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代中期,「蜡染」曾在台湾风行一时,而现今一般人对蜡染的观念多半还停留在「工艺」、「装饰画」的阶段,很难将它与绘画之间画上等号。钻研蜡染技法二十余年、并持续发表成果的霍鹏程,却借由蜡染作为他绘画创作的主要媒材。
本书收录霍鹏程历年蜡染创作菁华,间或搭配作者随想小札,表现题材以「花果」、「风景」为主,「风景」题材中又以山景与古厝佔多数,因为他发现「蜡染」特有的冰裂纹,最能表现山脉的肌理与斑剥的古厝,是其他媒材无法呈现的绘画效果。由于长时间的专注与努力,作者娴熟掌握「蜡的冷热」以及「漏斗笔的粗细线条」,借以创造蜡染特有的冰裂纹,并将它运用到写实绘画的创作技巧中。
在知名设计师霍荣龄的精心设计下,本书编排节奏流畅,印刷精美,并借由跨页、满版或局部放大,让读者完全领略蜡染特殊的冰裂纹,所展现的山脉气势与古厝怀旧氛围。
作者简介
霍鹏程
1947年生。1969年国立艺专毕业,1971年起担任中华电视公司艺术指导长达三十五年,2005年退休。1980年代中期开始学习蜡染画,1997年以「花果」为题,于台北市美国文化中心首度举办蜡染个展,之后开始走向大自然,创作一系列以各地的风景为题材的蜡染作品,并举办多次个展,除了以创作纪录国外的游踪外,以蜡染表现台湾的好山好水也是他的最爱。而因为蜡染画,让霍鹏程爱上爬山,也成立部落格,将他自己的体验观察,用文字与摄影、创作与大家分享。
序--皈依自然生态 / 李蓉生
自序--与蜡有染 / 霍鹏程
一、宝岛点点情
.春风依旧
.山的唿唤
.昨夜的那一场雨
.小油坑的南风
.绯寒樱之死
.白背芒的秋色
.山后十八间厝
.风雨的季节
.东山飘雨西山晴
.秋天的芒花
.Formosa
.空谷回音
.每当 油菜花开的时候
二、神州万缕牵
.城南城北
.返乡的路
.山是故乡的路
.江南 是一条长长的河
.美丽与哀愁
三、寰宇面面观
.重返埃及
.点线面
后记--山友、老友、益友 / 刘奇伟
附录--展览回顾、霍鹏程简
我對《霍鵬程蠟染畫》這本書的印象,可以用「驚喜」來形容。我本來以為蠟染只是一種古老的、比較單一的印染技術,可能在當代藝術的領域裡,它的表現力會有所限制。然而,霍鵬程先生的作品完全顛覆了我這個想法。他的蠟染畫,色彩運用上非常大膽且細膩,尤其是在藍色的層次感上,他做到了極致。我看到有像深邃夜空般的藍,也有像晴朗夏日天空那樣清澈的藍,更有像是雨後初霽,帶著濕潤感的藍。這種豐富的色彩變化,我認為是通過對蠟的厚度、紋理的處理,以及對染料滲透力的精準控制所達到的。而且,他能夠在這種有限的色彩基礎上,創造出如此豐富的視覺效果,這本身就說明了他高超的藝術造詣。我特別欣賞他對線條的運用,有時候是簡練而有力的輪廓,勾勒出事物的基本形態;有時候又是細膩而流動的筆觸,描繪出細微的紋理和光影。在作品的主題上,他沒有局限於傳統的圖案,而是將許多具有台灣特色的元素,如台灣特有的植物、建築、甚至是一些現代的生活符號,都融入到他的蠟染創作中。這讓我感覺到,這不僅是一本藝術畫冊,更是一部關於台灣當代生活的視覺誌。我常常在看他的作品時,會聯想到一些台灣的民俗節慶,或是某些地方特有的風景,那種親切感油然而生。
