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点就是人所不自觉的思考方法。
盲点是由于心灵在其无限发展的过程中,随着本能慾望的驱向,凝聚为固定对象的追求,于是不自觉地无限追求下去,异化为偏执的生命。
本书结合心理学与哲学的分析方法,用个案的方式,逐一列举思考盲点的形态,并追溯其背后的根源。
作者简介
陶国璋
广东惠州人。现任职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教授通识课程,兴趣是人生哲学问题,包括比较哲学、死亡哲学、思考的盲点、哲学人类学、爱情哲学、电影与哲学等。着作有《开发精确的思考》、《生命坎陷与现象世界》、《庄子齐物论义理演析》、《哲学的陌生感》及《哲学的追寻》等。
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比较理性的人,在做决策时会仔细权衡利弊。然而,这本书的出现,让我发现自己其实还有很多不自知的思维局限。它并没有直接告诉我要怎么做,而是通过层层剥茧,让我自己去发现那些隐藏在逻辑链条中的断裂处。比如,书中提到“锚定效应”,很多时候我们在谈判或者估价时,第一个被提及的数字,会像一个看不见的锚一样,极大地影响我们后续的判断。我回想起自己过去的一些经历,确实如此,一旦先入为主的某个价格,就很难再跳出这个框架。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不是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充满了实际的应用场景,让你能够立刻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我特别欣赏作者在阐述某些观点时,所表现出的那种严谨的逻辑和深刻的同理心。它让你感觉,作者并非高高在上地指点江山,而是像一个循循善诱的朋友,和你一起探索思考的奥秘。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为什么会犯错”这个问题,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一本读完,感觉好像打开了大脑的某个开关,但具体通向了什么地方,我一时也说不清楚。书中列举了许多人们在日常思考中常见的误区,很多时候,我读着读着就会恍然大悟,“对啊!我怎么就没想到呢?”或者,“原来我一直以来都这样想的!” 这种感觉很奇妙,既有被戳破的“小尴尬”,更有豁然开朗的“新视野”。作者的例子都非常贴近生活,比如在做某个决定时,我们可能过于在意某个不起眼的细节,而忽略了更重要的全局;或者在听取别人意见时,我们内心已经有了预设的答案,却误以为自己在虚心倾听。这本书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感,更多的是一种循循善诱,引导你去审视自己的思维模式。它不是一本告诉你“应该怎么想”的书,而是一本帮助你“如何意识到自己是怎么想的”的书。我发现,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没有能力去思考,而是我们的思考方式本身存在一些“盲点”,让我们无法看到事物的全貌,或者做出最优的选择。读完后,我试着在日常生活中去留意这些盲点,发现虽然很难完全避免,但至少能做到“察觉”。这种觉察力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进步。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读起来非常“舒服”的书,舒服在于它没有强行灌输任何观念,而是温和地引导我去审视自己的思维过程。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幸存者偏差”的解读,我们总是习惯于关注那些成功的故事,却忽略了无数默默无闻的失败者,这导致我们对成功率的估计严重失准。我常常在想,如果早几年读到这本书就好了!它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通往更清晰、更明智思考的大门。书中没有那种“醍醐灌顶”的戏剧性,更多的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改变。每一次阅读,都能发现一些之前被忽略的细节,或者对某个观点有新的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很朴实,但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是对人性和认知的深刻理解。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一本书,更像是在进行一场与自己的对话。这本书没有给我提供具体的“答案”,但它教会了我如何去“提问”,如何去质疑,如何不被表象所蒙蔽。它是一种“能力”的提升,而非“知识”的叠加。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触动在于,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为什么会相信这一切”。我们往往固执地相信自己所看到、听到、感受到的一切,认为它们就是事实的真相。然而,书中通过一系列引人入胜的案例,揭示了我们是如何被各种信息所操纵,又是如何在认知上走入误区的。比如,我们很容易因为权威的言论而盲目信服,却忽略了权威也可能犯错;我们倾向于寻找支持自己原有观点的证据,而忽视那些反驳的证据,这就是所谓的“确认偏误”。读到这里,我反思了自己过往的一些经历,确实在很多时候,我并没有真正地去质疑和求证,而是轻易地接受了某种说法。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思维中的许多阴暗角落。它并非是为了让你变得愤世嫉俗,而是为了让你保持一种审慎的态度,不轻易被表象所迷惑。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情景谬误”的讨论,它提醒我在评价他人行为时,不能脱离具体的情境,而要考虑到各种客观因素。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能让你变得更清醒、更理性、更少犯认知错误的入门指南。
评分老实说,起初翻阅这本书时,我并没有抱太高的期望,以为又是市面上那些泛泛而谈的励志读物。然而,越往后读,越觉得惊喜。作者的笔触是那么的细腻,对人类心理的洞察力简直入木三分。他没有罗列一大堆生硬的理论,而是用生动有趣的故事,将那些抽象的思考原则,变得触手可及。我最喜欢的是关于“沉没成本效应”的章节,我发现自己在很多时候,就像被绑架了一样,明明知道继续下去已经没有意义,却因为已经付出了太多而无法放手。这种心理真是太普遍了!书中还有关于“社会认同”和“从众心理”的探讨,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做出某个选择,并不是因为我们真的喜欢,而是因为“别人都这么做”。这本书不仅仅是教你如何思考,更是教你如何“不被思考”所欺骗。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好像获得了一种“内功”,不再容易被外界的纷繁扰攘所干扰,能够更冷静地分析问题,做出更符合自身利益的决策。虽然无法完全摆脱所有思维的陷阱,但至少,我有了识别它们的能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