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编撰的目标,在于因应社会大众生活应酬与工作执行上的各种需求,以及学校相关课程教学上的需要。而且在内容取材方面,依照「易学」、「易作」、「易懂」三大原则,具备四种特性:
1.实用性──符合目前社会各界的实际需求。例如增加一般应用文书籍所未收录的「电子邮件」与「企划文书」,公文一类则加强「签」、「稿」部分的例举与说明。
2.普遍性──以常态使用为主,特例解说为辅;例如书信简化已不合时宜的术语;对联也择日常生活使用所需为主。
3.简易性──着眼于使用时的便利,不以繁琐为专。虽然应用文书种类繁多,且特定格式与写作规定日益繁复,本书能引领读者掌握撰写原则,以应付各种需求。
4.说明性──各单元的说解清晰明了。能依各种文类需要,酌分「意义」、「演变」「种类」、「用途」、「作法」、「格式」、「术语」、「说明」等项目。
《本书备有教学投影片,欢迎授课教师索取。》
作者简介
孙永忠
辅仁大学文学博士,任教于辅仁大学中文系,开设文学史、诗词曲选、书法、应用文等课程,并担任辅仁大学东篱诗社、北京师范大学南山诗社指导老师。长年应公私机构邀请,担任公文写作训练教师,如智慧财产局、救国团、坜新医院、辅仁大学、台北医学院、康宁护理学院、中央产物保险、中鼎工程公司以及一些特约单位,均获佳评。
曾纪刚
台湾台南市人。辅仁大学中国文学系学士、硕士、博士候选人,目前为辅仁大学全人教育课程中心、进修部中国文学系兼任讲师。
詹千慧
台湾台北县人。辅仁大学中国文学系博士候选人,现任辅仁大学全人教育课程中心、进修部中国文学系兼任讲师及东篱诗社指导老师。
钟宗宪
辅仁大学中国文学博士,现任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教授。论着有:《先秦两汉文化的侧面研究》、《民间文学与民间文化采风》、《中国神话的基础研究》、《现代应用文书》、《洪叶精选阅读测验》等。
序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应用文书的意义与价值
第二节 应用文书的特质与种类
第三节 本书编撰的目标
第二章 公文
第一节 绪说
第二节 公文写作的基本认识
第三节 公文的用语与标点符号
第四节 签与稿的撰拟
第五节 各体公文的撰拟、举例与说明
附录一 公文纸格式
附录二 公文封套格式
附录三 机关公文传真作业办法
附录四 机关公文电子交换作业办法
附录五 中华民国政府组织系统表
附录六 各级机关行文系统表
附录七 考选部民国97年高普特考国文【公文试题】
第三章 会议文书
第一节 会议文书的意义
第二节 会议文书的种类
第三节 会议文书的撰拟、举例与说明
第四章 书信
第一节 书信释义
第二节 书信的基本结构
第三节 书信的写作技巧
第四节 信笺的书写与折叠
第五节 信封书写范例
第六节 书信的用语
第七节 书信拟例
附录一 中文电子邮件简介
附录二 邮局存证信函简介
第五章 柬帖
第一节 柬帖释义
第二节 柬帖分类与作法
第三节 柬帖用语
第四节 柬帖拟例
第六章 便条与名片
第一节 便条与名片释义
第二节 便条与名片的写作技巧
第三节 便条与名片拟例
第七章 庆弔文
第一节 庆弔文的意义与用途
第二节 庆弔文的种类与作法
第三节 庆弔文举例
第八章 对联
第一节 对联的源起及意义
第二节 对联的结构与款式
第三节 对联的写作技巧
第四节 对联的范例
第九章 题辞
第一节 题辞的意义
第二节 题辞的种类
第三节 题辞的写作技巧
第四节 题辞的范例
第十章 契约
第一节 契约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拟订契约书的格式与要领
第三节 契约书范例
第十一章 规章
第一节 规章的用途与意义
第二节 规章的种类
第三节 规章的用语
第四节 规章的写作原则
第五节 规章的举例
第十二章 书状
第一节 书状的意义与效用
第二节 书状的格式与作法
第三节 书状的范例
第十三章 单据
第一节 单据的意义与效用
第二节 单据的作法
第三节 单据的范例
第十四章 启事
第一节 启事的意义与种类
第二节 启事的内容与作法
第三节 启事的范例
第十五章 企划文书
第一节 企划文书的用途与意义
第二节 企划文书的种类与内容
第三节 企划文书的作法
第四节 企划文书的范例
第十六章 自传履历
第一节 自传履历的意义与用途
第二节 自传的内容与作法
第三节 履历的种类与作法
第四节 自传履历的范例
**第二段评价:** 坦白说,最初是被这本书的封面和书名吸引。在我印象中,“应用文”这个概念似乎有些陈旧,但“新编”两个字又暗示着它可能融入了时代的新元素。拿到手后,我花了一些时间仔细翻阅,发现它的确给了我不少惊喜。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本书在排版和设计上很用心。它不像一些传统的教材那样枯燥乏味,而是采用了更清晰的逻辑结构和更友好的阅读界面。每一个文体的介绍都分门别类,条理清晰,让人一目了然。我特别喜欢它对不同应用文体的“破译”式解读,不仅仅是罗列范文,更深入地分析了每种文体背后的写作逻辑、核心要素以及读者期望。比如,在讲解“通知”时,它不仅给出了范例,还细致地分析了通知的发布主体、受众、核心信息传达的重点以及注意事项,让人能从根本上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写。此外,书中还增加了一些关于“新媒体应用文”的章节,这对我这个经常需要撰写社交媒体文案的人来说,简直是及时雨。比如如何写出吸引人的标题,如何设计简洁明了的内容,如何规避敏感词等等,这些都是非常实用的技巧。我觉得这本书不仅适合初学者,对于有一定写作基础但想进一步提升的人来说,也很有价值。它提供了一个系统化的学习框架,让我们可以更有效地掌握应用文写作的精髓。
评分**第四段评价:** 我通常不是一个特别爱写评价的人,但这次拿到《新编应用文》这本书,实在忍不住想分享一下我的感受。这本书的内容确实让我眼前一亮。