评分《霍鵬程蠟染畫》這本書,讓我對「藝術」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原本以為,藝術就應該是色彩斑斕、形式多樣的。但霍鵬程先生的蠟染畫,卻以一種極簡而又充滿力量的方式,證明了藝術的無限可能。他的畫作,大多以藍色為基調,但這種藍,卻擁有了無窮的變化。從極致的深邃到淺淺的朦朧,每一種藍都訴說著不同的情緒和意境。我非常欣賞他對線條的運用,有時候是簡潔有力的輪廓,勾勒出事物的基本形態;有時候又是細膩而流動的筆觸,營造出豐富的紋理和層次。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將許多台灣本土的元素,如高聳的山脈、蜿蜒的溪流,或是傳統的建築紋樣,都巧妙地融入到他的蠟染創作中。這讓我感覺到,這不僅是一本藝術畫冊,更是一份關於台灣在地文化與情感的記錄。他用蠟染這種古老的技法,賦予了這些元素新的生命力,讓它們在紙上重新煥發光彩。整本書的編排也十分用心,高品質的印刷,清晰的圖像,以及適當的留白,都讓觀者能夠專注於欣賞每一幅作品,並從中獲得啟發。
评分說實話,當我拿到《霍鵬程蠟染畫》這本書時,我對「蠟染」的印象還停留在大學時期,偶然在文化展覽上看到過一些傳統蠟染的服飾,覺得它是一種有點歷史感、但似乎與現代生活有些距離的工藝。然而,翻開這本畫冊,我才真正領略到蠟染藝術的無限可能。霍鵬程先生的創作,打破了我對蠟染的刻板印象。他的作品,不是簡單的藍白相間,也不是單調的圖案重複。我看到的是充滿生命力的色彩,雖然大部分作品的基調依然是深淺不一的藍色,但他巧妙地運用了蠟的質感,讓色彩在肌理上產生了微妙的變化,有的地方深邃如夜空,有的地方又清澈如溪水。更讓我驚喜的是,他將一些非常當代的意象,比如城市的天際線、現代建築的線條,甚至是抽象的幾何圖形,都巧妙地融入到蠟染的創作中。這讓我意識到,傳統工藝並非一成不變,而是可以與時俱進,綻放出新的光彩。畫冊的編排也很用心,每一幅作品都配有簡單的說明,有時是關於創作的靈感來源,有時則是對畫作主題的闡述。我尤其喜歡他對於「台灣」這個主題的詮釋,他用蠟染的獨特語言,描繪出台灣島嶼的山海風光,那種飽滿而又沉靜的生命力,讓我對這塊土地有了更深的感動。整本書的設計,從封面到內頁,都散發出一種低調的奢華感,卻又不失藝術家的樸實。
评分這本《霍鵬程蠟染畫》的出現,對於我這樣一個對台灣在地藝術一直有所關注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份珍貴的禮物。在現今各種商業化、快速消費的藝術品充斥的市場裡,能夠看到一本如此細膩、專注於傳統技法,卻又充滿創新精神的作品集,實在是難能可貴。霍鵬程先生的蠟染畫,首先在視覺上就給人一種強烈的衝擊感。那種獨特的紋理,是機器無法複製的,是時間與手工共同雕琢的痕跡。我特別留意到他對於「光影」的處理,雖然蠟染的色彩相對單一,但他通過對蠟的厚薄、線條的粗細、以及染色時間的控制,營造出了一種極具層次感的視覺效果。有些畫面,彷彿真的能感受到陽光穿透樹葉的斑駁,有些則如同月光灑落海面的粼粼波光。書中的每一幅作品,都像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構圖,每一個元素都恰到好處,沒有絲毫的冗餘。我反覆翻閱,試圖從中窺探藝術家內心的世界,那些對自然景物的細膩觀察,那些對生活點滴的深刻體悟,都化作了筆下的線條與色彩。更讓我感動的是,霍先生在作品中傳達的那種對台灣這片土地的熱愛與眷戀。他筆下的台灣,不只是風景,更是充滿了情感與故事。這本書不僅是一場視覺的饗宴,更是一次心靈的洗禮。
