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泣的橄榄树

哭泣的橄榄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Susan Abulhawa
图书标签:
  • 战争
  • 爱情
  • 家庭
  • 历史
  • 希腊
  • 回忆
  • 流亡
  • 身份认同
  • 文化冲突
  • 悲剧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萨依德巴勒斯坦论述的体验版。
具备文字上的深度与力度

  获得2007 年「美国书讯奖」历史小说类大奖
  ( USA Book News – Winner 2007 Best Book/ Historic Fiction)

  当你进入到本书的核心,它将让你心潮澎湃,为你所不知道的苦难世界同苦同悲,也为你打开了世界另一面向的一扇窗

  无数个黑夜
  裹我以深沉的忧伤
  冲击我,考验我,有如
  夹带悲愁的巨浪
 

  多数美国人无法像我们这样爱。关键在于他们活在安定安全之中,活得太浅,很难把人的感情推入到我们所活过的那种深度。

  我们悲伤,是因为我们不断地丧失,我们的家人就和死亡一样,唯有躲开你,才会使你幸福,---

  如果萨依德的巴勒斯坦论述,让世人了解了他同胞们痛苦的处境,那么这本书可以说是萨依德论述的体验版。

  作者苏珊.阿布哈瓦(Susan Abulhawa)扣着几次历史事实如1948犹太建国、1967的6日战争、1982夏提拉(Shatila)与萨布拉(Sabra)难民营大屠杀、1983美国驻黎巴嫩大使馆攻击案、2002阶林屠杀…等,六十年来巴勒斯坦人的苦难历史写成本书。她透过书中人物,让读者看到了他们的惶惶不可终日,并揭露了巴勒斯坦历史上的血腥路标。

  本书的原始材料都是历史事实,作者将虚构与文献加以揉合的手法,正是本书的力量之所在。

  英国泰唔士报(TheTimes /UK News)在2010/2/6的评论 很值得提出参考:《哭泣的橄榄树》绝不耽溺于种族情结,更不偏向种族主义。受苦与牺牲并未成为特定诉求的符码,勿宁是极为难能可贵的成就之一。这本小说的写作,其行文诗意,是现代阿拉伯写作的特点。作者掌握了阿拉伯语的细致慇勤与充满意像的特点,挥洒其所谓的「阿拉伯之舞」,可说到了淋漓尽致的地步。

  2009年新年前夕爆发的以色列攻击巴勒斯坦事件,意外地使这本小说受到擅长发掘新人作家的出版集团Bloomsbury的注意。打造过《英伦情人》、《哈利波特》、《追风筝的孩子》等国际重磅畅销书的Bloomsbury,信心满满地签下这本小说的英美两地英语翻译权,比照《追风筝的孩子》的行销规格,在2010年2月给这本小说一个新的名字MORNINGS IN JENIN,上市发行。
  
  故事在海法附近的艾因霍村揭开序幕,以阿布赫杰一家人与橄榄种植为核心,一九四八年「大祸临头」。在西方国家支持下,犹太复国份子入侵,佔了巴勒斯坦人的土地、家园与清真寺。村庄遭到攻击,村民被迫流放,蒙受损失、流离与羞辱之苦,最后落脚在难民营,阶林。走到这一地步,「睁开眼睛,难民惶惶不安地发现,他们正慢慢地被人从这个世界上抹掉」。犹太人以各种手段断绝他们的生机,其用心与纳粹德国无异。

  艾因霍(Ein Hod)村的一家巴勒斯坦人被赶出世居祖宅的那一天,一个名叫伊士玛的新生婴儿,遭到一名以色列军人掳走,成为犹太人的儿子,取名大卫。

  伊士玛丢失后,他的母亲达妮亚生下女儿阿梅尔。《哭泣的橄榄树》便是在叙述亲兄妹阿梅尔与大卫,从敌对到相认的曲折故事。

  在阶林难民营中出生,阿梅尔一生下来便被丢入一个不断丧失的世界,失去家园,失去亲人,失去国家民族。但在残缺的人生中,每天黎明,父亲为年幼的女儿朗读,让她觉得自己拥有的爱「大如海洋及其全部游鱼」。但另一方面,却又活在母亲患难人生的哲学中:「无论什么感受,紧锁放在心里」,大悲大喜皆不形于色。

