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来,台湾教育界在民主化与本土化的思潮带动下,掀起了一股多元文化教育的改革浪潮。
台湾教育的改革是一项课程的改革,其主要特色为: (1)七大学习领域(数学、语文、社会、自然与科技、综合活动、艺术与人文、健康与体育)之诞生;(2)六大议题(资讯、环保、两性、人权、生涯发展及家政教育)融入七大学习领域;(3)以课程统整的方式呈现知识;(4)并期望在学校原有的机制下,重新拟定或重新建构课程,让教师参与学校课程发展的过程,积极计画及督导学校教育过程的品质,依学校的需要并且善用学校资源,规划目标、课程内容及评量方式,舍弃个人本位主义,以团队合作的方式发展统整性课程、协同教学,倡导教学研究,确实做到实质的教学改变。
本书以多元的观点介绍课程理论与实务,内容包括课程意义、课程种类与研究、课程设计的理论取向、课程设计的模式、课程目标、课程选择、课程组织、课程实施、课程评鑑、典范移转中的课程发展、后现代思潮与台湾的运动风潮、国民教育目标与基本能力、课程统整、学校本位课程设计等概念的介绍,使读者能在短期内了解课程设计理论、课程发展的多元面貌,以及教育改革的方向。
理论篇
第一章 绪 论
第二章 课程类型与研究
第三章 课程设计的理论取向
第四章 课程设计模式
第五章 课程目标
第六章 课程选择
第七章 课程组织
第八章 课程实施
第九章 课程评鑑
课程议题篇
第十章 典范移转中的课程发展
第十一章 后现代思潮与台湾教改的运动风潮
第十二章 国民教育目标与基本能力
第十三章 课程统整
第十四章 学校本位课程设计
附 录
附录一 各章学习评量
附录二 课程发展与设计总评量
這本書《课程发展与设计》,實在是讓我大開眼界!我原本是抱著一種「姑且看看」的心態開始讀的,畢竟「課程發展」聽起來就是一堆學術術語,但我錯了!作者的筆觸非常生動,把原本可能枯燥的理論,透過一個又一個充滿人情味的故事呈現出來。其中,我最喜歡的部分是關於「教師專業成長」的探討。書中分享了許多資深教師如何在教學現場不斷反思、調整,進而優化課程設計的歷程。有一位老師,為了提升學生的閱讀興趣,竟然自己設計了一套類似「密室逃脫」的閱讀闖關遊戲,讓學生在解謎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深入文本。光是聽起來就很有趣,更不用說作者詳細描述了這位老師在設計遊戲時所考量的細節,例如如何將課程目標融入謎題,如何設計不同難度的關卡,以及如何透過學生的回饋不斷修改。這種「以學生為中心」的設計理念,真的讓我深受感動。而且,作者並沒有止步於分享成功的案例,她也深入探討了教師在課程發展過程中可能面臨的挑戰,像是時間壓力、行政支持不足,以及如何克服這些困難。她提出了許多實用的策略,例如建立教師社群、尋求外部資源,以及運用時間管理技巧。我讀到後面,甚至覺得自己也像參與了一場課程發展的頭腦風暴,受益匪淺。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設計」課程,更是關於「成長」課程,以及成長於課程中的「人」。
评分坦白說,我一開始拿到《课程发展与设计》這本書時,並沒有抱持太大的期待。想說這種主題大概就是堆砌一堆理論,然後給我看一些遙不可及的案例。沒想到,我真的被狠狠打臉了!作者的敘事方式真的太有技巧了,她不是那種枯燥的學術論文式寫法,而是像在講故事一樣,讓你不知不覺地被吸引進去。書中有一個關於「評量」的章節,我特別有感觸。台灣的教育體系,過去一直很強調標準化測驗,好像分數就是衡量一切的標準。但這本書卻帶我看到了評量的更多可能性。作者分析了「形成性評量」和「總結性評量」的區別,並提出如何設計出更能反映學生真實學習狀況的評量方式。書中舉了一個很棒的例子,是關於一個音樂班如何設計一套能夠評量學生「音樂詮釋能力」的評量表。他們不是只看學生能不能彈奏出正確的音符,更關注學生對樂曲的情感表達、節奏感、以及個人風格的展現。這種評量方式,真的能讓學生感受到自己的獨特價值,而不只是在追求分數。更讓我驚喜的是,作者還分享了如何利用「同儕互評」和「自我評量」來促進學生的學習。我記得有一段文字,形容學生們熱烈地討論著彼此的優點和改進空間,那種氛圍,讓我想起我學生時期,如果我們當時也能這樣學習,一定會更有成就感!這本書讓我對「評量」有了全新的定義,不再是考試的代名詞,而是促進學習的強大工具。
评分老實說,我一開始對《课程发展与设计》這本書抱持著懷疑的態度,畢竟「課程設計」聽起來就是一個很理論化的學科,我怕讀起來會很枯燥。但事實證明,我的擔心是多餘的!作者的文筆非常有感染力,她不是在寫學術論文,而是在跟你分享一個充滿智慧的故事。書中對於「課程標準」的探討,我特別有啟發。作者挑戰了那種一體適用的標準化思維,她認為,真正的課程發展,應該是能夠適應不同的學生、不同的學校、甚至不同的地區。她舉了一個例子,是關於一個藝術學校如何設計一套能夠培養學生「創造力」的課程。他們不是死記硬背名家作品,而是鼓勵學生從生活中尋找靈感,並且大膽嘗試不同的媒材和技巧。作者詳細地描述了藝術老師如何透過提問、引導,以及提供開放式的學習環境,來激發學生的潛能。這讓我想到,台灣的教育體系,很多時候太過於強調「標準答案」,反而扼殺了學生的創造力。這本書讓我看到,課程設計的多元性和彈性,是可以讓學生的學習變得更有趣、更有意義。我讀到後面,甚至覺得自己也變成了一個小小課程設計師,開始思考如何在自己的領域中,融入更多創新的元素。這本書真的讓我受益良多!
