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2-23
《作家的位置》、《小说的艺术》、《戏剧的可能》、《艺术家的美学》为高行健先生应台湾大学之邀而作的系列讲座,,于巴黎录制而成。谈论范围涵盖文学、戏剧、美学、哲学,旁征博引地详述,文明与历史、人性与情感、现实与梦境,如何在艺术创作者的心中一再反覆辩证,从纵横交织的现象逐渐滴漏成他所能依循的真实,再体现于艺术的实践,为所有创作者们提供了一个清明、冷静地关照人间的视角。
作者简介
高行健
华裔法籍剧作家、小说家、画家、导演、思想家。1940年生于江西赣州,自幼学画,经历文革下放农村、剧作遭禁、不得发表作品,后定居巴黎、,长期进行哲学、文学与美学的思索及创作,为全方位的艺术家。于2000年获颁诺贝尔文学奖,是华人作家中首位获此殊荣。
高行健着作甚丰,有剧本《车站》、《逃亡》、《生死界》、《八月雪》等十余种;长篇、中篇小说《灵山》、《一个人的圣经》、《给我老爷买鱼竿》等;画册与艺术论述《没有主义》、《另一种美学》等,作品被翻译为三十余种语言出版,剧作在欧、亚、美、澳各国不断演出,并在欧洲举办过数十次画展。
第一讲 作家的位置
自二十世纪以来,在媒体的推波助澜下,政治力量大幅地影响了作家与文学的表现及地位;政治正确、身份认同、市场口味的层层限制在在遮蔽了文学记录人类生命真实处境的原初价值,文学创作的评价应诉诸于审美判断,每个作家因其独特的出身、经验、修养、个性、气质,以及一双独一无二的观察之眼,创作出不可重复的,人类生存状态的见证。
作家不为权益、党派、朝代、市场而服务,也不作是非、伦理的判断,作品的不朽在于故事尽管虚构,却描绘了人类的真实处境、写出人性的各色形象,因而能够超越语言、时代与国界,在不同时空环境下仍能引起共鸣,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这应是作家面对自身地位需抱持的认知,在社会与自身的困境及侷限中保持独立不移,毕竟,文学的根本乃是人的意识对自身存在的确认,本超越现实的功利,且历来如此。
第二讲 小说的艺术
在小说的历史中,故事、人物、作者的关系有由来已久的拉锯与组合,尤其在二十世纪后,述说者不再只是全知全能的说书人,说故事的角度和语言有了无限的变化可能,但小说还可被称之为小说吗?
语言是小说的基础,作家需使用有意义的语言方能传达他对世界的独特认知,并借由文字表现其特有的审美感受,而语言所以能传达情意,在于其具备的公共性,使一套语汇及语法得以成为公认的语言规范,在社会中流通,小说家在这样的规范内运用倾听与观审,潜入人物的内心,呈现人物的感受,小说家便是如此借语言唤起人们已有的经验、提示人们有过的感觉,提供读者一种对于人生的认知,这是独特而丰富的。从下意识到意识、从思想到精神,从非语言到超语言的心灵体悟,若小说家潜心发掘语言的功能,似乎都还可以找到语言的表述,这门艺术的远未穷尽之处,恐怕也是小说的魅力所在。
第三讲 戏剧的可能
面对演员与导演的光环,剧作家是否还能在戏剧的领域中找到一席之地?首先需釐清的问题是:何谓戏剧性?何谓剧场性?传统认知的戏剧必须包含动作、冲突、事件,但也不妨将任何动作视为一个过程,状态的变化、对比、交叉、流动,虽不必然构成冲突却仍具有戏剧张力,无论观众是否能猜到结果,都能因这当众表演的过程获得观赏的乐趣。
戏剧的本质即表演,除了台词,歌、舞、面具、脸谱、魔术都可能是被考虑的表演手段,包含了独白、旁白、独唱、合唱、身段、舞蹈、变脸、杂技的戏剧是全能而充满剧场性的,无须模仿真实也无须假装角色,演员在舞台上高度凝神,关注自身做为演员的身体如何表演,随时进入角色又随时回到说书人的身分,不仅在表演方法上获得更大的自由,也为剧作法提供了新的空间,更有余裕着墨人性的多样层次,剧作亦于同时跳脱了情节的桎梏。
第四讲 艺术家的美学
艺术家的美学,是相对于哲学家的美学而言。哲学家以逻辑的演绎和语义的分析研究美、解构美、确立价值标准,但艺术家的立论来自创作经验而非思辩,艺术家从感性与感觉出发,从心理活动来把握美的诞生,研究如何捕捉美并实现在作品中。
美无法定义,只在审美活动进行的当下存在,审美的此刻是非功利的,超越宗教、伦理、习俗、政治规范下的价值判断,也与历史的时序无关,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就在当下与观者直接沟通,所谓当代艺术的危机,也是一种意识型态造成的困惑,若艺术家对社会、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方可回归造型本身,造型与形式是艺术的语言,好比作家通过文字转达思想的过程,艺术家同样需要冷静地观审,不断寻求一种贴近观审之后产生的内心视象的语言,这是作为艺术家无尽期的工作,其价值远远超越了任何主义与规范。
文学与美学(无书,8DVD)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文学与美学(无书,8DVD)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