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有关中国教育史的着作近三十年来由于学者对中国宋明理学(现多称为「道学」)研究兴趣的提高,因而增加很快。另一方面,从五十年代就已经开始的对中国传统社会是不是开放这个问题的争论,使得许多人对科举考试制度的社会效应产生兴趣,出版了不少的书和论文。同时,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变化很大,研究当代中国教育政策及措施的着作也相继大量出现,呈现出一番繁荣的气象。
本书收集了二十一篇评论比较重要的、有关传统及近代中国教育的书籍的书评论文,每篇大约有一万字,主要是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威斯康辛大学)及台湾(台大、政大)的研究生执笔。评介这些书的标准不一定是因为它们是重要的名着,而主要是因为它们注意教育的社会作用及教育对中国老百姓的人格养成所造成的影响。它们大多出版于1990年代,因此能充分反映当前的学术思潮和关心。编者李弘祺教授写的导论,将近三万字。一则作??读这些论文的背景知识,一则作?全盘的介绍,帮助读者把握近三、四十年来英语世界对中国教育、思想的了解。
编者序………………………………………………………………………………i
导论:英文有关中国教育史研究概述………………………………李弘祺 1
读《孔子以前──中国经典的创立》〈Before Confucius:Studies in the Creation of the Chinese Classics〉………………………………………………………孙立天 55
戴梅可论主宰中国的《儒学五经》〈The Five Confucian Classics〉………黄昶立 75
中国的儿童观〈Chinese Views of Childhood〉…………………………林淑芬 95
述评贾志扬,《宋代科举》〈The Thorny Gate of Learning in Sung China : A Social History of Examination〉………………………………………………宋仁正 111
为有源头活水来──读《成型阶段的宋儒教育》〈Neo-Confucian Education, the Formative Stage〉………………………………………………………孙立天 131
内闱:宋代的婚姻和妇女生活〈The Inner Quarters, Marriage and the Lives of Chinese Women in the Sung Period〉……………………………………………龚元之 159
评韩明士论宋代江西抚州的士人阶层〈Statesmen and Gentlemen :The Elite of Fu-chou, Chiang-His, in Northern and Southern Sung〉…………………蔡惠如 179
略论《南宋书院与社会》〈Academies and Society in Southern Sung China〉…………………………………………………………………王丹儒 209
读《明代学院──历史散论》〈Academises in Ming China : A Historical Essay〉………………………………………………………………….孙立天 223
中国科举制度的历史意义及解释:从艾尔曼对明清考试制度的研究谈起〈A Cultural History of Civil Examinations in Late Imperial China〉…………李弘祺 239
中国近代早期的印刷文化──评《近世中国的出版事业,文化与权力》〈Publishing, Culture, and Power in Early Modern China〉……………………………翁健钟 259
阅读中国明清时代的插图小说〈Reading Illustrated Fiction in Late Imperial China〉…………………………………………………………………张碧君 281
清代教育和大众识字:二十年后读清代教育和大众识字:二十年后读 Evelyn S. Rawski之着作〈Education and Popular Literacy in Ch’ing China〉……许齐雄 297
略论包筠雅〈Cynthia J. Brokaw〉对功过格的研究〈The Ledgers of Merit and Demerit, Social Change and Moral Order in Late Imperial China〉………………翁健钟 319
探索思想史的新方法:读《晚明思想中的「行」:吕坤和其他世大夫的重新定向》〈Action in Late Ming Thought: The Reorientation of L?-K’un and Other Scholar-Officials〉………………………………………………………许齐雄 337
读《中国教育与社会变迁,近代的开始》〈Education and Social Change: the Beginnings of the Modern Era〉………………………………………………………张瑾珮 359
