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art》智富月刊、苹果日报股市专栏作家,坚守操盘第一线20余年的台股技术分析大师廖继弘要教你:
从基础的K线,到大师独门指标,教你挑对股票,买对时间,打败大盘赚大钱。
解读金融海啸与景气V型复甦,助你提前避开大熊市,领先搭上多头列车。
2007年因次贷风暴引发全球金融海啸,导致全球股市重挫,投资人哀鸿遍野,而就在所有人最绝望的时刻,2009年全球股市又演出绝地大反攻的强劲上升行情,这一来一往,急跌急涨的大行情,相信大家记忆犹存。从技术分析的角度分析,金融海啸前后的股价走势,历经中长多趋势到中长空趋势一个完整的循环,很难得的历史经验,是非常值得研究和探讨的教材。
鑑往知来,了解过去的历史,让我们更容易因应未来;虽然我们无法预测国际金融大利空何时会降临,但我们可以依照股价趋势及技术指标的多空变化,拟定好因应操作策略,严格遵守操作纪律,进行加减码动作,达到趋吉避凶的目的。本书最新版针对金融海啸前后的股价趋势、线型、价量结构和技术指标有详细的分析,更提出对台股中长期行情的看法。
作者简介
廖继弘
现职:康和证券自营部投资总监
学历:政治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硕士
经历:康和证券自营部资深副总经理、统一证券自营部副总经理、统一投顾执行副总经理、菁英证券自营部副总经理、京华投信资深经理兼基金经理人、京华投顾经理、泰源投顾研究部协理
证照:证券分析师
台股技术分析实战大师廖继弘,将他20多年来在股市的进出绝活整理出书。他以身经百战的宝贵经验,告诉你如何透过技术分析来选股,结合基本面及市场心理面选择最佳进出时点,打败大盘赚大钱。廖继弘不仅是国内少有的自营商操盘常胜军,经历更是相当完整,曾任职投顾、投信基金经理人及证券自营商操盘人,常获电子媒体邀请,并于众多报章杂志上发表精准的股市看法。
Part1 技术分析的先知先觉
第1章 次贷风暴前后的技术现象
Part2 私家技术指标操作心法
第2章 回首21年来操盘来时路
第3章 进场前的准备
第4章 我的三场经典战役
第5章 股票操作的十大守则
Part3 常用技术指标解析
第6章 K线─股价多空消长指标
第7章 趋势线─辨识趋势的常用工具
第8章 K线的图形型态
第9章 移动平均线─平均持股成本
第10章 价量关系
第11章 相对强弱指标 RSI
第12章 随机指标KD
第13章 MACD
第14章 趋向指标DMI
第15章 新价三线
Part4 如何掌握多空趋势方向及转变
第16章 道氏理论
第17章 技术面如何找买点
第18章 技术面如何找卖点
第19章 基本面如何找买卖点
Part5 买进什么股票
第20章 选股逻辑
第21章 如何由基本面选股
第22章 如何由技术面选股
Part6 筹码面分析
第23章 追踪法人动态找出潜力股
第24章 由资券结构找寻买卖点
Part7 进出场的策略
第25章 拟定进出策略的基本原则
第26章 如何设定停损点及停利点
第27章 如何判断利空、利多影响性
第28章 总统大选前后的操作
Part8 技术分析的迷思
第29章 技术分析的七大盲点
第30章 技术分析经验谈
Part9 趋势展望
第31章 从技术面看台股中长期行情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提供全新视角和思考方式的书籍情有独钟。这本书的名字,特别是“我的技术线型会转弯”,瞬间就击中了我的好奇心。我平时的工作涉及一些需要逻辑思维和数据分析的内容,虽然我自认为在这些方面做得还不错,但总觉得自己在解决一些复杂问题时,会陷入一些固有的套路,难以找到更巧妙的解决方案。我常常会思考,为什么有些问题在我看来棘手无比,但在一些经验丰富的前辈那里却能迎刃而解?是不是因为他们能够看到我所忽略的“转弯”之处?这本书的名字,就像一盏灯,照亮了我可能从未意识到的一个重要维度。我猜测,这本书可能会探讨如何打破常规的技术思维,如何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和分析问题,甚至是如何将看似无关的技术概念联系起来,创造出新的解决方案。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或者方法论,来指导读者如何在实践中运用这种“转弯”的思维。要知道,理论性的探讨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实际操作的指导,很多思想都可能停留在空中楼阁。我对“最新2版”这个信息也很看重,说明作者在不断地反思和改进,这让我对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有了更高的期待。我希望它能够帮助我提升自己的问题解决能力,让我在面对技术难题时,不再局限于死板的模式,而是能够更灵活、更创新地去思考和行动。
评分拿到这本书,我第一眼就被它的标题所吸引:“我的技术线型会转弯(最新2版)”。这个标题非常有哲学意味,也充满了想象空间。我从事的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和创新的行业,深知墨守成规的危害。在我看来,很多时候,技术的进步并不是线性增长的,而是充满了跳跃和迂回。我们常常会陷入一种“舒适区”,习惯于用旧有的方法去解决新出现的问题,结果往往事倍功半。这本书的名字,似乎在告诉我,真正的技术高手,都懂得如何“转弯”。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将“技术”、“线型”和“转弯”这几个词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它是不是在探讨如何培养一种灵活多变的技术思维?是不是在介绍一些打破常规的技术路径?