  阿梅尔的一生是巴勒斯坦与以色列六十年冲突的缩影,从阶林到耶路撒冷,到黎巴嫩,到陌生地美国,到重返阶林,伤痕与恐惧,亲情与爱情,步步血泪,其间有仇恨,有宽恕,有大爱。

  《哭泣的橄榄树》是小说但也是历史,人物虽属虚构,场景都是真实,也是作者苏珊.阿布哈瓦(Susan Abulhawa)颠沛流离的故事。她是巴勒斯坦人,出生于6日战争的1967年,故事跟着她苦难的生活-----科威特、约旦和被占领的东耶路撒冷,最后到达美国,目前定居于宾州。这几乎就是她个人的传记,也是今天巴勒斯坦人的传记。同时也揭露了九一一纽约双子星大楼事件背后令人淌血的动因,揭开了新闻头条底下不为人知的真相,为现代世界一场活生生的政治冲突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作者简介

苏珊.阿布哈瓦(Susan Abulhawa)

  巴勒斯坦人,一九六七年出生,一出生就成为六日以阿战争的难民。自幼颠沛流离,住过科威特、约旦和被占领的东耶路撒冷,最后到达美国,目前定居于宾州。

  青少年时期移民至美国后接受寄养制度的安排,在北卡罗莱纳州长大,就读费佛大学﹝Pfeiffer University﹞,并在南卡罗来纳大学医学院取得营养学硕士学位。

  苏珊对西方媒体看待以巴冲突的报导感到失望,经常投书报纸的论坛版,她的文章见于许多报章杂志。创办非政府组织「巴勒斯坦园地」﹝Playgrounds for Palestine, Inc. www.playgroundsforpalestine.org﹞,在被佔领的巴勒斯坦领土与各个难民营为儿童建设游乐场,捍卫占领区内巴勒斯坦儿童的游戏权。

  作品常见《纽约日报》(New York Daily News)、《芝加哥论坛报》(Chicago Tribune)、《基督教科学箴言报》(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及其他出版品与文选。

