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游法国罗浮宫、凡尔赛宫、协和广场、奥塞美术馆
综览法国古典至后新古典时期,三百年间的雕刻成就
来法国游览,首先要参访凡尔赛宫;来巴黎巡礼,不能不晋见罗浮宫。法王路易十四起建的凡尔赛宫内除有金碧辉煌的装饰与名画外,引人的更是有花、有林、有水、有泉的广大庭园,而林间站立的石人,喷泉水池边欲奔的铜马或闲卧的铜人,更是灵魂所在。罗浮宫,这座世界文明文物、艺术名作的宝藏地,在贝聿铭的玻璃金字塔建出之前,守护这宝宫的是楼层石柱间的数十座石雕。杜勒里公园是罗浮宫后面的大花园,草树中步走的游人常迎面遇见铜狮与石马。
路易十五修建协和广场紧接杜勒里公园,广场中央的方尖碑是拿破崙.绷纳巴特时代埃及王的赠礼,广场四周,象征法国各大城市,自卢昂、南特至里勒、史特拉斯堡的城市女神昂首坐镇。协和广场前香榭里舍大道直通凯旋门,拱门上浮雕雄据。协和广场左方过了塞纳河可见波旁宫、奥塞馆。另一端走去,玛德琳教堂迎面而来,希腊神殿式的石柱间留下路易.腓力立宪王朝时最大的雕刻工程。转玛德琳教堂侧面而行,顶着皇冠的歌剧院就在眼前。这座世界音乐、舞蹈的表演圣堂,高高矗立的金色神人,宣告诗情与乐兴。
梵东广场、共和国广场和国家广场并称巴黎三大广场,共和国广场的「共和国女神」纪念雕像,国家广场「共和国胜利」的铜雕组,则是法国第三共和自由民主的表征。第三共和承继法兰西传统气派的应为一九○○年世界博览会所建的大、小皇宫与亚历山大桥,这里的铜铸与金铸飞腾凌舞于巴黎上空……
法兰西三世纪以来的主要雕刻就在凡尔赛宫和巴黎。此间当然还有主政者的行宫、教堂,贵族庄园的装饰及王公贵胄生前立像与逝后的墓座纪念雕,总结就是三百年来的法国雕刻总和。要认识这个总和,热心这段雕刻历史的人就不能仅作一名游客,而是要多花些时日。本书从法国的古典、巴洛克和洛可可艺术开始,逐章介绍其自古典、新古典乃至后新古典风格的雕刻家与代表作品,为此三百年间法国雕刻的演变与成就,留下其迈入现代门槛前的速写。
导言
古典,巴洛克与洛可可
(1)法国的古典与巴洛克
(2)十七世纪的法国
(3)路易十三的艺术
(4)路易十三过渡到路易十四时代的雕刻家撒拉赞、居兰和安居耶兄弟
(5)路易十四与罗浮宫、凡尔赛宫和马利宫
(6)义大利雕刻大师贝兰与法国
(7)凡尔赛的雕刻主导基拉东
(8)披杰、杜毕与马西兄弟
(9)柯依赛渥主持凡尔赛殿内及马利宫庭园雕刻
(10)库斯都兄弟及其他马利宫雕刻家
(11)洛可可风与路易十五
(12)路易十六时代的阿当兄弟、布夏东、毕加尔与法尔柯内
(13)路易十六与法国大革命
(14)路易十六的宫廷雕刻家帕究和以烧塑像着称的克罗迪翁
(15)从旧王朝走到新帝国的乌东
新古典
(1)新古典主义:真实风格
(2)法国新古典的建筑
(3)大卫、格罗、安格尔的新古典绘画
(4)法国新古典雕刻:由威尼斯成长的卡诺瓦谈起
(5)拿破崙请卡诺瓦到法国
(6)卡诺瓦为拿破崙的家人立像
(7)其他服务拿破崙个人与家族的雕刻家
(8)拿破崙帝国与拿破崙勋蹟纪念雕
新古典与浪漫之间
(1)新古典艺术的转变,拿破崙帝国之后的政局
(2)复辟王朝与路易.腓力时代的建筑雕刻
(3)浪漫主义在法国
(4)新古典与浪漫之间的雕刻
(5)大卫.德.安杰
(6)「马赛曲」与卢德
(7)最后的希腊人:帕拉迪尔
(8)启动浪漫精神雕塑的丢辛纽尔
(9)灵魂骚动的佩雷奥
(10)动物雕塑家巴里耶
后新古典与浪漫顶峰,折衷派
(1)拿破崙三世的第二帝国
(2)第二帝国完建罗浮宫并兴建歌剧院
