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的政治解严加上民间意识的觉醒和唿吁,促使本土化运动的意识高涨,人们的主体意识逐渐启发,关切这块土地上所发生的人、事、物,强调本土化便成为社会大众所关切的课题。沛然莫御的全球化浪潮,其本质希望世界能趋于同质性和一元化,但却无法摆脱西方及主流强势文化的主宰,如此一来,便容易阻碍到本土化的发展。课程与教学是教育的核心,在推动教育改革的同时,如何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下取得平衡的观点,已成为近来学者专家研究的重要课题。
本书共计收录十篇论文,每位学者专家皆对「课程与教学的本土化与全球化」有深入钻研。相关论述面向包括有:教育本土化之新思维、台湾本土教育课程改革政策的兴革、台湾资讯课程的历史分析、新台湾之子学校层级课程调适方案、全球化对课程与教学的影响、全球化与社会学习领域课程纲要、全球化观点与教学效能的省思、香港课程改革经验之影响与分析、新加坡华文课程改革、及学校生命伦理课程分析等。
作者简介
黄政杰
国立台南大学校长暨教育经营与管理研究所教授
吴俊宪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
白亦方
国立花莲教育大学国民教育研究所教授
吴锦惠
国立台南大学教育经营与管理研究所博士生
吴丽君
国立台北教育大学国民教育学系教授
周珮仪
国立中山大学教育研究所副教授
简红珠
国立新竹教育大学教育学系教授
蔡宗河
国立新竹教育大学教育学系博士生
李子建
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院长
林嘉嘉
香港中文大学教育行政与政策学系讲师
陈之权
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教授
刘世闵
国立高雄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助理教授
教育本土化之新思维∕黄政杰
台湾本土教育课程改革政策的兴革与发展∕吴俊宪
台湾资讯课程的历史分析∕白亦方
「新台湾之子」学校层级课程调适方案之实施现况与成效检讨∕吴锦惠
最后的香格里拉遇上全球化及其对台湾的启示∕吴丽君
从全球化浪潮看我国社会学习领域课程纲要∕周珮仪
从全球化的观点省思教学效能的研究∕简红珠、蔡宗河
香港课程改革:全球化和本地化视野的分析∕李子建、林嘉嘉
新加坡华文课程改革的背景、单元模式特点与相关思考∕陈之权
本土化与全球化下ELSI与学校生命伦理课程之研究∕刘世闵
我一直在思考,這本書在「本土化」和「全球化」這兩條看似平行卻又息息相關的軸線上,究竟會如何交織出精彩的論述。台灣的教育,一直以來都在這兩者之間尋找平衡點,試圖在保有自身獨特性的同時,也能與世界接軌。這本書的作者,想必是深入研究了這個複雜的議題,並且可能提出了一些創新的觀點。我很好奇,作者會不會提出一套完整的理論架構,來解析這種「本土化」與「全球化」的辯證關係?例如,是否強調「在地化」是「全球化」的基礎,還是「全球化」的視野能反哺「在地化」的發展?更實際的是,在課堂上,如何在一個單元的教學中,同時兼顧到台灣的在地脈絡,又融入國際性的視野?例如,在教導一篇台灣在地文學作品的同時,是否可以連結到全球性的文學思潮?或者,在探討台灣的環境保護議題時,是否可以與國際間的環保行動連結?我期待書中能夠有這樣的思考範例,讓我們這些教育工作者能夠有更清晰的方向。
评分對於《課程教學的本土化與全球化》這本書,我最期待的是它能否提供一個具有前瞻性的願景,讓台灣的教育能夠在這個快速變遷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獨特價值與發展方向。畢竟,教育的目標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有獨立思考能力、有健全人格、並能為社會做出貢獻的公民。這本書會不會深入探討,如何在課程設計中,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並且讓這些能力同時具備「在地關懷」與「全球視野」?例如,當我們在教授台灣的歷史時,是否能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甚至與其他國家的歷史發展進行比較?又或者,當我們在討論全球性的科技議題時,是否能讓學生思考這些科技對台灣社會可能帶來的具體影響,並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我希望書中能提供一些具體的建議,告訴我們如何在課程的實踐中,真正落實「本土化」與「全球化」的融合,讓我們的教育能夠引領孩子們,在複雜的世界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定位,並擁有自信與力量,去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评分哇,拿到這本書《課程教學的本土化與全球化》的預覽版,真是讓人既期待又好奇!身為一個在台灣教育體系裡摸爬滾打了這麼多年的人,尤其是身處在一個不斷追求創新與改革的時代,看到這個書名,腦袋裡立刻就冒出好多想法。 首先,這「本土化」三個字,就讓我想到我們這些年的教育改革,從九年一貫到十二年課綱,每次改版都在強調要讓課程內容更貼近台灣的社會文化,更符合台灣學生的學習經驗。像是以前可能很多教材都是從國外翻譯過來的,雖然經典,但總覺得少了點在地的情感連結。現在,越來越多的老師和編審團隊努力將台灣的歷史、地理、人文、甚至時事新聞都融入課程,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也能更深刻地認識自己生長的土地。這本書的出現,是不是就代表著我們可以更深入地探討,在「本土化」的過程中,有哪些成功的典範?又有哪些挑戰需要克服?譬如說,如何平衡地方特色與國家認同?如何讓不同縣市、不同族群的學生都能在課程中找到歸屬感?甚至,在少子化的趨勢下,我們該如何設計更能吸引學生的在地化課程,讓學習更有意義?我尤其好奇,作者會不會舉例一些實際的課堂案例,讓我們這些現場的老師能夠直接參考,甚至激發新的教學靈感。
评分說實話,在快速變遷的數位時代,我們對於「課程」的定義本身也在不斷演變。這本書的出現,讓我對「課程教學」這件事有了更深層的想像。從傳統的單向講授,到現在強調互動、探究、專題導向的學習模式,教育的樣貌已經天翻地覆。我尤其關心,這本《課程教學的本土化與全球化》會不會觸及到「教學法」本身的革新。在「本土化」的層面上,有沒有哪些創新的教學方法,是特別適合台灣學生的學習特質,能夠激發他們的在地認同感?例如,利用說故事、田野調查、或是與社區連結的專題研究,讓學習變得更生動有趣。而在「全球化」的層面上,又有哪些新的教學策略,能夠幫助學生培養跨文化的理解與合作能力?像是運用數位工具進行國際線上協作專案,或是透過模擬聯合國等活動,讓學生體驗國際事務。我希望書中能提供一些具體的教學案例,甚至是一些評量學生的新方法,讓我們能更有效率地培養出既能紮根台灣,又能放眼世界的下一代。
评分再來,看到「全球化」這三個字,身為一個長期關注國際教育趨勢的觀察者,立刻聯想到的是如何讓台灣的下一代能夠站上世界的舞台。這不只是學好英文,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跨文化溝通能力,以及適應多元變化的全球環境。現今的學術界和產業界,早已是國際化的競技場,我們的教育如果不能跟上,孩子們未來很可能就會失去競爭力。這本書會不會深入探討,如何在課程中融入全球性的議題,像是永續發展、氣候變遷、人權、科技倫理等等?又或者,它會不會討論如何透過引進國際先進的教學方法和評量標準,來提升台灣教育的品質?我希望作者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策略,例如如何與國外的學校建立交流合作,如何鼓勵學生參與國際競賽或志工服務,甚至是如何利用數位科技,打破地域限制,讓台灣的學生也能接觸到全球最頂尖的學術資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