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原理:学习与教学

教学原理:学习与教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教学原理
  • 学习理论
  • 教学设计
  • 教育心理学
  • 课堂教学
  • 教学方法
  • 教育技术
  • 课程与教学
  • 教师发展
  • 高等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融合两个领域的教育研究。一是「教学如何影响学习」的研究。这就包括了1970年代早期以来的众多研究。这方面的研究原来是所谓有效教学的研究,但后来范围扩大,而包括了教师与学生的认知、建构主义、以理解为目的的教学、以及学习过程中的社会互动。

  本书的第二个领域是教学方法论。典型的教学法教科书强调当时研究认为理想的教学法。这些教科书的重点在于教室应用,而比较不强调研究。

  在这一版,我们想综合两方面的精华。我们要将教学研究应用到理论健全而实用的教学策略上。

  我们对文献所做的诠释,因我们在学校的实际应用而更为有力。我们在自己的课堂上使用这本教科书,许多教师和学生的回馈让我们更确信:面对今日学校和学生的复杂现象,我们所提出的想法是正确有效的。

本书的目标

  在融合两大领域时,我们有两个目标:

  1. 要改变教师们对教学的想法
  2. 要改变他们实际的教学

  学者在研究「人们如何学会教学」时,着重于两个领域:(1)教师的思考,(2)教师的知识(Borko & Putnam, 1996)。教师怎么想,以及他们知道了什么,是影响他们实际教学的两大因素。而教师怎么想则决定于他们知道了什么。换句话说,教师怎么想,他们知道了什么,两者交互影响。因此,为了达成我们前述的目标,我们想帮助教师获得必要的背景知识,以影响他们的想法和实际在教室里的教学。这些知识都来自实际研究。这些研究快速发展,使教学越来越成为一种专业。

  如果没有研究来提供概念性的基础,教学法会变成缺乏理解的、机械式的规则应用。反过来,如果没有对实际教学提出实用建议,则研究文献只不过是抽象而无用的东西。在这一版本里,我们和以前一样,努力避免这两种缺点:我们一方面强调研究的概念基础,另一方面则强调研究在教室的实际应用。

张文哲 节译

好的,这是一本名为《世界建筑史:从古埃及到后现代》的图书简介,字数约为1500字,旨在详细介绍该书内容,且不涉及任何教学原理、学习或教学方面的内容。 --- 《世界建筑史:从古埃及到后现代》图书简介 导言:凝固的史诗,人类文明的坐标 建筑,作为人类文明最直观、最持久的载体,不仅是遮风避雨的实用构造,更是特定时代社会结构、审美情趣、技术水平乃至宗教信仰的物质化体现。每一次砖石的堆砌,每一道拱券的跨越,都诉说着一段厚重的历史。 《世界建筑史:从古埃及到后现代》并非仅仅是一本建筑学的技术手册,它是一部跨越数千年、贯穿五大洲的宏大叙事,旨在梳理和解析人类居住、敬拜、治理与审美的演变轨迹。本书以时间为轴,以地域为经,深入剖析了不同文明在其鼎盛时期所创造出的标志性建筑群落和设计哲学,探寻它们如何影响了后世的建筑语言,并最终塑造了我们今日所见的城市景观。 本书的结构力求清晰而全面,力图为读者提供一个既有深度又具广度的历史视角,理解建筑风格的迭代并非随机的时尚更迭,而是社会、技术和哲思互相作用的必然结果。 第一部分:文明的基石——古代建筑的起源与规范(约公元前3500年 – 公元500年) 本部分聚焦于人类最早的、具有系统性规划和宗教象征意义的建筑实践。我们将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吉库拉塔(Ziggurat)开始,探讨苏美尔、阿卡德和巴比伦文明如何利用泥砖构建起连接天地的神圣阶梯,解析其结构与象征意义之间的关系。 随后,我们将详细考察古埃及建筑的永恒主题:死亡与来世。从阶梯金字塔到胡夫大金字塔的完美几何,再到卡尔纳克神庙的宏大柱廊,本书将揭示埃及人如何运用先进的测量技术和对永恒的追求,创造出挑战时间极限的石质纪念碑。我们将特别关注其建筑的规范性——从法老宫殿到平民住宅的布局模式,以及神庙中晦涩的象形文字装饰背后的建筑语汇。 地中海文明是西方建筑思想的摇篮。在古希腊部分,我们将聚焦于古典三柱式(多立克、爱奥尼、科林斯)的严格比例和和谐原则。帕特农神庙不仅是技术成就,更是民主理念和人文主义精神的物质体现。本书将剖析希腊人如何通过“视错觉矫正”的技术来达成完美的视觉效果。 紧随其后的是古罗马建筑的革命。罗马人继承了希腊的装饰语汇,却在结构上实现了飞跃。本书将重点分析罗马人在混凝土(Opus Caementicium)的发明、拱券、交叉拱顶和穹顶结构上的开创性贡献。万神殿(Pantheon)的无支撑穹顶将作为核心案例,探讨其力学原理与空间营造的艺术。此外,公共工程如渡槽、巴西利卡(Basilica)和圆形竞技场,体现了罗马帝国对实用性和宏大叙事的双重追求。 第二部分:信仰与权力的融合——中世纪的恢弘篇章(约公元500年 – 公元1400年) 中世纪的建筑由两大核心驱动力塑造:基督教的普及与封建领主的权力展示。 在拜占庭帝国,我们看到罗马传统向东方的过渡。圣索菲亚大教堂(Hagia Sophia)的巨大中央穹顶悬浮于光线之中,是结构技术与神学象征结合的典范。本书将分析其复杂的扶壁系统和光影处理,探讨其对伊斯兰建筑的深远影响。 伊斯兰建筑的兴起带来了全新的空间哲学。从大马士革的倭马亚大清真寺到科尔多瓦的宏伟大殿,本书将详细阐述马蹄拱、复杂的花饰(Arabesque)以及几何镶嵌图案(Tessellation)的艺术,这些元素共同构建了一种强调无限延伸和抽象之美的空间体验。 在西欧,罗马式(Romanesque)建筑以其厚重的墙体、半圆形拱和相对较低的窗户,反映了中世纪早期的防御性需求和对坚固性的追求。 随后,我们进入哥特式(Gothic)建筑的“天空之战”。本书将把焦点放在飞扶壁(Flying Buttress)、尖拱和肋拱(Rib Vault)的发明上。这些技术突破使得建筑可以向上无限延伸,墙体被解放为巨大的彩色玻璃幕墙。从巴黎圣母院到科隆大教堂,哥特式建筑不仅是高度的技术成就,更是对“天国之城”的物质化想象。 第三部分:理性的回归与全球的扩张——文艺复兴至新古典主义(约公元1400年 – 公元1900年) 文艺复兴的核心是对古典秩序的“发现”与“重塑”。在意大利,布鲁内莱斯基的佛罗伦萨大教堂穹顶象征着人文主义的胜利,标志着建筑设计从工匠经验主导转向理论与数学的回归。本书将深入研究阿尔贝蒂和帕拉第奥的建筑理论,剖析他们如何将古罗马的“比例与和谐”应用于文艺复兴时期的宫殿与别墅设计中。 巴洛克(Baroque)建筑则将文艺复兴的严谨转化为戏剧性的情感表达。从罗马的圣卡洛教堂到凡尔赛宫,巴洛克建筑利用曲线、强烈的明暗对比和华丽的装饰,旨在震撼和征服观众。 新古典主义是对巴洛克过度装饰的反动,它重新呼唤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纯粹性与理性。在启蒙运动的背景下,新古典主义建筑成为国家机构、银行和博物馆的首选风格,象征着秩序、稳定和普世真理。 19世纪的工业革命对建筑产生了颠覆性影响。钢铁、铸铁和玻璃的大规模应用,催生了如伦敦水晶宫和埃菲尔铁塔这样的全新结构类型。本书将探讨这些新材料如何挑战既有的建筑美学,并为现代主义的诞生铺平了道路。 第四部分:现代性的断裂与重构——20世纪至今的建筑探索 20世纪是建筑风格最为多元、观念最为激进的时期。现代主义(Modernism)以“形式追随功能”为口号,摒弃一切不必要的装饰,强调透明度、开放空间和对工业化生产方式的接纳。勒·柯布西耶的“新建筑五点”和密斯·凡德罗的“少即是多”,成为定义现代城市天际线的核心原则。 随着二战后的发展,对现代主义教条的反思导致了多元化的探索: 野兽派(Brutalism):强调材料的真实质感(尤其是裸露的混凝土,Béton Brut),追求建筑的雕塑感和公共尺度的纪念性。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对现代主义的冷漠和统一性提出异议,重新引入历史符号、讽刺和装饰元素,提倡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 解构主义(Deconstructivism):从90年代开始兴起,挑战传统的稳定、和谐和理性结构,作品常表现出碎片化、不规则的几何形态和视觉上的不稳定感。 本书的收官部分将展望当代建筑的前沿趋势,包括可持续性设计、参数化设计(Parametricism)的兴起,以及建筑师如何在应对气候变化和技术伦理挑战的同时,继续定义人类未来的居住空间。 通过对这些跨越时代的案例的系统分析,《世界建筑史:从古埃及到后现代》旨在帮助读者理解建筑语言的演变,欣赏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类对空间、光线和物质的深刻理解与创造力。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专文推荐 iii
译者序 v