(3)学院派与后新古典绘画
(4)后新古典的雕刻
(5)将浪漫精神的雕刻带至顶峰的卡波
(6)卡波为第二帝国时代所作的雕塑
(7)第二帝国的折衷派与沙龙获奖雕塑
(8)依拿破崙三世意愿所成的雕塑
(9)第三共和成立与表彰共和国价值的雕塑
(10)第三共和的折衷派雕塑
(11)十九世纪末雕塑走出传统:由写实步向现代
附录一 罗浮宫十七至十九世纪中叶的法国雕刻导览
附录二 奥塞美术馆十九世纪后半叶学院派雕塑导览
导言
认识法国十七世纪以降的刻,应自法王路易十三时代看起。路易十三承继亨利四世,一六一○年登基,多方建树,在他一六四三年去世由路易十四继位后不久,巴黎即有「世界的首府」之誉称。路易十三统辖期间的主要工程是建造了卢森堡宫和巴黎暨附近多处教堂与庄园。这一个时代重要的雕刻家要推撒拉赞,居兰与安居耶兄弟。他们的雕刻具古典风。
在位长达七十二年的路易十四,看到路易十三的财政总监私人营建了渥勒维弓特宫,萌起兴建凡尔赛宫的念头。巴黎东南郊依芙林地方的森林,原是皇家狩猎之地,路易十三建有一小楼亭作为休息之用,由于路易十四的意愿,一处举世闻名的宫殿,庭园与园林胜地形成。宫殿内部与庭园的装饰雕刻,延揽了义大利雕刻大师贝兰及法国本地的雕刻家基拉东、披杰、杜毕、马西兄弟、柯依赛渥等人参与,路易十四另兴建其他行宫,以马利宫最着名,柯依赛渥之外,库斯都兄弟为马利宫庭园雕出杰作。路易十四时代的雕刻家呈现古典风与巴洛克风。
太阳王路易十四于一七一五年驾崩,路易十五登基,在位五十九年,是另一个时代。路易十五将宫廷政务移回巴黎,仍在凡尔赛宫修出歌剧厅与小翠雅垄宫。巴黎方面则建有军事学校与后来改称为协和广场的路易十五广场。另外,巴黎其他城市如南钖、麦兹、伦纳、香提以各城市都造出足以代表路易十五时代的建筑。路易十五时代,经过几十年凡尔赛宫廷的繁琐舖张,巴黎的贵族寻求较轻松、优雅的生活品味,洛可可的装饰与雕刻应运而生,然古典风的雕刻一直持续着。这一王朝知名的雕刻家有阿当兄弟、布夏东、毕加尔与法尔柯内等人。
一七七四年路易十五去世,由刚满二十岁的孙子继位,即路易十六。路易十六时代由宫廷雕刻家帕究主导,接续凡尔赛宫内歌剧厅与圣路易礼拜堂的装饰工程。罗浮宫之规划为美术馆是路易十六时议会的决定。这个时候贵族们也纷纷整修宅院,如波旁宫此时的主人龚德大公,请了克罗迪翁作大理石浮雕的装饰。克罗迪翁亦是此时风行的烧陶大家。路易十六温和爱民,然王朝自路易十五以来便财政紊乱,弊端百出,路易十六即位后的十五年,终因人民生活困顿而酿出一七八九年的法国大革命。
路易十六与皇后玛琍.安东尼在一七九三年一月被送上断头台。法国政局几翻流血斗争后,来自科西嘉岛的军人拿破崙.绷纳巴特取得政权。在他任职第一执政官后的一八○四年自立为王。他除了是军事、政治的大天才之外,拿破崙还是极爱艺术的人,他请大批画家随军记录他的英勇战蹟,又绘下他在巴黎圣母院加冕的盛况。建筑雕刻工程方面,最重要的是建出巴黎的大小凯旋门,梵东广场纪念柱,以及后来改名为玛德琳教堂的荣光殿。这些建设动用了卡铁里尔、修戴等数十名雕刻家。
拿破崙.绷纳巴特也十分注重个人形象。他特别请了义大利当时名声正响的卡诺瓦来法国为他个人及家人立像,卡诺瓦是继贝兰来自义大利为法国宫廷服务的大雕刻家,也为拿破崙时代留下可贵的新古典雕刻杰作。贝兰推巴洛克精神至最高点,而卡诺瓦则将温克尔曼所提倡的回归古希腊「真实风格」,后来称「新古典主义」的的风格立出绝佳典范。法国本国为拿破崙与其家人塑像的雕刻家有:柯尔贝、拉梅、博西欧、齐纳尔等人。该时还另有自旧王朝走到新帝国的古典风大雕刻家乌东。