或者,它是否在鼓励我们拥抱不确定性,将挑战视为机遇?我特别想了解这本书是否提供了具体的工具、方法或案例,来帮助读者掌握这种“转弯”的能力。毕竟,理论知识如果不能落地,就显得苍白无力。我对“最新2版”这个后缀也非常重视,这表明作者对这本书的内容进行了更新和优化,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这一点对于一本技术类书籍来说至关重要。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带来新的启发,帮助我在技术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健。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非常吸引我,那种简洁又带着点艺术感的线条,让人一下子就觉得这是一本不走寻常路的读物。我拿到书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地翻看了前几页,虽然还没开始深入阅读,但那种“技术”与“线型”的结合,以及“转弯”的概念,就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我一直觉得,很多技术知识的学习往往会陷入僵化的思维模式,我们习惯于按照既定的公式和步骤去操作,而忽略了事物之间潜在的联系和变化的可能性。这本书的名字恰恰点出了我一直以来在学习和工作中感受到的痛点——如何打破固有的思维框架,让学习过程更加灵活和具有创造性。我个人在接触编程或者工程类知识时,常常会遇到一些“瓶颈”,感觉自己好像只是在机械地重复,而没有真正理解其背后的逻辑,更谈不上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融会贯通。这本书的“转弯”二字,让我对如何突破这些瓶颈充满了期待。它似乎暗示着,技术的发展并非是笔直前进的,而是充满了各种意想不到的“弯道”,而掌握这些“转弯”的技巧,才能真正成为一名优秀的技术实践者。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将“技术”和“线型”这两个看似严谨的概念,赋予了“转弯”这种充满变化和想象力的特质的。这本书的最新2版,也让我觉得作者在不断地更新和打磨自己的思想,这对于一本技术类书籍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能够紧跟时代步伐的书籍才更具价值。
评分当我看到“我的技术线型会转弯(最新2版)”这个书名时,我的内心immediately被一种强烈的吸引力所捕获。我一直深信,真正的技术能力不仅仅在于掌握既有的知识体系,更在于能够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甚至在面对看似无解的困境时,能够开辟出新的道路。我所在的行业,变化的速度堪比闪电,昨天还在风靡的技术,今天可能就面临淘汰。在这种环境下,固步自封是最大的危险。因此,我一直在寻找能够帮助我突破思维瓶颈,培养更具前瞻性和创新性的技术观念的书籍。这本书的标题,特别是“转弯”这个词,对我来说,就像一道曙光,预示着一种全新的思考模式。我猜测,这本书可能在探讨如何识别技术发展中的“拐点”,如何预测未来的趋势,以及如何在这种不确定性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机会。我也期待它能分享一些在实际技术项目中,如何通过“转弯”来实现突破性进展的案例。例如,当一个项目遇到技术难题时,是继续沿着既定方案硬磕,还是应该考虑引入新的技术,或者改变项目的整体架构?“最新2版”的标记,则让我确信这本书的内容是经过精心打磨和不断更新的,能够反映当前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这对于我来说,是极其宝贵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技术成长道路上的重要指引,帮助我成为一个能够不断适应变化,并且引领变革的思考者。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就像一个引人入胜的谜语:“我的技术线型会转弯(最新2版)”。我本身对技术领域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常常觉得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思维会变得有些僵化,一旦遇到和书本上、课堂上讲的不完全一样的情况,就会感到无所适从。我一直在寻找能够帮助我跳出思维定势,培养更灵活、更具创造性思考方式的书籍。这本书的标题,尤其是“转弯”这个词,立刻抓住了我的眼球。它似乎在暗示,技术的发展和问题的解决,并非总是沿着一条笔直的道路前进,而是充满了各种可能性和变化。我猜测,这本书可能在探讨如何认识和理解技术发展的非线性规律,如何拥抱变化,甚至如何主动制造“转弯”以寻求突破。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给出一些具体的指导,例如,如何分析问题的本质,如何在看似相同的技术场景下,找到不同的切入点,或者如何将看似毫不相关的技术知识进行整合,形成新的解决方案。我对“最新2版”这一点也十分看重,这意味着作者在不断地更新和完善自己的观点,使其更具时效性和前瞻性。我相信,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种全新的思考框架,帮助我在技术学习和实践中,变得更加游刃有余,也更有创造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