译者简介

邓伯宸

  成功大学外文系毕业,曾任报社编译、主笔、副总编辑、总经理,获中国时报文学奖附设胡适百岁诞辰纪念征文优等奖。

  译作有《影子大地》、《孤独的聆赏者》、《族群》、《绿色全球宣言》、《邱吉尔的黑狗》、《美的滥用》、《旧欧洲,新欧洲,核心欧洲》等,皆由立绪文化出版。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假设的、名为《星尘回响》的图书简介: 《星尘回响》:在宇宙的边缘,寻找失落的文明之声 作者:伊芙琳·里德 一卷跨越时空的史诗,一次关于存在本质的深刻叩问。 《星尘回响》并非一个关于英雄的简单冒险故事,而是一次对人类认知极限的温柔探访。它将我们带入一个由量子纠缠与古老智慧交织而成的未来——公元2742年,银河系边缘,被称为“寂静带”的区域。在这里,文明的残骸如同幽灵般漂浮,等待着被遗忘的真相重新苏醒。 第一部分:信标与低语 故事的主角,凯尔·凡尔纳,是一位在联邦档案局工作的“历史清算师”。他的工作是评估那些被认为“无价值”或“纯属虚构”的古代数据碎片,以防它们干扰新的社会秩序。凯尔的内心深处,一直潜藏着一种对“大消亡”——数千年前席卷已知宇宙的文明崩溃事件——的强烈好奇。官方记录对那场灾难的描述模糊不清,充满了政治性的粉饰。 一天,在处理一批来自一个被标记为“K-734”的废弃行星站的数据时,凯尔发现了一个不和谐的信号。这不是无线电波,也不是视觉记录,而是一种复杂的、基于拓扑几何的数学结构,它以一种近乎音乐的韵律在数据流中重复出现。他将这个信号命名为“低语”。 “低语”的出现,打破了凯尔平静的生活。他的上级,冷酷而高效的主任奥古斯塔·格雷,立即对这份发现表现出极大的警惕。格雷代表着维护现状的权力核心,他们深信过去的教训是痛苦且必须被埋葬的。 凯尔发现,“低语”指向一个被认为只存在于神话中的实体——“编织者之网”(The Loom Weavers),一个在“大消亡”前就已掌握了跨维度通讯技术的超古代文明。编织者们似乎没有“灭亡”,而是“退隐”到了宇宙的缝隙之中。 第二部分:漂流者与迷宫 为了追寻“低语”的源头,凯尔被迫辞去稳定但压抑的职位,踏上了前所未有的旅程。他利用黑市上的“跳跃引擎”和一名经验丰富但行踪诡秘的走私船长——蕾娜——的帮助,进入了“寂静带”。 蕾娜是一位坚韧的女性,她的飞船“渡鸦号”是她唯一的家园。她对联邦的规则嗤之以鼻,但对凯尔的纯粹求知欲产生了微妙的共鸣。她带着凯尔穿梭于虫洞残余的漩涡和引力异常区,这些区域被称为“维度迷宫”。 在旅途中,他们遭遇了形形色色的边缘人物: 赛洛斯修道院的僧侣们: 他们在废弃的巨型结构中进行着对“熵减”的冥想,相信信息本身就是神圣的载体,拒绝任何形式的物质化记录。 “回音猎人”: 那些试图通过捕获旧文明留下的高能粒子残迹来牟利的拾荒者,他们常常将宝贵的历史碎片当作廉价燃料出售。 追捕凯尔的联邦安全部队,由格雷亲自指挥,他们并非想要毁灭信息,而是想要控制信息。他们深知,编织者的知识可能颠覆联邦赖以存在的社会结构——一个基于严格信息分配和能源垄断的社会。 第三部分:时间的倒影 最终,“低语”引导凯尔和蕾娜到达了一个位于星系团交汇点、被宇宙射线风暴永久掩盖的区域。在那里,他们发现了一个巨大的、非欧几何结构的遗迹——“时之穹顶”。 “时之穹顶”并非一个物理建筑,而是一个信息场,一个由高维智慧构建的观测站。进入穹顶后,凯尔不再是“阅读”历史,而是“体验”历史。他被拉入了“大消亡”前夕的最后时刻。 他看到的不是毁灭,而是选择。 编织者文明发现了一个宇宙悖论:任何高阶文明的继续存在,都会导致其知识的无限膨胀,最终在时间轴上产生一个无法弥合的断裂点,即“存在性奇点”。为了避免整个宇宙信息流的崩溃,编织者们做出了一个极端的决定:他们没有被消灭,而是主动将自身的核心意识“编码”成最基础的宇宙常数,以保护信息流的完整性。他们将自己的存在,转化为了物理法则的一部分。 凯尔意识到,“低语”不是一个呼救信号,而是一个遗嘱——一个关于如何存在,以及何时应该退出的终极哲学阐述。 终章:新的共振 当凯尔带着这份沉重的领悟回到现实时,联邦舰队已经赶到。格雷准备使用“信息净化协议”——一种能够抹除特定频段信息的能量脉冲——来摧毁“时之穹顶”。 凯尔没有选择战斗,他选择了分享。 他利用“渡鸦号”有限的能量,将编织者遗留的拓扑结构——关于“适度”与“平衡”的知识——以一种温和的、无法被暴力抹除的方式,植入了现存文明的通讯网络中。这并非一种颠覆性的技术,而是一种新的感知方式。 格雷的净化脉冲击中了穹顶,但为时已晚。知识已经分散,不再集中于一个点。凯尔和蕾娜在一次惊险的“相位漂移”中逃脱。 《星尘回响》的结尾,没有宏大的胜利或彻底的重建。凯尔明白,文明的未来不在于找到下一个伟大的技术,而在于理解何时应该让位于寂静。他与蕾娜在星海中继续前行,不再寻找失落的帝国,而是成为新时代信息流动的“回音匠”,在宇宙的广袤中,用理解取代贪婪,用平衡对抗熵增。 本书探讨的主题包括: 知识的重量与责任、信息垄断的腐蚀性、文明的自然周期、以及在浩瀚的宇宙中,个体对“意义”的独特构建。这是一部献给所有在喧嚣中渴望听到微小真理的人的作品。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国际媒体相关推荐 007
人物关系表 009
序曲 阶林.2002 011

