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新论:科技与中国社会分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图书介绍


中国史新论:科技与中国社会分册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著者
出版者 出版社:联经出版公司 订阅出版社新书快讯 新功能介绍
翻译者
出版日期 出版日期:2010/03/25
语言 语言:繁体中文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06-26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图书描述

  本书题为《科技与中国社会》,乃借目前西方S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 的研究取迳,作为中国科技史研究的借镜,并图以此促进科技史和其他历史研究的对话。

本书的目标有五:

  1.反对实证论的科学理性与线性进步的史观。
  2.重视研究科技实作(practice)。

  3.视科技为社会建构的产物。科技研究者不是独处于象牙塔中的天才,而是不断在同僚、体制、仪器和大自然之间穿梭,来往协调,以形成科技知识。

  4.讨论科技知识和物件如何形塑社会并从使用者的角度看待科技知识的生产。从科技知识的形成与扩散,检讨我们目前所身处的科技世界中的种种现象,以及日常生活中,人们如何应对这些科技知识。

  5.反省科技本身的价值。不预设科技是人类理性发展的极致,并指出科技的研究成果及其体制,不但用以控制自然,亦用以控制人群,成为支配者(国家、阶级、种族、性别)形塑特定秩序和常规标准的利器。

  本书共收论文十篇,分别讨论上古宇宙观与天文星占、中国医学与数学的知识形构、宋代科技的实作和文化间的关系、明代的数学与社会及中国和其他文明间的科技交流。虽非未涵盖中国科技史的全部断代或议题,却指出了一些重要的研究课题与方法。就议题方面而言,技术史、博物学、数术、帝国主义的扩张与近代中国科技发展等都有待更进一步的挖掘;方法方面,除了一般人已熟知的脉络化研究外,历史上的知识论和实作、书的历史与科技发展、科技知识与实作的跨地网络、科技知识和科技物与权力支配和反抗的关系等,都是本书试图拓展新思考方向。

  经由复杂的历史个案,我们盼望读者与我们分享中国科技史的趣味,而不总是问:「为何中国科技落于西方之后」;并反思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科技,如何影响我们的社会、文化与自我,而不只想着:「如何利用科技促进经济发展与提振国力」。

编者简介

祝平一

  台湾台南县人;台湾大学商学系学士,清华大学历史硕士,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历史学博士,现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着有《汉代的相人术》、《说地》。研究兴趣:十七、八世纪中、西自然知识的交会与冲突,以及西方科学知识在中国场域中的运用与变迁。

  延伸阅读
  中国史新论 — 法律史分册
  中国史新论 — 性别史分册
  中国史新论 — 基层社会分册

著者信息

中国史新论:科技与中国社会分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图书目录

《中国史新论》总序/王汎森
导言/祝平一

冯时:
天文考古学与上古宇宙观
一、天文考古学概述
二、天文学的起源与文明的起源
三、天文考古学与上古宇宙观
四、结语

张嘉凤:
天事恆象 ─ 殷周至汉初天文占卜体系的发展与演变
一、前言
二、殷商至汉初天文的发展与转折
三、分野与天文占卜
四、结论

李建民:
古典医学的知识形式
一、问题意识 ─ 古史传说与知识传承
二、「禁方」时代 ─ 秘密的医疗技术
三、「依託」新论 ─ 知识的权威与系谱的重建
四、正典的胎动 ─ 授书仪式的式微及其意义
五、结论 ─「极端的中间」(radical middle)

林力娜(Karine Chemla):
从古代中国数学的观点探讨知识论文化
一、原始资料与文化要素
二、描述中国古代对于这些要素之实作与确定诠释的基础
三、结论:操作的?结合与知识论文化

傅大为:
从文艺复兴到新视野 ─ 中国宋代的科技与《梦溪笔谈》
一、一个宋代中国的文艺复兴?
二、以分别的「理」为原型、为主导的解释与理解
三、除魅、世俗化与日常经验性的兴趣
四、作为一松动而多元概念网络的对应宇宙论
五、余绪

毛传慧:
宋元时期蚕桑技术的发展与社会变迁
一、有关宋元蚕书及蚕桑业的研究
二、宋元时期的蚕桑丝绸发展
三、宋元蚕书的背后
四、促使蚕桑技术发展的因素
五、结论

洪万生:
数学与明代社会:1368-1607
一、前言
二、文献回顾
三、明初教育制度与《永乐大典》之算学
四、吴敬的《九章算法比类大全》
五、顾应祥与周述学
六、王文素与程大位
七、利息与牙钱等商业问题
八、数学、商业与社会
九、结论

张哲嘉:
占星术与中西文化交流
一、讨论范围的釐清:「天变占星术」与「宿命占星术」的区别
二、早期的中国「宿命占星术」
三、佛教与西洋占星术的东传及其本土化
四、明清时期西洋占星术的东传及其本土化
五、结语

韩琦:
西方数学的传入和干嘉时期古算的复兴 — 以借根方的传入和天元术研究的关系为例
一、借根方与阿尔热巴拉新法的传入
二、梅?成与「天元一即借根方」说
三、借根方与宋元数学的复兴
四、余论:晚清有关借根方与天元术的争论

范发迪:
文化遭遇中的科学实作 — 清代中国的英科学帝国主义与博物学研究
一、引言
二、海贸、商埠与科学事业
三、田野科学与科学帝国主义
四、文化遭遇与科学实作
五、结论