评分我不得不承認,《课程发展与设计》這本書,徹底改變了我對「課程」的看法。我原本以為,課程就是老師傳授知識,學生被動接受,但這本書讓我看到了課程設計的無限可能。作者的寫作風格非常親切,她不是在跟你講大道理,而是在跟你分享一些充滿智慧的觀察。書中關於「隱性課程」的探討,我讀得特別著迷。作者指出,除了明確列在課綱上的知識和技能,學校環境、師生互動、甚至課間的閒聊,都在無形中影響著學生的價值觀和行為模式。她舉了一個非常貼切的例子,是關於一個學校如何透過營造「合作學習」的校園文化,來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這個學校鼓勵學生分組合作完成專案,並且在班級的榮譽制度中,加入「互助獎勵」的機制。作者詳細地描述了這種「非正式」的課程,如何比傳統的課堂教學,更能讓學生內化「合作」與「互助」的價值觀。這讓我想到,台灣的許多學校,雖然在學科知識上做得很好,但在「品德教育」和「生命教育」等方面,或許可以透過更多「隱性課程」的設計,來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這本書讓我意識到,課程設計不應該只局限於「顯性課程」,更應該關注那些「看不見」但卻極具影響力的「隱性課程」。
评分我不得不說,《课程发展与设计》這本書,完全顛覆了我對「課程」的想像!我原本以為它就是教科書裡那些條條框框的東西,沒想到,作者竟然能把課程設計寫得如此充滿生命力!書中探討的「課程與文化」的關聯,讓我印象最深刻。作者提到,一個真正好的課程,不應該只是傳遞知識,更應該能夠與學生的生活經驗、周遭的文化環境產生連結。她舉了一個非常動人的例子,是關於一個原住民社區如何將他們傳統的「狩獵文化」融入小學的自然科學課程。學生們不僅學習到生物知識,更透過參與部落的狩獵儀式,了解了祖先的智慧,以及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係。這種「根植於在地」的課程設計,真的讓我非常感動。我記得其中一個章節,作者深入分析了文化如何影響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方式。她指出,如果課程內容與學生的文化背景脫節,學生很容易感到疏離和排斥。而如果課程能夠充分反映學生的文化認同,甚至能夠激發他們更強烈的學習熱情。這本書讓我深刻體會到,課程設計不應該是「從上而下」的灌輸,而是應該「從在地」出發,與學生的生活產生共鳴。這不僅僅是學術上的啟發,更是對於教育本質的深刻反思。
评分這本《课程发展与设计》,真的讓我眼睛為之一亮!我本來以為它會是一本相當學術、理論性強的書,但作者的筆觸卻是如此生動,讓我欲罷不能。書中關於「跨領域課程」的設計,讓我印象特別深刻。作者分享了一個案例,是一個小學如何將「科學」、「藝術」和「語文」三個看似獨立的學科,巧妙地結合在一起,設計出一套「生態觀察」的課程。學生們不僅學習了動植物的科學知識,還透過繪畫、攝影記錄,以及撰寫觀察日記,來表達他們的所見所聞。作者詳細地描述了老師們如何引導學生進行主題式探究,如何跨越學科界線,讓學生在真實的探索活動中,獲得更全面、更深入的學習體驗。這種「打破藩籬」的課程設計,讓我深思。我想到,台灣的教育體系,很多時候過於強調學科的獨立性,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難以看到知識之間的關聯。這本書讓我看到了「跨領域」課程的巨大潛力,它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能培養他們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我讀到後面,甚至已經開始思考,如何在我的工作領域中,嘗試引入一些「跨領域」的元素。這本書真的讓我對課程設計的可能性,有了更寬廣的視野。
评分當我翻開《课程发展与设计》這本書時,我最關心的就是它能不能給我帶來一些實際的幫助,畢竟我不是學教育的,純粹是因為工作上會接觸到一些培訓課程的設計。結果,這本書完全超乎我的預期!作者的寫作風格非常親切,就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前輩,在跟你分享他的心得。書中關於「學習者分析」的部分,我讀得特別仔細。作者強調,在設計任何課程之前,都必須先深入了解你的目標學員。她舉了一個例子,是關於一家企業如何為不同層級的員工設計培訓課程。她們不是簡單地把培訓內容「複製貼上」,而是針對基層員工的實際操作需求,以及高階主管的策略思維,設計了截然不同的課程模組。這讓我茅塞頓開!我過去在設計培訓時,常常犯的一個錯誤就是,以為所有人都需要一樣的資訊。作者還分享了如何運用「問卷調查」、「焦點團體訪談」,甚至「觀察學習者在工作中的表現」等方式來進行學習者分析。這些方法都很具體,而且很容易上手。書中甚至還提供了一些範本,可以直接套用。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提到,即使是看似簡單的「一日工作坊」,也需要進行細緻的學習者分析,否則很容易事倍功半。這本書真的讓我學到了很多實用的技巧,不再只是紙上談兵。我已經迫不及待想把我學到的應用到我下一份課程設計中了!
