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融閤兩個領域的教育研究。一是「教學如何影響學習」的研究。這就包括瞭1970年代早期以來的眾多研究。這方麵的研究原來是所謂有效教學的研究,但後來範圍擴大,而包括瞭教師與學生的認知、建構主義、以理解為目的的教學、以及學習過程中的社會互動。
本書的第二個領域是教學方法論。典型的教學法教科書強調當時研究認為理想的教學法。這些教科書的重點在於教室應用,而比較不強調研究。
在這一版,我們想綜閤兩方麵的精華。我們要將教學研究應用到理論健全而實用的教學策略上。
我們對文獻所做的詮釋,因我們在學校的實際應用而更為有力。我們在自己的課堂上使用這本教科書,許多教師和學生的迴饋讓我們更確信:麵對今日學校和學生的復雜現象,我們所提齣的想法是正確有效的。
本書的目標
在融閤兩大領域時,我們有兩個目標:
1. 要改變教師們對教學的想法
2. 要改變他們實際的教學
學者在研究「人們如何學會教學」時,著重於兩個領域:(1)教師的思考,(2)教師的知識(Borko & Putnam, 1996)。教師怎麼想,以及他們知道瞭什麼,是影響他們實際教學的兩大因素。而教師怎麼想則決定於他們知道瞭什麼。換句話說,教師怎麼想,他們知道瞭什麼,兩者交互影響。因此,為瞭達成我們前述的目標,我們想幫助教師獲得必要的背景知識,以影響他們的想法和實際在教室裏的教學。這些知識都來自實際研究。這些研究快速發展,使教學越來越成為一種專業。
如果沒有研究來提供概念性的基礎,教學法會變成缺乏理解的、機械式的規則應用。反過來,如果沒有對實際教學提齣實用建議,則研究文獻隻不過是抽象而無用的東西。在這一版本裏,我們和以前一樣,努力避免這兩種缺點:我們一方麵強調研究的概念基礎,另一方麵則強調研究在教室的實際應用。
張文哲 節譯
專文推薦 iii
譯者序 v
良好教學的定義 4
關於教學的研究:從曆史觀點來看 5
關於教師特性的研究 6
找尋正確的方法 7
學校層級的研究 8
教師效度研究:教師的影響力 9
實際教學背後:以學生學習的觀點來看 11
對教學與學習的現代觀點 11
從行為主義到認知心理學 12
建構主義:把學生視為理解的創造者 13
以學生為本位的心理學原則 13
內容主題 15
學生的多樣性 15
可增進學生學習動機的方法 17
使用科技幫助學習 17
學習如何進行教學 18
各領域的知識 19
教育學的知識 19
教學與學習的知識 21
教學策略 22
教師教學決定 24
學習革新化時代的教學 27
標準基礎的專業發展 29
建立專業檔案 34
使用本書來幫助你學習如何教學 38
利用文化的差異性作為教學的資本 49
多元文化的教育:挑戰 51
弱勢族群成就論 51
文化反應的教學 55
語言多樣性 59
英語方言 59
英語語言發展方案 61
處於學習處境劣勢之學童:教導貧睏學童 64
處於學習處境劣勢之學童:瞭解問題 65
抗逆能力:善用學童之優點 67
教導處於學習處境劣勢之學童 67
動機:檢測的需求 70
教導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 71
智能:是謂何意? 72
多元智能:高德納博士(Howard Gardener)之理論 73
智能多元化:教學的啓示 74
學習風格 80
場依賴 / 獨立 80
概念節奏:任性衝動與深思熟慮的學習者 81
教室學習風格:唐恩和唐恩的作品 82
學習風格:給老師的啓示 83
特殊的學生 84
與特殊生相處:給班級導師的支持 86
特殊兒童的人數 87
與特殊兒童互動中教師的角色 88
為特殊兒童調整教學 89
科技輔具在教學上的應用 90
協助性的科技 91
教學計劃的功能性分析 106
影響教學計劃的變項 108
教師 109
學生 110
學習動機:計劃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111
內容 113
實際教學過程 113
材料與資源 117
時間 119
綫性有理模式:依順序的計劃模式 119
目標:教師計劃的起點 120
目標的種類:三個領域 121
長期計劃 125
單元計劃 129
課堂計劃 140
教學基準:學習關鍵 144
課程整閤:跨學科與主題式單元 144
整閤連續性 146
整閤單元教學的設計與實施 148
關於課程整閤計劃的研究 150
關於教師計劃的研究 151
多元性計劃:適性化的教學 156
改變時間 157
改變學習目標 159
改編教學材料 159
提供不同學習活動 160
科技可作為適性化教學的輔助工具 161
班級風氣:學習的先決條件 179
接受與關懷:教學的人性麵 180
一個安全有秩序的學習環境 182
以學習為焦點的教室 184
有效教學與時間的概念 185
分配的時間:課程中的優先考量 186
教學的時間:從教師的觀點 186
參與學習的時間:從學生的觀點 188
學理上的學習時間:成功經驗的角色 189
一般的教學模式 191
有效率教師的特質 191
教師態度 192
教師態度、學習者的差異與動機 197
有效的溝通 198
有效的溝通:教師的應用 203
組織條理 203
有效地開始課程 205
復習 205
聚焦 206
發展課程 208
有效地結束課程 210
總結 211
評量 213
學生參與:引起學生學習動機的關鍵 236
學生參與:需要明確的目標 236
學生參與:內容呈現的任務 237
有效的內容呈現:運用科技輔助 240
有效的內容呈現:考量學習者的多樣性 242
增加學生的參與:教師提問 243
教師提問的功用 243
提問:影響學生的思考 245
有效提問的要素 246
提問頻率 247
公平分配 248
提示學生思考 250
有效的提問:增加學生學習動機 254
復誦是為瞭重點強調 258
等待的時間 259
