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作者所着《课程与教学研究》一书的延续。主要是因应教育改革的各项有关课程的主题而写成,分为课程概念、开放教育、乡土与多元文化教育、性别教育及教科书及高中教材等五编。
每篇文章除了探讨课程的基本概念及理论之外,特别重视课程的概念与理论在实务上的应用,以符合本书「课程理论与实务」之主旨,期望能促进学者与教育实务工作者间的对话;一方面使课程理论奠基于课程实务,另一方面期盼课程研究的成果有助于解决教育实际问题。
作者简介
方德隆
英国威尔斯大学卡迪夫学院哲学博士,现任教于高雄师范大学教育学系专任教授兼师资培育中心主任。着有《教学历程与教室互动》(高雄复文,1993)、《课程与教学研究》(高雄复文,1999)、《九年一贯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务》(丽文,2004)等专书。
第一编 课程概念编
课程的意义
课程理论与实务
第二编 开放教育编
开放教育的教学理念与实务
开放教育与开放空间
第三编 乡土与多元文化教育编
国民小学「乡土教学活动」课程调查研究
国民中学「乡土教学活动」课程调查研究
乡土地理课程之探讨
国民中小学多元文化教育之课程设计模式
第四编 性别教育编
多元文化时代中两性平等教育教材发展之趋向
多元文化的性别意识内涵
校园夫子性别意识型态的重塑
国民小学教科书性别意识型态的检视
两性教育议题融入式教学实施研究
第五编 教科书及高中课程编
改善教科书编、审、选机制,提升教科书品质
从美国教科书选用制度论我国「一纲多本」的教科书
从课程的衔接与统整论普通高级中学课程暂行纲要
十二年一贯「综合活动」课程之理论基础及现况分析
当初买《课程理论与实务》这本书,主要是被它的名字所吸引,觉得它听起来就很有深度,能够帮助我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我是一名在基层教育一线工作的老师,每天面对着形形色色的学生,处理着各种教学上的问题。我深知,光有热情是不够的,还需要扎实的理论功底来指导我的实践。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本“教科书”,里面详尽地讲解了课程理论的方方面面,让我能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我期待能够看到关于如何进行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的详细论述,并且最好能够配以丰富的案例分析,让我能够举一反三。我甚至幻想,这本书能够像一个“万能钥匙”,打开我教学中的各种困惑,让我能够游刃有余地应对各种教学挑战。然而,当我翻开这本书,我发现它更像是一篇篇学术研究的论文集。它里面充斥着各种我不太熟悉的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理论,对各种课程理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它就像是在给我“讲授”一门高深的“课程学”课程,让我了解了各种理论流派的观点和争论。这无疑拓宽了我的学术视野,让我对课程的理解有了更宏观的认识。但是,坦白说,对于我这样一个更注重实践的老师来说,很多时候,我会觉得这本书的内容有些“高高在上”,离我的日常教学实践有一定距离。我需要的是能够直接指导我如何备课、如何讲课、如何与学生互动的具体方法和技巧,而不是抽象的理论分析。书中的理论分析确实非常深刻,让我对课程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但要说它直接解决了我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我感觉还需要我付出更多的努力去“消化”和“转化”。它更像是提供给我“理论框架”,而我需要的,是“实践指南”。
评分我购买《课程理论与实务》这本书,是希望能够为我的教学工作带来一些新的启发和方向。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课程的重要性,它是教学的核心,也是学生学习的载体。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给我指点迷津,让我能够在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方面做得更好。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设计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课程,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而不是被动接受。我甚至希望能够看到一些关于如何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来调整课程,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评价的详细说明。例如,当书中讨论“探究式学习”时,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探究式学习活动的设计思路,以及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然而,当我打开这本书,我发现它更像是在梳理“课程理论的谱系”。它详细介绍了各种课程理论的起源、发展和代表人物,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它就像是在给我展示一个“课程理论的博物馆”,里面陈列着各种各样的课程理论,让我大开眼界。这本书的理论深度和广度确实令人印象深刻,它让我了解了课程理论的发展历程,以及各种理论背后的思想。但是,对我而言,它更像是在“介绍历史”,而我需要的是“创造未来”的方法。我常常在阅读某个理论的阐述时,会思考:“那在我的实际课堂中,我该如何运用这个理论来设计我的课程呢?”但书中往往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需要我自行去解读和应用。我承认,它确实让我对课程有了更系统、更深刻的理解,让我能够从更高的层面去审视自己的教学。但是,要说它直接解决了我在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具体困难,我感觉还需要我花费更多的时间去“消化”和“实践”。它更像是提供给我“理论营养”,而我需要的,是“实践工具”。