良好教学的定义 4
关于教学的研究:从历史观点来看 5
关于教师特性的研究 6
找寻正确的方法 7
学校层级的研究 8
教师效度研究:教师的影响力 9
实际教学背后:以学生学习的观点来看 11
对教学与学习的现代观点 11
从行为主义到认知心理学 12
建构主义:把学生视为理解的创造者 13
以学生为本位的心理学原则 13
内容主题 15
学生的多样性 15
可增进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 17
使用科技帮助学习 17
学习如何进行教学 18
各领域的知识 19
教育学的知识 19
教学与学习的知识 21
教学策略 22
教师教学决定 24
学习革新化时代的教学 27
标准基础的专业发展 29
建立专业档案 34
使用本书来帮助你学习如何教学 38
利用文化的差异性作为教学的资本 49
多元文化的教育:挑战 51
弱势族群成就论 51
文化反应的教学 55
语言多样性 59
英语方言 59
英语语言发展方案 61
处于学习处境劣势之学童:教导贫困学童 64
处于学习处境劣势之学童:了解问题 65
抗逆能力:善用学童之优点 67
教导处于学习处境劣势之学童 67
动机:检测的需求 70
教导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 71
智能:是谓何意? 72
多元智能:高德纳博士(Howard Gardener)之理论 73
智能多元化:教学的启示 74
学习风格 80
场依赖 / 独立 80
概念节奏:任性冲动与深思熟虑的学习者 81
教室学习风格:唐恩和唐恩的作品 82
学习风格:给老师的启示 83
特殊的学生 84
与特殊生相处:给班级导师的支持 86
特殊儿童的人数 87
与特殊儿童互动中教师的角色 88
为特殊儿童调整教学 89
科技辅具在教学上的应用 90
协助性的科技 91
教学计划的功能性分析 106
影响教学计划的变项 108
教师 109
学生 110
学习动机:计划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111
内容 113
实际教学过程 113
材料与资源 117
时间 119
线性有理模式:依顺序的计划模式 119
目标:教师计划的起点 120
目标的种类:三个领域 121
长期计划 125
单元计划 129
课堂计划 140
教学基准:学习关键 144
课程整合:跨学科与主题式单元 144
整合连续性 146
整合单元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148
关于课程整合计划的研究 150
关于教师计划的研究 151
多元性计划:适性化的教学 156
改变时间 157
改变学习目标 159
改编教学材料 159
提供不同学习活动 160
科技可作为适性化教学的辅助工具 161
班级风气:学习的先决条件 179
接受与关怀:教学的人性面 180
一个安全有秩序的学习环境 182
以学习为焦点的教室 184
有效教学与时间的概念 185
分配的时间:课程中的优先考量 186
教学的时间:从教师的观点 186
参与学习的时间:从学生的观点 188
学理上的学习时间:成功经验的角色 189
一般的教学模式 191
有效率教师的特质 191
教师态度 192
教师态度、学习者的差异与动机 197
有效的沟通 198
有效的沟通:教师的应用 203
组织条理 203
有效地开始课程 205
复习 205
聚焦 206
发展课程 208
有效地结束课程 210
总结 211
评量 213
学生参与:引起学生学习动机的关键 236
学生参与:需要明确的目标 236
学生参与:内容呈现的任务 237
有效的内容呈现:运用科技辅助 240
有效的内容呈现:考量学习者的多样性 242
增加学生的参与:教师提问 243
教师提问的功用 243
提问:影响学生的思考 245
有效提问的要素 246
提问频率 247
公平分配 248
提示学生思考 250
有效的提问:增加学生学习动机 254
复诵是为了重点强调 258
等待的时间 259
有效的提问: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参与 261
班级讨论:增加讨论的议题 261
高层次对低层次的问题 262
Bloom的分类法:一连串提问的策略 263
挑选学生 269
抢答 270
齐声回应 271
班级经营的重要性 283
班级经营:定义 284
经营目标:学习和自律 285
创造责任取向的班级 287
经营:历史的观点 288
为班级经营做计划 291
学生特质 292
物质环境 294
班级规定:建立行为标准 296
常规:创造一个有效的学习环境 300
经营计划的实行 302
实行计划:最初的十天 303
学习者的差异:挑战家庭和学校的联系 308
经营和教学间的关联 311
经营的介入 315
定义违规行为 316
介入的持续 317
处理个别的问题 320
严重的经营问题:暴力和攻击行为 322
建构主义:一种学习的观点 343
建构主义的特征 345
由学习者建构知识 346
新的学习依学习者现有的知识而定 348
社会互动能增进学习 348
实作有助于知识的理解 349
建构主义的学习活动和学生的学习动机 350
关于建构主义学习活动的错误概念 351
建构主义的教学活动计划 353
确定清楚且明确的教学目标 353
多元化的内容呈现 354
安排社会互动 359
营造有益学习环境 360
评量的计划 361
建构主义学习活动的实施 361
课程的焦点 367
现有知识的影响力 367
社会互动的角色 368
进行时的评量 368
了解概念 381
概念:简化事物的范畴 382
概念学习的理论 384
表现概念:正反面例子 385
什么原因使得概念易学或难懂呢? 389
概念的学习:错误的概念和概念的转变 390
使概念意义化:分上层、同层、隶属的概念 391
概念学习与教学之方案 393
确认精确的目标 395
目标和例子 395
教导概念:包含学生的学习 396
推论式概念教学:以教师为中心 397
归纳式概念教学:以学习者为中心 399
推论式概念教学和归纳式概念教学的比较 401
自发性概念教学 405
了解概念中的关联:通则、原理原则和学术规则 407
教授通则、原理原则和学术规则 408
计划教授通则、原理原则和学术规则 409
完成教授通则、原理原则和学术规则之课程实施 409
调和概念的学习与教学的差异性 410
在概念学习中利用科技 412
社会互动:理论上的观点 425
发展理论 426
精致化理论 427
动机理论 428
利用分组活动促进学习 428
组织与管理分组活动 429
两两分组:介绍分组活动 430
大团体工作 431
结合两两分组 432
高层次工作任务的分组活动 434
合作学习 434
合作学习:基本要素 436
合作学习:准备开始 438
STAD:学生小组成就区分法 440
拼图法二 446
分组调查 448
电脑媒体通联:利用科技促进合作学习 453
利用合作学习来融合学生的多样性 455
讨论 457
利用讨论促进学生成长 458
以讨论促进认知成长:计划 460
以讨论促进认知成长:实行 463
情意的讨论:促进伦理与道德成长 466
同侪指导:以同学为资源 469
同侪指导的研究 470
同侪指导的基本模式 471
计划同侪指导 472
实行同侪指导 473
提问探究教学法 484
提问探究教学法:理论概说 485
提问探究教学法:理论架构 487
以目标计划为根基的学习 489
必要条件 490
在教室中实施以目标计划为根基的教学法 493
关于以目标计划为根基的学习的研究 498
解决问题 500
定义明确及定义模煳的问题 502
解决问题的模式 503
帮助学生成为更好的问题解决者 508
定锚教学法:教导问题解决时以科技作为辅具 512
询问策略 514
鑑定问题 518
形成假说 518
收集数据 519
评价假说 521
归纳 524
分析询问过程 524
教师本位教学法以及学生本位教学法 538
教师本位教学法的特色 539
教师本位教学法的类型 540
直接教学法 540
程序技巧 540
直接教学法:研究基础 542
直接教学法的目标 544
直接教学法的教学计划 548
直接教学法的实行 550
讲授讨论法:以教师本位教学法传授有组织的知识体系 562
有组织的知识体系:整合事实、概念、与推论 566
以讲授教导有组织的知识体系 568
讲授讨论法:标准讲授的另一选项 570
讲授讨论教学法的规划 570
讲授讨论教学法的实施 573
教室评量 597
测验与评鑑 598
评量系统的功能 598
有效评量的特性 599
教师的评量模式 602
利用传统评量练习以促进学习 604
协助学生准备考试 608
管理考试 610
检视结果 611
随堂考试的研究:给教师的提示 613
另类评量 614
成果评量 615
档案评量 619
容纳歧异:在评量中减少偏见 621
以考试提供练习 621
教导考试策略 621
考量语言的使用 622
兼顾不是以英语为母语的使用者 622
设计一个评量系统 623
分数和评分 624
沟通 627
在评量中使用科技 633
计划与建构考试 636
分析考试资料,尤其是从客观考试蒐集的资料 637
维持学生记录 639

