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了村上春树 忘了卡尔维诺 忘了卡夫卡 忘了艾可
这是董启章的「双身」时代
半世纪以来的香港文学奇才 各项文学大奖 好书奖得主
《双身》开创双性写作、雌雄同体、性别越界的写作巅峰、最震撼的主题
华文文学必读经典之作,影响未来的重要长篇小说
网路搜寻点击率最高的热门话题小说
全新打字珍藏经典版,书腰双面∕书签精美设计,世纪典藏
如果他和你,妳和她,但是妳,所以我
故事就从这一天说起……
如果一个男人有一天早上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一个女人,那将会发生怎样的事情?
香港男子林山原,某天在日本起床后发现自己拥有女性的身体,却失去记忆,他焦虑地想明白自己变成女身的真正原因。一路寻来,曲折细腻的情节,神祕而吸引人……于是「他」追寻到关键所在地,即猫眼咖啡店与一名神祕女子池渊真知子,回溯自身关于性别与爱欲的往事。
于是,一场关于性别、身分、认同、血缘的故事,开始说起……
得奖纪录
1995年第十七届联合报文学奖长篇小说特别奖
作者简介
董启章
1967年生于香港。香港大学比较文学系硕士,现专事写作及兼职教学。1997年获第一届香港艺术发展局文学奖新秀奖,1994年以〈安卓珍尼〉获第八届联合文学小说新人奖中篇小说首奖,同时以〈少年神农〉获第八届联合文学小说新人奖短篇小说推荐奖,1995年以《双身》获联合报文学奖长篇小说特别奖。2005年《天工开物.栩栩如真》出版后,荣获中国时报开卷好书奖十大好书中文创作类、亚洲週刊中文十大好书、诚品好读杂志年度之最∕最佳封面设计、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文学类。2006年《天工开物.栩栩如真》入选香港电台、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十本好书20周年──我最喜爱的十本好书」其他推荐好书,以及第一届「红楼梦奖:世界华文长篇小说奖」决审团奖。2008年再以《时间繁史.哑瓷之光》获第二届红楼梦奖决审团奖。2009年获颁香港艺术发展局艺术发展奖2007/2008年度最佳艺术家奖(文学艺术)。
序
重读《双身》,感觉竟然像小说中的主角林山原,对自己的过去感到既陌生又熟悉。这不但是一个寻回记忆的过程,更加是一个重新认识自己的过程。有些地方让我感到难以置信,甚至是困窘,心想:自己居然曾经这样写!有些地方却又在意料之中,心想:对了,我就是这样写的了。但后者又随即让我感到惊讶,因为有些东西原来早就在那里,而且在以后的小说中反覆重现。这样说来,《双身》于我便是历久常新的了。
《双身》的写作时间应该是在一九九三至九四年之间,最初的篇名叫做《女身》,跟川端康成的一部小说同名(这部小说也有译为《生为女人》),不过主题和手法其实颇为不同。一九九四年,我以《女身》参加联合报长篇小说奖,进入决审最后四名,但最后奖项从缺。同年我以〈安卓珍尼〉和〈少年神农〉获得联合文学小说新人奖中篇首奖和短篇推荐奖。《女身》落选后,作为长篇小说没有发表机会,心感可惜,于是参考了评审委员的意见,大幅重写,把结构打散重组,加入了新的人物、情节和叙述层次,变成了一个更复杂的多声部小说。又因为受了当年时报百万小说奖得主朱天文的《荒人手记》的影响,而在某些部分採用了绚丽委靡的文风,以为这样会更接近一种女性化的语调。次年也即是一九九五年,我把小说改名为《双身》再次参加联合报长篇小说奖,虽然再次进入决审,但似乎依然未能得到大部分评审委员的认可。当中连续两届当评审委员的陈映真先生,认出此篇作品乃再次参赛,而且也努力做了些改进,便提议颁给这位作者一个特别奖。我至今依然非常感激陈映真先生,对一个他未必完全认同的新人做出了慷慨的鼓励,给予了发人深省的评语。就这样,《双身》于一九九六年由联经出版了。