1大难临头
1收成.1941 014
2亚里.柏尔斯坦.1941 020
3贝都因坏女孩.1940-1948 025
4别离.1947-1948 036
5「孩子,我的孩子!」.1948 051
6耶亚返家.1948-1953 056
7阿梅尔出生.1955 068

2灾难
8大似海洋,多似海中的游鱼.1960-1963 072
9厨房中的地洞.1967 080
10四十天之后.1967 097

3大卫的伤疤
11祕密,有如一只蝴蝶.1967 114
12约瑟,孩子.1967 117
13莫希的美丽魔兽.1967 120
14约瑟,男人.1967 124
15约瑟,囚犯.1967 126
16兄弟重逢.1967 130
17约瑟,战士.1968 132
18越过第一行桃树.1967-1968 133
19约瑟走了.1968 144
20英雄.1967-1968 149
21草草收尾.1969 153
22告别阶林.1969 166
23孤儿院.1969-1973 177

4陌生地
24美国.1973 198
25约瑟来电.1978-1981 208

5心系贝鲁特
26麦吉德.1981 214
27信.1981 231
28「是的」.1981 236
29爱.1981 238
30一个永恆的故事.1981-1982 240
31重返费城.1982 248
32永远未经证实的故事.1982 256
33哀哀子民.1982 260
34无助.1982-1983 267
35花之月.1983 271
36复仇者约瑟.1983 280

6我们之间
37墙女.1983-1987 284
38这里、那里、他方.1987-1994 289
39大卫来电.2001 299
40大卫与我.2001 304
41大卫的礼物.2001 314
42我的兄弟,大卫.2001 321

7我的祖国
43亚里.柏尔斯坦博士.2002 326
44抱紧我,阶林.2002 338

8结束与开始
45女儿的爱.2002 358
46天意.2002-2003 366
47约瑟,巴勒斯坦的代价.2002 370

后记 373
内容简介 377

图书序言

  中东国家对我们而言,无非是混沌的异世界,近年来借由《追风筝的孩子》、《德黑兰的囚徒》等着作,重新刻化了我们的想像,而《哭泣的橄榄树》更是将中东世界描写得真实而动人,异世界的历史思维、家族血泪、爱情故事,使我们把同情的情绪,更深化成共感的理解。

  以色列的国家问题与其带来的冲突暴动,原本就是这个世纪难解的问题,而此书将敌友关系、正义对错、成王败寇的分格线模煳化了,没有绝对、也没有永远,只有在人海中挑取其一细看,才发现无论历史的洪流如何推演,也掩盖不了冲突下的悲剧。

  有太多的时刻需要选边站了、有太多的理念要贯彻达成了、也有太多无法定义的是非对错了,但《哭泣的橄榄树》只会带给人虽然渺小,但却努力挣扎过的人生故事。(蔡昊廷/台湾大学学生)

  我们活在一个看似开放却封闭的社会。

  当飞机与网路早已普遍使用,我们同地球另一端的民族共享的,仍只有历史与人性上反覆的错。对于彼此的一分无知,却倏然筑起一两个世纪敌意的壁垒。不管是宗教、种族、语言还是主义,我们同样在酒宴上高歌痛饮、在家庭中相依相惜。