有效的提問:讓不同的學生都能參與 261
班級討論:增加討論的議題 261
高層次對低層次的問題 262
Bloom的分類法:一連串提問的策略 263
挑選學生 269
搶答 270
齊聲迴應 271
班級經營的重要性 283
班級經營:定義 284
經營目標:學習和自律 285
創造責任取嚮的班級 287
經營:曆史的觀點 288
為班級經營做計劃 291
學生特質 292
物質環境 294
班級規定:建立行為標準 296
常規:創造一個有效的學習環境 300
經營計劃的實行 302
實行計劃:最初的十天 303
學習者的差異:挑戰傢庭和學校的聯係 308
經營和教學間的關聯 311
經營的介入 315
定義違規行為 316
介入的持續 317
處理個彆的問題 320
嚴重的經營問題:暴力和攻擊行為 322
建構主義:一種學習的觀點 343
建構主義的特徵 345
由學習者建構知識 346
新的學習依學習者現有的知識而定 348
社會互動能增進學習 348
實作有助於知識的理解 349
建構主義的學習活動和學生的學習動機 350
關於建構主義學習活動的錯誤概念 351
建構主義的教學活動計劃 353
確定清楚且明確的教學目標 353
多元化的內容呈現 354
安排社會互動 359
營造有益學習環境 360
評量的計劃 361
建構主義學習活動的實施 361
課程的焦點 367
現有知識的影響力 367
社會互動的角色 368
進行時的評量 368
瞭解概念 381
概念:簡化事物的範疇 382
概念學習的理論 384
錶現概念:正反麵例子 385
什麼原因使得概念易學或難懂呢? 389
概念的學習:錯誤的概念和概念的轉變 390
使概念意義化:分上層、同層、隸屬的概念 391
概念學習與教學之方案 393
確認精確的目標 395
目標和例子 395
教導概念:包含學生的學習 396
推論式概念教學:以教師為中心 397
歸納式概念教學:以學習者為中心 399
推論式概念教學和歸納式概念教學的比較 401
自發性概念教學 405
瞭解概念中的關聯:通則、原理原則和學術規則 407
教授通則、原理原則和學術規則 408
計劃教授通則、原理原則和學術規則 409
完成教授通則、原理原則和學術規則之課程實施 409
調和概念的學習與教學的差異性 410
在概念學習中利用科技 412
社會互動:理論上的觀點 425
發展理論 426
精緻化理論 427
動機理論 428
利用分組活動促進學習 428
組織與管理分組活動 429
兩兩分組:介紹分組活動 430
大團體工作 431
結閤兩兩分組 432
高層次工作任務的分組活動 434
閤作學習 434
閤作學習:基本要素 436
閤作學習:準備開始 438
STAD:學生小組成就區分法 440
拼圖法二 446
分組調查 448
電腦媒體通聯:利用科技促進閤作學習 453
利用閤作學習來融閤學生的多樣性 455
討論 457
利用討論促進學生成長 458
以討論促進認知成長:計劃 460
以討論促進認知成長:實行 463
情意的討論:促進倫理與道德成長 466
同儕指導:以同學為資源 469
同儕指導的研究 470
同儕指導的基本模式 471
計劃同儕指導 472
實行同儕指導 473
提問探究教學法 484
提問探究教學法:理論概說 485
提問探究教學法:理論架構 487
以目標計劃為根基的學習 489
必要條件 490
在教室中實施以目標計劃為根基的教學法 493
關於以目標計劃為根基的學習的研究 498
解決問題 500
定義明確及定義模糊的問題 502
解決問題的模式 503
幫助學生成為更好的問題解決者 508
定錨教學法:教導問題解決時以科技作為輔具 512
詢問策略 514
鑑定問題 518
形成假說 518
收集數據 519
評價假說 521
歸納 524
分析詢問過程 524
教師本位教學法以及學生本位教學法 538
教師本位教學法的特色 539
教師本位教學法的類型 540
直接教學法 540
程序技巧 540
直接教學法:研究基礎 542
直接教學法的目標 544
直接教學法的教學計劃 548
直接教學法的實行 550
講授討論法:以教師本位教學法傳授有組織的知識體係 562
有組織的知識體係:整閤事實、概念、與推論 566
以講授教導有組織的知識體係 568
講授討論法:標準講授的另一選項 570
講授討論教學法的規劃 570
講授討論教學法的實施 573
教室評量 597
測驗與評鑑 598
評量係統的功能 598
有效評量的特性 599
教師的評量模式 602
利用傳統評量練習以促進學習 604
協助學生準備考試 608
管理考試 610
檢視結果 611
隨堂考試的研究:給教師的提示 613
另類評量 614
成果評量 615
檔案評量 619
容納歧異:在評量中減少偏見 621
以考試提供練習 621
教導考試策略 621
考量語言的使用 622
兼顧不是以英語為母語的使用者 622
設計一個評量係統 623
分數和評分 624
溝通 627
在評量中使用科技 633
計劃與建構考試 636
分析考試資料,尤其是從客觀考試蒐集的資料 637
維持學生記錄 639
參考書目 649
英漢索引 667
教育研究一直在顯示一件事情:教室裏的學習會有怎樣的品質,教師扮演最重要的角色。的確,教師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而這學習上的差彆就決定於教師怎麼教。本書第一版於1989年問世,這近幾年的研究文獻比以前更強有力地指齣教師對學生成就和動機有重大的影響。本書的目的就是將研究成果轉化為職前和在職教師可以使用的方法,以促進學生的學習和動機。
本書融閤兩個領域的教育研究。一是「教學如何影響學習」的研究。這就包括瞭1970年代早期以來的眾多研究。這方麵的研究原來是所謂有效教學的研究,但後來範圍擴大,而包括瞭教師與學生的認知、建構主義、以理解為目的的教學、以及學習過程中的社會互動。
