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马克思主义1920年代出现在中欧与西欧,系对马克思主义重加诠释之新学说。由于当时马克思遗稿陆续发行,学界从重视政经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转向文化、哲学与艺术之哲学的马克思主义。此种带有黑格尔哲学与德国经典观念论之新说,与教条的马克思主义有相当差异,也曾受法西斯政权的压迫而辗转到美国,或在铁幕下继续着述立说。
有别于教条的马克思主义只谈异化、阶级、国家与革命夺权等生冷僵硬的大叙述,西马学者回复青年马克思充满热情、富有人道精神、关怀人与自然、注重社会的各阶层间之统属关系。
本书介绍西马的出现,接着提起主要的学者及学说,包含卢卡奇论历史与阶级意识、卜洛赫及其希望的哲学、寇士的马派哲学、葛兰西的文化霸权、法兰克福学派和文化批判、法国与义大利的马克思主义与新马的女性主义等。
本书内容充实、解析详尽、旁征博引,为学术教研之良材,对各主要人物均以相片或图片旁衬,能使读者加深印象,也提升本书之可读性。
作者简介
洪鎌德
台大政治系毕业、维也纳大学政治学博士。曾任教于慕尼黑大学、新加坡南洋大学、新加坡大学,曾担任北大、复旦、厦门、人民大学等中国七所大学客座、荣誉、顾问教授。现任台大国发所、国立台湾体大、辅仁大学兼任教授。着有《马克思社会学说之析评》、《21世纪社会学》、《人的解放》、《马克思》、《新马克思主义和现代社会科学》、《当代主义》、《人文思想和现代社会学》、《跨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当代政治社会学》、《人本主义与人文学科》、《当代社会科学导论》、《黑格尔哲学之当代诠释》、《从唯心到唯物—黑格尔哲学对马克思主义的冲击》、《马克思的思想之生成与演变--略谈对运动哲学的启示》等专书三十余本,期刊论文三百余篇。
序
Chapter 1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崛起 1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兴起:由哲学迈向政治与 由政治迈向哲学
第三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散布与分歧
Chapter 2 卢卡奇论阶级意识 37
第一节 卢卡奇的生平、着作与早期的心路历程
第二节 卢卡奇论正统马克思主义
第三节 卢卡奇论辩证法、历史与社会总体以及历史 的主体与客体
第四节 卢卡奇论物化、阶级意识、共党的角色
Chapter 3 卜洛赫、卞雅敏和布列希特 87
第一节 卜洛赫及其希望的哲学
第二节 卞雅敏的文艺批判与美学阐析
第三节 布列希特的剧作与戏剧理论
Chapter 4 寇士论马派的黑格尔传承 131
第一节 寇士的生平、着作与思想大要
第二节 寇士论马克思主义与哲学的关系
第三节 寇士论马克思主义的危机、其学说的评估
Chapter 5 葛兰西与文化霸权 175
第一节 葛兰西的生平、着作、思想源泉与其工厂议会 的主张
第二节 葛兰西论实在、人性、历史与意识
第三节 葛兰西论市民社会、国家与优势
第四节 葛兰西论知识分子和政党:其学说之评估 0
Chapter 6 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 217
第一节 法兰克福学派的兴起与鼎盛时期
第二节 法兰克福学派的式微、更新与评估
Chapter 7 法国与义大利的马克思主义 247
第一节 沙特的存在主义
第二节 「论证派」与「新工人阶级派」
第三节 法国现象学与结构主义之马克思主义──梅楼.蓬第、郭德曼与阿图舍学说的介绍
第四节 法、义「科学的」与现象学的马克思主义
Chapter 8 西马的女性主义 295
第一节 女性主义的崛起
第二节 劳珀坦谈女性的意识
第三节 米彻儿论妇女的处境
第四节 哈特曼论父权制和资本主义的勾结
第五节 艾莲莱谈女性主义的新理论
第六节 费菊珣论性与工作
Chapter 9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式微:结论 359
第一节 广义与狭义的西方马克思主义
第二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分类
第三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特征
第四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参考书目与引用文献 385
引得
人名引得 393
事物引得 400
英文目录 403
