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散文的方式来介绍汉人文化的种种,例如:神话、思想、宗教、礼俗、节庆及日常生活文化等等,其目的除了传播文化方面的知识外,更茁重于培想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以书中多元的面向与内容,即是为了增进学生阅读不同语科的能力所设计。
在研拟本书架构之际,笔者即抱持了一个信念:绝不因此书为外籍生教材而降低其水准。因此甫在着手编撰之初,即用心延揽了中国哲学专家王璟博士,及佛教史学家徐一智博士来加入编辑团队。
为了增添本书的质感,及阅读的舒适性,本编辑团队于美术编辑上亦投入了不少精力。
由于外籍学生学习华语的时间不一,因此在使用本书时,可能会出现过深或不及的情形。对此,笔者以为,这并不会对学习造成障碍。因为过深之处可以先拣择简易的适合教材来上,日后待学生程度提升后,再作全面性的学习;而不及之处,则可以请学生在具备基本认知之后,各别找一个单元来做主题式的探讨,或和自身文化互作比较,乡信透过类似的活动,举一反三,学生当会有更深刻的学习。
作者简介
杨琇惠(Cristina Yang)
民国六十年生,台北人,射手座。十五岁时,移民阿根廷,旅居他乡六年。在经由异国文化的洗礼后,豁然照见自己,并开启了探索原乡的旅程,而「中文」竟成了「回家」唯一的一条路。「回家」的路虽然遥远,但是有「中文」相伴,再远,都会有到的那一天。
现职:
.台北科技大学通识中心
学历:
.台湾师范大学国文所博士
教授课程:
.庄子
.中国思想史
.佛学与人生
.《西游记》
.儿童文学及外借生华语
e-mail:
.ygo21@ms7.hinet.net
一、神话篇
神话的世界
神话的分类
中国着名的神话着作
中国神话的主题与内容
中国神话的特色
中国神话的传播与现今社会的关系
二、思想篇
儒家
道家
三、宗教篇
道教
佛教
民间信仰
结论
四、礼俗篇
古代男子的成年礼-冠礼
婚礼
五、节庆篇
春节
元宵节
清明节
端午节
七夕情人节
中元节
中秋节
教师节
重阳节
六、日常生活篇
华人饮食
华人服装
华人建筑、住屋
华人行旅
结论
这本书我读完之后,最大的感受就是它真的能够帮助我深入理解那些在日常生活中看似理所当然,实则蕴含深厚文化底蕴的华人习俗和思维方式。例如,书中对“面子”这个概念的剖析就非常到位,它不仅仅是简单的虚荣心,而是涉及到人际关系、社会地位、集体荣誉等多重维度,我以前总是觉得很难把握,读了这本书才知道,原来很多看似复杂的互动背后都有“面子”在起作用。还有关于“关系”(Guanxi)的讲解,也让我豁然开朗。书中通过大量的案例,展示了“关系”在中国社会经济活动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建立和维护良好的“关系网”,这对于我这个初来乍到的学习者来说,简直是“及时雨”。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节日习俗的部分,比如春节、中秋节等,不仅仅是介绍节日的由来和庆祝方式,更重要的是解读了这些节日背后所承载的家庭观念、感恩精神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我一直觉得,要真正学习一门语言,就必须理解它的文化,而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让我不再是机械地学习词汇和语法,而是能够从文化的角度去理解语言的表达,这使得我的学习过程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也更有意义。这本书的写作风格也很吸引我,它不是那种枯燥乏味的学术论文,而是用一种非常亲切、贴近生活的方式来讲解,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仿佛在和一位经验丰富的长辈聊天,从中汲取智慧。
评分我一直认为,真正的语言学习是文化的深度体验,而《实用生活华语:认识华人文化(高级)》正是做到了这一点。这本书让我对中国人的情感表达方式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以前觉得中国人似乎比较含蓄,不善于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但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明白,他们的情感表达方式更多地体现在行动上,体现在对家人的照顾,对朋友的仗义,以及在关键时刻的支持。书中通过一些感人至深的故事,让我看到了中国人内敛而深沉的情感世界。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人情”的解读,它不仅仅是简单的互助,更是一种社会交往中的信任和承诺,是维系人际关系的重要纽带。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在中国的社会交往中,给予和接受“人情”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艺术。我还对书中关于中国人的“时间观”的阐述感到耳目一新。它不仅仅是看时钟上的时间,更是一种更宏观的、与自然节律、人际关系相协调的时间概念。这让我意识到,在跨文化交流中,理解对方的“时间观”非常重要,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误解和冲突。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很独特,它用一种非常细腻、富有洞察力的方式,将复杂的文化概念变得浅显易懂,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在语言学习和文化体验之间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我一直认为,学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背景,而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这一需求。