首先,它的内容覆盖面非常广,几乎囊括了我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可能用到的绝大多数应用文体。从最基础的求职信、自我介绍,到复杂的合同、协议,再到各类通知、报告、总结,应有尽有。而且,它在介绍每一种文体时,都力求做到详尽和细致。不仅仅是给出几个范例,更是从文体的性质、作用、写作要求、注意事项等多个维度进行阐述,让我对每一种文体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我特别喜欢它在“投诉与建议”类文体上的讲解。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在遇到问题时,不知道如何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诉求,往往事倍功半。这本书提供了清晰的写作思路和实用的话术,让我们可以更有条理、更有力地发出自己的声音。同时,它还强调了“礼貌与尊重”在应用文写作中的重要性,这一点非常值得肯定。对于我这样经常需要与人打交道的人来说,这本书就像一本“沟通宝典”,让我能够更自信、更得体地与人交流。
评分**第五段评价:** 说实话,拿到《新编应用文》这本书的时候,我并没有抱有多大的期望,觉得应用文写作无非就是那些格式和套话。但事实证明,我的想法过于片面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的惊喜,在于它对“情商”在应用文写作中的运用。它不仅仅是教我们如何写出规范的文字,更强调了如何在文字中融入情感,如何在不同场合选择合适的语气和措辞,以达到最佳的沟通效果。例如,在写感谢信时,它会指导我们如何真诚地表达感激之情;在写道歉信时,它会教我们如何委婉地承担责任;在写求职信时,它会分析如何恰当地展现自己的优势,同时又不显得过于傲慢。这是一种非常高级的应用文写作技巧,也是我以前从未在其他同类书籍中看到过的。此外,书中还对“商务合同”和“法律文书”的写作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这对我这个在商务领域工作的人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它清晰地解释了合同的结构、关键条款的含义以及容易出现的问题,让我对如何审阅和起草合同有了更专业的认识。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提供了实用的写作范例,更重要的是,它提升了我对应用文写作的整体认知,让我明白了应用文写作是一门融合了逻辑、技巧和情感的艺术。
评分**第一段评价:** 我最近刚入手了这本《新编应用文》,说实话,拿到书的那一刻,我的期待值其实挺高的。毕竟,现代社会,谁能离得开各种各样的应用文体呢?无论是工作中的报告、计划,还是生活中的申请、感谢信,都占了很大比重。我一直觉得,掌握规范、得体的应用文写作,是提高个人沟通效率和展现专业素养的关键。翻开这本书,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在材料的选取上相当广泛。我看到了许多熟悉的场景,比如会议纪要、工作总结、市场营销文案,甚至是一些不太常用但却十分重要的法律文书的样本。这一点我非常欣赏,因为它意味着这本书几乎涵盖了我们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可能遇到的绝大多数应用文需求,提供了一个非常全面的参考范本。而且,每一种文体后面都附带了详细的写作要点和注意事项,这对我这样容易犯错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我尤其关注了其中的“公文类”和“商务类”写作,因为这部分内容对我目前的工作职责非常贴合。以往在撰写这些文体时,我常常会因为不确定格式、用词是否得当而反复斟酌,甚至寻求同事的帮助。而现在,有了这本书,我感觉心中有了底,可以更自信地去完成任务了。书中的例子也写得非常具体,不是那种泛泛而谈的理论,而是有着清晰的上下文和目的性,让人一看就懂,学以致用。
评分**第三段评价:** 在我的学习生涯中,接触过不少关于写作的书籍,但《新编应用文》这本书给我的感受尤为特别。它不像一些纯理论的书籍那样晦涩难懂,也不像一些纯范文集那样缺乏指导。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耐心细致的老师,循循善诱地引导我们进入应用文的世界。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对“沟通”这个核心理念的强调。书中反复提到,应用文的本质是沟通,是为了传递信息、解决问题、建立联系。因此,在写作之前,首先要明确沟通的目的、对象和情境。这一点对我启发很大。以往我写应用文,往往只是照葫芦画瓢,关注格式是否规范,却忽略了文字背后的沟通意图。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只有深刻理解了沟通的本质,才能写出真正有效、得体的应用文。此外,它还专门辟出了一个章节来讲解“数据与图表的应用”,这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尤为重要。如何用简洁的数据和清晰的图表来支撑我们的观点,让报告更具说服力,这些内容都非常实用。书中提供的案例也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提供了多种角度和风格的写法,鼓励我们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变通。这让我感到,应用文写作并非僵化的公式,而是充满智慧和创造力的过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