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成功是全民的福祉,教育失败是全民的悲哀,这中间并没有哪些人可以因为自己的努力而自外于全国教育之外,不受它的影响。因为教育是现在到未来的工作,而未来是我们大家的未来,而不是单一个人的未来。
作者以国中老师的身分来看整个教育的问题,希望能带给关心教育的人更清楚的视野。
作者简介
唐全腾
五年级的最后一班,从八十二年开始教书至今,正好见证整个教改的成效。于是,目前正在计画逃学当中。为了撰写本书,特别情商太太将她辛苦怀胎十月所拥有的育婴假,转让给我使用,成为新竹县第一位请育婴假的男老师。现职,三个孩子的父亲;兼职,新埔国中理化科教师。
说起「逃学」这个字眼,说不定大家在学生时代偶尔都有过一、两次这个念头,但是当学生的你,一定不会把逃学和老师联想在一起吧。老师逃学?那是什么东西,罢教吗?其实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老师,把他当成是和学生一样,都是构成学校的组成份子之一的话,那么或许就可以稍为理解了。不管逃学的是老师还是学生,他们共同的动作不过就是想离开象征现在教育体制的学校罢了。
我们应该先看学生逃学的问题,一般来说,不管是家长或老师,听到学生逃学了,大概都会认同这是一件大事:国中教育是义务教育,怎么可以让学生轻言离开呢?于是师长们用尽手段,或许是威胁,或许是利诱,总之是让这个孩子赶快回到学校就好,至于原因?简单地分析就是:「小孩子不懂事。」其他的就不用多想了。这凸显了现在教育的最大问题:我们不太重视孩子的想法,认为孩子只需要被动地接收知识就好,不应该有太多个人的意见。为什么孩子想逃学?若不解决这个问题,光是把孩子找回来,让他们呆坐在教室里就算是教育吗?
推动教改这么多年后,不仅学生想逃学的心态没有改善,就连教师都想逃学了。看看这些年来日趋严重的教师退休潮,难道不是另类的逃学吗?又看到考上研究所的教师们是如何被祝福:「恭喜哦!可以合法逃离校园两年。」而部分请育婴假的教师们的想法:「我受不了了,我要先离开一阵子。」有些人可能会天真地想:这些人走了最好,反正他们无心教书,留下来岂不只是误人子弟而已?我觉得有这样想法的人正好错了,无心教育的人哪里会有什么挫折感呢?当教师的人又不是笨蛋,难道不知道单纯教书是个相对轻松的工作吗?想逃学的教师多半是对教育有理想、有抱负,但是在现今教育体制下却又无从发挥,只好选择黯然离开的一群人。
围城内外
我不是意谓目前在职的教师都是没有理想、没有抱负的一群人,但是不可否认的,在这样经济不景气的时代,有一定比例的人之所以选择当老师,只不过是图个安定的工作,并不见得对教育工作有所憧憬。根据二○○四年某人力银行的调查,非教师的E世代有八成想要当老师,但是已经当老师的E世代却有三成一觉得自己不会也不愿当到退休;更有九成一的现职教师在受访时感到教师的社会地位正逐渐式微。
有人形容教师的工作就好像围城一般:被围在城里的人拚命地想要往外跑,但是城外的人却仍然拚命地想挤进来。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对比的现象?或许可以用两个原因解释:第一,教育是个抽象的东西,学校更是个封闭的环境,外面的人对它多半只有想像而已,从表面上来看,寒暑假、工作稳定,的确是很大的诱因(免税应该很快就会取消了)。但是如果真的进到这里面来,想当教师的人也别太乐观。第二,其实也有不少人羡慕医生的工作,但是应该很少人会因此说:「我想当医生。」这是对专业的认同与考量;但是教育则不同,不管教师们在成为老师之前受过多少教育训练,大家还是不会把教育当成一项专业。因为每一个当过父母的人都有自己的一套教育方针,每一个当过小孩的人也都曾受过一套教育模式,而且总是自认为自己这一套最好,或许他们没有考虑到下面这三点:灱适用于自己孩子的方法不见得适用于别人的小孩。牞适用于两、三个孩子的方法,不见得适用于三、四十个孩子。犴适用于家庭教育的方法不见得适用于学校教育。