在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叶忠贤总经理催生下,本书得以出版,这不仅表示本人2004年以后与该出版社一度「失联」,而于今天再续前缘、重新合作;这也标志本人学术着述生涯中另一阶段的 开始。换言之,本人2004年在扬智推出《西方马克思主义》、《当代主义》和《法律社会学》(第二版)以后,分别与一桥、五南、人本自然 几家出版社订约出过六册小书,五本卷帙较大的作品。如今回到曾经出版我十本着作的「娘家」,刊印这本《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兴衰》的新 书,倍感温馨与欣慰。
这本新书的前身《西方马克思主义》曾经为台大、辅大、东吴、淡 江、体大等校相关课程的教科书,颇受同仁与同学的赏识。在北京大学受到哲学系前系主任黄楠森教授,马列前所长徐雅民教授,以及上海复 旦大学哲学系俞吾金、陈学明等几位教授之推崇。不过该书错漏与瑕疵在所难免。这次经本人与廖育信博士的认真校对,订正错字,并补充相 关新知,增强西马各流派之解说,同时将西马转变为新马,乃至后马的关键予以点明与论述,此为本书以新书的面貌(连书名都改过)出现之 原因。最重要的是为了引发读者阅读的兴趣,本书将西马、新马各派代表人物,及其学说渊源,包括前辈哲学家、政治家之人像、绘像一一列 入。这样显然有助于读者对思想家、理论家、政治人物的进一步认识, 也增加本书的可读性。在编辑过程中,有关新书书名、架构、内容、相片等技术面的问题,得到扬智专书主编宋宏钱先生的大力协助,阎富萍总编小姐与吴韵如执行编辑的认真处理使本书趋向完美,这是作者要表示最为感激之处。至于廖育信博士的文字驾驭功夫(打字、排版、插图、电脑处理与校对)之高明、校对之认真,尤令人感佩。本人台大国发所助理张书榜同学也协助寻找哲学家之图片和肖像,其哲学史娴熟之程度并不亚于哲 学所专业硕士生、博士生,这点也要加以肯定。上述两人的协力,令我 非常感动与感恩。
当然, 最应受我感谢的便是茹苦含辛、无怨无悔的老伴,我最佳的另一半苏淑玉女士。以一位年近七十的老妇人,除了照顾我三餐与健 康状况之外,还要经常在台星与台港之间搭机奔波,为的是要让两个女儿、两位女婿,以及三个外孙(林咏恩、林升荣和伍卓恩)得到快乐。是故这本书是送给我心目中最伟大的女性,也是我的爱妻苏淑玉女士 七十华诞的生日小礼。是为序
洪鎌德
志于台大国发所研究室
2010年 3 月12 日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兴衰》,这个书名听起来就有一种宿命感,仿佛在讲述一个波澜壮阔却又带着些许悲情的故事。我一直觉得,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它能否与现实对话,能否回应时代提出的尖锐问题。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极具颠覆性的思想体系,在西方世界的发展轨迹,无疑是一部充满张力的史诗。我设想,这本书可能不仅仅是梳理法兰克福学派、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等具体的理论流派,更重要的是,它会去探讨这些思想是如何在西方社会土壤中生根发芽,又是如何因应资本主义的不同发展阶段而不断调整、演变的。我特别好奇,在那些西方社会看似繁荣稳定,甚至一度奉行“福利国家”模式的时期,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声音是否会变得微弱?它所提出的那些关于剥削、异化、意识形态控制的观点,是否还能触及到大众的心灵?这本书如果能带领我深入理解,当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们面对新的社会现象,例如消费主义的崛起、后现代思潮的冲击时,他们的思想是如何进行自我调适,又或者是在哪些方面显得力不从心,那就太有价值了。我期待它能给我带来一种对思想史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
评分说实话,我买这本书纯粹是因为书名里的“兴衰”二字,它让我想到了很多过去我们熟悉的,或者是曾经叱咤风云,现在却似乎有些落寞的历史事物。我想象中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兴衰》,可能更像是一部引人入胜的“思想史传记”,它不会枯燥地罗列那些复杂的理论概念,而是会把那些伟大的思想家们置于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下,去看他们是如何思考,如何斗争,又是如何与时代的潮流碰撞的。我很好奇,当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在二战后进入所谓的“黄金时代”,似乎一切都在欣欣向荣的时候,那些马克思主义者们,他们的批判声音是否还能被听到?他们又是如何解释这种繁荣背后的隐忧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穿梭于那些激烈的学术辩论、深刻的社会批判之中,去理解那些名字如雷贯耳的思想家们,他们的思想是如何孕育、发展,又为何会面临挑战,甚至走向某种程度上的“式微”。我更希望它能让我看到,即使是“衰落”,也可能蕴含着新的萌芽,或者为未来的思想留下宝贵的遗产。