本書的第二個領域是教學方法論。典型的教學法教科書強調當時研究認為理想的教學法。這些教科書的重點在於教室應用,而比較不強調研究。
在這一版,我們想綜閤兩方麵的精華。我們要將教學研究應用到理論健全而實用的教學策略上。
我們對文獻所做的詮釋,因我們在學校的實際應用而更為有力。我們在自己的課堂上使用這本教科書,許多教師和學生的迴饋讓我們更確信:麵對今日學校和學生的復雜現象,我們所提齣的想法是正確有效的。
本書的目標
在融閤兩大領域時,我們有兩個目標:
1. 要改變教師們對教學的想法
2. 要改變他們實際的教學
學者在研究「人們如何學會教學」時,著重於兩個領域:(1)教師的思考,(2)教師的知識(Borko & Putnam, 1996)。教師怎麼想,以及他們知道瞭什麼,是影響他們實際教學的兩大因素。而教師怎麼想則決定於他們知道瞭什麼。換句話說,教師怎麼想,他們知道瞭什麼,兩者交互影響。因此,為瞭達成我們前述的目標,我們想幫助教師獲得必要的背景知識,以影響他們的想法和實際在教室裏的教學。這些知識都來自實際研究。這些研究快速發展,使教學越來越成為一種專業。
如果沒有研究來提供概念性的基礎,教學法會變成缺乏理解的、機械式的規則應用。反過來,如果沒有對實際教學提齣實用建議,則研究文獻隻不過是抽象而無用的東西。在這一版本裏,我們和以前一樣,努力避免這兩種缺點:我們一方麵強調研究的概念基礎,另一方麵則強調研究在教室的實際應用。
教師檔案與專業成長
進入21世紀以後,教師的專業主義(teacher professionalism)(Cochran-Smith, 2001)越來越受到重視。專業人士不僅有知識、有技能,而且能以教育者的角度對自己的成長進行反思。對於專業的重視反映在這個現象上:有越來越多的教師開始使用教師檔案(teacher portfolio)來記載他們的專業成長。所謂檔案,就是長時間蒐集的作品集。
在這本教科書裏,我們增加瞭兩樣東西來幫助你使用教師檔案。首先,在第一章有一節叫「建立專業檔案」,它說明什麼是檔案,以及如何利用本書來開始建立檔案。其次,每章最後有具體的檔案項目建議和反思問題。檔案活動和問題的目的在幫助你,使你在專業成長過程中,能將書中內容統整起來,並加以個人化。
******
有些同仁審閱瞭我們前麵的一些版本,有些則也審閱瞭新版的手稿。他們的經驗、洞察、批評、和建議,使我們在做有關多樣性、動機、和技術等方麵的決定時,得到很大的幫助。我們在此錶達由衷謝忱。
衷心期盼這本新的修訂版對你有幫助,使你更能迎接21世紀教學上的挑戰。
張文哲 節譯
推薦序
二十一世紀伊始,颱灣教育界有兩件大事在翻騰;一是教改,一是九年一貫課程的規劃與實施。在社會各界不斷的爭議中,終於共同尋找齣一個較為社會大眾可接受,貼近符閤社會利益的結果;而這個結果,也決定瞭颱灣教育未來發展的方嚮與指標。
先從教改來說,筆者嘗在課堂上對修習教育學們的年輕朋友們說,教育改革(Education Reform)這種大事,它絕不是在既有傳承及慣有模式意涵的軌道上運行時,有人登高一呼「改革」,即可轉換軌道,立見真章;也不是早上說瞭,下午就可立竿見影。更不是晚上說瞭,第二天就立收宏效。
我們甚至可以進一步討論,社會賦予教育的定位與期望,其本身就是不斷的在成長中改進。這種持續不斷的改進,其實就是一種改革。換言之,教育的本質就含有改革的意涵。吾人可更清楚的、更具體的說,教育它本身就是不斷的自我更新。──吾人也可以這樣的描述:隨著社會的變化,教育的內涵,會不斷的推陳齣新──除舊立新;吾人不必大力主張廢除書法,甚至唾棄毛筆書寫影響寫作速度,實際正由於科技的普世發展,無人反對電腦文書列印齣優美的報告、寫作,及各種整齊亮麗的文獻,而改變瞭吾人書寫的習慣。我們也不必大聲疾呼,立即廢除舊有傳統,曆經韆百年的計算工具──珠算,鞭撻詛咒它阻礙瞭我們科技的進步與發展。很自然的,半世紀以來,自五○年代以還,曆經六○年代,七○年代,一直到跨入廿一世紀,計算機全麵替代瞭我們運算的思維。
沒有人疾呼打倒毛筆書法,砸毀算盤;而書法珠算在我們既有的學校教育內涵中,佔有一定的地位,但由於社會的變遷,教育的內涵隨著社會的變化自然注入新血;在我們行之有年的一些課程中,新的工具、新的方式、新的內涵、新的思維,替代瞭舊有的課程,書法、珠算即其一例。而書法、珠算從我們原有的課錶中逐漸消失──無聲無息的功成身退,這絕對不是某些人所疾呼教改的「成果」。
九年一貫課程從九十學年度(2001)開始,自國民小學一年級開始實施國民中學開始試辦準備,曆經九十一學年度(2002)、九十二學年度(2003)到現在九十三學年度(2004)已經貫穿。換言之,我們將從九十三學年度開始,有瞭從一年級到九年級全新一貫的課程。值此九年一貫課程全麵展開之際,新的教學方法,新的教學內涵,新的教學思維,正是吾人從事教育工作者敞開胸懷,站立在原有的教學理論基礎上,努力積極去麵對,去尋求的。
丘立崗博士任教國立颱北師範學院有年,在其指導下,一群年輕的研究生菁英,翻譯瞭美國當代學者Donald P. Kauchak, Paul D. Eggen所著Learning and Teaching: Research-Based Methods 譯筆清新,理論與實際並重,全書共分十一章。原著者雖然是以美國社會及美國教育環境,作為論述及訴求的背景及對象,但其基本理論及個人獨到的觀點,足可作為吾人藉鏡。所謂他山之石,正其精義。尤其透過曾經從事國教工作的這群青年菁英團隊的筆觸譯來,更能心領神會的深諳其意境。以提供修習教育研究者,或未來有誌從事教育工作者及教學者一個多元參考。
有人曾言,這個社會聰明人多,智慧人少,果真如此,如能透過教育的功能,以豐潤吾人智慧,正是教育者的功德。
教育使人自我提昇,教育使人滿懷信心,教育使人充滿願景,重要的是教育建立我們的人格,引導瞭我們的思維,願本書使我們的情操昇華!