参考书目 649
英汉索引 667

图书序言

  教育研究一直在显示一件事情:教室里的学习会有怎样的品质,教师扮演最重要的角色。的确,教师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而这学习上的差别就决定于教师怎么教。本书第一版于1989年问世,这近几年的研究文献比以前更强有力地指出教师对学生成就和动机有重大的影响。本书的目的就是将研究成果转化为职前和在职教师可以使用的方法,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动机。

  本书融合两个领域的教育研究。一是「教学如何影响学习」的研究。这就包括了1970年代早期以来的众多研究。这方面的研究原来是所谓有效教学的研究,但后来范围扩大,而包括了教师与学生的认知、建构主义、以理解为目的的教学、以及学习过程中的社会互动。

  本书的第二个领域是教学方法论。典型的教学法教科书强调当时研究认为理想的教学法。这些教科书的重点在于教室应用,而比较不强调研究。

  在这一版,我们想综合两方面的精华。我们要将教学研究应用到理论健全而实用的教学策略上。

  我们对文献所做的诠释,因我们在学校的实际应用而更为有力。我们在自己的课堂上使用这本教科书,许多教师和学生的回馈让我们更确信:面对今日学校和学生的复杂现象,我们所提出的想法是正确有效的。

本书的目标

  在融合两大领域时,我们有两个目标:

  1. 要改变教师们对教学的想法

  2. 要改变他们实际的教学

  学者在研究「人们如何学会教学」时,着重于两个领域:(1)教师的思考,(2)教师的知识(Borko & Putnam, 1996)。教师怎么想,以及他们知道了什么,是影响他们实际教学的两大因素。而教师怎么想则决定于他们知道了什么。换句话说,教师怎么想,他们知道了什么,两者交互影响。因此,为了达成我们前述的目标,我们想帮助教师获得必要的背景知识,以影响他们的想法和实际在教室里的教学。这些知识都来自实际研究。这些研究快速发展,使教学越来越成为一种专业。