今天重读自己的第一个长篇小说试写,肯定看出当中的许多瑕疵,但也未曾对当中的诸种努力加以否定,甚至得出不少有趣的发现。教我感到惊讶的,是当中大量的身体特写,占去了不成比例的大幅画面,几乎到了露体狂的程度。用摄影的术语说,这不但是一种镜头上的close-up,更加是一种曝光上的blow-up了。但对于「身体」这个题材,当时实在有非如此不可的感觉。那事实上是一场文字与身体的战斗,也同时是写作的一个本质的难题──我们如何利用文字这种抽象符号,去刻画我们的意识所企图认知的物质世界?而当外部世界的物质性,就是我们自己的身体,也即是由我们赖以认知事物的感官所构成,文字和身体因此便必须而且能够合而为一,构成一体两面的关系吗?也即是说:感官能写吗?被写出来的感官还是感官吗?形诸文字的感官跟纯粹的感官有什么分别?有什么关系?艺术再现的物质性,是人类的写实意图的根本问题。当你立意去写一部关于身体的小说,你就必须跟这个问题搏斗。所以,不但就内容来说,就算是在文字的层面,也见出一场名副其实的「肉搏战」。所以,我得承认,看到结尾,是有点力倦筋疲的感觉的。结果变成了一场漫长的「消耗战」,似乎就谈不上什么快感了。
另一个相关的有趣发现,就是纵使身体感官几乎在每一页也扑面而来,当中却几乎没有性。我所指的是最狭义的性,男女性交的性。整部小说唯一的狭义的性,发生在开场之前,也即是还是男性的林山原和在飞机上偶遇的池源真知子的一夜情。这次看似寻常甚至庸俗的性,可以说是往后的一切「不幸」遭遇的「祸根」。第二天早上林山原变成女人,而在这之后她也没能以女性之身去进行先前那种狭义的性。往后许多场面也朝向这种性交的可能性,甚至整个情节发展的动力,其实也是建基于这样的一个期待∕欲望——成为女人的林山原什么时候才「失守」?这里面似乎是把跟男人性交视为林山原(自愿或被迫)接受自己变成女人的事实的最后防线。我不知道这样的「物质」上的条件是否必要和具意义。林山原到了小说结束的时候还没有跟阿彻进行这狭义的性,但她却在情感上接受了爱上一个男人的事实。所以,拒绝以生物学上的男女性交的方式来做爱,与其说是因为林山原始终未能接受女性的身分,不如说是她不愿意接受一种狭义地、物质地界定性别关系的方式。到了最终就不再存在「失守」与否的问题。写作《双身》的最大困难是,小说一方面建基于这个「男变女」的推进动力,另一方面却必须不断障碍它、延缓它到达「完成」的一刻,甚至到了最后拒绝接受「完成」的可能。完全服从于这动力,小说就会变成一个彻底的通俗剧,但过于约束它的推进,小说又会因此失去能量。我不知道现在两者是不是处于最适当的平衡。
《双身》是一个充满异质的小说。隔了一段时间重读,参差的感觉更形突出。当中有保持距离的嘲讽,但也有沉溺伤感的抒情;有通俗剧的情节,滑稽的场面,但也有批判性的立场,沉痛的反省;有感性的、文艺的腔调,但也有理性的、思辨性的语言。这些异质性一方面是多次改写重整的结果,也包含还未能完全驾驭题材的成分,但看来也不无多声对话的意义。跟观点相对地比较单一的〈安卓珍尼〉或〈少年神农〉相比,《双身》让我首次发现了多声结构的好处。它当中有一种互相补偿和互相制衡的机制。任何一个单元中的过度或不足,也可以在另一个单元中得到回应和调整。这样的机制在长篇小说的规模中得到最为淋漓尽致的发挥。多声结构的运用在《双身》中也许还有许多未尽完善之处,但它却奠定了我以后写长篇小说的方式,也同时是我观照世界、建构世界的模式。
《双身》很容易被拿来跟吴尔芙的《奥兰多》比较。当年就有评审委员认为珠玉在前,此作未能超越。我当然同意《双身》没法跟《奥兰多》比,但这并不代表拙作没有推陈出新的尝试。我是写完《双身》之后才去读《奥兰多》的(后来也看了电影版),所以前者没有受到后者的影响,而我也可以较为独立地看到两者的分别。吴尔芙的奥兰多神奇无比,生命跨越数个世纪,中间突然由男变女,感觉却是十分的欢快和正面。虽然不可思议,但却顺理成章,甚至早有预期,毫无过度的困难。《双身》中的变身却是震惊的、惶惑的、伤害性的、负面的。它以一场灾祸的姿态降临,把主角林山原的人生彻底砸碎。而为了以新身重建自己的人生,林山原经历无数的考验,受到无尽的折磨。而这场灾祸的根源,其实不是先前说的与真知子的一夜情,而是深扎于自己的成长经历里,甚至是在整个人类社会的既定条件中。当然,到了最后,林山原其实是「因祸得福」。变身让她∕他得到非如此不能达到的自我认识和解放。不过,把身为女人的经历写成一场灾难、恶梦或惩罚,怎样说也有其偏颇之处,其视点归根究柢也是从男性出发,近似于一篇男性的忏悔书。这就是《双身》跟《奥兰多》的根本性差异。