评分翻开《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兴衰》这几个字,我的思绪就飘到了那些充满思想激荡的年代。我总觉得,任何一种重要的思想,它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它所处的那个具体的历史情境。而“西方马克思主义”,本身就蕴含着一种张力:马克思主义这个源自十九世纪德国的理论,如何在二十世纪的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经历了一系列独特的演变?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像一部精美的纪录片,将那些曾经活跃在西方思想界的大师们的面孔,以及他们所处的社会背景,鲜活地呈现在我面前。我想知道,他们是如何从马克思的原初思想中汲取养分,但又如何超越马克思,发展出诸如“批判理论”、“符号学马克思主义”等一系列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理论流派的。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触及到,这些理论是如何回应当时西方社会所面临的种种现实问题的,比如大众文化的泛滥、技术异化的加剧、以及左翼政治运动的起伏。我期待它能让我看到,马克思主义在西方的“兴”与“衰”,并非简单的线性过程,而是充满了曲折、转化和深刻的辩证思考,从而为我们理解当下社会的复杂性提供一种别样的视角。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上,几个醒目的字眼吸引了我:“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兴衰”。说实话,这个书名带着一股子历史的厚重感,让我立刻联想到那些在思想史的长河中激荡的宏大叙事。我一直对二十世纪的知识分子群体,尤其是那些试图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深层矛盾的思想家们抱有浓厚的兴趣。从卢卡奇的早期著作,到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再到后来的阿尔都塞的结构主义转向,马克思主义在西方的演变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戏剧性的故事。我想象中,这本书或许会像一部宏伟的画卷,徐徐展开西方马克思主义如何从一个革命的号角,逐渐演变成一系列复杂的理论分支,又如何面对现实世界一次又一次的挑战,最终走向某种形式的“兴盛”与“衰落”。我期待它能不仅仅是梳理那些晦涩的哲学概念,更能触及到这些思想与当时的社会现实、政治运动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毕竟,理论的生命力往往在于其与现实的互动,而马克思主义在西方近一个世纪的历程,正是这种互动最生动的写照。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找到理解那个时代知识分子们是如何思考,如何回应时代困境的钥匙,甚至从中窥探到一些关于我们当下社会转型的启示。
评分这本《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兴衰》的名字,老实说,第一眼看过去,有点像那种厚重的学术专著,但我内心深处却隐隐期待着它能带来一些不同寻常的视角。我一直觉得,马克思主义这个词,在很多人心中已经标签化了,仿佛就是一段僵化的历史,或者是某种遥远的口号。但“西方马克思主义”这个限定词,却一下子打开了我的想象空间。它让我想到,在自由主义的堡垒里,难道就没有人试图从根子上质疑这个体系吗?那些在大学讲堂里,在左翼沙龙中,思想家们是如何将马克思的某些核心思想,比如异化、阶级斗争、剩余价值,与他们所处的具体文化、社会语境相结合,创造出新的理论体系的?我特别好奇,他们是如何回应资本主义在物质生活上日益繁荣,但在精神层面却可能日益空虚的现实的?这本书如果能带我深入了解像阿多诺、霍克海默、马尔库塞,甚至后来的福柯、德里达这些人(当然,我知道他们不全是严格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者”,但他们的思想脉络里往往能看到马克思的身影),以及他们所构建的那些充满批判性的理论,那将是非常令人振奋的。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看到,马克思主义并非是铁板一块,而是充满了活力和创造性的思想资源,即使在看似最不可能的地方,也能激发出深刻的洞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