  如果没有研究来提供概念性的基础,教学法会变成缺乏理解的、机械式的规则应用。反过来,如果没有对实际教学提出实用建议,则研究文献只不过是抽象而无用的东西。在这一版本里,我们和以前一样,努力避免这两种缺点:我们一方面强调研究的概念基础,另一方面则强调研究在教室的实际应用。

教师档案与专业成长

  进入21世纪以后,教师的专业主义(teacher professionalism)(Cochran-Smith, 2001)越来越受到重视。专业人士不仅有知识、有技能,而且能以教育者的角度对自己的成长进行反思。对于专业的重视反映在这个现象上:有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使用教师档案(teacher portfolio)来记载他们的专业成长。所谓档案,就是长时间蒐集的作品集。

  在这本教科书里,我们增加了两样东西来帮助你使用教师档案。首先,在第一章有一节叫「建立专业档案」,它说明什么是档案,以及如何利用本书来开始建立档案。其次,每章最后有具体的档案项目建议和反思问题。档案活动和问题的目的在帮助你,使你在专业成长过程中,能将书中内容统整起来,并加以个人化。

  ******

  有些同仁审阅了我们前面的一些版本,有些则也审阅了新版的手稿。他们的经验、洞察、批评、和建议,使我们在做有关多样性、动机、和技术等方面的决定时,得到很大的帮助。我们在此表达由衷谢忱。

  衷心期盼这本新的修订版对你有帮助,使你更能迎接21世纪教学上的挑战。

张文哲 节译

推荐序

  二十一世纪伊始,台湾教育界有两件大事在翻腾;一是教改,一是九年一贯课程的规划与实施。在社会各界不断的争议中,终于共同寻找出一个较为社会大众可接受,贴近符合社会利益的结果;而这个结果,也决定了台湾教育未来发展的方向与指标。

  先从教改来说,笔者尝在课堂上对修习教育学们的年轻朋友们说,教育改革(Education Reform)这种大事,它绝不是在既有传承及惯有模式意涵的轨道上运行时,有人登高一唿「改革」,即可转换轨道,立见真章;也不是早上说了,下午就可立竿见影。更不是晚上说了,第二天就立收宏效。

  我们甚至可以进一步讨论,社会赋予教育的定位与期望,其本身就是不断的在成长中改进。这种持续不断的改进,其实就是一种改革。换言之,教育的本质就含有改革的意涵。吾人可更清楚的、更具体的说,教育它本身就是不断的自我更新。──吾人也可以这样的描述:随着社会的变化,教育的内涵,会不断的推陈出新──除旧立新;吾人不必大力主张废除书法,甚至唾弃毛笔书写影响写作速度,实际正由于科技的普世发展,无人反对电脑文书列印出优美的报告、写作,及各种整齐亮丽的文献,而改变了吾人书写的习惯。我们也不必大声疾唿,立即废除旧有传统,历经千百年的计算工具──珠算,鞭挞诅咒它阻碍了我们科技的进步与发展。很自然的,半世纪以来,自五○年代以还,历经六○年代,七○年代,一直到跨入廿一世纪,计算机全面替代了我们运算的思维。

  没有人疾唿打倒毛笔书法,砸毁算盘;而书法珠算在我们既有的学校教育内涵中,佔有一定的地位,但由于社会的变迁,教育的内涵随着社会的变化自然注入新血;在我们行之有年的一些课程中,新的工具、新的方式、新的内涵、新的思维,替代了旧有的课程,书法、珠算即其一例。而书法、珠算从我们原有的课表中逐渐消失──无声无息的功成身退,这绝对不是某些人所疾唿教改的「成果」。

  九年一贯课程从九十学年度(2001)开始,自国民小学一年级开始实施国民中学开始试办准备,历经九十一学年度(2002)、九十二学年度(2003)到现在九十三学年度(2004)已经贯穿。换言之,我们将从九十三学年度开始,有了从一年级到九年级全新一贯的课程。值此九年一贯课程全面展开之际,新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内涵,新的教学思维,正是吾人从事教育工作者敞开胸怀,站立在原有的教学理论基础上,努力积极去面对,去寻求的。

  丘立岗博士任教国立台北师范学院有年,在其指导下,一群年轻的研究生菁英,翻译了美国当代学者Donald P. Kauchak, Paul D. Eggen所着Learning and Teaching: Research-Based Methods 译笔清新,理论与实际并重,全书共分十一章。原着者虽然是以美国社会及美国教育环境,作为论述及诉求的背景及对象,但其基本理论及个人独到的观点,足可作为吾人借镜。所谓他山之石,正其精义。尤其透过曾经从事国教工作的这群青年菁英团队的笔触译来,更能心领神会的深谙其意境。以提供修习教育研究者,或未来有志从事教育工作者及教学者一个多元参考。

  有人曾言,这个社会聪明人多,智慧人少,果真如此,如能透过教育的功能,以丰润吾人智慧,正是教育者的功德。

  教育使人自我提昇,教育使人满怀信心,教育使人充满愿景,重要的是教育建立我们的人格,引导了我们的思维,愿本书使我们的情操昇华!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教育学程
2006年7月1日

路国增

译者序

  编译这本书具有两个意义:其一是利用一项工作将国立台北师范学院社会科教育学系当中一批对于国民教育愿意无私奉献的菁英加以集合成为一个有效的团队,其二是对于师资教育的教科书提供一个小小的贡献。

  这本书不只是一本理论上的教科书而已,更是集合了现职国小教师根据他们的教学经验与表达方式而翻译的一本书,所以这本书的译笔是努力去贴近与适合国民小学现职教师阅读习性的一本进修书。

  这本书的完成要感谢所有的编译群,他们是:苏照雅老师、张守仁老师、谢振奇老师、江桂馨老师、黄静琚老师、许钰玲老师、萧若兰老师、老师、陈芳瑜老师、刘韵芬老师、潘逸真老师。

  另外也要对审查修改的审查群加以致谢,这个审查团队是由国立台北艺术大学教育学程的三位教授所组成的,他们是:团队的领导人路国增教授,以及两位年轻的菁英:阎自安教授与林劭仁教授。他们三位花了许多的功夫,对原文与译文加以比较与斟酌再三,才通过这整本书的译文,完成定稿;牺牲许多的夜晚与家人的团聚,对于教育的热忱绝对勿庸置疑,是我辈年轻后进学习的好榜样。