中国二十世纪初之教育改革〈Educational Reform in Early Twentieth-Century China〉……………………………………………………………………潘佳慧 375
教育之普及于中国现代化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与意义──保罗贝利《改造老百姓》一书之探讨与评述〈Reform the People: Changing Attitudes towards Popular Education in Early Twentieth-Century China〉……………………………黄馨莹 399
中国百年来(1895-1995)现代大学的建构:从许美德对现代大学的研究谈起〈China’s Universities, 1895-1995: a Century of Cultural Conflict〉……黄昶立 413
疏离的学院:1919年至1939年民国时期的文化与政治〈Alienated Academy: Culture and Politics in Republican China,1931-1937〉…………………………...…黄昶立 441
改革开放与中国的大学〈China’s Universities and the Open Door〉……黄昶立 413
这本书的出版,无疑是给渴望拓展视野的台湾读者带来了福音。长久以来,我们对于中国教育史的研究,很大程度上局限于中文文献,而对于国际学界,尤其是西方学界的研究成果,了解相对有限。《中国教育史英文着作评介》的出现,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我非常想知道,英文学术界是如何解读中国古代的“书院”和“私塾”制度的?他们是否会从比较教育学的角度,将其与西方早期的教育机构进行对比?对于中国近代教育的“废科举、兴学堂”等重大变革,西方学者又是如何分析其动机、过程和影响的?我尤其关注书中是否会评介那些探讨中国教育与西方思想、制度互动交流的英文著作,它们是如何呈现这种复杂而深刻的影响的?更重要的是,“评介”二字预示着本书将不仅仅是对英文研究的简单罗列,而是包含有作者的深入分析和独立见解。我期望作者能够对这些英文研究的学术价值、创新之处,以及可能存在的局限性进行客观而深刻的评价。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吸收国外先进研究成果的同时,保持批判性思维,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我们自身的教育研究与实践。
评分作为一位对教育史有着浓厚兴趣的台湾读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提供多元视角、增进理解的学术资源。这本《中国教育史英文着作评介》的出版,无疑为我带来了极大的惊喜。我非常好奇,在西方学者的眼中,中国教育史上的关键转折点是什么?他们是如何解读“五四运动”对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影响?又如何看待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体系的重塑和发展?是将其视为一种进步的范式转移,还是会深入分析其带来的挑战和代价?我特别希望本书能够细致地梳理和评价那些关于中国教育发展模式的英文论述,比如,西方学者是如何看待中国教育体系中的“应试教育”模式的,他们认为这其中的优势和劣势是什么?对于近年来中国教育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英文学术界又有哪些评价和讨论?更让我感兴趣的是,本书能否对一些代表性的英文教育史研究著作进行深入的介绍,包括其作者、研究方法、核心观点以及其在学术界的地位。这样,我们不仅能了解到研究内容,更能对研究的学理脉络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对于我们这些长期深耕于教育领域的人来说,这本评介的价值,远不止于知识的传递,更在于它能启发我们用更广阔的国际视野,去审视和反思中国教育史的发展规律。
评分拿到这本书,我的第一反应就是“终于有东西可以参考了!”长期以来,关于中国教育史的研究,我们主要还是在中文学术圈内进行交流,虽然成果斐繁,但似乎总少了那么一个“旁观者清”的角度。这本《中国教育史英文着作评介》的出现,恰好弥补了这一缺憾。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对一些极具影响力的英文研究进行深入的剖析,比如,那些探讨儒家思想对中国教育影响的著作,是如何论证这种影响的深远性与复杂性?那些研究中国近代教育与西方传教士关系的文献,又是如何呈现这种互动与冲突的?更进一步,我希望本书能够触及一些更细致的问题,例如,英文研究中是如何描述不同历史时期,中国教育普及的程度和不平等现象的?对于女性教育、少数民族教育等议题,又有哪些独到的研究和观点?这些都是我们平时不太容易接触到的。我非常看重“评介”二字,这意味着作者不仅是搬运工,更是评论家。