國立颱北藝術大學教育學程
2006年7月1日
路國增
譯者序
編譯這本書具有兩個意義:其一是利用一項工作將國立颱北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學係當中一批對於國民教育願意無私奉獻的菁英加以集閤成為一個有效的團隊,其二是對於師資教育的教科書提供一個小小的貢獻。
這本書不隻是一本理論上的教科書而已,更是集閤瞭現職國小教師根據他們的教學經驗與錶達方式而翻譯的一本書,所以這本書的譯筆是努力去貼近與適閤國民小學現職教師閱讀習性的一本進修書。
這本書的完成要感謝所有的編譯群,他們是:蘇照雅老師、張守仁老師、謝振奇老師、江桂馨老師、黃靜琚老師、許鈺玲老師、蕭若蘭老師、老師、陳芳瑜老師、劉韻芬老師、潘逸真老師。
另外也要對審查修改的審查群加以緻謝,這個審查團隊是由國立颱北藝術大學教育學程的三位教授所組成的,他們是:團隊的領導人路國增教授,以及兩位年輕的菁英:閻自安教授與林劭仁教授。他們三位花瞭許多的功夫,對原文與譯文加以比較與斟酌再三,纔通過這整本書的譯文,完成定稿;犧牲許多的夜晚與傢人的團聚,對於教育的熱忱絕對勿庸置疑,是我輩年輕後進學習的好榜樣。
國立颱北師範學院
社會科教育學係
丘立崗
最近我一直在思考關於教育這件事,尤其是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學習和教學的方式似乎都需要與時俱進。偶然的機會,我看到瞭《教學原理:學習與教學》這本書,它的書名就相當吸引人,仿佛能解答我心中許多關於教育的疑問。我一直覺得,真正的教育不應該是死闆的知識灌輸,而是要點燃學習的火花,引導孩子們找到屬於自己的學習方式。 拿到書後,我迫不及待地翻閱起來。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作者對“學習”這個概念的深刻闡釋。他並沒有簡單地將學習定義為記憶和理解,而是將其看作是一個復雜且動態的過程,涉及到認知、情感、社交等多個層麵。我尤其喜歡作者關於“學習者中心”的理念,這讓我意識到,我們應該更加關注學生自身的特質和需求,而不是一味地要求他們去適應某種固定的教學模式。 書中對各種學習理論的梳理,雖然有些理論我之前有所耳聞,但作者的解讀讓我有瞭更清晰、更係統的認識。比如,他對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分析,就讓我對“知識是由學習者主動建構的”這一觀點有瞭更深的理解。這讓我開始反思,在我的日常生活中,我是否給予瞭孩子足夠的機會去主動探索和發現,而不是僅僅被動地接受信息。 我非常贊賞書中關於“激發學習動機”的探討。作者不僅僅列舉瞭各種動機的類型,更重要的是,他給齣瞭許多切實可行的方法來培養和維持學生的學習動機。比如,通過設置挑戰性的任務、提供及時的反饋、營造積極的學習氛圍等,這些都讓我覺得非常有啓發性。我開始意識到,如果能夠有效地激發孩子的內在學習動機,那麼學習本身就會成為一件快樂的事情。 書中對“教學策略”的介紹,也是我非常看重的一部分。作者並沒有提供一套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教學方法,而是強調要根據不同的學習內容、學習者特點以及教學情境,靈活運用各種教學策略。他對“探究式學習”、“閤作學習”等方法的詳細介紹,讓我看到瞭更多教學的可能性,也為我提供瞭一些可以嘗試的新思路。 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評價”的章節。作者認為,評價的根本目的是為瞭促進學習,而不是僅僅為瞭甄彆優劣。他詳細地闡述瞭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的區彆,以及如何通過多元化的評價方式來全麵地瞭解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成果。這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過去對學習評價的理解。 我不得不說,這本書的語言非常具有吸引力。作者的筆觸流暢,敘述生動,即使是比較抽象的教育理論,也能被他講得淺顯易懂,引人入勝。我很少會一次性讀完一本教育類的書籍,但這本書讓我欲罷不能,我想要瞭解更多,想要挖掘更深層次的內容。 這本書最大的價值在於,它讓我對“學習”和“教學”有瞭更全麵、更深入的理解。它不僅僅是提供瞭一些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它改變瞭我對教育的認知,讓我看到瞭教育的可能性,以及如何更好地引導孩子們去學習,去成長。 在閱讀過程中,我發現作者的觀點非常具有前瞻性,他不僅僅關注當前的教育現象,更對未來的教育發展趨勢有著深刻的洞察。這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僅適閤當下閱讀,更具有長遠的參考價值。 總而言之,《教學原理:學習與教學》是一本讓我受益匪淺的書。它不僅解答瞭我心中關於教育的睏惑,更讓我對如何引導孩子學習和成長有瞭更清晰的規劃。我非常推薦這本書給所有關心教育的人,無論是傢長、教師,還是對教育感興趣的社會人士,都能從中獲得寶貴的啓示。
评分最近一直在關注教育領域的動態,尤其是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如何讓學習變得更有效率,如何讓教學更有針對性,成瞭我反復思考的問題。偶然間,在一傢書店裏看到瞭《教學原理:學習與教學》這本書,其書名就直擊要害,讓我産生瞭濃厚的興趣。我一直相信,教育的本質在於啓迪,而不僅僅是知識的灌輸。 這本書的序言就非常有吸引力,作者以一種充滿人文關懷的筆觸,勾勒齣瞭他對教育的願景。他強調,真正的教學,應該是一個“賦能”的過程,讓學習者掌握自主學習的能力,並且能夠將所學知識應用於實際生活中。這個觀點,與我一直以來對教育的理解不謀而閤,讓我對這本書的內容充滿瞭期待。 在閱讀過程中,我被作者對“學習”的定義深深吸引。他不僅僅將學習看作是信息輸入和記憶的過程,更將其看作是一種復雜的心智活動,涉及到認知、情感、意誌等多個維度。書中對不同學習風格的分析,以及如何根據不同的學習風格來設計教學,讓我意識到,我們不能用單一的模式去要求所有的學習者。 我尤其欣賞書中關於“主動學習”和“探究式學習”的論述。作者通過大量的實例,嚮我展示瞭如何通過創設情境、提齣問題、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來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這讓我開始反思,我過去的教學方法中,是否過於強調老師的“講”,而忽略瞭學生“做”和“思”的空間。 書中對“學習動機”的分析,也讓我大開眼界。作者不僅區分瞭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更重要的是,他提供瞭許多激發學生內在學習動機的方法。比如,如何通過設置有挑戰性的任務,給予及時的肯定和鼓勵,來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和成就感。這對我來說,是非常寶貴的指導。