国立台北师范学院
社会科教育学系

丘立岗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我一直在思考关于教育的本质,尤其是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学习和教学的方式似乎都需要与时俱进。《教学原理:学习与教学》这本书,我是在偶然间在书架上看到的,它的书名就非常有吸引力,让我觉得它可能蕴含着一些关于教育核心的答案。 我不得不说,这本书的开篇就非常引人入胜。作者没有选择直接抛出晦涩的理论,而是用一个非常贴近生活的故事,来引出他对学习和教学的思考。这个故事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也让我立刻对书中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喜欢这种循序渐进的叙事方式,它能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观点。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被作者对“学习”这个概念的深刻解读深深吸引。他不仅仅将学习看作是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更将其视为一种主动的建构过程,一种能力的发展。书中对“学习者”的描述,让我看到了每个个体身上的潜能,也让我意识到,教育的关键在于激发和引导,而不是单纯的传授。 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教学设计”的章节。作者详细地阐述了如何根据学习目标、学习者特点以及教学情境,来设计富有吸引力和实效性的教学活动。他对“情境教学”、“问题导向学习”等方法的介绍,为我提供了很多创新的教学思路,也为我在实际教学中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书中关于“学习动机”的讨论,也让我受益匪浅。作者不仅区分了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更重要的是,他给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方法来培养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这让我开始反思,我过去的教学方式中,是否过于依赖外在的激励,而忽略了培养学生对学习本身的兴趣。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教学评价”的观点。作者强调,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习,而不是仅仅为了甄别优劣。他对多元化评价方式的介绍,让我看到了评价的更多可能性,也为我提供了更科学的评价方法。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流畅,而且夹杂着一些生动有趣的例子,让那些可能显得枯燥的教育理论,变得更加易于理解和接受。我感觉自己不是在阅读一本学术著作,而是在与一位经验丰富的教育家进行一场深入的对话。 书中提到的“终身学习”理念,更是让我感到振奋。作者鼓励读者不断地去学习新知识,提升新技能,适应时代的变化。这对我来说,是一种极大的鞭策,也让我对未来的学习充满了信心。 我发现,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教学原理”,更是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学习者”以及“如何更好地引导他人学习”的指南。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教育的本质,以及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来帮助学习者实现自我价值。 总而言之,《教学原理:学习与教学》这本书,让我对教育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不仅在理论上给予了我丰富的滋养,更在实践上为我指明了方向。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所有关心教育的人,无论是家长、教师,还是对教育感兴趣的社会人士,都能从中获得宝贵的启示。

评分

最近我一直在思考教育的意义,以及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我们应该如何去学习和教学。偶然间,我看到了《教学原理:学习与教学》这本书,它的名字就非常有吸引力,让我觉得它可能蕴含着一些关于教育本质的深刻见解。我一直相信,教育不应该只是一种单向的输出,而应该是一种双向的互动,是一种共同成长的过程。 这本书的开篇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并没有直接进入理论的讲解,而是从一个非常生动的故事开始,讲述了一个关于孩子学习的场景。这个故事让我感同身受,因为我在生活中也经常遇到类似的问题,不知道如何有效地引导孩子去学习。这个故事也让我意识到,教学的艺术,恰恰在于如何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生动具体的实践。 在阅读过程中,我被作者对“学习”的定义深深打动。他强调,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能力的培养,一种思维方式的重塑。书中对“学习者”的理解,让我看到了学生身上的无限潜能,也让我意识到,作为教育者,我们的责任是去激发和引导,而不是去限制。 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教学设计”的章节。作者详细地阐述了如何根据学习目标、学习者特点和教学资源,来设计富有吸引力和实效性的教学活动。他对“情境教学”、“问题导向学习”等方法的介绍,让我看到了更多创新的教学可能性,也为我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指导。 书中关于“学习动机”的讨论,也让我受益匪浅。作者不仅仅列举了各种动机的类型,更重要的是,他提供了许多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的策略。这让我开始反思,我过去的教学中,是否过于依赖外在的激励,而忽略了培养学生对学习本身的兴趣。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教学评价”的观点。作者强调,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习,而不是仅仅为了区分优劣。他对多元化评价方式的介绍,让我看到了评价的更多可能性,也为我提供了更科学的评价方法。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亲切,作者用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将复杂的教育理论解释得通俗易懂。我感觉自己不是在阅读一本教科书,而是在与一位睿智的长者进行一场关于教育的深度交流。 书中提到的“教师的角色转变”,让我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不再将教师视为知识的传递者,而是视为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这种角色的转变,让我对自己的职业有了更深的敬畏感和使命感。 我发现,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教学原理”,更是关于“如何更好地理解和支持学习者”的指南。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教育的本质,以及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来帮助学习者实现自我价值。 总而言之,《教学原理:学习与教学》是一本让我收获颇丰的书。它不仅在理论上给予了我丰富的滋养,更在实践上为我指明了方向。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所有关心教育的人,无论是家长、教师,还是对教育感兴趣的社会人士,我相信,它一定会带给你意想不到的启示。

评分

坦白说,我当初拿起这本书,纯粹是因为它的书名《教学原理:学习与教学》听起来非常“硬核”,但又隐隐透露着一种解决教育困惑的希望。我是一名在一线教学岗位上摸爬滚打了多年的教师,每天面对着形形色色的学生,教龄越长,越是感到力不从心。总觉得好像掌握了许多教学技巧,但却抓不住学生学习的本质,也难以触碰到他们内心深处。 我喜欢作者开篇就强调的“学习”而非“教学”是教育的起点,这个观点立刻引起了我的共鸣。我们总是习惯于从“教什么”入手,却很少深入思考“如何学”。书中对于不同学习理论的梳理,尤其是那些关于学习过程的心理学阐述,让我对“学习”这件事有了更加科学和系统的认识。那些曾经模糊的教学困惑,似乎在理论的阳光下,逐渐变得清晰起来。 书中对“主动学习”和“建构主义”的论述,给我带来了巨大的启发。我意识到,过去很多时候,我的教学方式过于被动,学生更多的是扮演听众的角色。而主动学习,需要教师扮演一个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为学生创设一个能够让他们主动探索、自主建构知识的环境。这一点,我需要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下大力气去调整。 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差异化教学”的章节。在我的班级里,学生的学习能力、兴趣点、学习风格都是千差万别的。过去,我常常因为无法顾及到每一个学生而感到沮丧。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些非常实用的策略,教我如何识别学生的差异,并根据这些差异设计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这让我看到了改善教学效果的希望。 书中对于“学习成果的评价”部分的讨论,也让我受益匪浅。它让我认识到,评价不仅仅是为了给学生打分,更重要的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反馈,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并为他们未来的学习指明方向。书中提出的形成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让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的评价方式的局限性。 我喜欢作者在阐述理论的同时,穿插了大量的教学案例,这些案例都非常有代表性,而且分析得鞭辟入里。我能够从中看到自己教学中的影子,也能够学习到其他老师的成功经验。这些案例就像一面面镜子,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自己,并找到改进的方向。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朴实,但又充满了智慧。作者没有使用太多生僻的学术术语,而是用清晰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教育理念娓娓道来。这让我读起来感觉很轻松,但同时又充满了收获。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部分,提醒了我作为一名教师,终身学习的重要性。教育改革一直在进行,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技能,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感受是,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教师”这个角色。我不仅仅是一名知识的传授者,更是一名学习的引导者,一名学生心灵的塑造者。这种角色的转变,让我对自己的职业有了更深的敬畏感和使命感。 总体而言,《教学原理:学习与教学》这本书对于我这样一个一线教师来说,无疑是一剂及时的“强心针”。它不仅为我提供了丰富的理论知识,更指明了我在教学实践中前进的方向。我迫不及待地想将书中的理念和方法,应用到我的教学中,希望能为我的学生带来更优质的学习体验。

