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教育学者与人类学者共同体认到两学科之间的合作有很重要的意义,教育学和人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及人的活动,所以在研究教育时,常常会引用到人类学的理论,使在教育的过程中更能了解人。解严后台湾转型为多元文化社会,各种族群寻求在台湾社会发声,整个社会才开始重视异文化、跨文化的了解和对话。
教育人类学所提供的知识、方法、胸襟与智慧可开阔教育工作者的全球视野并重视地方乡土教育,培养学生尊重文化、包容差异并欣赏文化的各种表现和论述。本书以巨观的角度深入浅出介绍教育学与人类学的关系、民族志、文化的相关理论、人类的学习、文化型态、社会变迁与教育、多元文化教育、乡土教育、神话、象征仪式、性和性教育、婚姻和家庭等概念,提供教育工作者、相关专业人士、对此些主题有兴趣者,有一综合的观点和多元的取向来认识教育人类学。
作者简介
刘玉玲
现任∕铭传大学教育学程暨教育研究所专任副教授
学历∕美国奥勒冈州立大学教育心理博士
主修∕教育心理学
辅修∕人类学、人类发展与资源管理
经历∕中国技术学院专任副教授
台湾科技大学、世新大学兼任副教授
着作∕《青少年发展-危机与转机》
《组织行为》
教育人类学【第二版】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蛮吸引我的,柔和的色彩搭配上具有象征意义的图案,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教育和人文关怀的结合。我一直对教育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很感兴趣,也常常思考为什么不同地方、不同文化背景下,教育的方式和理念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像是我们台湾,其实在教育的路上也经历了不少转型和摸索,从过去相对统一的模式,到现在更加多元、强调个性的发展,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又是如何一步步演变的?这本书的书名《教育人类学【第二版】》恰好触及了这个核心问题,它似乎能带我们深入探究教育行为的根源,理解它如何在人类社会的文化土壤中生长、演变。我特别期待它能解答一些我长期以来的疑惑,比如:为什么有些教学方法在某个文化中效果显著,但在另一个文化中却适得其反?教育制度的建立是否反映了一个社会的价值观和历史记忆?又或者,在全球化浪潮下,我们该如何在保留自身文化特色的同时,吸纳和融合其他教育的优点?这本书的“第二版”字样也暗示了它可能经过了更新和补充,或许会收录更多近期的研究成果和案例,这对我来说非常有价值,毕竟教育研究的领域日新月异,及时了解最新的学术动态非常重要。
评分我一直关注着教育的议题,尤其是在台湾,这几年教育改革的声浪就没有停过,从课程标准的调整,到升学制度的争议,背后其实都牵扯到很多深层次的社会文化因素。有时候我觉得,我们好像在摸着石头过河,但有时候又觉得,如果我们能更深入地理解教育本身的文化属性,或许就能找到更清晰的方向。《教育人类学【第二版】》这个书名,瞬间就击中了我的好奇心。它暗示了一种将教育看作人类文化实践的视角,这让我觉得很新鲜。我一直在思考,台湾独特的历史经历,比如殖民时期的影响,以及不同族群的融合,这些因素是如何塑造了我们现在的教育体系和教育观念的?这本书会不会提供一些理论框架,让我们能够系统地分析这些问题?我希望能从中看到一些关于教育在地化、文化适应性的讨论,以及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如何在全球教育的趋势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同时又不失自身的文化特色。此外,作为“第二版”,我期待它能包含更多关于当代教育的新挑战和新趋势的讨论,例如数字时代下的学习方式,以及跨文化交流在教育中的重要性等。
评分我平常就喜欢阅读一些跟社会学、人类学有关的书籍,因为它们总能提供一个宏观的视角,让我能够跳脱出日常的琐碎,去审视更深层次的社会现象。教育,作为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轨迹和模式必然与社会文化紧密相连。《教育人类学【第二版】》这个书名,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兴趣点,因为它似乎提供了一个跨学科的视角,将教育这一现象置于人类学的框架下进行解读。我一直在思考,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社会认同塑造的过程。在台湾,我们有着独特的历史背景和多元的族群文化,这些因素如何深刻地影响了我们的教育体系和教育观念?例如,原住民的教育、客家文化在教育中的体现,以及新住民子女的教育挑战,这些都是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这本书会不会提供一些理论工具,帮助我们分析这些在地化的教育问题?我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启发,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习方式、师生关系、学校社群的互动模式,甚至是对“成功”定义的差异。毕竟,了解这些根源性的文化差异,才能更好地设计出符合我们社会需求的教育实践。
评分说实话,我之前对“人类学”这个词可能有些刻板印象,觉得它离日常生活有点遥远,好像是研究原始部落或者遥远文化的。但是,当看到《教育人类学【第二版】》这本书名的时候,我突然觉得,原来教育本身也可以从人类学的角度来理解,这真是个很有趣的切入点。教育,其实就是我们社会化最主要的一个过程,我们从小到大,在学校里学到的不仅仅是课本上的知识,还有很多关于如何与人相处、如何成为一个社会人的规矩和价值。这些东西,难道不就是一种文化吗?那不同文化下的教育方式,肯定会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我很好奇,这本书会不会讲到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教育习惯?比如,有的地方可能特别强调集体荣誉,有的地方可能更鼓励个人竞争。这些差异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文化逻辑?我一直觉得,台湾的教育在吸收了西方一些理念的同时,也保留了一些东方传统教育的影子,这种融合的结果是什么?有没有一些案例可以让我更直观地感受到这种跨文化的教育影响?而且,这本书是“第二版”,可能意味着它在第一版的基础上有了更深入的探讨,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更前沿的观点或者更丰富的实证研究。
评分每次在新闻里看到关于教育的讨论,我都会思考,为什么我们会有这样的教育方式?它从哪里来?它又要把我们带向哪里去?《教育人类学【第二版】》这本书的书名,让我眼前一亮。我之前一直觉得,教育是一种相对普适的知识传授过程,但“人类学”这个词,一下子就点醒了我,原来教育本身也是深深植根于特定文化土壤中的一种人类实践。在台湾,我们有着独特的多元文化背景,这无疑会对教育产生深刻的影响。我非常好奇,这本书会不会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习方式、教学理念,以及学校在社会文化传承中的角色?例如,我们常说的“严师出高徒”,这种观念在不同文化中是否一样?或者,在一些强调集体主义的文化里,学校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的?反之,在一些更强调个人主义的社会里,教育又如何激发个体的创造力?这本书的“第二版”字样,也让我对它充满了期待,或许它在第一版的基础上,有了更深入的研究和更新的案例,能够帮助我更清晰地理解教育的文化根源,以及在当今社会变化如此快速的背景下,教育将如何继续演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