  而谁又有想得到,在晨起日常的刷牙洗脸、戴上隐形眼镜后,下一秒就有人提着枪在某位人父的额头上开火;在圣洁虔诚的祷告后,画面一转就面不改色地强暴妇女......。

  地球上有太多角落我们到不了。但是有这样的书,可以让我们稍稍窥见,同样存在于这世界的真实。没有煽情的要素、没有极端的立场,更没有绝对的好人坏人──只是另一个你、另一个他,另一个同样有血有肉的人类。(为穹/台湾艺术大学学生)

  「哭泣的橄榄树」,从如此的书名中已有了悲伤的预感,阖上了书,阿梅尔的故事、阶林的故事彷彿仍在进行。

  「妈,难道这就是做个巴基斯坦人的下场吗?」这句话并非出自一生浸满伤痛的巴基斯坦人,而是一位美国籍的十九岁少女。尽管那些残暴与掠夺不是降临在自己,但看着当年唯一存活下来但眉头深锁的母亲,想着无法相见只能想像的众多亲人们,就已深深折磨着她,那么,母亲又是如何活下来的呢?失去踪影的父亲、冰冷不语的母亲、亲手埋葬的玩伴,接连不断的失去与打击,唯一的防卫就是压抑,压抑自己想爱的心情,以保护那支离破碎的心。

  因为长期暴露在椎心的痛与恐惧中,所以爱得更深更强烈,相较于如此颠沛流离的巴基斯坦人,政治安定、性爱开放的美国人真的有比较幸福吗?在恐怖攻击的背后是否真如我们所认定的?这本书带领我从不同角度感受,将神的恩惠挂在嘴边,却是发自内心的真心期盼,且唯有温顺宽厚的强健心灵才能在一切苦难后紧握仅有的幸福,并勇敢坚持的走下去。期待,哭泣的橄榄树也能够让你感受到不同与以往的橄榄滋味。(昕妤/行销企划助理)

  长久以来,国际媒体对中东议题的关注,没有一天减少,但世人对以、巴冲突的了解,往往只透过短短数分钟媒体画面、文字描绘而成。尽管巴裔美籍学者萨依德直到罹癌逝世前仍大声为巴勒斯坦人奔走疾唿,然而透过媒体无远弗届传送而出的巴人意象,仍是兇残的、暴力的。

  我们对巴人的认识,其实没有我们想像的透彻。

  《哭泣的橄榄树》没有立场、批评与论述,以小说形式试着揭露巴人神祕面纱,窥探难解的中东问题。尽管这么一本书不能昭然若揭,但已绝对足够直捣内心,撼动人们的认知。

  这不只是一部小说,而是巴人真实生活一小角落的缩影。当已开发国家贪婪地追求无止境的物质享受、武力装备竞赛,却有一群人,在为生存空间战斗、哭泣,同时也还有成千上百个角落的故事,在黑暗处不为人知。

  阖上书,他们的世界历历在目,跃然眼前。

  《哭泣的橄榄树》故事,仍在上演。(昱莛/出版业)

图书试读

序曲Prelude

阶林‧二○○二
(Jenin在巴勒斯坦领土北边的一处难民营)

阿梅尔想要更靠近一点看清楚士兵的眼睛,但他的自动步枪枪口抵住了她的额头,使她无法如愿。但她其实已经靠得够近,近得可以看出他戴着隐形眼镜。她想像着士兵穿好衣服要出来杀人之前,靠近镜子把镜片塞进眼睛里的模样。真奇妙,她心里想,在这生死的一线之间,妳居然会想这种事。