我希望作者能够为我们揭示这些英文研究的学术价值,分析其研究的创新之处,同时也能指出其可能存在的局限性,比如视角上的偏差、史料运用的不足,甚至是对中国文化语境的误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吸收国外的优秀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评分当我看到《中国教育史英文着作评介》这本书名时,立刻就产生了浓厚的阅读兴趣。作为身处台湾的我,一直以来都对中国大陆的教育史发展抱有极大的关注,同时也深知,想要全面理解一个国家的教育进程,就必须参考国际学界的视角。这本新书的出现,正能满足我的这一需求。我迫切希望书中能够详细介绍那些在国际教育史研究领域享有盛誉的英文学者,他们是如何构建自己的研究框架,采用哪些研究方法,以及他们对中国教育史的哪些关键时期、关键事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例如,那些关于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研究,是如何阐释儒家、道家等思想对教育实践的影响?那些关于中国近现代教育改革的研究,又是如何分析其与社会变迁、政治格局之间的互动关系?我尤其期待本书能够对这些英文研究进行“评介”,这意味着作者会对其进行批判性的分析,指出其学术贡献,揭示其潜在的不足,甚至是如何看待其研究中的一些争议点。这种深度的评介,对于我们台湾的读者来说,无疑是宝贵的财富,能够帮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在国际学术舞台上,中国教育史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评分我个人一直觉得,要真正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教育发展,不能仅仅局限于国内的文献和研究。尤其对于中国这样拥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文明,其教育体系的演变,必定会吸引世界各国的学者。这本《中国教育史英文着作评介》正好抓住了这一关键点。我非常好奇,在西方学术界,他们是如何看待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是将其视为一种高效的选拔人才机制,还是会更侧重其潜在的僵化和对创造力的压抑?在近代的教育变革上,西方学者又如何解读清末新政、民国时期的教育改革?是将其视为西方思想冲击下的被动反应,还是会强调其中中国知识分子自身的能动性?更让我期待的是,书中是否会涉及对中国当代教育发展的评价,比如素质教育的推行、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以及普通话推广等议题。从英文学者的视角来审视这些问题,无疑会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解读和思考。这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现实的映射。我希望本书能够提供一些鲜活的案例,引用具体的英文研究文献,分析其研究方法和学术贡献,甚至可以探讨一些在英文学界仍存在争议的教育史问题。这对于我们台湾的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来说,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能够帮助我们以更开阔的国际视野来审视我们自己的教育历程。
评分拿到《中国教育史英文着作评介》这本书,我的内心充满了期待。作为一名长期关注教育议题的台湾读者,我一直深信,理解一个国家的教育发展,必须结合其自身历史文化脉络,并借鉴国际学界的视野。这本书正是这样一本能满足我们需求的著作。我特别好奇,在英文学术界,他们是如何理解和阐释中国教育史的“连续性”与“断裂性”?是如何看待不同历史时期,教育在社会结构、阶级分化中所扮演的角色?在近现代教育转型方面,西方学者是否会强调“被动接受”的视角,还是会挖掘中国知识分子自身的能动性?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英文教育史研究进行细致的介绍和分析,例如,那些探讨中国教育与政治、经济、文化相互作用的研究,以及那些关注教育公平、教育普及等重要议题的著作。更重要的是,我希望本书能够对这些英文研究进行“评介”,这意味着作者不仅会介绍内容,更会进行批判性的审视,指出其优势、局限,甚至可能存在的误读。这种客观而深入的评介,对于我们台湾的读者来说,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能够帮助我们以更成熟、更全面的视角,去理解和认识中国教育史的全貌。