图书序言

导言 科学史回顾
台湾的中国科技史研究从1985年体制化后,便成长缓慢。慢到本集编辑时,还必须借将帮忙。这当然不是没有新人投入,而是许多新世代都转入医疗史和科技与社会研究(STS)。当然,中国科技史研究并未因此而停下脚步,中国和世界各地的学者仍有不少这一行的专家。因此,与其说本集代表了目前台湾中国科技史研究的全貌,不如说是目前中国科技史学界研究成果之一脔,读者可从中一窥目前研究的样态。

对于中国科技史不熟悉的人,英国的李约瑟(Joseph Needham, 1900- 1995)仍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他曾开创了中国科技史研究的典范。为了反驳一些廿世纪以来,中国和西方学者认为中国没有科学的谈法,李约瑟以实际的编纂行动,证明中国有优越的科技传统,只是没有发展出近代科学。从「何以中国没有发展出近代科学」这个有名的问题,李约瑟建构了一套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全涵式解答。李约瑟以他的研究所为基地,以现代科学为分类基础,整理中国科技知识,不断编纂大部头的《中国的科学与文明》(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提供了相关的原始材料和二手研究,颇便入门。李约瑟以现代科学为基准的知识分类,虽然缺乏历史意识,但因他将中国无法发展出近代科学归咎于中国的封建官僚体制,反而使他较为注意科技与社会的互动,而不完全以科学思想史的方式探讨中国科学。不过李约瑟分析科技与社会的关系也是他那个时代的产物:人类理性的光辉促成科学发展;而其停滞则是特定的社会形构所造成,这种社会阻碍论目前已少有学者採用。

席文(Nathan Sivin)则棒喝李约瑟的问题和解释。他认为李约瑟以错误的预设,问错了问题;而且中国在18世纪也的确发生了「科学革命」,只是没有西方世界的社会效果 。席文认为必须从历史行动者的角度去反省何谓「中国科学」。他认为中国的知识传统中根本就不似西方哲学传统,为各种不同的知识,定义出可被统称为「科学」的共同知识基础。由于中国的知识体系缺乏这样的统整性,因此,有的是不相统属的「诸种科学」(sciences)。席文还指出李约瑟问题有些基本的谬误。李约瑟预设了科学革命的可欲性,因此每个文明都应发生;而有科学革命潜力的文明更应有着和西方相同的历史变迁;欧美文明的适应力仿佛发自其内,实以科技和政治之力剥削自然和社会所致;最后,李约瑟预设了现代科学乃是普世化(oecumenical)的知识。李约瑟把文化中的某些状态误认为是其后发展(科学革命)的必要条作,而其后若未如此发展,则被视为是受阻。而论者总是将中国科学革命之难产归诸思想体系的缺失或社会因素的阻挠;殊不知这种区隔是研究者之心障,在实际的历史过程中,所谓思想和社会的区隔在根本不存在。

尽管李约瑟和席文的论辩已经过时,但他们提问以及辩难的方式,仍相当有启发性。席文所指出的问题,提供了思考中国科技史的另一种可能。虽然李约瑟的问题已不再构成学者讨论中国科技史的主要问题意识,且近来年来,整个欧美中国史学界的科技史研究也有移往医疗史的倾向。但整体而言,一般文化史和西洋科技史的研究成果,如从科学社群本身的文化与实践(practices)来分析科学知识的社会建构,以及科学和其他社会文化部门间的互动,已渐影响中国科技史的研究者。有些中国史学者甚且强调理解中国史,科技史不可或缺,试图从科技史与中国史的其他领域对话。但对中国科技史有兴趣的一般读者,李约瑟的困惑常是他们心中涌现的第一个问题。李约瑟的提问对现代人之所以如此有吸引力,正说明了科技已成为现代人自我认同的一部分。19世纪的西方帝国挟其坚船利礮,打开了世界各地的门户,也把西洋人得以征服世界的现代科技传到各地。科技成为强者所倚仗,弱者所渴望的力量。科技成了衡量文明、国家和人群进程的判准,合理化了西方的霸权,也促使各方展开对科技的分析。科学哲学解析科技发展的思想逻辑;科学社会学则用以理解组织和科技发展的关系;科学史则用以说明某个文明或科技从事者对于人类科技积累的功绩。这三门分析科技知识的学科,肯定科技知识的力量和权威,乃至企图为科技定下规范,促进其发展。在这种知识氛围中,中国作为一个曾经有着高度科技的文明,何以未曾发展出如西方般支配自然的力量,确实令人困惑。虽然如此提问预设了西方中心主义,却正因殖民主义解组后所成立的现代国家不断希望以科技发展经济,以在极端竞争的世界中存活,以致「知识就是力量」的科技合法性深入人心。当像席文这般,以历史行动者的角度和思考范畴,提出中国其实没有像西方历史中的「科学」,很容易被误解为只是另一种版本的东方主义(Orientalism);而像李约瑟这样大力称美中国科技成就的学者,却又容易陷入以今限古的时代错乱(anachronical)。欧美中国科技史研究的历程,指出了研究异文化科技传统的两难;也提醒研究者,将不同文明的人群控制自然的努力,在同一天平上衡量,是思考非西方科技史方法论的起点。

图书试读

None

中国史新论:科技与中国社会分册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pdf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中国史新论:科技与中国社会分册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pdf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中国史新论:科技与中国社会分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中国史新论:科技与中国社会分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