她心里又想,她,一个美国公民,若遭到杀害,官员们或许会把它看成是「意外」,表示遗憾了事。或者,根本就把她的生命终结看成是「战争附带伤亡」的残屑,不值一提。

一颗圆滚滚的汗珠,从士兵的眉毛往下落,流经脸颊。他拚命眨眼睛。她那样盯着他,看得他极不自在。他杀过人,但从来没有和要杀的人这样面对面过。这一点,阿梅尔看得出来,杀戮重重中,她感觉得到他的那缕不安的灵魂。

真奇妙,又来了,我居然不怕死。或许是从士兵眨动的眼睛,她知道自己会没事。

闭上眼睛,重生,冷冰冰的钢铁仍然抵住她额头。记忆拉着她往回走,一直往回拉,回到一个她从未认识的家。


1大难临头
EL NAKBA(the catastrophe)


1收成.一九四一

许久以前,历史还没有翻越山头闯进来把现在和未来捣碎,风也还没有一把抓起土地的一角抖落它的名字和角色,阿梅尔尚未出生,那个时候,海法(Haifa)东边的一个小村庄,静静敞开着,活在无花果、橄榄树与阳光中间。

天还未明,整个艾因霍(Ein Hod)村,只有小婴儿依然沉睡,村民正准备晨祷,每天五次礼拜中的第一次。月亮低垂,欲满还缺,宛如一枚钮釦,紧紧将天地别到了一块儿。甦醒的肢体伸展,清水沖掉睡意,睁开充满希望的眼睛。礼拜前的净身,口唸律法,喃喃散入晨雾,众口悠悠,齐声颂赞唯一真神阿拉和先知穆罕默德。今天是橄榄收成季节的第一天,为了表示特别的敬意,所以祷告在户外举行。逢到这样重要的日子,那肯定是要爬到岩山上去,抱着一颗虔敬的心。

如此这般,傍着小生命们黎明前的合奏,蟋蟀的鸣叫,鸟雀的骚动,还有不久也加入的公鸡,月光下,村民在跪毯上祈祷,总不外乎请求宽恕自己的罪行,当然也不免另有所求,各怀心事,口唸:「我主阿拉,让�的旨意行在今天,我的顺从与感恩都归于�。」然后西向进入果园,高高踏出脚步,避开仙人掌的尖刺。

每年十一月,收成季节的来临都给艾因霍村带来新的生机,哈山他爹耶亚打从骨子里感觉到了那股活力,一大早就带着家里的男孩子出门,吆喝着他们赶在邻居的前头,好抢个一年一度的头香。偏偏邻居也怀着同样的心思,才不过清晨五点,早早就展开了收成。

耶亚看一眼妻子贝西玛,有些难为情,吞吞吐吐说:「哈山姆妈,明年,我们一定比他们早。只要比那个没牙的老家伙萨勒姆早一个小时就好。一个小时就好。」

贝西玛小心翼翼顶着放有油布与毯子的篮子,眼珠子转了转,心里却想,老公哪一年不是这样发愤图强的。

当黑暗的天空让位给晨曦,亮花花的阳光下,收成那高贵果实的声音自巴勒斯坦的山中升起。果农挥棍重击枝条,众叶簌簌,果实纷纷落到放在树下的油布上与篮子中,扑通有声。男人卖力工作时,女人唱着传唱了数百年的老歌,儿童嬉戏着,每当妨碍了收成,免不了会引来母亲的一顿好骂。

耶亚停下来,按摩着脖子上的痠痛,心想,眼看就要正午了,太阳已近天顶。浑身都给汗湿透了,站在自己的土地上,一个堂堂男子,一般阿拉伯农民的装束,头裹黑白格子头巾,袍子折边塞到腰带里。耶亚环视着壮丽的景色。苔绿色的野草沿山直奔而下,越过岩石,团团围住群树。围栏盘旋上山,有些是他以前帮忙祖父整修过的。回望哈山和达维希,随着每次挥动棍子击落橄榄,只见袍子底下他们的胸膛肌肉起伏。啊,我的儿子!耶亚心中不由得一阵得意。尽管肺部有毛病,哈山倒是长得越发强壮了。