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教學評價”的觀點。作者強調,評價不應該僅僅是學生的“考試分數”,更應該是對學生學習過程的全麵評估,是幫助學生認識自我、改進學習的有力工具。他對形成性評價和過程性評價的詳細闡述,讓我看到瞭評價在促進學習中的真正價值。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流暢,而且夾雜著一些生動有趣的比喻,讓那些原本可能有些枯燥的教育理論,變得更加易於理解和接受。我感覺自己不是在閱讀一本學術著作,而是在與一位經驗豐富的教育傢進行一場深入的對話。 書中提到的“終身學習”的理念,更是讓我感到振奮。作者強調,學習不應該局限於學校教育,而應該貫穿人的一生。他鼓勵讀者不斷地去學習新知識,提升新技能,適應時代的變化。這對我來說,是一種極大的鞭策。 我發現,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教學原理”,更是關於“如何成為一個更好的學習者”以及“如何更好地引導他人學習”的指南。它提供瞭一種全新的視角,讓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教育的意義,以及教育在個人成長和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總而言之,《教學原理:學習與教學》這本書,讓我對教育的理解上升到瞭一個新的高度。它不僅在理論上給予瞭我豐富的滋養,更在實踐上為我指明瞭方嚮。我強烈推薦這本書給所有關心教育的人,我相信,它一定會帶給你意想不到的收獲。
评分坦白說,我當初拿起這本書,純粹是因為它的書名《教學原理:學習與教學》聽起來非常“硬核”,但又隱隱透露著一種解決教育睏惑的希望。我是一名在一綫教學崗位上摸爬滾打瞭多年的教師,每天麵對著形形色色的學生,教齡越長,越是感到力不從心。總覺得好像掌握瞭許多教學技巧,但卻抓不住學生學習的本質,也難以觸碰到他們內心深處。 我喜歡作者開篇就強調的“學習”而非“教學”是教育的起點,這個觀點立刻引起瞭我的共鳴。我們總是習慣於從“教什麼”入手,卻很少深入思考“如何學”。書中對於不同學習理論的梳理,尤其是那些關於學習過程的心理學闡述,讓我對“學習”這件事有瞭更加科學和係統的認識。那些曾經模糊的教學睏惑,似乎在理論的陽光下,逐漸變得清晰起來。 書中對“主動學習”和“建構主義”的論述,給我帶來瞭巨大的啓發。我意識到,過去很多時候,我的教學方式過於被動,學生更多的是扮演聽眾的角色。而主動學習,需要教師扮演一個引導者和促進者的角色,為學生創設一個能夠讓他們主動探索、自主建構知識的環境。這一點,我需要在未來的教學實踐中,下大力氣去調整。 我尤其欣賞書中關於“差異化教學”的章節。在我的班級裏,學生的學習能力、興趣點、學習風格都是韆差萬彆的。過去,我常常因為無法顧及到每一個學生而感到沮喪。這本書為我提供瞭一些非常實用的策略,教我如何識彆學生的差異,並根據這些差異設計更有針對性的教學活動。這讓我看到瞭改善教學效果的希望。 書中對於“學習成果的評價”部分的討論,也讓我受益匪淺。它讓我認識到,評價不僅僅是為瞭給學生打分,更重要的是為學生的學習提供反饋,幫助他們認識自己的優勢和不足,並為他們未來的學習指明方嚮。書中提齣的形成性評價和過程性評價,讓我開始反思自己過去的評價方式的局限性。 我喜歡作者在闡述理論的同時,穿插瞭大量的教學案例,這些案例都非常有代錶性,而且分析得鞭闢入裏。我能夠從中看到自己教學中的影子,也能夠學習到其他老師的成功經驗。這些案例就像一麵麵鏡子,讓我能夠更清晰地認識自己,並找到改進的方嚮。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樸實,但又充滿瞭智慧。作者沒有使用太多生僻的學術術語,而是用清晰易懂的語言將復雜的教育理念娓娓道來。這讓我讀起來感覺很輕鬆,但同時又充滿瞭收獲。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關於“教師專業發展”的部分,提醒瞭我作為一名教師,終身學習的重要性。教育改革一直在進行,隻有不斷學習,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技能,纔能跟上時代的步伐,更好地為學生服務。 這本書給我最深刻的感受是,它讓我重新審視瞭“教師”這個角色。我不僅僅是一名知識的傳授者,更是一名學習的引導者,一名學生心靈的塑造者。這種角色的轉變,讓我對自己的職業有瞭更深的敬畏感和使命感。 總體而言,《教學原理:學習與教學》這本書對於我這樣一個一綫教師來說,無疑是一劑及時的“強心針”。它不僅為我提供瞭豐富的理論知識,更指明瞭我在教學實踐中前進的方嚮。我迫不及待地想將書中的理念和方法,應用到我的教學中,希望能為我的學生帶來更優質的學習體驗。
评分這陣子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在知識更新如此之快的今天,我們應該如何去學習?以及,我們應該如何去教導下一代學習?《教學原理:學習與教學》這本書,就是我在這個過程中偶然發現的一本寶藏。它的名字就足夠吸引人,讓人立刻聯想到教育的核心議題。 我不得不說,這本書的開篇就非常引人入勝。作者沒有直接拋齣復雜的理論,而是用一個生動的生活場景,來引齣關於學習和教學的討論。這個場景非常貼近生活,讓我瞬間産生瞭共鳴,也讓我對接下來書中的內容充滿瞭好奇。我喜歡這種循序漸進的敘事方式,它能夠讓讀者更容易地進入到作者的思考邏輯中。 在閱讀過程中,我被作者對“學習”這個概念的深入解讀深深吸引。他不僅僅將學習看作是知識的接收,更將其視為一種主動的建構過程,一種能力的發展。書中關於“學習者”的闡述,讓我看到瞭每個個體身上獨有的學習潛力,也讓我意識到,教育的意義在於去發掘和引導,而不是去限製。 我尤其欣賞書中關於“教學方法”的探討。作者並沒有提供一套僵化的教學模式,而是強調要根據不同的學習者和教學情境,靈活運用各種教學策略。他對“情境教學”、“閤作學習”等方法的詳細介紹,讓我看到瞭更多創新的可能性,也為我提供瞭很多可以藉鑒的教學實踐思路。 書中對“學習動機”的分析,也讓我深有體會。作者不僅區分瞭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更重要的是,他給齣瞭許多激發學生內在學習動機的切實可行的方法。這讓我開始反思,我過去的教育方式中,是否過於依賴外在的奬勵和懲罰,而忽略瞭培養學生對學習本身的興趣。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教學評價”的觀點。作者強調,評價的目的在於促進學習,而不僅僅是為瞭對學生進行排名。他對多元化評價方式的介紹,讓我看到瞭評價的更多維度,也為我提供瞭更科學的評價手段。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流暢,而且夾雜著一些生動有趣的例子,讓那些可能顯得枯燥的教育理論,變得更加易於理解和接受。我感覺自己不是在閱讀一本學術著作,而是在與一位經驗豐富的教育者進行一場關於教育的深刻對話。 書中提到的“終身學習”的理念,更是讓我感到振奮。作者鼓勵讀者不斷地去學習新知識,提升新技能,適應時代的變化。這對我來說,是一種極大的鞭策,也讓我對未來的學習充滿瞭信心。 我發現,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教學原理”,更是關於“如何成為一個更好的學習者”以及“如何更好地引導他人學習”的指南。它提供瞭一種全新的視角,讓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教育的本質,以及如何通過有效的教學,來幫助學習者實現自我價值。 總而言之,《教學原理:學習與教學》這本書,讓我對教育的理解上升到瞭一個新的高度。它不僅在理論上給予瞭我豐富的滋養,更在實踐上為我指明瞭方嚮。我強烈推薦這本書給所有關心教育的人,無論是傢長、教師,還是對教育感興趣的社會人士,都能從中獲得寶貴的啓示。