评分

这阵子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在知识更新如此之快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去学习?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去教导下一代学习?《教学原理:学习与教学》这本书,就是我在这个过程中偶然发现的一本宝藏。它的名字就足够吸引人,让人立刻联想到教育的核心议题。 我不得不说,这本书的开篇就非常引人入胜。作者没有直接抛出复杂的理论,而是用一个生动的生活场景,来引出关于学习和教学的讨论。这个场景非常贴近生活,让我瞬间产生了共鸣,也让我对接下来书中的内容充满了好奇。我喜欢这种循序渐进的叙事方式,它能够让读者更容易地进入到作者的思考逻辑中。 在阅读过程中,我被作者对“学习”这个概念的深入解读深深吸引。他不仅仅将学习看作是知识的接收,更将其视为一种主动的建构过程,一种能力的发展。书中关于“学习者”的阐述,让我看到了每个个体身上独有的学习潜力,也让我意识到,教育的意义在于去发掘和引导,而不是去限制。 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教学方法”的探讨。作者并没有提供一套僵化的教学模式,而是强调要根据不同的学习者和教学情境,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他对“情境教学”、“合作学习”等方法的详细介绍,让我看到了更多创新的可能性,也为我提供了很多可以借鉴的教学实践思路。 书中对“学习动机”的分析,也让我深有体会。作者不仅区分了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更重要的是,他给出了许多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的切实可行的方法。这让我开始反思,我过去的教育方式中,是否过于依赖外在的奖励和惩罚,而忽略了培养学生对学习本身的兴趣。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教学评价”的观点。作者强调,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学习,而不仅仅是为了对学生进行排名。他对多元化评价方式的介绍,让我看到了评价的更多维度,也为我提供了更科学的评价手段。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流畅,而且夹杂着一些生动有趣的例子,让那些可能显得枯燥的教育理论,变得更加易于理解和接受。我感觉自己不是在阅读一本学术著作,而是在与一位经验丰富的教育者进行一场关于教育的深刻对话。 书中提到的“终身学习”的理念,更是让我感到振奋。作者鼓励读者不断地去学习新知识,提升新技能,适应时代的变化。这对我来说,是一种极大的鞭策,也让我对未来的学习充满了信心。 我发现,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教学原理”,更是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学习者”以及“如何更好地引导他人学习”的指南。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教育的本质,以及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来帮助学习者实现自我价值。 总而言之,《教学原理:学习与教学》这本书,让我对教育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不仅在理论上给予了我丰富的滋养,更在实践上为我指明了方向。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所有关心教育的人,无论是家长、教师,还是对教育感兴趣的社会人士,都能从中获得宝贵的启示。

评分

这本书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在书店的教育类书架上瞥见的,书名《教学原理:学习与教学》,光是这个名字就足够吸引我了。我当下就拿起来翻了翻,虽然不是我的专业领域,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教育动态的社会观察者,我对任何能触及教育本质的书籍都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当前这个社会,教育的议题总是牵动人心,从孩童的启蒙到成人再学习,学习本身和如何有效地教学,无疑是时代最核心的议题之一。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很有质感,不是那种花里胡哨的封面,而是显得沉静而有力量。我喜欢这种低调的风格,感觉内容会更加扎实。回家后,我迫不及待地开始阅读。第一页的内容就让我眼前一亮,作者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一些晦涩难懂的理论,而是从一个非常贴近生活的例子入手,讲述了一个关于孩子学习的场景。这个场景让我感同身受,因为我的孩子也正经历着类似的阶段,我常常为如何引导他学习而感到困惑。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作者对于“学习”和“教学”的理解是如此的全面和深入。他不仅仅是将学习视为知识的获取,更将其看作是一种能力、一种素养的培养。而教学,则不再是单方面的知识灌输,而是一种引导、一种激发、一种共同探索的过程。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学习者特点的分析,以及针对这些特点所提出的教学策略。这对我这个家长来说,实在是太有价值了。 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学习动机”的探讨。过去,我总认为只要把知识告诉孩子,他们就会自然而然地学会,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学习动机才是驱动学习的根本。作者详细地分析了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以及如何通过设计课程、营造学习氛围来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这让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在教育孩子时,是否过于依赖外在的奖惩,而忽略了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读到关于“学习策略”的部分,我感觉像是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书中列举了多种有效的学习策略,并且详细阐述了每种策略的原理和适用范围。比如,作者提到的“主动回忆”和“间隔重复”,这些我之前可能有所耳闻,但从未真正理解其背后的科学原理。通过这本书,我不仅了解了这些策略,更学会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它们,不仅是指导孩子,甚至对自己的学习也有了新的启发。 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充满了实践的指导意义。作者在书中穿插了大量的案例分析,这些案例都来自于真实的教学情境,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通过对这些案例的深入剖析,我不仅能更直观地理解书中的理论,还能从中吸取经验,避免在教育实践中走弯路。这些案例让我觉得,作者是一位真正懂教育、懂孩子的人。 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清晰流畅,即使是复杂的教育理论,也能被作者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这一点对于我这样的非专业读者来说,尤为重要。我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查阅生僻的词汇或者晦涩的概念,就能顺畅地理解书中的内容。这让我觉得,这本书非常值得向身边的朋友推荐,尤其是那些对教育有想法的家长和老师。 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评价”的章节。过去,我对学习评价的理解比较狭隘,总认为考试分数就是唯一的评价标准。这本书让我认识到,评价的真正目的是为了促进学习,而不仅仅是为了区分好坏。作者详细地介绍了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区别,以及如何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并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让我对“教学”的理解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我不再将老师视为知识的传递者,而是将其视为学习的引导者、启发者和合作者。老师的角色不仅仅是教书,更是育人,是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塑造健全的人格。这种全新的视角,让我对教师这个职业充满了敬意。 总的来说,《教学原理:学习与教学》这本书带给我非常深刻的启迪,它不仅在理论上让我对学习和教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更在实践层面给了我很多切实可行的指导。我非常庆幸自己能够读到这本书,它让我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审视教育,也让我对未来的学习和教学充满了信心。这本书绝对是我近几年来读到的最有价值的教育类书籍之一。