有老师想逃学了,为什么这个老师会想要逃学呢?人本心理学家马斯洛曾经提出需求理论:认为人类的需求大约可分为基本需求及进阶需求两大类,基本需求又称为「匮乏需求」,意思是这部分的需求如果没有得到满足,不但不可能发展进阶需求,更可能造成心理的不健全。对于人类的基本需求来说,诸如爱与归属的需求、自尊的需求,对于老师和学生是没有两样的,只是在应对的手段上,两者因为生活的经验不相同,表现出来的外显行为当然也就不同。学生们年纪还小,考量的事情也比较少,所以会勇于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因为不喜欢学校,所以就逃学了。犯了什么错?了不起只是不懂事,不知道读书对他们的未来有多么重要罢了,实在不值得大惊小怪。至于老师,因为他们懂得与现实妥协,所以即使有什么不满意之处,只要还可以接受,多半会选择委屈求全,
得过且过,说实在的,我也不觉得这样的行为有什么值得鼓励的。(马斯洛把人类的求知欲摆在进阶需求里,意思是如果某人对于他的生活、学习环境不满意,要他主动求知是不可能的事。)
不快乐的教师
逃学其实分为两种,我敬佩那些真正敢逃学的教师(甚至是真正敢逃学的学生),至少他们勇于对自己的心负责。可是还有一群人只是在心态上逃学,但实际上却不敢有所动作。在学生,这些人不敢表达自己心中真正的想法,却又不愿意真正接受他人的建议,形式化地到学校、补习班上下课,却根本没有从上课的过程中吸收新知,这不仅是浪费时间,更是浪费生命的做法;在老师,这些人为了怕失业而委屈于现行的工作,毕竟,当教师离开了教书的工作之后,他可能是最没有才能的社会新鲜人(教得愈久,这个现象愈明显)。虽然教师毕竟不同于学生,出了社会的人会拥有较多的压力,更不用说那些已经组织家庭的教师,更不可能像学生般自由、潇洒。但我还是忍不住想说:如果到后来被体制同化,或是对现实投降,也就算了,如若不然,与其每日在心中做理想与现
实的交战,倒不如认真思考自己的人生是否还有另一条路?我听闻某校老师因为配合学校拚升学率,结果在两年间,该校有三位教师流产,四位教师罹患忧郁症,令人好不心疼。
我很担心属于后者的逃学老师人口有日渐增多的现象。不管是什么组织,再好的决策者、再好的政策,最后都要回归到基层的执行者。教育政策的执行者当然是教师,我绝对不相信一个不快乐的教师能够教出快乐的学生,我也不相信用各式各样的规范,就能让教师「不得不」乐于从事教育,不当的领导者採用压榨的方式来管理教育事业,或许表面上还过得去,但是一定看不到满意的成效。大家都在谈教改,我也觉得教改的重要性及必然性绝对无庸置疑,但是我实在无法理解为什么教改的过程要把基层教师的声音排除在外?为什么不採用沟通、协商的方式,共同追求美好的愿景?一个有诚意的领导者接纳各方的意见,终于让大家达成共识;一个失败的领导者不理会他人的建议,终于要全民共同承担失败的后果。
学校是个很封闭的场所,绝大多数的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后,就不太知道孩子每天在学校发生了什么事,我以国中老师的身分来看整个教育的问题,希望能带给关心教育的人更清楚的视野。本书也有一个有趣的盲点:会看到这本书的人,应该不会有太大的教育问题,然而我真正想要传达的对象,恐怕是不会对这本书有兴趣的人。还好,关心教育事实上并不一定需要全民一起来,大约只要有三分之一的家长愿意主动参与教学,我们的教育就有救了。要强调的是:教育成功是全民的福祉,教育失败是全民的悲哀,中间没有哪些人可以因为自己的努力而独立于全国教育之外,不受其影响。因为教育是百年大计,而未来是我们大家的未来,不是某一个人的未来。