评分我买《课程理论与实务》这本书,是想给自己“充充电”。感觉自己教学经验虽然有,但总觉得在理论层面有些欠缺,有时候面对一些教学上的难题,不知道该如何从根源上分析和解决。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本“理论宝典”,里面记载着各种关于课程的理论知识,能够帮助我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从而指导我的教学实践。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各种课程理论的起源、发展和核心观点,让我能够深入理解课程的本质。我甚至希望能够看到一些关于如何将这些理论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实践的指导,例如,如何根据不同的课程理论来设计教学方法、选择教学资源等等。我曾经设想,这本书会像一位“理论大师”,为我一一解答关于课程的各种疑问,让我茅塞顿开。结果呢,当我翻开这本书,我发现它更像是在“梳理课程理论的演进史”。它详细介绍了从古代到现代,各种课程理论的流派和代表人物,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发展。它就像是在给我“讲述”一堂关于“课程理论发展史”的课程,让我了解了它的发展脉络。这无疑提升了我对课程理论的认识,让我了解到教育思想的演变是如此的丰富和精彩。但是,对我这样一个更注重“理论应用”的老师来说,很多时候,我会觉得这些“历史”离我的“现实”还有一定距离。我需要的是能够直接指导我如何在我的课堂上应用这些理论的“实操指南”,而不是抽象的“理论史”。书中的理论分析非常深刻,让我对课程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但要说它直接解决了我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我感觉还需要我付出更多的努力去“消化”和“转化”。它更像是提供给我“理论知识”,而我需要的,是“应用技巧”。
评分我买《课程理论与实务》这本书,主要是有感于近年来的教育改革,感觉自己作为一线教师,需要不断地更新知识,跟上时代的步伐。我一直认为,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而课程是育人的载体,教学是实现育人的过程。所以,如果连课程本身都理解不透,又谈何科学地施教呢?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本“武林秘籍”,里面记载着各种精妙的课程设计理念和教学策略,能让我从中领悟到武功的精髓,学到一些“绝世武功”,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功力。我特别期待能看到一些关于如何设计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课程,如何让课堂变得更生动有趣,而不是一味地灌输知识。我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教学活动,一些互动式教学的设计思路,甚至是一些可以立即在课堂上使用的教案模板。我曾经设想,这本书会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坐在我面前,娓娓道来,结合他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这样做,效果会很好”,“那种方法,是万万不可取的”。结果翻开书,我发现它更像是一篇篇学术论文的合集,充斥着各种我不太熟悉的术语和理论模型。它详细地阐述了各种课程理论的流派,比如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等等,以及它们各自的特点和发展。这无疑拓宽了我的学术视野,让我了解到课程设计背后有着如此深厚的理论根基。但是,对我这样一个更看重实际操作的教师来说,很多时候,我会觉得这些理论离我的课堂太远了。我需要的是能够直接指导我如何备课、如何讲课、如何与学生互动,以及如何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具体方法。书中的理论分析非常深刻,让我对课程的本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但要说它直接给我提供了解决课堂教学实际难题的“灵丹妙药”,我感觉还需要我付出更多的努力去“消化”和“转化”。它更像是在给我“理论知识”,而我需要的,是更多的“操作指南”。我常常在读完一段理论后,会问自己:“那在我的数学课上,我该怎么运用这个理论呢?”但往往,书里并没有提供直接的答案,需要我自己去摸索。
评分买《课程理论与实务》这本书,主要是想解决我在教学中遇到的“瓶颈”问题。感觉自己有时候教得挺努力的,学生也挺配合,但就是总觉得缺乏一些“深度”,学生的学习成果,好像停留在了一个相对表层的水平。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点石成金”的魔法师,给我一些启发,让我能够跳出固有的教学模式,找到更有效、更有深度的教学方法。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设计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的课程,如何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我希望能看到一些具体的教学策略,比如如何设计开放性问题,如何组织小组讨论,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性写作等等。我甚至设想,这本书会像一本“教学宝典”,里面记载着各种“武功秘籍”,比如“提问的艺术”、“讨论的技巧”、“反思的方法”等等,让我能够学到一些立竿见影的教学招数。结果呢,当我翻开书,我发现它更像是一篇篇关于“课程哲学”和“课程模式”的学术探讨。它详细地分析了各种课程理论的优劣,以及它们对教学实践的影响。它就像是在给我“科普”各种课程理论的“前世今生”,让我了解了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又是如何发展的。这无疑提升了我对课程理论的认识,让我了解到教育的背后有着如此丰富的思想资源。但是,对我这样一个更侧重于实际教学的老师来说,很多时候,我会觉得这些理论离我的课堂太远了。我需要的是能够直接指导我如何设计能让学生“学得更深”、“想得更多”的课程。书中的理论分析非常深刻,让我对课程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但要说它直接帮助我解决了我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具体“瓶颈”问题,我感觉还需要我付出更多的努力去“连接”理论和实践。它更像是给我“理论滋养”,而我需要的,是更多的“实践工具”。