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礼仪”部分的讲解。在中国,礼仪不仅仅是表面的客套,更是一种人际交往的艺术,一种表达尊重和友好的方式。书中对不同场合的用餐礼仪、拜访礼仪、送礼礼仪等都有详细的说明,这对我这样的外国人来说,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尴尬,也让我能够更自信地融入当地社会。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通过对比中西方在一些基本礼仪上的差异,让我更能理解到这些细微之处所反映的文化根源。比如,在用餐时,中国文化更强调分享和集体,而在西方则更注重个人份数和独立。这种对比性的讲解,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这些差异。此外,书中还探讨了中国人的幽默感,以及如何理解和运用中文里的双关语、歇后语等,这对我来说是学习语言的巨大挑战,但也是最大的乐趣所在。当我能够理解并运用这些充满智慧的语言表达时,我感觉自己离地道的中文使用者又近了一步。这本书的编排也很合理,每一章都围绕一个主题展开,内容循序渐进,很容易理解和吸收。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作为一个对中国文化充满好奇的外国人,我一直希望能找到一本能真正触及灵魂的入门指南,而《实用生活华语:认识华人文化(高级)》就是我一直在寻找的。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孝道”的探讨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父母的养育之恩,更是子女对长辈的尊敬、关怀和责任,这种价值观深深地渗透在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和社会结构中。通过书中生动的故事和深入的分析,我开始理解为什么在中国,家庭的凝聚力如此之强,以及为什么“家”在中国文化中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此外,书中对“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辩证关系的阐述,也让我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模式有了更深的认识。我以前总以为中国人非常强调集体,似乎个人没有什么自由,但读了这本书才知道,这是一种基于现实需求的平衡,也是一种独特的社会智慧。它让我明白了,在理解一个文化时,不能简单地用自己的思维模式去套用,而是需要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感受和体会。书中还涉及了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比如儒家、道家等,这些思想虽然古老,却依然影响着现代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它让我意识到,学习华语,不仅仅是学习语言的工具,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对不同文明的深刻体验。
评分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学习华语绝不仅仅是掌握一门语言工具,更是一次与中华文明的深度对话。我一直对中国人的“包容性”非常感兴趣,而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好奇心。它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中国文化的多元性,更深入地分析了这种包容性是如何在历史长河中形成和演变的。书中提到的“求同存异”的思想,让我明白了中国人如何在面对不同文化时,既能保持自身的特色,又能吸纳和融合外来文化。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智慧,也解释了为什么中国文化能够如此持久地传承和发展。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中国人的“实用主义”精神的探讨。它不仅仅是功利性的,更是一种在现实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智慧,一种不拘泥于形式、注重结果的思维方式。这种精神体现在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他们的商业活动到日常决策,都充满了这种务实的态度。这本书让我更加理解了为什么中国在经济发展上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它让我意识到,要真正理解一个民族,就必须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而这本书恰恰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窗口。这本书的写作风格也是我非常欣赏的,它用一种充满人文关怀的笔触,将抽象的文化概念变得生动有趣,让我能够在享受阅读的同时,获得深刻的启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