说实在的,这本书并不是很健康,因为它不全然像一般教育的书,教导大家如何运用教育原理,真正落实在班级教学或是家庭教育之中。有时候我也觉得,一个小小的教师能做什么?还是把自己的班级带好就是了,但是让我感到挫折的是:在大环境下,一个班级内的教育还是相当有限。首先,分班(分组)的现象就会让每个教师在班级经营时辛苦打下的基础在一瞬间化为乌有,因为辛苦交心而培养出来的同学,在分班之后就成了别人的学生了。其次,就好像我在「狂泉」一文里提到的:在一个举国皆疯的国度里,正常人到底是正常还是不正常?当教师的都未必能承受这种压力,更何况学生?本书赤裸裸地呈现学校的教育问题,并不是想吓唬大家,也不全然是在抱怨,更不是希望博得大家对教师的同情,只是希望读者看了这些文章后,可以用比较正面的态度一起来关心
学校的教育,共同寻找双赢的策略,而不是一味地谩骂,造成双输的结果。
漠视孩子的痛苦
我特别强调国中教育,因为这段时期不仅是孩子发育的关键期,似乎也在家长对孩子的期待这件事上,扮演着关键地位。许多家长在孩子过了国中之后,若成绩不如预期,似乎就死了心,觉得孩子大概是「不行了」,这似乎也是家长的一个迷思。别看国中生的个头都不小,其实心智还未必成熟,在这时给他们太大的压力,反而让他们因而退缩不前,无法表现实力。等到上了高中之后,开始会学着为自己着想,如果这时家长们对孩子了无期待,反而让他们对自己失去信心,更加表现不出实力。
有一次在「地球村」上课时,外国老师看了报纸标题:「国内孩子普遍感到学习压力沉重。」便不解地问:「为什么一定要让孩子的学习生涯这么难过?」同学们不乏妈妈级的家长,大家一致强调因为现在竞争激烈,所以一定要让孩子在这时候多读一点书,这是为了孩子好。外国老师听了之后说了一句我觉得非常经典的话:「难道我们国外的家长们都不爱孩子吗?不希望他们考得好,将来进到好的大学?但是无论如何,快乐的学习还是应该摆在第一位,怎么忍心以任何理由来漠视孩子的痛苦呢?」辩论当然没有结果,因为孩子是自己的,别人还是不用操心了。虽然我不乐见家长们这么「强势」地关心自己的孩子,但若果真如此,请这些家长们务必保持下去,千万不要在期待落空之后,一脚就把孩子踢开,这不仅残忍,更会造成许多社会问题。
逃学并不是件快乐的事,当然也没有什么好骄傲的。绝大多数学生都是在忍无可忍之后才走上这条路,而且即使是在真正逃学之后,心里还是想念校园的种种。同样地,也不会有人乐于当个逃学老师,这些都只是反映出一个事实:我们应该再多关心一下学校教育了。
說實話,《逃學老師》這本書,它的結構和主題,都遠超過我一開始的預期。我原本以為這只是一本輕鬆的讀物,但它卻讓我思考了很多關於「逃離」與「面對」的本質。書中的角色,他們有的選擇逃避,有的選擇正面迎擊,而「逃學老師」這個角色,他更是將「逃學」這個看似消極的行為,賦予了一種更深層的意義。他不是真的對所有事情都放棄,而是在某種程度上,他是在尋找一種更適合自己的生存方式,一種不被框架束縛的可能性。這種探索,讓我聯想到很多當代年輕人的困境,我們常常被貼上各種標籤,被要求走特定的道路,但內心深處,卻渴望著不一樣的風景。作者在處理這個主題時,非常細膩,他沒有簡單地去褒揚或批評任何一種選擇,而是呈現了各種選擇背後的複雜性,以及它們可能帶來的後果。閱讀這本書,就像是在觀看一場精緻的戲劇,你看到了角色的掙扎,看到了他們的成長,然後,你也開始反思自己的人生,你是否也曾經有過「逃學」的念頭,而你又是如何處理這個念頭的呢?
