼出最核心、最具代表性的内容,避免冗余,让读者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有效的认知。

评分

拿到这本书,我首先被它那种朴实无华但又不失厚重的包装所吸引。封面上那张略显模糊的老照片,仿佛是在诉说着遥远的故事。我一直对1900年至1970年这段时期的台湾历史特别感兴趣,因为这正好是台湾社会经历巨大转折的关键时期。从日据时期的社会改造,到国民政府迁台后的政治经济格局重塑,再到之后的种种社会思潮涌动,这段历史太复杂,也太重要了。这本书以“一次读完”为号召,让我感到眼前一亮。很多时候,我们想了解一段历史,但面对浩如烟海的史料和著作,往往望而却步。这本书如果能以一种精炼、清晰的方式,将这段百年历史的脉络梳理清楚,无疑对我们这些普通读者来说是巨大的福音。我尤其期待它在叙述方式上能有所创新,不仅仅是罗列事件,更能深入挖掘事件背后的原因,展现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族群在历史洪流中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我想知道,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普通台湾民众是如何生存下来的?他们的希望与绝望,他们的选择与无奈,这些细节是否能在书中有所体现?这本书的“精选版”定位,也让我期待它能在众多史料中提炼出最精华的部分,避免冗余,直击核心。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淡雅的色调,配上泛黄的纸张质感,仿佛翻开一本尘封已久的史书。我一直对台湾的历史充满好奇,尤其是近现代史,它承载了太多复杂的叙事和变迁。当我在书店看到这本书时,就被它的名字深深吸引——“走过百年-一次读完台湾百年史”,这简直就是一种承诺,一种想要快速了解台湾过去一百年风云变幻的愿望。我特别关注它所涵盖的时间跨度,“20世纪台湾精选版.1900-1970”,这个区间恰好是台湾近代化进程中最具戏剧性的时期,从日治时期的奠基,到战后的动荡与重建,再到经济腾飞的序幕,这其中的每一个节点都充满了值得挖掘的故事。这本书以“一次读完”为卖点,让我这个平时可能被厚重史书吓退的读者,看到了一个更易于接近的入口。我期待它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深入了解那些塑造了今日台湾的宏大事件和鲜活个体。我希望它能提供的是一种宏观的视野,但又不会过于枯燥,而是通过生动的故事和细致的描绘,让我能够沉浸其中,体会那个时代人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奋斗与挣扎。毕竟,历史不只是冰冷的年代和事件,更是无数个体命运交织而成的画卷。

评分

我一直对台湾的近现代史抱有浓厚的兴趣,而这本书的标题“走过百年-一次读完台湾百年史:20世纪台湾精选版.1900-1970”无疑抓住了我想要快速了解这段历史的需求。1900年至1970年,这段时间是台湾历史发展中极其关键且充满戏剧性的时期。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个清晰的历史脉络,让我能够系统地梳理出这段时期台湾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轨迹。我希望它不仅仅是停留在宏观的事件罗列,更能深入挖掘事件背后的原因,展现出不同历史时期台湾人民的生活状态、思想观念以及社会各阶层的互动。例如,日治时期台湾的殖民现代化是如何进行的?战后国民政府迁台后,台湾又经历了怎样的政治经济转型?这些转变对台湾社会产生了哪些深远的影响?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生动、易懂的语言,将这些复杂的历史进程呈现在我面前,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台湾的过去,进而更好地理解其现在。

评分

当我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时,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油然而生。“走过百年-一次读完台湾百年史:20世纪台湾精选版.1900-1970”,这个标题精准地击中了我的痛点。我一直对台湾近现代史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常常苦于资料零散,难以形成一个清晰的整体认知。这本书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承诺能带领我高效地穿越这段复杂的历史时期。我尤其看重它所涵盖的时间范围,1900年至1970年,这段时期可以说是台湾近代史的精华所在,经历了从殖民统治下的改造,到战后政治经济格局的重塑,再到社会文化面貌的变迁。我希望这本书能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将这些关键的历史节点串联起来,让我能够清晰地把握历史的脉络。更重要的是,我期待它不仅仅是罗列事件,而是能够深入挖掘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展现出不同历史时期台湾社会的真实面貌,以及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的命运。我渴望了解,在这百年风雨中,台湾人民是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寻找自己的定位,他们的希望、挣扎与奋斗。

评分

当我在书架上看到这本书时,立刻被它简洁却充满力量的书名所吸引:“走过百年-一次读完台湾百年史:20世纪台湾精选版.1900-1970”。这正是我一直以来想要了解的——一段完整、清晰的台湾近现代史。1900年至1970年,这段时间对于台湾来说,是意义非凡的百年,它经历了从殖民统治下的变迁,到战后政治、经济、社会的重塑。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以一种系统性的方式,为我呈现这段历史的宏大叙事,同时又不失细节的生动性。我希望它能够展现出不同时期台湾社会的面貌,比如在日治时期,台湾的现代化进程是如何进行的?又比如在战后,国民政府的各项政策是如何影响了台湾的发展轨迹?我更期待书中能够触及到普通民众的生活,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奋斗与挣扎,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年代和事件,而是鲜活的生命故事。这本书的“一次读完”的承诺,对于像我这样希望能快速掌握历史主线但又不想被庞杂史料淹没的读者来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那种复古的色调和质感,立刻就勾起了我想要深入了解的兴趣。标题“走过百年-一次读完台湾百年史:20世纪台湾精选版.1900-1970”更是直接点明了我的需求——一个高效、全面的台湾近现代史概览。我一直对台湾这个地方的历史感到好奇,尤其是20世纪初到70年代这段时间,它经历了太多的动荡与变革。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以一种清晰、连贯的方式,为我展现这段历史的全貌。不仅仅是政治事件的更迭,我更希望它能深入到社会生活、经济发展、文化变迁等各个层面。例如,在日据时期,台湾的现代化进程是如何展开的?它给当地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战后,台湾的经济是如何一步步起飞的?这些关键性的转变,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和决策?这本书的“精选版”定位,也让我相信它能够提炼出最精华的内容,让我在有限的篇幅内,获得最深刻的理解。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老者,娓娓道来,让我感受到历史的温度,理解那些塑造了今日台湾的深层力量。

评分

吸引我购买这本书的最主要原因,莫过于它所承诺的“一次读完”的便利性,以及它所聚焦的时间段——1900年至1970年的台湾。这个时期,对于理解现代台湾的形成至关重要。我一直对这段历史充满着好奇,但常常因为史料繁杂、视角多元而感到无从下手。这本书的名字,就像一个温柔的邀约,邀请我踏上这段历史的探索之旅,并且承诺不会让我迷失在信息的海洋里。我期待它能以一种清晰、流畅的叙事风格,为我勾勒出这段历史的宏观轮廓,同时又能深入到微观的细节,展现出不同时代背景下,台湾社会的变迁和人民的生活图景。我希望它能不仅仅是讲述宏大的政治事件,更能描绘出当时的社会风貌、文化发展、经济状况,以及不同群体之间的互动与冲突。例如,在日治时期,台湾社会经历了怎样的现代化改造?这些改造又给台湾人民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影响?而在战后,台湾又经历了哪些关键的政治经济决策,这些决策又如何一步步奠定了今日台湾的基础?我对这些问题充满了疑问,并期待这本书能够给我一个满意的答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