评分

最近我一直在思考教育的根本问题,尤其是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学习和教学的模式似乎都需要不断地更新。《教学原理:学习与教学》这本书,是在我的一次偶然浏览中发现的,它的名字就直击要害,让我充满了探索的欲望。我一直相信,真正的教育,应该是点燃火花,而不是填满容器。 这本书的开篇就非常有吸引力。作者没有直接进入理论的讲解,而是以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视角,描绘了他对教育的理解。他强调,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帮助学习者成长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个体。这个理念,让我深深地认同,也让我对书中的内容充满了期待。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被作者对“学习”这个概念的深刻阐释所吸引。他不仅仅将学习看作是知识的积累,更将其视为一种主动的建构过程,一种能力的培养。书中对“学习者”的描述,让我看到了每个个体身上独特的学习潜力,也让我意识到,作为教育者,我们的责任是去发掘和引导,而不是去限制。 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教学策略”的精辟论述。作者并没有提供一套固定的教学模式,而是强调要根据学习者的特点、学习内容以及教学目标,来灵活运用各种策略。他对“情境教学”、“探究式学习”等方法的详细介绍,为我提供了很多极具价值的实践指导,让我看到了教学的更多可能性。 书中关于“学习动机”的讨论,也让我受益匪浅。作者不仅区分了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更重要的是,他给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方法来培养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这让我开始反思,我过去的教学方式中,是否过于依赖外在的激励,而忽略了培养学生对学习本身的兴趣。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教学评价”的观点。作者强调,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习,而不是仅仅为了甄别优劣。他对多元化评价方式的介绍,让我看到了评价的更多可能性,也为我提供了更科学的评价方法。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流畅,而且夹杂着一些生动有趣的例子,让那些可能显得枯燥的教育理论,变得更加易于理解和接受。我感觉自己不是在阅读一本学术著作,而是在与一位经验丰富的教育者进行一场深入的对话。 书中提到的“终身学习”理念,更是让我感到振奋。作者鼓励读者不断地去学习新知识,提升新技能,适应时代的变化。这对我来说,是一种极大的鞭策,也让我对未来的学习充满了信心。 我发现,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教学原理”,更是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学习者”以及“如何更好地引导他人学习”的指南。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教育的本质,以及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来帮助学习者实现自我价值。 总而言之,《教学原理:学习与教学》这本书,让我对教育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不仅在理论上给予了我丰富的滋养,更在实践上为我指明了方向。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所有关心教育的人,无论是家长、教师,还是对教育感兴趣的社会人士,都能从中获得宝贵的启示。

评分

最近我一直在思考关于教育这件事,尤其是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学习和教学的方式似乎都需要与时俱进。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教学原理:学习与教学》这本书,它的书名就相当吸引人,仿佛能解答我心中许多关于教育的疑问。我一直觉得,真正的教育不应该是死板的知识灌输,而是要点燃学习的火花,引导孩子们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方式。 拿到书后,我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作者对“学习”这个概念的深刻阐释。他并没有简单地将学习定义为记忆和理解,而是将其看作是一个复杂且动态的过程,涉及到认知、情感、社交等多个层面。我尤其喜欢作者关于“学习者中心”的理念,这让我意识到,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学生自身的特质和需求,而不是一味地要求他们去适应某种固定的教学模式。 书中对各种学习理论的梳理,虽然有些理论我之前有所耳闻,但作者的解读让我有了更清晰、更系统的认识。比如,他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分析,就让我对“知识是由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这一观点有了更深的理解。这让我开始反思,在我的日常生活中,我是否给予了孩子足够的机会去主动探索和发现,而不是仅仅被动地接受信息。 我非常赞赏书中关于“激发学习动机”的探讨。作者不仅仅列举了各种动机的类型,更重要的是,他给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方法来培养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比如,通过设置挑战性的任务、提供及时的反馈、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等,这些都让我觉得非常有启发性。我开始意识到,如果能够有效地激发孩子的内在学习动机,那么学习本身就会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 书中对“教学策略”的介绍,也是我非常看重的一部分。作者并没有提供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学方法,而是强调要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学习者特点以及教学情境,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他对“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等方法的详细介绍,让我看到了更多教学的可能性,也为我提供了一些可以尝试的新思路。 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评价”的章节。作者认为,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习,而不是仅仅为了甄别优劣。他详细地阐述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区别,以及如何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来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这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过去对学习评价的理解。 我不得不说,这本书的语言非常具有吸引力。作者的笔触流畅,叙述生动,即使是比较抽象的教育理论,也能被他讲得浅显易懂,引人入胜。我很少会一次性读完一本教育类的书籍,但这本书让我欲罢不能,我想要了解更多,想要挖掘更深层次的内容。 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让我对“学习”和“教学”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它不仅仅是提供了一些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我对教育的认知,让我看到了教育的可能性,以及如何更好地引导孩子们去学习,去成长。 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的观点非常具有前瞻性,他不仅仅关注当前的教育现象,更对未来的教育发展趋势有着深刻的洞察。这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适合当下阅读,更具有长远的参考价值。 总而言之,《教学原理:学习与教学》是一本让我受益匪浅的书。它不仅解答了我心中关于教育的困惑,更让我对如何引导孩子学习和成长有了更清晰的规划。我非常推荐这本书给所有关心教育的人,无论是家长、教师,还是对教育感兴趣的社会人士,都能从中获得宝贵的启示。