评分这本书《课程理论与实务》,当初在书店里翻看的时候,就被它的名字吸引了。我是一名中学教师,每天都在和课程打交道,如何设计出一门好的课程,如何让学生在课程中获得最大的成长,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本“工具箱”,里面装满了各种各样设计课程的工具和方法,能让我根据不同的教学需求,选择最合适的工具来使用。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制定课程目标,如何选择教学内容,如何设计教学活动,以及如何进行教学评价的具体指导。我甚至希望能够看到一些不同学科的课程设计范例,从中学习别人的经验,找到自己的灵感。例如,我希望当书中讨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设计理念时,能提供一些具体的课堂活动,展示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扮演更积极的角色,如何引导他们自主学习。然而,当我翻开这本书,我发现它更像是在“描绘课程的蓝图”。它详细地分析了各种课程理论的流派,比如学科中心、学生中心、经验中心等等,以及它们各自的特点和优劣。它就像是在给我“讲解”各种课程理论的“设计理念”,让我了解了它们是如何构思的。这无疑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对课程的构成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但是,对我这样一个更注重“施工”的老师来说,很多时候,我会觉得这些“蓝图”离我的“工地”还有一定距离。我需要的是能够直接指导我如何“砌砖”、“抹灰”的“施工指南”,而不是抽象的“设计理念”。书中的理论分析非常深刻,让我对课程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但要说它直接解决了我在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我感觉还需要我付出更多的努力去“翻译”这些理论。它更像是提供给我“设计理念”,而我需要的,是“施工方法”。
评分我购买《课程理论与实务》这本书,是希望能够系统地梳理一下我对课程的理解。毕竟,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常常被各种琐碎的事务缠身,很多时候只是按照既定的教学大纲和教材进行教学,而对于课程本身的理论思考,可能就显得有些不足。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像一本“指南针”,指引我在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的道路上,不至于迷失方向。我希望书中能够清晰地阐述“课程”究竟是什么,它包含哪些要素,以及如何构建一个有效的课程。我甚至希望能够看到一些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课程设计案例,从中学习别人的经验,获得启发。例如,我希望当书中讨论“目标导向”的课程设计理念时,能够提供一个关于如何制定清晰、可衡量的学习目标的范例,并展示如何围绕这些目标来设计教学活动和评价方式。然而,当我打开这本书,我发现它更像是在梳理课程的“历史脉络”和“理论流派”。它详细介绍了各种课程理论的演变过程,从早期的学科中心课程,到后来的学生中心课程,再到现在的经验主义课程等等。它就像是在向我展示一个“课程理论的大观园”,里面种植着各种各样的理论花朵,争奇斗艳。这本书的理论深度和广度确实令人印象深刻,它让我了解了课程理论发展的曲折历程,以及各种理论背后的哲学思想。但是,对我而言,它更像是在“讲述故事”,而我需要的是“如何写故事”的方法。我常常在阅读某个理论的阐述时,会思考:“那在我的实际教学中,我该如何运用这个理论来设计我的课程呢?”但书中往往没有提供具体的“操作步骤”,而是需要我自行去解读和应用。我承认,它确实让我对课程有了更宏观、更系统的认识,让我能够从更高的层面去反思自己的教学。但是,要说它直接解决了我在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我感觉还需要我花费更多的时间去“消化”和“实践”。它更像是提供给我“思考框架”,而我需要的,是“行动方案”。
评分这本书啊,当初买的时候,是被那个名字吸引的。《课程理论与实务》,听起来就稳重紮实,以为能像泡茶一样,慢慢品味,每一口都是学问。我一直觉得,教育这件事,光有满腔热血是不够的,得有根基,有理论指导,知道自己为什么这么做,才能做得长久,做得有成效。收到书的时候,我迫不及待地翻开,想一探究竟,里面到底藏着多少教育的“武功秘籍”。我以为会看到像武侠小说里那种,招式拆解得清清楚楚,然后告诉你怎么修炼,最后达到“天下无敌”的境界。结果呢?嗯,怎么说呢,就像是走进一个很大的宝库,里面琳琅满目,金银珠宝、奇珍异宝都有,但就是没有一个明确的地图,告诉你哪个角落藏着你最想要的那一颗宝石。我翻来覆去看了好几遍,试图找出那个“实务”的落脚点,那个能让我立刻在课堂上运用的“招式”。我找了又找,希望能找到一些具体的教学案例,一些老师们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以及书中提供的解决方案。甚至,我期待能看到一些不同学科、不同年龄段的教学设计范例,让我能从中汲取灵感,或者直接套用。