评分哇,我最近真的发现一本超讚的書,叫做《逃學老師》!它不是那種讓你讀了會頭昏腦脹的學術大作,也不是那種無聊到你會想睡著的言情小說,更不是那種打打殺殺、血脈噴張的武俠傳奇。這本書,怎麼說呢,就像是一杯溫潤的烏龍茶,順口、舒服,而且尾韻還有點回甘。故事主角是個老師,但聽名字就知道,他不是那種循規蹈矩、拿著聖經教訓學生的類型。他的人生,大概就像我們在台灣常常遇到的那種「中年危機」,有點卡卡的,有點迷惘,但又還沒到絕望。我最喜歡的地方是,作者描寫主角的心境轉折,那種掙扎、那種自我懷疑,還有那些偶爾閃過的、對過去的回憶,都寫得非常細膩,讓我讀起來,好像看到我自己的影子,或是身邊某個朋友。它不是那種需要你去推理、去猜測情節走向的書,它更像是在帶你一起經歷一段旅程,感受主角的喜怒哀樂。如果你最近覺得生活有點悶,有點提不起勁,真的可以翻翻這本《逃學老師》,說不定,它會給你一點小小的溫暖和啟發。
评分這本《逃學老師》,絕對是一本值得細細品味的作品。它不是那種快餐式的閱讀,而是需要你慢下來,去感受作者筆下的文字,去體會角色的內心世界。我特別欣賞作者在細節的描寫上,那些生活中的小事物,那些不起眼的對話,在作者的筆下,都變得充滿了生命力。它讓我想起自己學生時期的一些片段,那些懵懂的年少時光,那些曾經的煩惱和期盼,好像又重新回到眼前。書中的「逃學」情節,也並非單純的翹課,它更像是一種對體制的質疑,一種對僵化思維的反叛。主角的「逃學」,其實是在為自己尋找喘息的空間,在為自己尋找重新出發的力量。這種精神,在現今社會,我覺得非常難得。它提醒我們,有時候,適時地「逃離」一下,放下眼前的壓力,去看看遠方的風景,也許反而能讓我們更清晰地認識自己,更有勇氣地面對前方的挑戰。這是一本充滿哲思,又帶著溫情的書,推薦給所有在生活中感到迷惘,或是渴望尋找一點點不一樣的出路的朋友們。
评分我不得不說,《逃學老師》這本書,真的是我最近讀過最有「台灣味」的一本!不是那種刻意去寫在地元素的刻意感,而是那種生活化的、真實的氛圍,就像你走在淡水老街,或是坐在巷口的小吃攤,你會感受到的那種熟悉感。書中的一些場景,一些對話,都讓我很有畫面感,好像我本人就置身其中一樣。主角面臨的困境,那些人際關係的拉扯,那些對未來的迷茫,都是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或許也會遇到的。但是,作者並沒有讓故事走向悲觀或沉重,相反的,他加入了很多幽默的元素,有時候是黑色幽默,有時候是意想不到的巧合,讓人在閱讀的過程中,會心一笑,甚至哈哈大笑。我覺得這本書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它在探討嚴肅議題的同時,又能保持一種輕鬆愉快的基調,讓讀者在哈哈大笑中,偷偷被觸動。它不是那種教你「人生道理」的說教書,它更像是一個溫柔的朋友,在你的耳邊輕聲細語,分享他的人生故事,然後讓你從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慰藉。
评分這本書《逃學老師》,實在是讓我耳目一新!我平常看書的範圍很廣,從偵探小說到歷史傳記,什麼都涉獵一些,但這本卻意外地抓住我的目光。它的敘事方式很獨特,不是那種線性時間軸的講法,而是像拼圖一樣,碎片化的回憶、當下的思緒、還有一些看似不相關的片段,都巧妙地穿插其中。剛開始讀的時候,我還有點跟不太上,想說這到底在講什麼?但隨著閱讀的深入,你會慢慢感受到一種奇妙的連結,那些零散的線索,就像魔法一樣,在你的腦海裡逐漸串聯起來,最終形成一幅完整的畫面。這種閱讀體驗,有點像是在解開一個謎題,但這個謎題的答案,不是一個簡單的真相,而是關於人生的意義,關於選擇,關於遺憾。作者的文字功力真的很深厚,他能夠用非常精準的筆觸,描繪出角色的內心世界,那些細微的情感變化,那些未說出口的話語,都躍然紙上。讀完之後,你會忍不住停下來,好好的思考一下,自己的人生,又有多少這樣的「逃學」時刻,又有多少這樣未解的「謎題」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