评分

最近我一直沉浸在对教育的思考中,尤其是在这个知识飞速迭代的时代,如何让学习更有效,如何让教学更具针对性,是我不断探索的课题。《教学原理:学习与教学》这本书,就是在我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偶然发现的一本引人深思的著作。它的名字本身就充满了力量,仿佛能点亮我对教育的迷茫。 我得说,这本书的开篇就极其抓人。作者没有选择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用一个非常生活化、且富有故事性的场景,来引入他对学习和教学的思考。这个开场让我立刻感到亲切,仿佛作者就在我身边,和我一起探讨教育的根本问题。这种叙事方式,极大地拉近了读者与作者之间的距离。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被作者对“学习”的深度剖析深深吸引。他将学习定义为一个动态的、主动的建构过程,强调了学习者主体性的重要性。书中对不同学习理论的梳理,以及他对“学习者”多元化特征的细致描绘,都让我对“学”这件事有了更全面、更科学的认知。 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教学策略”的精辟论述。作者没有提供一套固定的模式,而是强调要根据学习者的特点、学习内容和教学目标,来灵活运用各种策略。他对“探究式学习”、“协作式学习”等方法的深入讲解,为我提供了很多极具价值的实践指导,让我看到了教学的更多可能性。 书中对“学习动机”的分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不仅区分了内在和外在动机,更重要的是,他提供了许多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的具体方法。这让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的教育方式中,是否过于依赖外部的驱动,而忽略了点燃学生内心深处对知识的渴望。 让我惊叹的是,书中对“教学评价”的独到见解。作者认为,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习,而非简单地甄别优劣。他对形成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等多元评价方式的详细阐释,为我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评价视角,让我看到了评价在引导学习过程中的巨大能量。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鲜活,作者善于运用恰当的比喻和生动的例子,将那些原本可能深奥的教育理论,变得既易于理解,又富有启发性。我感觉自己仿佛在与一位资深的教育导师进行一场畅快的交流。 书中提出的“终身学习”理念,更是让我深受鼓舞。作者强调,学习是一种伴随人一生的旅程,鼓励人们不断更新知识、拓展技能,以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这对我来说,既是一种鞭策,也是一种激励。 我发现,《教学原理:学习与教学》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如何教”,更是关于“如何学”以及“如何更好地引导他人学习”的综合指南。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教育哲学,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教育的本质,以及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来帮助学习者实现真正的成长。 总而言之,这本书无疑是我近年来读到的最具有启发性的教育类书籍之一。它不仅为我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支持,更在我教育实践的道路上,点亮了一盏明灯。《教学原理:学习与教学》这本书,我强烈推荐给每一位关注教育、热爱学习的人。

评分

最近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让学习更有效,如何让教学更具针对性。《教学原理:学习与教学》这本书,就是我在探寻答案的过程中,偶然发现的一本非常具有启发性的著作。它的书名就直击教育的核心,让我产生了浓厚的阅读兴趣。 我不得不说,这本书的开篇就非常引人入胜。作者没有选择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用一个非常生活化、且富有故事性的场景,来引入他对学习和教学的思考。这个开场让我瞬间产生了共鸣,仿佛作者就在我身边,和我一起探讨教育的根本问题。这种叙事方式,极大地拉近了读者与作者之间的距离。 在阅读过程中,我被作者对“学习”的深度剖析深深吸引。他将学习定义为一个动态的、主动的建构过程,强调了学习者主体性的重要性。书中对不同学习理论的梳理,以及他对“学习者”多元化特征的细致描绘,都让我对“学”这件事有了更全面、更科学的认知。 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教学方法”的探讨。作者并没有提供一套僵化的教学模式,而是强调要根据不同的学习者和教学情境,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他对“情境教学”、“合作学习”等方法的详细介绍,为我提供了很多极具价值的实践指导,让我看到了教学的更多可能性。 书中对“学习动机”的分析,也让我深有体会。作者不仅区分了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更重要的是,他给出了许多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的具体方法。这让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的教育方式中,是否过于依赖外部的驱动,而忽略了点燃学生内心深处对知识的渴望。 让我惊叹的是,书中对“教学评价”的独到见解。作者认为,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习,而非简单地甄别优劣。他对形成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等多元评价方式的详细阐释,为我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评价视角,让我看到了评价在引导学习过程中的巨大能量。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鲜活,作者善于运用恰当的比喻和生动的例子,将那些原本可能深奥的教育理论,变得既易于理解,又富有启发性。我感觉自己仿佛在与一位资深的教育导师进行一场畅快的交流。 书中提出的“终身学习”理念,更是让我深受鼓舞。作者强调,学习是一种伴随人一生的旅程,鼓励人们不断更新知识、拓展技能,以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这对我来说,既是一种鞭策,也是一种激励。 我发现,《教学原理:学习与教学》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如何教”,更是关于“如何学”以及“如何更好地引导他人学习”的综合指南。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教育哲学,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教育的本质,以及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来帮助学习者实现真正的成长。 总而言之,这本书无疑是我近年来读到的最具有启发性的教育类书籍之一。它不仅为我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支持,更在我教育实践的道路上,点亮了一盏明灯。《教学原理:学习与教学》这本书,我强烈推荐给每一位关注教育、热爱学习的人。

评分

最近一直在关注教育领域的动态,尤其是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让学习变得更有效率,如何让教学更有针对性,成了我反复思考的问题。偶然间,在一家书店里看到了《教学原理:学习与教学》这本书,其书名就直击要害,让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一直相信,教育的本质在于启迪,而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 这本书的序言就非常有吸引力,作者以一种充满人文关怀的笔触,勾勒出了他对教育的愿景。他强调,真正的教学,应该是一个“赋能”的过程,让学习者掌握自主学习的能力,并且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这个观点,与我一直以来对教育的理解不谋而合,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充满了期待。 在阅读过程中,我被作者对“学习”的定义深深吸引。他不仅仅将学习看作是信息输入和记忆的过程,更将其看作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涉及到认知、情感、意志等多个维度。书中对不同学习风格的分析,以及如何根据不同的学习风格来设计教学,让我意识到,我们不能用单一的模式去要求所有的学习者。 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主动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论述。作者通过大量的实例,向我展示了如何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这让我开始反思,我过去的教学方法中,是否过于强调老师的“讲”,而忽略了学生“做”和“思”的空间。 书中对“学习动机”的分析,也让我大开眼界。作者不仅区分了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更重要的是,他提供了许多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的方法。比如,如何通过设置有挑战性的任务,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这对我来说,是非常宝贵的指导。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教学评价”的观点。作者强调,评价不应该仅仅是学生的“考试分数”,更应该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全面评估,是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改进学习的有力工具。他对形成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的详细阐述,让我看到了评价在促进学习中的真正价值。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流畅,而且夹杂着一些生动有趣的比喻,让那些原本可能有些枯燥的教育理论,变得更加易于理解和接受。我感觉自己不是在阅读一本学术著作,而是在与一位经验丰富的教育家进行一场深入的对话。 书中提到的“终身学习”的理念,更是让我感到振奋。作者强调,学习不应该局限于学校教育,而应该贯穿人的一生。他鼓励读者不断地去学习新知识,提升新技能,适应时代的变化。这对我来说,是一种极大的鞭策。 我发现,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教学原理”,更是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学习者”以及“如何更好地引导他人学习”的指南。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教育的意义,以及教育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总而言之,《教学原理:学习与教学》这本书,让我对教育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不仅在理论上给予了我丰富的滋养,更在实践上为我指明了方向。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所有关心教育的人,我相信,它一定会带给你意想不到的收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