评分《霍鵬程蠟染畫》這本畫冊,給我的感覺是「驚喜」與「啟發」。我之前對蠟染的了解並不深入,只知道它是一種古老的印染技術。然而,透過霍鵬程先生的作品,我才真正領略到蠟染藝術的潛力和魅力。他的畫作,色彩的運用非常獨特,雖然大部分是藍色調,但他卻能調和出無數種細膩的層次感,彷彿能感受到從黎明到黃昏,從晴空萬里到煙雨濛濛的各種天氣變化。更讓我驚訝的是,他能在這種相對單一的色彩體系中,創造出如此豐富的視覺效果。我觀察到,他對蠟的運用非常純熟,有的地方蠟層厚重,形成堅實的邊界;有的地方則輕描淡寫,讓顏色自然暈染。這種對肌理的精準控制,使得他的作品不僅具有視覺美感,更帶有一種觸摸得到的質感。在主題上,他也沒有拘泥於傳統的圖案,而是將許多具有台灣特色的元素,如高聳的山峰、蔚藍的海岸、或是充滿生活氣息的巷弄,都巧妙地融入到他的蠟染創作中。這讓我感覺到,他不僅是一位技藝精湛的藝術家,更是一位對這片土地懷有深厚感情的創作者。整本書的排版也很專業,清晰的圖片,適當的留白,都讓觀者能夠更好地欣賞每一幅作品。
评分最近在書店偶然翻到一本畫冊,名為《霍鵬程蠟染畫》。光是書名就勾起我一絲好奇,因為「蠟染」二字,總讓我想起小時候在課本上讀到的關於古代印染的知識,那種質樸而充滿智慧的民間工藝。拿起畫冊,厚實的紙質、細緻的印刷,都讓人感受到出版者的用心。翻開第一頁,映入眼簾的便是一幅幅令人驚豔的蠟染作品。霍先生的畫作,不是那種一眼就讓人驚呼「好美」的豔麗,而是一種沉靜、內斂的美。色彩的運用,不是濃墨重彩,而是帶著一種古樸的調性,彷彿來自遙遠的時光,帶著歲月的痕跡。線條的勾勒,時而粗獷有力,時而細膩婉轉,卻都準確地捕捉了物象的神韻。尤其吸引我的是,他在作品中融入了許多屬於我們台灣本土的元素,像是高聳的山巒、蜿蜒的溪流,甚至是廟宇的飛簷和廟裡的石獅。這些熟悉的景物,經過蠟染技法的轉化,呈現出另一種獨特的生命力。我常常會停留在某一幅畫前,細細端詳,想像著霍先生創作時的畫面,那樣安靜的工坊,手中的筆,以及他對這片土地深厚的情感。這不只是一本畫冊,更像是一本帶著台灣故事的書,透過蠟染這種古老的藝術形式,溫柔地訴說著屬於這片土地的記憶與情感。我特別喜歡他對雲朵的描繪,那種層次分明的藍與白,彷彿真的能感受到山間的雲霧繚繞,讓人心生寧靜。
评分我對《霍鵬程蠟染畫》這本書的感受,可以用「沉醉」來形容。當我翻開這本畫冊,就像是進入了一個由藍色構築的詩意世界。霍鵬程先生的蠟染畫,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那種獨特的、充滿肌理感的藍。這藍,不是單調的藍,而是蘊含著豐富的層次和微妙的變化,彷彿能看到夜空的深邃,也能感受到大海的遼闊。我仔細觀察,發現他對蠟的運用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有的地方蠟層厚實,阻擋了染料的滲透,形成了清晰的輪廓;有的地方則輕盈點染,讓顏色自然暈染開來,營造出朦朧而富有詩意的效果。這種對質感的精準把控,讓他的作品充滿了觸摸得到的溫度。更讓我感動的是,他在畫作中融入了許多台灣的元素,如高聳的山脈、蜿蜒的海岸線,或是傳統的建築符號。這些熟悉的景象,經過蠟染技法的轉化,呈現出另一種古樸而又充滿生命力的美感。這讓我感覺,霍先生不僅是在創作藝術,更是在用他的畫筆,訴說著對這片土地的熱愛與眷戀。整本書的設計也十分精美,高品質的印刷,清晰的圖像,以及恰到好處的留白,都讓觀者能夠全身心地沉浸在藝術的世界裡。