拿破崙帝国仅维持十年,一八一四年波旁王朝复辟,路易十八为王,查理十世继承,不受人民爱戴。一八三○年发生七月革命后,法国迎接路易.腓力为主宪君王。由于先前一七八九年的大革命,法国各地所立历代君王雕像多遭破坏。路易十八首要之务是为过去君王再一一立像。查理十世时的重要建设则是将路易十五修建的圣.简尼维尔教堂,后改名的万神殿(或先贤祠),作出重要装饰工程。路易.腓力继续这项工程,请了大卫.德.安杰雕出正门顶上庄严的三角楣浮雕。这位立宪君王又再为波旁宫进行装修,帕拉迪尔等人为波旁宫立出多面重要浮雕。一八三○年代最大的雕刻场应是拿破崙时期建的荣光殿,改名为玛德琳教堂的内外部,共四十四位雕刻家参与工作,特里格提在大门三角楣上作出十九世纪宗教雕刻的大浮雕名作。这些国家公共建筑的雕刻延续古典风居多。
一八二○年代,法国浪漫主义的绘画已现身,要到一八三一年浪漫主义的雕刻才在沙龙展览出现,那是丢辛纽尔与巴里耶的作品。始建于拿破崙.绷纳巴特时代的凯旋门到路易.腓力时才完修。卢德在一八三四至三六年间为巴黎凯旋门作出他名遍世界的〈马赛曲〉(义勇军进行曲),可说是这一时期浪漫精神的作品。不过法国最大浪漫主义的雕刻家是拿破崙三世第二帝国时代的卡波。
拿破崙三世即拿破崙.绷纳巴特的姪儿路易.拿破崙。他被法国人称为是法国最后一个皇帝与第一个总统。缘由是路易.腓力在一八四八年的二月革命时被推翻,法国成立第二共和,推举路易.拿破崙为总统,三年后,他自立为王,追称绷纳巴特为拿破崙一世,自称拿破崙三世,而将他的帝国称为第二帝国。第二帝国随着欧洲的工业革命发展工商业,富了民生与国库,有能力从事各方大建设,因而带动更大的经济发展。今日巴黎都市的规模可说是在拿破崙三世的意愿下,由市长侯斯曼规划而出。拿破崙三世最大的艺术工程是完建罗浮宫,将靠近塞纳河处建了花楼,立出八十余座包括孩童的雕像。而拿破崙三世时代最精彩的更是由建筑师加尼尔建出辉煌的巴黎歌剧院。歌剧院内外充满雕像。正门一侧的大圆浮雕〈舞蹈〉即是卡波的大浪漫精神作品。卡波是法国雕刻史上与卡诺瓦、罗丹鼎足而立的三大雕刻家,除了参与歌剧院与罗浮宫的雕塑工作外,位于卢森堡公园侧面的天文台庭园喷泉上的铜塑也是他的力作。
拿破崙三世野心勃勃,喜参与国际事务,一八七○年导出普法战争而流亡英国。如此第二帝国结束,第三共和成立。第三共和为了确立国防与共和的价值,在巴黎及法国其他省城的广场立出壮观的纪念雕座,其中以莫里斯兄弟所设计的共和国广场雕座与达鲁创模的国家广场雕座组群是代表。一九○○年第三共和在巴黎举行世界博览会,建了大、小皇宫、亚历山大桥,这些建筑上的雕刻是法国最后的学院雕刻家的杰作。
自路易十三的宰相柯尔贝创立「法兰西皇家绘画雕刻学院」培养国家艺术人才,又成立「罗马法兰西学院」,将特优者经「罗马大奖」选拔送往罗马深造。接着「沙龙」展出竞奖与美术学校的严格训练,十七至十九世纪末的法国画家、雕刻家,在这样的制度传统下受称为「学院的」艺术家。第二与第三共和时期的艺术,许多仍继承了学院的古典新古典方向,因此被贴上「后新古典」与所谓「学院派」的标签。又十九世纪中叶至末叶,另由于社会上新贵、新富喜爱多样风貌,遂有古典、浪漫、新巴洛克各风兼具的「折衷派」雕刻艺术。
本书,即是将法国路易十三至第三共和的雕刻艺术,其之与王朝政局变迁,文艺潮流,艺术风格相关的情况呈现给读者。此书与笔者之前的《法兰西学院派绘画》有所不同。《法兰西学院派绘画》侧重十九世纪中叶至后叶的「学院派」绘画之源起及概况。本书则是十七世纪后至十九世纪整个学院雕刻的介绍。又两书行文有别,《法兰西学院派绘画》或略以文趣导读。这本《法兰西古典至后新古典雕刻》则着意简明扼要交待读者,让读者能够掌握三个世纪法国雕刻的整体概念。
