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的教育,上自政府下至庶民,都不满意。
有人抱怨,有人批判,
有人大处着手推动教改列车,
也有人身体力行播下小小实验种苗,
辛勤洒水、施肥,
期待他们的另类教育理念开花、结果,
为台湾教育激盪出新的创意和火花。
本书即由两部份组成,
前半部是台湾九所另类学园的实地走访记录,
翔实描述与深度评析并重,
呈现当前台湾另类教育景致;
后半部集结「另类的教育思考」系列讲座内容,
是自主学习促进会、中华滋根协会、紫藤文化协会
携手合办的教育座谈,
邀请台湾另类教育第一线的教师现身说法,
并与现场观众面对面对谈。
从轮廓清晰的另类学园实景,
到另类教育工作者诚恳的自我观照与论述,
为您开启主流教育之外的
另一扇视窗。
作者简介
唐宗浩
1985年生,毕业于种籽学苑、台北市自主学习实验计划。2004年进入国立政治大学,主修应用数学,兼修教育学程,并创立另类教育社。成长过程经历了体制学校、另类学校和在家自学三种教育型态。热爱思考与分享。
李雅卿
政大法学硕士,曾任中国时报採访组及专栏组副主任、商业周刊副总编辑。1994年与一群专家学者共同创立种籽学苑,自办学校进行体制外教育实验活动,现为台北市自主学习实验计划主持人。着有《北政实验手记》、《乖孩子的伤,最重》、《天天惊喜》、《种籽手记》等书。
陈念萱
1958年生。曾为中华日报、中国时报、美丽佳人杂志、人间福报、凤凰卫视周刊等特约撰述。现为大成报电影专栏作家、野葡萄文学杂志爱玩二三事专栏作家。曾任中华滋根协会秘书长,现任该会理事。着有《爱丽丝的童年》、《寻找上师》、《不丹,深唿吸》、《我爱说电影》等书。译作包括《河经》、《巧合是故意的》、《毘湿奴之死》等。
当我看到《另类教育在台湾》这个书名时,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许多关于台湾教育未来的可能性。我深知,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传统的教育模式,而是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创新。这本书名本身就充满了探索和解放的意味,它暗示着一种跳脱框架、追求更深层次教育体验的可能性。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定义“另类教育”的,它是否包含了那些注重实践、体验式学习的机构?是否也涵盖了那些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个性化发展的教学方式?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在台湾具有代表性的另类教育案例,比如那些挑战传统课堂模式的学校,或是那些致力于培养孩子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的教育项目。我也希望从书中了解到,这些另类教育的实践者们,在推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是如何克服困难、争取支持的。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是一本关于教育的书,更是一扇了解台湾教育多元面貌的窗口,让我看到教育的更多可能。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另类教育在台湾》,简直像一股清新的风,吹进了我这个对现有教育模式感到一丝疲惫的家长心中。我一直觉得,台湾的教育系统虽然在知识传授上非常扎实,但似乎少了一些对孩子天性的呵护,对他们独特个性的尊重。我常常思考,在分数之外,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这本书名让我联想到,是否有人在深入研究台湾本土的教育创新,那些不走寻常路的学校,那些敢于尝试新教学法的老师,以及那些愿意为孩子提供更广阔成长空间的家庭。我非常好奇,书中会不会披露一些鲜为人知的教育实践,比如在乡村地区出现的特色学校,或是城市里一些关注艺术、人文、甚至是科学探究的微型学校。我期待书中能有详实的案例,让我看到这些“另类”的教育理念是如何在台湾落地生根,它们是如何培养出充满好奇心、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孩子。同时,我也很想了解,推行这些另类教育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来自家庭、社会,甚至是制度层面的阻力,以及这些教育者和家长是如何坚持下去的。
评分作为一名在台湾土生土长的家长,我一直在寻找能够启发孩子、让他们跳脱传统升学框架的教育方式。《另类教育在台湾》这本书名,光听就让我眼前一亮,仿佛看到了教育界的一股清流。虽然我还没来得及仔细研读这本书(我刚拿到手,还在期待着翻开它的第一页!),但光是这个书名就足以引发我无限的遐想和期待。我一直觉得,我们现行的教育制度,虽然在某些方面非常扎实,但似乎过于强调分数和排名,而忽略了孩子们内在的创造力、好奇心以及他们独特的天赋。我常常在思考,除了升学考,还有没有其他的路可以走?是否真的存在一种更适合孩子个性的学习方式?这本书的名字,让我觉得作者可能深入探讨了台湾本土的另类教育实践,比如一些非营利的教育机构、在家教育的家庭,或者是一些创新的教学模式。我特别好奇,在台湾这样竞争激烈的环境中,这些“另类”的教育理念是如何生根发芽,并且能够提供给孩子真正有意义的学习体验的。我期待书中能够分享一些鲜活的案例,让我们看到这些理念是如何落地,如何帮助孩子发现自我、发展潜能的。或许,书中还会提到一些家长在选择另类教育时所面临的挑战和困境,以及他们是如何克服的。这对我来说,将会是非常宝贵的参考。
评分最近在朋友的推荐下,我听说了《另类教育在台湾》这本书,虽然我还没有机会深入阅读,但光是书名就让我心头涌起一股强烈的共鸣。我一直觉得,台湾的教育体系虽然有其严谨之处,但有时候却过于僵化,缺乏对个体差异的足够关注。我身边有不少朋友的孩子,他们在体制内学习时表现得有些吃力,甚至对学习本身产生了厌倦,这让我深感焦虑。我开始思考,是否还有其他的教育选择,能够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在兴趣中成长?这本书的名字,让我联想到了一些非传统的教育理念,比如蒙特梭利、华德福,或是更具在地特色的实验教育。我非常好奇,在台湾,这些“另类”的教育方式究竟是如何被实践的?它们是否能真正地帮助孩子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解决问题的技巧,以及面对未来社会所需的情商和创造力?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例子,展示这些另类教育模式是如何运作的,以及它们在实际教学中取得了哪些成效。我也希望能从中了解到,家长在支持孩子选择另类教育时,会面临哪些实际的问题,例如学费、师资、社会认同等等,以及这些问题是否能有可行的解决方案。这本书对我来说,可能是一盏指引方向的明灯。
评分收到《另类教育在台湾》这本崭新的书籍,我内心充满了期待,迫不及待想要一窥究竟。身为一个长期关注台湾教育议题的观察者,我深知传统教育模式在培养下一代方面所面临的挑战,尤其是在如何激发学生内在驱动力、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上,常常显得力不从心。这本书名传递出一种勇于打破常规、探索新知的讯息,这让我联想到许多在台湾默默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和机构,他们可能正在以各种创新的方式,为孩子们提供更具弹性、更贴近个人特质的学习体验。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否深入访谈了这些前线的实践者,记录了他们如何在台湾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摸索出适合本土的另类教育模式?书中是否会探讨在家自学、森林学校、亦或是其他非营利的教育实验?我期待书中不仅仅是理论的阐述,更能有丰富的个案研究,让我看到这些理念是如何转化为实际的教学方法,以及这些方法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我也希望了解,在台湾现有的教育体系下,这些另类教育的路径是否能得到足够的社会支持和资源,以至能够让更多孩子从中受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