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5-01-10
本书以〈人情与面子〉的理论模型作为基础,分析儒家思想的内在结构,借以说明:本土心理学的知识论目标,是要建立由一系列理论所构成的科学微世界,既能代表人类共有的心智,又能反映文化特有的心态。
作者先对以往有关华人道德思维的研究做后设理论分析,然后从伦理学的观点,判定儒家伦理的属性,接着以「关系主义」的预设为前提,建构出一系列的微型理论,借以说明儒家社会中的社会交换、脸面概念、成就动机、组织行为、冲突策略,并用以整合相关的实征研究。作者希望借由本书的努力,建立「儒家关系主义」的研究传统。
第一章 本土心理学的知识论目标
第一节 心理学本土化运动的兴起
第二节 文化心理学的第三波
第三节 对本土心理学的挑战与回应
第四节 本书的主张
结 论
第二章 从建构实在论看非西方社会的现代化
第一节 心智的文化发展
第二节 建构实在论
第三节 现代化的意义
第四节 华人社会的现代化
结 论
第三章 西方哲学中的人观与典范转移
第一节 亚里斯多德的「理论智慧」与「实践智慧」
第二节 康德的「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
第三节 维根斯坦的独我论
第四节 波柏的进化认识论
第五节 后实证主义的知识论
第六节 建立普世心理学的方法论策略
结 论
第四章 〈人情与面子〉理论的建构
第一节 社会交换论的回顾
第二节 交换理论的批判
第三节 正义理论的回顾
第四节 社会关系的深层结构
第五节 〈人情与面子〉的理论建构
结 论
第五章 儒家思想的内在结构
第一节 儒家的天命观
第二节 儒家的心之模型
第三节 儒家的庶人伦理:「仁、义、礼」伦理体系
第四节 修身以道
第五节 君子与小人
第六节 儒家的「士之伦理」:济世以道
第七节 致中和的世界观模型
第八节 人观、自我与个体
结 论
第六章 华人道德思维的研究典范:后设理论分析
第一节 Kohlberg的道德发展理论
第二节 Rest的四部分模式
第三节 Bloom的社会原则和社会人道
第四节 华人的政治社会思维
第五节 人类发展的存在面相
第六节 马庆强的双参数道德发展理论
第七节 科学哲学的反思
结 论
第七章 儒家社会中的道德思维与道德判断
第一节 儒家的「庶人伦理」
第二节 儒家的积极义务和消极义务
第三节 分殊理性
第四节 儒家伦理的调整
第五节 儒家社会中的道德思维
第六节 儒家社会中的道德判断
第七节 「情理」与「法理」
第八节 关系主义与个人主义:自我的界线
结 论
第八章 儒家关系主义与社会交换
第一节 儒家「庶人伦理」的可外推性
第二节 由「关系取向」到「儒家关系主义」
第三节 角色「关系」的认知结构
第四节 关系与资源分配
第五节 关系与社会交换
第六节 代间交换与孝道
第七节 关系脉络与社会规范
第八节 中国与日本:两种儒家社会的比较
结 论
第九章 儒家社会中的生活目标与成就动机
第一节 台湾心理学界对成就动机的先期研究
第二节 素朴实证主义研究取向的批判
第三节 儒家社会中成就动机的文化分析
第四节 西方社会中的成就动机理论
第五节 儒家社会中的成就动机理论
第六节 生活目标之达成:自尊与面子
第七节 纵向目标与横向目标的比较
第八节 努力模式与能力模式
第九节 努力的道德意义
第十节 努力与奖惩
结 论
第十章 儒家社会中的道德与面子
第一节 华人的「脸面」之谜
第二节 儒家伦理与心理社会均衡
第三节 儒家社会中的道德与丢脸
第四节 面子需求与性格
第五节 大我的脸面
第六节 关系他人的面子情绪
第七节 角色义务与成就类型
第八节 「大我」与面子维护
第九节 两种研究取径的比较
结 论 文化化约主义的限制
第十一章 华人社会中的「关系」与组织行为
第一节 拉关系与感情的规避
第二节 组织间关系运作的争议
第三节 华人社会中企业的类型
第四节 华人社会中的信任策略
第五节 组织间的关系运作
第六节 组织内的关系运作
结 论
第十二章 华人社会中的冲突化解模式
第一节 西方心理学中的冲突化解模式
第二节 面子磋商理论
第三节 华人社会中的面子语言
第四节 本土冲突化解模式的建构
第五节 华人社会中的冲突化解理论
第六节 纵向内团体的冲突化解策略
第七节 横向内团体的冲突化解策略
第八节 内团体的合作目标
第九节 横向外团体的冲突化解策略
第十节 儒家关系主义的研究传统
儒家关系主义-哲学反思、理论建构与实征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儒家关系主义-哲学反思、理论建构与实征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