评分初次接觸《霍鵬程蠟染畫》這本畫冊,我便被它沉靜而富有力量的藝術風格所吸引。與市面上許多強調視覺張力、色彩鮮豔的藝術作品不同,霍先生的蠟染畫,呈現出一種低調的、內斂的美感。他的色彩運用,大多以藍色為主調,但卻變化多端,從極致的深藍到淺淺的淡藍,彷彿濃縮了整個天空的色彩。我仔細觀察,發現他在蠟的處理上別具匠心,有的地方蠟層厚重,使得顏色無法滲透,形成堅實的紋理;有的地方則蠟層較薄,顏色得以緩緩暈染,營造出朦朧的效果。這種質感的對比,讓畫面充滿了生命力。在線條的表現上,霍先生更是展現了他對物象的深刻理解。他能夠用簡潔的線條勾勒出事物的輪廓,卻又不失其神韻;他也能用複雜的線條營造出細膩的紋理,讓畫面充滿了故事感。我尤其被他對於台灣在地元素的描繪所打動,那些熟悉的山脈、海岸線,甚至是屋瓦的紋理,都在他的筆下,透過蠟染的技法,呈現出另一種獨特的況味。這讓我感覺到,他不僅是一位藝術家,更是一位深刻的觀察者,一位對這片土地充滿熱愛的記錄者。整本書的編排,也讓我感受到出版者的用心,高品質的印刷,清晰的圖像,以及恰到好處的留白,都讓觀者能夠專注於藝術作品本身。
评分對於《霍鵬程蠟染畫》這本書,我的第一印象就是「質感」。從書的封面設計,到內頁的紙張選用,都散發出一種沉穩而大氣的藝術氣息。翻開畫冊,映入眼簾的便是霍鵬程先生一幅幅令人驚豔的蠟染作品。他的畫作,並不像某些現代藝術那樣追求強烈的視覺衝擊,而是以一種靜謐、內斂的風格,慢慢地打動人心。我特別著迷於他對「藍色」的運用。在他手裡,藍色不再是單一的顏色,而是擁有了豐富的層次和無盡的變化。從深邃的夜空藍,到清澈的天空藍,再到如同大海般深沉的藍,每一種藍都訴說著不同的故事。而且,他通過蠟的處理,在畫面中創造出了一種獨特的肌理感,這種肌理感使得畫面不再是平面的,而是充滿了立體感和觸感。我仔細觀察,發現他將許多台灣本土的意象,如高聳的山脈、蜿蜒的河流,甚至是傳統建築的飛簷,都巧妙地融入到他的蠟染創作中。這讓我感覺到,這不僅僅是一本藝術畫冊,更是一份關於台灣文化與情感的載體。我非常喜歡他處理光影的方式,即便在以藍色為主的畫作中,他也能夠巧妙地運用留白和紋理,營造出一種詩意的光影效果。
评分《霍鵬程蠟染畫》這本書,給我的感受是「沉浸」與「回味」。當我翻開畫冊,彷彿走進了一個寧靜的藝術世界,被霍鵬程先生的蠟染畫所營造出的氛圍所籠罩。他的畫作,不追求視覺上的喧賓奪主,而是以一種緩慢、細膩的方式,一點點滲透進觀者的內心。我喜歡他對藍色的駕馭,那種豐富的層次感,彷彿能感受到水墨畫的韻味,卻又帶著蠟染獨有的肌理。我常常會對著畫面,想像著他如何一點點地將蠟融化、塗抹,再浸入染缸,等待著顏色的沉澱與紋理的形成。這個過程本身就充滿了儀式感。而且,他將許多台灣的自然風光,如高山、大海、或是鄉間的小徑,都巧妙地融入到他的創作中。我看到他畫的烏桕樹,那種飽滿的樹冠,那種濃密的葉片,都彷彿帶著夏日午後的微風。又如他畫的漁港,那些彎彎的漁船,那些層疊的房屋,都充滿了生活氣息。這本書不僅展示了他的藝術才華,更展現了他對這片土地的深情。我認為,這是一本值得細細品味、反覆閱讀的藝術畫冊。每一遍的翻閱,都能發現新的細節,都能有新的感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