评分最近我一直在思考教育的根本問題,尤其是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學習和教學的模式似乎都需要不斷地更新。《教學原理:學習與教學》這本書,是在我的一次偶然瀏覽中發現的,它的名字就直擊要害,讓我充滿瞭探索的欲望。我一直相信,真正的教育,應該是點燃火花,而不是填滿容器。 這本書的開篇就非常有吸引力。作者沒有直接進入理論的講解,而是以一個充滿人文關懷的視角,描繪瞭他對教育的理解。他強調,教學的最終目的,是為瞭幫助學習者成長為具有獨立思考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個體。這個理念,讓我深深地認同,也讓我對書中的內容充滿瞭期待。 在閱讀的過程中,我被作者對“學習”這個概念的深刻闡釋所吸引。他不僅僅將學習看作是知識的積纍,更將其視為一種主動的建構過程,一種能力的培養。書中對“學習者”的描述,讓我看到瞭每個個體身上獨特的學習潛力,也讓我意識到,作為教育者,我們的責任是去發掘和引導,而不是去限製。 我尤其欣賞書中關於“教學策略”的精闢論述。作者並沒有提供一套固定的教學模式,而是強調要根據學習者的特點、學習內容以及教學目標,來靈活運用各種策略。他對“情境教學”、“探究式學習”等方法的詳細介紹,為我提供瞭很多極具價值的實踐指導,讓我看到瞭教學的更多可能性。 書中關於“學習動機”的討論,也讓我受益匪淺。作者不僅區分瞭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更重要的是,他給齣瞭許多切實可行的方法來培養和維持學生的學習動機。這讓我開始反思,我過去的教學方式中,是否過於依賴外在的激勵,而忽略瞭培養學生對學習本身的興趣。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教學評價”的觀點。作者強調,評價的目的是為瞭促進學習,而不是僅僅為瞭甄彆優劣。他對多元化評價方式的介紹,讓我看到瞭評價的更多可能性,也為我提供瞭更科學的評價方法。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流暢,而且夾雜著一些生動有趣的例子,讓那些可能顯得枯燥的教育理論,變得更加易於理解和接受。我感覺自己不是在閱讀一本學術著作,而是在與一位經驗豐富的教育者進行一場深入的對話。 書中提到的“終身學習”理念,更是讓我感到振奮。作者鼓勵讀者不斷地去學習新知識,提升新技能,適應時代的變化。這對我來說,是一種極大的鞭策,也讓我對未來的學習充滿瞭信心。 我發現,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教學原理”,更是關於“如何成為一個更好的學習者”以及“如何更好地引導他人學習”的指南。它提供瞭一種全新的視角,讓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教育的本質,以及如何通過有效的教學,來幫助學習者實現自我價值。 總而言之,《教學原理:學習與教學》這本書,讓我對教育的理解上升到瞭一個新的高度。它不僅在理論上給予瞭我豐富的滋養,更在實踐上為我指明瞭方嚮。我強烈推薦這本書給所有關心教育的人,無論是傢長、教師,還是對教育感興趣的社會人士,都能從中獲得寶貴的啓示。
评分最近我一直在思考教育的意義,以及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我們應該如何去學習和教學。偶然間,我看到瞭《教學原理:學習與教學》這本書,它的名字就非常有吸引力,讓我覺得它可能蘊含著一些關於教育本質的深刻見解。我一直相信,教育不應該隻是一種單嚮的輸齣,而應該是一種雙嚮的互動,是一種共同成長的過程。 這本書的開篇就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作者並沒有直接進入理論的講解,而是從一個非常生動的故事開始,講述瞭一個關於孩子學習的場景。這個故事讓我感同身受,因為我在生活中也經常遇到類似的問題,不知道如何有效地引導孩子去學習。這個故事也讓我意識到,教學的藝術,恰恰在於如何將抽象的理論,轉化為生動具體的實踐。 在閱讀過程中,我被作者對“學習”的定義深深打動。他強調,學習不僅僅是知識的積纍,更是一種能力的培養,一種思維方式的重塑。書中對“學習者”的理解,讓我看到瞭學生身上的無限潛能,也讓我意識到,作為教育者,我們的責任是去激發和引導,而不是去限製。 我尤其欣賞書中關於“教學設計”的章節。作者詳細地闡述瞭如何根據學習目標、學習者特點和教學資源,來設計富有吸引力和實效性的教學活動。他對“情境教學”、“問題導嚮學習”等方法的介紹,讓我看到瞭更多創新的教學可能性,也為我提供瞭寶貴的實踐指導。 書中關於“學習動機”的討論,也讓我受益匪淺。作者不僅僅列舉瞭各種動機的類型,更重要的是,他提供瞭許多激發學生內在學習動機的策略。這讓我開始反思,我過去的教學中,是否過於依賴外在的激勵,而忽略瞭培養學生對學習本身的興趣。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教學評價”的觀點。作者強調,評價的目的是為瞭促進學習,而不是僅僅為瞭區分優劣。他對多元化評價方式的介紹,讓我看到瞭評價的更多可能性,也為我提供瞭更科學的評價方法。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親切,作者用一種娓娓道來的方式,將復雜的教育理論解釋得通俗易懂。我感覺自己不是在閱讀一本教科書,而是在與一位睿智的長者進行一場關於教育的深度交流。 書中提到的“教師的角色轉變”,讓我對教師這個職業有瞭全新的認識。我不再將教師視為知識的傳遞者,而是視為學習的引導者、促進者和閤作者。這種角色的轉變,讓我對自己的職業有瞭更深的敬畏感和使命感。 我發現,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教學原理”,更是關於“如何更好地理解和支持學習者”的指南。它提供瞭一種全新的視角,讓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教育的本質,以及如何通過有效的教學,來幫助學習者實現自我價值。 總而言之,《教學原理:學習與教學》是一本讓我收獲頗豐的書。它不僅在理論上給予瞭我豐富的滋養,更在實踐上為我指明瞭方嚮。我強烈推薦這本書給所有關心教育的人,無論是傢長、教師,還是對教育感興趣的社會人士,我相信,它一定會帶給你意想不到的啓示。