评分这本《中国教育史英文着作评介》的出现,实在令人振奋!身为一个长期关注台湾教育发展,同时也对中国大陆教育脉络充满好奇的读者,我一直渴望能有这样一本深入浅出的著作,帮助我们理解西方学界如何看待中国教育史的研究。过去,我们接触到的多是中文原创性研究,或是零散的翻译,而能从一个相对客观、批判的角度,系统性地梳理和评价英文学术界对中国教育史的研究成果,这本新书无疑填补了一块重要的拼图。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详尽地介绍那些在国际学术界享有盛誉的汉学家、教育史家,比如杜维明(Tu Weiming)、林语堂(Lin Yutang)在教育思想方面的论述,或是伊懋可(Mark Elvin)在技术与教育结合上的深刻洞察。更重要的是,我希望本书能分析这些研究的优缺点,指出它们在方法论上的创新,以及可能存在的视角局限。毕竟,外来的视角固然有其启发性,但也可能带着一些预设的框架,甚至不自觉的文化偏见。因此,本书的“评介”二字至关重要,它意味着一种批判性的审视,而非简单的介绍。我殷切希望作者能够为我们一一解读,这些英文学术巨擘的中国教育史研究,究竟是如何被建构出来的,它们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它们的研究对象和侧重点又有哪些不同。这将极大地开阔我们的视野,让我们在反思自身教育历史的同时,也能更清晰地认识到,在国际学术对话中,中国教育史研究正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对于我这个一直试图从不同角度理解中国教育史的台湾读者来说,简直是一场及时雨。我一直觉得,要真正了解一个国家的教育发展,不能只局限于国内的研究,更需要倾听来自世界的声音。这本《中国教育史英文着作评介》正好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平台。我非常好奇,在西方学者的眼中,中国教育史上的哪些方面最引人关注?他们是如何分析中国古代教育体制的特点,比如其对社会精英的塑造作用,或是其在知识传承中的地位?对于近代中国教育的转型,例如清末的改革、民国时期的发展,西方学界又是如何解读的?他们是否会强调西方影响的作用,还是会更关注中国本土知识分子的努力?我尤其期待本书能够对一些代表性的英文研究著作进行深入的介绍和评价。这意味着,作者不仅仅会告诉我们“有哪些书”,更会告诉我们“这些书好在哪里,有什么不足”,甚至“这些书对我们有什么启发”。这种“评介”的深度,将极大地帮助我们台湾的读者,更全面、更客观地理解中国教育史的研究现状。
评分这本《中国教育史英文着作评介》的出版,我个人觉得意义非凡。作为在台湾求学和工作的教育工作者,我们总在思考如何让我们的教育体系更加完善,如何借鉴古今中外的经验。而了解国际学界对中国教育史的看法,无疑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一些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英文教育史研究。例如,那些关于中国古代教育的“普适性”和“特殊性”的研究,是如何在普适性中找到中国教育的独特之处,又如何在特殊性中揭示其共通性的?那些关于中国近现代教育发展的研究,是否会强调其“革命性”或“渐进性”的解读,以及这些解读背后的理论依据?我更看重本书的“评介”功能,我希望作者能够对这些英文著作进行细致的分析,指出它们在学术上的贡献,揭示其研究方法的创新之处,同时也能指出其可能存在的局限性,比如视角上的偏差,或是对中国文化语境的理解差异。只有通过这样深入的评介,我们才能真正吸收国外优秀的学术成果,避免被动接受,从而形成我们自己独立的判断和思考,为台湾教育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视野。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就是一道及时的甘霖!身在台湾,我们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同时,我们对中国大陆的教育发展也充满着好奇与关注。这本《中国教育史英文着作评介》,恰好能够搭建起一座桥梁,让我们得以窥探西方学界是如何认识和研究中国教育史的。我迫切希望书中能够详细介绍那些在国际上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中国教育史研究著作。例如,那些关于中国古代私学、书院制度的研究,是如何描述这些教育机构的特点、教学内容以及它们在中国文化传承中的作用?那些探讨中国近现代教育与国家发展关系的研究,又是如何分析教育在民族复兴、社会变革中所扮演的角色?我尤其期待,本书能够对一些具有争议性的议题,例如,西方学者如何评价中国古代教育的“保守性”和“创新性”,或者他们如何看待中国近代教育的“西化”与“本土化”之争。更重要的是,“评介”二字让我看到了本书的价值所在。我希望作者能够不仅仅是罗列作品,更能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评价,指出其学术贡献,揭示其研究方法,甚至批判其潜在的局限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吸收和借鉴,避免盲目接受,从而形成自己独立的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