评分我必須說,《课程发展与设计》這本書,真的給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驚喜!我原本對「課程設計」這個概念,只停留在課本上的死記硬背,但這本書讓我看到了它更廣闊、更深刻的層面。作者的敘事方式非常獨特,她不是那種枯燥的學術理論輸出,而是透過一個又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來闡述她的觀點。其中,我最欣賞的章節,是關於「課程的評估與修正」。作者指出,課程設計並非一成不變,而是需要不斷地接受檢驗,並根據回饋進行修正。她舉了一個非常生動的例子,是關於一個大學教授如何持續優化他的「批判性思考」課程。這位教授不僅定期進行學生的學習成效評估,更會主動邀請業界人士和校友,對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提出建議。作者詳細地描述了這位教授如何運用學生的匿名回饋,來調整課程的難度、增加實務案例,甚至修改授課的順序。這種「以終為始」的設計思維,以及「持續改進」的理念,讓我印象深刻。這讓我想到,台灣的許多課程,一旦定型,就很難再進行大的調整。這本書讓我明白,唯有不斷地評估和修正,才能讓課程真正跟上時代的腳步,滿足學生的需求。這本書不僅讓我學到了「如何設計」課程,更讓我學到了「如何讓課程不斷進化」。
评分天哪!我最近才追完《课程发展与设计》这本书,真的太震撼了!我原本以為這只是一本學術理論書,枯燥乏味,但沒想到作者竟然能把這麼深奧的主題寫得如此引人入勝。書裡探討的幾個案例,我印象特別深刻。有一個是關於偏鄉學校如何設計一套符合當地文化和學生需求的在地化課程,完全顛覆了我對「標準化」課程的刻板印象。作者不僅分析了他們遇到的困難,像是資源匱乏、師資不穩定,更重要的是,深入挖掘了他們如何透過與社區居民的緊密合作,發掘在地知識和技能,並將其融入教學內容。我記得其中一個章節,特別詳細地描述了老師們如何引導學生觀察採集在地植物,再結合科學知識進行研究,最終製作成社區特色的解說手冊。這種「從做中學」、「學以致用」的教學模式,真的讓我這個讀者都看得熱血沸騰!我甚至腦補了一下,如果我的孩子在這樣的學校就讀,該有多幸運!另外,書中也探討了數位科技在課程設計中的應用,尤其是如何利用線上平台進行差異化教學,讓不同程度的學生都能得到適性的學習。作者分析的數據和圖表都非常紮實,看得出作者在田野調查和資料蒐集上下了不少功夫。總之,這本書不僅提供了理論基礎,更重要的是,它給了我許多實際操作的啟發,讓我對教育的可能性有了更深的認識。我會把它推薦給所有對教育有熱情的人,無論是老師、家長,還是對教育有興趣的學生。這本書絕對能讓你耳目一新!
评分《课程发展与设计》這本書,真的是我最近讀過最有啟發性的一本書了!我原本以為這只是一本學術書籍,可能會充滿艱澀的理論,但事實證明,我錯得離譜!作者的寫作風格非常流暢,她就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教育者,將她的智慧和洞察力,透過生動的文字傳達給讀者。書中關於「教師專業發展」的部分,我讀得特別認真。作者強調,課程發展不是一蹴可幾的事情,而是需要教師不斷地學習、反思和成長。她分享了一個案例,是關於一位老師如何透過參與「行動研究」,來解決教學現場遇到的難題。這位老師發現,班上的學生對於歷史課程普遍缺乏興趣,於是她決定自己動手進行研究,探討如何讓歷史變得更有趣。作者詳細地描述了這位老師在研究過程中,如何蒐集資料、設計實驗,以及分析結果。最終,這位老師設計了一系列以「角色扮演」為主的歷史教學活動,讓學生們親身體驗歷史事件,從而大大提升了學習動機。這讓我想到,台灣的許多老師,雖然充滿熱情,但往往缺乏系統性的研究方法來解決教學問題。這本書為教師們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範例,說明了如何透過行動研究,將理論與實踐結合,最終優化課程設計。我讀到後面,甚至覺得自己也躍躍欲試,想為自己的工作設計一套更有效的學習方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