可是,越往后看,我越觉得,这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在描绘一个宏大的“课程”蓝图,告诉你什么是课程,课程应该包含哪些要素,以及构建课程的各种理论框架。它更像是在“讲道理”,讲得头头是道,引经据典,让你觉得这位作者学识渊博,对教育有着深刻的理解。只是,对于我这样一个常常在实际教学一线摸爬滚打的老师来说,光是“讲道理”,有时候是不足以解渴的。我更需要的是那些能够直接“拿来就用”,或者经过简单调整就能适应我课堂需求的“工具”。我尝试着去联系书中的理论和我的日常教学,有时候能找到一些契合点,但大多数时候,总觉得隔着一层纱,理论的“高屋建瓴”和我实际的“脚踏实地”之间,总有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它提供了很多思考的维度,让我重新审视自己对课程的理解,但要说它直接解决了我在备课、上课、评价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我暂时还没有找到那个“灵丹妙药”。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课程理论与实务》,老实说,当初是因为想提升一下自己的教学专业性,才把它请回家的。我一直觉得,做老师,就像是个建筑师,课程就是我们设计的蓝图,教学过程就是施工,最终交付的是学生成长这栋“建筑”。而理论,就像是建筑学的基本原理,实务,就是我们盖房子时要用到的具体技术和材料。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指明方向,让我知道什么样的蓝图最稳固,什么样的施工最有效率。我期待能在这本书里看到,如何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出有吸引力、有深度、有逻辑的课程。我渴望得到一些关于如何将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的方法,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我甚至想象,书中可能会提供一些具体的教学活动设计,一些课堂管理的小技巧,一些评估学生学习成果的创新方法。结果呢,当我打开这本书,我看到的是一篇篇论述,一篇篇分析,各种教育流派、各种课程模式被一一呈现,仿佛是在介绍一个庞大的教育思想博物馆。它确实让我大开眼界,让我了解到课程理论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各种学派的争论和演变,都让我觉得教育研究是如此的博大精深。但是,我总觉得,就像是在一个介绍古代兵法的书里,你看到了各种阵法、各种战略,学到了很多兵法思想,但却没有告诉你如何在实际战场上挥舞手中的刀剑。书中的理论分析非常到位,对各种课程理论的阐述也十分清晰,但是,对于我这样一个每天都要面对几十个学生的老师来说,我更关心的是,如何在实际教学中,把这些理论“落地”。我希望能看到更多关于“如何做”的指导,而不仅仅是“是什么”的介绍。我常常会在备课时,脑海中闪过书中的某些概念,然后试图去实践,但往往会发现,理论到实践,中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有时候,我觉得这本书更适合学术研究者,或者教育理论的爱好者,他们可以通过这本书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或者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而对于我这样,更侧重于教学实践的老师来说,我仍然在寻找那些能够直接指导我教学的“干货”。它无疑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对课程有了更宏观的认识,但要说它直接帮助我解决了某一个具体的教学难题,目前我还找不到那个直接的联系。
评分老实说,拿到《课程理论与实务》这本书的时候,我心里是带着一种非常明确的期待的。我是一名教师,在教学一线摸爬滚打多年,深知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尴尬。我时常在想,我们所学的那些教育理论,究竟能有多大程度地指导我们的日常教学?这本书的标题,正好戳中了我的痛点,我希望它能成为一座桥梁,连接理论的象牙塔与实践的泥土。我渴望从中找到一些能够被直接转化为教学行动的策略和方法。我期待看到,当某个课程理论被提出时,书中能够紧接着给出几个具体的教学案例,展示这个理论如何在实际课堂中得到应用,以及应用后的效果如何。例如,当书中讨论“建构主义”时,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设计基于学生探究的课堂活动的范例,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知识。我甚至期待能看到一些关于如何评估学生在建构主义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的详细说明。然而,当我翻开这本书,我发现它的内容更多的是对各种课程理论的梳理和分析。它详细地介绍了不同课程理论的起源、发展、核心观点以及代表人物。它像是在为我展示一个庞大的课程理论的“百科全书”,让我了解到了课程理论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这本书的理论深度毋庸置疑,它让我对课程学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了解了不同的教育哲学对课程设计的影响。但坦白说,对我而言,它更像是在“授业解惑”,让我明白“为什么”,但对于“怎么做”的指导,我感觉还有些欠缺。我常常在阅读某个理论部分时,会不由自主地想:“那在实际课堂中,我该如何运用它呢?”但书中往往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需要我自行去消化、去转化。有时候,我会觉得,这本书的“实务”部分,更多的是对理论在宏观层面的应用进行探讨,而非具体的、可操作的教学实践指导。我承认,它确实让我对课程有了更系统、更深刻的理解,让我能够从更高的层面去审视自己的教学。但是,要说它直接解决了我在备课、授课、学生评价等方面的具体困难,我还需要自己付出更多的努力去“翻译”这些理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