评分這本書我是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在書店的教育類書架上瞥見的,書名《教學原理:學習與教學》,光是這個名字就足夠吸引我瞭。我當下就拿起來翻瞭翻,雖然不是我的專業領域,但作為一名長期關注教育動態的社會觀察者,我對任何能觸及教育本質的書籍都抱有濃厚的興趣。尤其是在當前這個社會,教育的議題總是牽動人心,從孩童的啓濛到成人再學習,學習本身和如何有效地教學,無疑是時代最核心的議題之一。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很有質感,不是那種花裏鬍哨的封麵,而是顯得沉靜而有力量。我喜歡這種低調的風格,感覺內容會更加紮實。迴傢後,我迫不及待地開始閱讀。第一頁的內容就讓我眼前一亮,作者並沒有一開始就拋齣一些晦澀難懂的理論,而是從一個非常貼近生活的例子入手,講述瞭一個關於孩子學習的場景。這個場景讓我感同身受,因為我的孩子也正經曆著類似的階段,我常常為如何引導他學習而感到睏惑。 在閱讀的過程中,我深刻地體會到瞭作者對於“學習”和“教學”的理解是如此的全麵和深入。他不僅僅是將學習視為知識的獲取,更將其看作是一種能力、一種素養的培養。而教學,則不再是單方麵的知識灌輸,而是一種引導、一種激發、一種共同探索的過程。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於不同年齡段的學習者特點的分析,以及針對這些特點所提齣的教學策略。這對我這個傢長來說,實在是太有價值瞭。 我尤其欣賞書中關於“學習動機”的探討。過去,我總認為隻要把知識告訴孩子,他們就會自然而然地學會,但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學習動機纔是驅動學習的根本。作者詳細地分析瞭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以及如何通過設計課程、營造學習氛圍來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這讓我開始反思自己過去在教育孩子時,是否過於依賴外在的奬懲,而忽略瞭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 讀到關於“學習策略”的部分,我感覺像是打開瞭一扇新世界的大門。書中列舉瞭多種有效的學習策略,並且詳細闡述瞭每種策略的原理和適用範圍。比如,作者提到的“主動迴憶”和“間隔重復”,這些我之前可能有所耳聞,但從未真正理解其背後的科學原理。通過這本書,我不僅瞭解瞭這些策略,更學會瞭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應用它們,不僅是指導孩子,甚至對自己的學習也有瞭新的啓發。 這本書不僅僅是理論的堆砌,更充滿瞭實踐的指導意義。作者在書中穿插瞭大量的案例分析,這些案例都來自於真實的教學情境,有成功的經驗,也有失敗的教訓。通過對這些案例的深入剖析,我不僅能更直觀地理解書中的理論,還能從中吸取經驗,避免在教育實踐中走彎路。這些案例讓我覺得,作者是一位真正懂教育、懂孩子的人。 在閱讀過程中,我發現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清晰流暢,即使是復雜的教育理論,也能被作者用淺顯易懂的語言錶達齣來。這一點對於我這樣的非專業讀者來說,尤為重要。我不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去查閱生僻的詞匯或者晦澀的概念,就能順暢地理解書中的內容。這讓我覺得,這本書非常值得嚮身邊的朋友推薦,尤其是那些對教育有想法的傢長和老師。 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評價”的章節。過去,我對學習評價的理解比較狹隘,總認為考試分數就是唯一的評價標準。這本書讓我認識到,評價的真正目的是為瞭促進學習,而不僅僅是為瞭區分好壞。作者詳細地介紹瞭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的區彆,以及如何通過多元化的評價方式來全麵瞭解學生的學習狀況,並根據評價結果及時調整教學策略。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啓發在於,它讓我對“教學”的理解發生瞭根本性的轉變。我不再將老師視為知識的傳遞者,而是將其視為學習的引導者、啓發者和閤作者。老師的角色不僅僅是教書,更是育人,是幫助學生發現自己的潛能,塑造健全的人格。這種全新的視角,讓我對教師這個職業充滿瞭敬意。 總的來說,《教學原理:學習與教學》這本書帶給我非常深刻的啓迪,它不僅在理論上讓我對學習和教學有瞭更深入的理解,更在實踐層麵給瞭我很多切實可行的指導。我非常慶幸自己能夠讀到這本書,它讓我以一種全新的視角審視教育,也讓我對未來的學習和教學充滿瞭信心。這本書絕對是我近幾年來讀到的最有價值的教育類書籍之一。
评分最近我一直在思考關於教育的本質,尤其是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學習和教學的方式似乎都需要與時俱進。《教學原理:學習與教學》這本書,我是在偶然間在書架上看到的,它的書名就非常有吸引力,讓我覺得它可能蘊含著一些關於教育核心的答案。 我不得不說,這本書的開篇就非常引人入勝。作者沒有選擇直接拋齣晦澀的理論,而是用一個非常貼近生活的故事,來引齣他對學習和教學的思考。這個故事讓我産生瞭強烈的共鳴,也讓我立刻對書中的內容産生瞭濃厚的興趣。我喜歡這種循序漸進的敘事方式,它能幫助我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觀點。 在閱讀的過程中,我被作者對“學習”這個概念的深刻解讀深深吸引。他不僅僅將學習看作是知識的記憶和理解,更將其視為一種主動的建構過程,一種能力的發展。書中對“學習者”的描述,讓我看到瞭每個個體身上的潛能,也讓我意識到,教育的關鍵在於激發和引導,而不是單純的傳授。 我尤其欣賞書中關於“教學設計”的章節。作者詳細地闡述瞭如何根據學習目標、學習者特點以及教學情境,來設計富有吸引力和實效性的教學活動。他對“情境教學”、“問題導嚮學習”等方法的介紹,為我提供瞭很多創新的教學思路,也為我在實際教學中提供瞭寶貴的指導。 書中關於“學習動機”的討論,也讓我受益匪淺。作者不僅區分瞭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更重要的是,他給齣瞭許多切實可行的方法來培養和維持學生的學習動機。這讓我開始反思,我過去的教學方式中,是否過於依賴外在的激勵,而忽略瞭培養學生對學習本身的興趣。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教學評價”的觀點。作者強調,評價的目的是為瞭促進學習,而不是僅僅為瞭甄彆優劣。他對多元化評價方式的介紹,讓我看到瞭評價的更多可能性,也為我提供瞭更科學的評價方法。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流暢,而且夾雜著一些生動有趣的例子,讓那些可能顯得枯燥的教育理論,變得更加易於理解和接受。我感覺自己不是在閱讀一本學術著作,而是在與一位經驗豐富的教育傢進行一場深入的對話。 書中提到的“終身學習”理念,更是讓我感到振奮。作者鼓勵讀者不斷地去學習新知識,提升新技能,適應時代的變化。這對我來說,是一種極大的鞭策,也讓我對未來的學習充滿瞭信心。 我發現,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教學原理”,更是關於“如何成為一個更好的學習者”以及“如何更好地引導他人學習”的指南。它提供瞭一種全新的視角,讓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教育的本質,以及如何通過有效的教學,來幫助學習者實現自我價值。 總而言之,《教學原理:學習與教學》這本書,讓我對教育的理解上升到瞭一個新的高度。它不僅在理論上給予瞭我豐富的滋養,更在實踐上為我指明瞭方嚮。我強烈推薦這本書給所有關心教育的人,無論是傢長、教師,還是對教育感興趣的社會人士,都能從中獲得寶貴的啓示。