法国美术馆展品釐定:艺术家生于一八二○年以前的作品收藏于罗浮宫,生于一八二○到一八七○年间的收藏于奥塞美术馆,一八七○年以后者则送到国立现代美术馆:庞毕度中心,然由于艺术所属流派的关系,也有些修正。本书所谈及的雕刻作品,除了在凡尔赛宫及巴黎各大公共建筑、教堂外,大部分都收藏在罗浮宫与奥塞馆,因此作者在本文之后补写二个附录,导引读者观览这两个美术馆的有关雕刻收藏,以兹相互辅佐认识。
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将法兰西数个世纪的雕刻史,用一种既有条理又不失生动的方式呈现出来。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不同时期雕塑所采用的材质与技法的阐释。从坚硬的石材如何被赋予生命的律动,到铜的冷峻中散发出的力量感,再到大理石的温润细腻,书中对这些细节的描述,让我仿佛亲手触摸到了那些作品。更重要的是,作者没有仅仅停留在技法的层面,而是深入挖掘了不同的材质与技法如何服务于特定的艺术风格和情感表达。例如,古典时期雕塑对石材的运用,往往是为了表现那种永恒、庄重的美感;而巴洛克时期,则可能利用雕塑的动感和光影效果,来营造一种震撼人心的戏剧张力。这种将物质性与精神性相结合的解读方式,让这本书的艺术分析显得尤为深刻和独特。我常常在阅读时,会不由自主地想象,在那个没有精密机械的时代,艺术家是如何凭借他们的双手、智慧和毅力,创造出如此不朽的杰作。这是一种对人类创造力最真挚的赞叹。
评分《法兰西古典至后新古典雕刻》这本书,让我对“经典”二字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书中所收录的许多作品,即便跨越数百年,依然能触动人心。那些沐浴在历史光辉中的雕塑,无论是宏伟的纪念碑,还是精致的肖像,都凝聚着工匠的匠心和时代的精神。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新古典主义时期对“崇高”与“美”的探讨,那些作品在追求和谐统一的同时,又蕴含着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读这本书,我常常会感到一种心灵的共鸣,仿佛能与那些几百年前的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书中对一些知名雕塑,例如凡尔赛宫的一些大型雕塑组群,进行了非常详细的介绍,包括它们的设计理念、创作过程以及在当时社会所扮演的角色,这些信息让我对这些熟悉的作品有了更立体、更全面的认识。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美感,让阅读过程充满愉悦。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艺术图册,更是一本关于审美、历史与人文的启迪之书。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提供了大量的精美图片,更在于它对法兰西雕塑艺术脉络梳理的清晰度。从最早期受罗马影响的古典风格,到巴洛克时期的华丽繁复,再到新古典主义的回归理性,每一个时期的风格特点、代表人物、以及作品的审美取向,都被作者梳理得井井有条。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不同时期雕塑在造型、材质、以及主题上差异的细致比较。