也许,《双身》更近似卡夫卡的《变形记》。那同样是一个恶梦的实现,和想像力的实验。对我来说,《变形记》是一切文学的基形——在想像中变成另外的东西,并尝试说服别人真有其事。文学创作就是把设想变成实践,把「如果」变成「事实」的一种行为。可是,跟卡夫卡不同的是,变成巨虫的格雷哥尔.萨姆莎悲哀地、无助地死去,变成女人的林山原却经历了一次重生。所以无论林山原是如何地祸不单行,她最后还是因祸得福,又或者,那所谓祸本身其实就是福。我不知道,读者会认为我是在丑化还是美化女性,但就林山原的经验来说,身为男性肯定是个灾难。灾难在于,男性同时是施害者和受害者,而又对二者完全没有自觉意识。这很可能会引起某些男性读者的不满。有人曾经质疑我为什么没有好好写男性,和男性间的情谊。也即是说,我的小说缺乏阳性特质。我倒认为我的小说,就某方面来说,已经过于男性化。你也可以说,我笔下的女性都是男性化的女性——她们总是在思考,和战斗。我不认为我自身的男性因素没有发挥作用。分别只是,我身为男性的灾难意识特别强烈,而能够把自身从灾难中拯救出来的,大概只有想像的性别跨越一途。
面对《双身》这样的一本写于十五、六年前的旧作,也同时是自己很不成熟的少作,感觉是复杂的。我到今天还能欣赏当中一些果敢、坦诚、细致的地方,但也对当中的鲁莽、外露和琐碎感到不满。不过,只要把它的不完美,视作一次思想的准备,一场想像力的演练,一个不断延续和演变的写作人生的起点,我认为,这样的一本小说,还是可以一读的。
书评
这是「女性主义」、「同性爱」成为流行论述的当前,以同一个身体中生理性别与心理性别,即肉体的性别与认同的性别的剥离、矛盾为题材的小说。小说的「动作」,是一个男形而女身的「林山原」,焦虑地急于寻找在日本东京某地的「猫眼咖啡店」,以便在那儿找到一个「池源真知子」,来解明何以自己变成男形女身的原委,因为这林山原的叙述者,失去了邂逅池源时的一段记忆。在这追寻、挫折、返回香港的过程中,「林山原」与「阿彻」、「秀美」、「妹妹」和分别叫做「汤」和「康」的男男女女发生繁复的关系,呈现一个性别的形与质混乱倒错的爱欲和苦恼的喘息。
不同的生理性别与心理性别寓于一个肉体,一个人身上就「住着」两个人了。一个是生理学上的存在,另一个是心理学上的存在。两者寓于一体,就形成了对立,互相界定,互相矛盾又互为条件的关系。生理和心理的存在,自然也成为第一人称与第二人称的关系,即第一人称与第二人称之间一分为二,又合二为一的独特的关系。
小说叙述观点的建立,是营造小说世界时确立叙述角度、视角的重要前提,其目的,在建设一个可信、可理解、可推想的世界与秩序,因此,小说叙述的人称,一般只允许使用一个人称:全知观点的第三人称,限制在所设定叙述者年龄、背景等诸条件的第一人称,和第一人称的变种即第二人称。
但是在《双身》这篇小说,作者适应了性别认同倒错者独特的人称倒错,一口气在这篇小说中使用了三种人称,使读者频频跟着改变视角──也跟着改变性别认同,相当有效地一窥生理性别与心理性别又矛盾又统一,既紧张对立又浑乎一体的世界。
但这叙述人称的复杂化,固然乍见热闹非凡,但也绝不是通篇顺畅合理。例如同时出现两个身分不同的第一人称;指谓不明的第一人称;作为直接以第一人称出现与作者设定为叙述者的第一人称间的矛盾……这些人称、观点上的「交通事故」,时而严重破坏作者刻意营造的小说世界里的秩序。
不可否认,作者在个别的段落,表现了对于身体、官能、爱欲独特的敏感与表现力,虽艳而不淫,却也难掩颓废。性别倒错之世界,乍看是爱欲的焦虑与喘息,但也不乏触及灵魂深部的苦难(suffering)和约伯式的被弃置者为救赎而挣扎的独白。只写前者不免猥小,能写后者,其成功者可以通大文学之心灵矣。
──陈映真(知名小说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