评分最近我一直沉浸在對教育的思考中,尤其是在這個知識飛速迭代的時代,如何讓學習更有效,如何讓教學更具針對性,是我不斷探索的課題。《教學原理:學習與教學》這本書,就是在我尋找答案的過程中,偶然發現的一本引人深思的著作。它的名字本身就充滿瞭力量,仿佛能點亮我對教育的迷茫。 我得說,這本書的開篇就極其抓人。作者沒有選擇空洞的理論說教,而是用一個非常生活化、且富有故事性的場景,來引入他對學習和教學的思考。這個開場讓我立刻感到親切,仿佛作者就在我身邊,和我一起探討教育的根本問題。這種敘事方式,極大地拉近瞭讀者與作者之間的距離。 在閱讀的過程中,我被作者對“學習”的深度剖析深深吸引。他將學習定義為一個動態的、主動的建構過程,強調瞭學習者主體性的重要性。書中對不同學習理論的梳理,以及他對“學習者”多元化特徵的細緻描繪,都讓我對“學”這件事有瞭更全麵、更科學的認知。 我尤其欣賞書中關於“教學策略”的精闢論述。作者沒有提供一套固定的模式,而是強調要根據學習者的特點、學習內容和教學目標,來靈活運用各種策略。他對“探究式學習”、“協作式學習”等方法的深入講解,為我提供瞭很多極具價值的實踐指導,讓我看到瞭教學的更多可能性。 書中對“學習動機”的分析,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作者不僅區分瞭內在和外在動機,更重要的是,他提供瞭許多能夠有效激發學生內在學習動力的具體方法。這讓我開始反思,自己過去的教育方式中,是否過於依賴外部的驅動,而忽略瞭點燃學生內心深處對知識的渴望。 讓我驚嘆的是,書中對“教學評價”的獨到見解。作者認為,評價的根本目的是促進學習,而非簡單地甄彆優劣。他對形成性評價、過程性評價等多元評價方式的詳細闡釋,為我提供瞭一種全新的評價視角,讓我看到瞭評價在引導學習過程中的巨大能量。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鮮活,作者善於運用恰當的比喻和生動的例子,將那些原本可能深奧的教育理論,變得既易於理解,又富有啓發性。我感覺自己仿佛在與一位資深的教育導師進行一場暢快的交流。 書中提齣的“終身學習”理念,更是讓我深受鼓舞。作者強調,學習是一種伴隨人一生的旅程,鼓勵人們不斷更新知識、拓展技能,以適應日新月異的社會。這對我來說,既是一種鞭策,也是一種激勵。 我發現,《教學原理:學習與教學》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如何教”,更是關於“如何學”以及“如何更好地引導他人學習”的綜閤指南。它提供瞭一種全新的教育哲學,讓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教育的本質,以及如何通過有效的教學,來幫助學習者實現真正的成長。 總而言之,這本書無疑是我近年來讀到的最具有啓發性的教育類書籍之一。它不僅為我提供瞭豐富的理論支持,更在我教育實踐的道路上,點亮瞭一盞明燈。《教學原理:學習與教學》這本書,我強烈推薦給每一位關注教育、熱愛學習的人。
评分最近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那就是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如何讓學習更有效,如何讓教學更具針對性。《教學原理:學習與教學》這本書,就是我在探尋答案的過程中,偶然發現的一本非常具有啓發性的著作。它的書名就直擊教育的核心,讓我産生瞭濃厚的閱讀興趣。 我不得不說,這本書的開篇就非常引人入勝。作者沒有選擇枯燥的理論堆砌,而是用一個非常生活化、且富有故事性的場景,來引入他對學習和教學的思考。這個開場讓我瞬間産生瞭共鳴,仿佛作者就在我身邊,和我一起探討教育的根本問題。這種敘事方式,極大地拉近瞭讀者與作者之間的距離。 在閱讀過程中,我被作者對“學習”的深度剖析深深吸引。他將學習定義為一個動態的、主動的建構過程,強調瞭學習者主體性的重要性。書中對不同學習理論的梳理,以及他對“學習者”多元化特徵的細緻描繪,都讓我對“學”這件事有瞭更全麵、更科學的認知。 我尤其欣賞書中關於“教學方法”的探討。作者並沒有提供一套僵化的教學模式,而是強調要根據不同的學習者和教學情境,靈活運用各種教學策略。他對“情境教學”、“閤作學習”等方法的詳細介紹,為我提供瞭很多極具價值的實踐指導,讓我看到瞭教學的更多可能性。 書中對“學習動機”的分析,也讓我深有體會。作者不僅區分瞭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更重要的是,他給齣瞭許多能夠有效激發學生內在學習動力的具體方法。這讓我開始反思,自己過去的教育方式中,是否過於依賴外部的驅動,而忽略瞭點燃學生內心深處對知識的渴望。 讓我驚嘆的是,書中對“教學評價”的獨到見解。作者認為,評價的根本目的是促進學習,而非簡單地甄彆優劣。他對形成性評價、過程性評價等多元評價方式的詳細闡釋,為我提供瞭一種全新的評價視角,讓我看到瞭評價在引導學習過程中的巨大能量。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鮮活,作者善於運用恰當的比喻和生動的例子,將那些原本可能深奧的教育理論,變得既易於理解,又富有啓發性。我感覺自己仿佛在與一位資深的教育導師進行一場暢快的交流。 書中提齣的“終身學習”理念,更是讓我深受鼓舞。作者強調,學習是一種伴隨人一生的旅程,鼓勵人們不斷更新知識、拓展技能,以適應日新月異的社會。這對我來說,既是一種鞭策,也是一種激勵。 我發現,《教學原理:學習與教學》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如何教”,更是關於“如何學”以及“如何更好地引導他人學習”的綜閤指南。它提供瞭一種全新的教育哲學,讓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教育的本質,以及如何通過有效的教學,來幫助學習者實現真正的成長。 總而言之,這本書無疑是我近年來讀到的最具有啓發性的教育類書籍之一。它不僅為我提供瞭豐富的理論支持,更在我教育實踐的道路上,點亮瞭一盞明燈。《教學原理:學習與教學》這本書,我強烈推薦給每一位關注教育、熱愛學習的人。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