例如,古典时期雕塑对人体比例的严谨追求,与巴洛克时期雕塑在动感与戏剧性上的突破,以及新古典主义对简洁线条与朴素风格的回归,这些对比在书中得到了鲜明的呈现。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作品,而是深入分析了这些风格演变背后的哲学思想、宗教影响、以及社会思潮的推波助澜。这使得我能够从更深层次理解为何某个时期的雕塑会呈现出某种特定的样貌。对于我这样对艺术史有兴趣但非专业人士来说,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带领我一步步走进法兰西雕塑的殿堂,让我能够更系统、更全面地认识这门艺术。
评分阅读《法兰西古典至后新古典雕刻》的过程,就像一场穿越时空的艺术对话。我尤其被书中对法国大革命前后雕塑风格转变的论述所打动。古典主义时期雕塑那种严谨、对称、追求理想化的美学,在书中得到了细致的阐释,那些强调力量与神圣感的作品,似乎在诉说着王权的荣光与贵族的威严。而当法国社会进入动荡变革的时代,新古典主义雕塑则展现出一种截然不同的面貌,它开始转向对理性、秩序、以及公民美德的歌颂。书中对于当时社会背景与艺术风格演变之间内在联系的剖析,让我对这些冰冷石块背后所承载的历史信息有了更深的理解。例如,在描绘一些历史事件或人物的雕塑时,作者会深入解读其象征意义,以及作品如何在特定历史时期发挥其社会教化作用。这种将艺术作品置于宏大的历史叙事中进行解读的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深度。我常常会在翻阅到某一幅精美雕塑的插图时,停下来仔细品味,想象当时的工匠是如何用双手赋予这块冰冷的石头如此鲜活的生命力。书中的许多细节,比如雕塑的材质、工艺、以及其在城市空间中的陈设,都让我对当时的社会生活与审美观念有了更具象的认知。
评分这本《法兰西古典至后新古典雕刻》简直是一场视觉的盛宴!从拿到书的那一刻起,我就被它精美的排版和丰富的图片深深吸引。书中的雕刻作品,那些或庄重肃穆,或典雅灵动,或充满戏剧张力的石雕、铜雕、大理石雕,都仿佛拥有了生命,跨越了时空,向我娓娓道来法兰西民族的审美情趣与历史沉淀。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路易十四时期巴洛克雕塑的章节,那些繁复的洛可可装饰,以及人物脸上细腻的情感表达,真的让人叹为观止。还有新古典主义时期,那些向古希腊罗马致敬的作品,简洁的线条、和谐的比例,传递出一种理性与秩序的美感,与巴洛克风格的奢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风格上的转换与演变,在书中得到了非常清晰的呈现。我本来对雕塑了解不多,但这本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高清的图片,让我这个门外汉也能迅速领略到这些艺术瑰宝的魅力。尤其是书中对不同时期代表性雕塑家及其作品的介绍,让我对例如皮加勒、库斯图兄弟等大师的作品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即使是对雕塑艺术稍有了解的读者,想必也能从中获得不少新的视角和启发。这本书不只是学术的堆砌,更像是作者对一段艺术史充满热情的回溯与分享,读来令人心旷神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