孩子们各据一树,继续在对面工作,他们的母亲则跟在后头,拖走新收橄榄的篮子,晚些时候送去榨油。耶亚可以看见在邻近果园工作的萨勒姆。没牙的老家伙。耶亚忍不住笑了,其实萨勒姆还比自己小上几岁,倒是这个邻居却一副充满智慧的气质,加上老祖父般的耐心,全都写在多年来户外生活刻画出来的脸庞上。麦加朝圣回来,从此又多了个名号:朝觐者萨勒姆,这头衔使得他在资历上更长过了耶亚。到了傍晚,两个朋友就会一起抽着水烟袋,争论着谁工作得最辛苦,谁的儿子最结实。「这样厚脸皮,难道不怕下地狱?你这个老男人。」耶亚边说边将烟管送进嘴里。

「老男人?你才比我老哩,怪老头。」朝觐者萨勒姆顶回去。

「至少我的牙齿都还在。」

「好呀,把板子拿出来,看看到底是谁强。」

「你又来了,厚脸皮,你老子的孬儿子。」

两个人就这样唿噜着水烟袋,每年都会你来我往地争论着,总要弄到老婆三
催四请了,否则绝不罢休。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我断断续续地读了有几天了。初拿到它的时候,就被封面上那棵孤独而遒劲的橄榄树所吸引,它的枝干仿佛历尽沧桑,纠结着岁月的痕迹。我猜想,这一定是一个关于生命、关于成长,抑或是关于遗忘的故事。翻开扉页,扉页的留白也很有韵味,似乎在预示着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开头几章,我沉浸在一种悠远的氛围里,作者的文字如同古老的歌谣,带着一种淡淡的忧伤,又夹杂着一丝不屈的生命力。我常常在深夜里,伴随着窗外的虫鸣,细细品味那些字句,仿佛能感受到微风吹过橄榄叶的沙沙声,闻到泥土和阳光混合的气息。书中人物的命运,纠缠不清,如同那盘根错节的树根,深深地扎根在土地里,也扎根在我的心里。我时常会停下来,思考,如果是我,又会如何选择?那种对未知命运的探寻,以及在困境中寻找出路的勇气,都让我深感共鸣。书中的一些细节描写,比如光线如何透过树叶洒下斑驳的光影,或者是某个角色的眼神里流露出的复杂情绪,都写得极其生动,仿佛触手可及。我特别喜欢作者对环境的描写,那种仿佛能滴出水的细腻,让整个故事的背景都鲜活了起来。

评分

我对这本《哭泣的橄榄树》的初印象,可以概括为一种沉静的力量。它不像那些快节奏的故事那样,迫不及待地把你拉入高潮,而是用一种温润的方式,一点点地渗透进你的感官,你的思维。我喜欢它营造的氛围,那种仿佛被时间遗忘的宁静,又带着一丝丝不易察觉的忧伤。书中的每一个意象,每一个场景,都经过了精心的打磨,就像老旧的木头,虽然表面布满岁月的痕迹,但却散发着迷人的光泽。我时常会停下阅读,去回味刚才读到的句子,仿佛那些话语里藏着某种哲理,需要我细细咀嚼才能领悟。书中人物的对话,也显得格外真实,没有矫揉造作的痕迹,反而充满了生活的气息,让人感觉他们就生活在我们身边。我特别欣赏作者对细节的捕捉能力,一些微小的动作,一个眼神的流转,都能被描绘得淋漓尽致,极大地丰富了人物的性格。这本书让我觉得,有时候,沉默比呐喊更有力量,而真正的坚韧,往往隐藏在最平凡的日常之中。

评分

这本《哭泣的橄榄树》,对我而言,是一次触及灵魂的阅读体验。从拿到书的那一刻起,我就被它所散发出的独特气息所吸引,那是一种混合着历史的厚重感和生命韧性的味道。作者的文笔,与其说是精雕细琢,不如说是浑然天成,寥寥数语便能勾勒出令人动容的画面,描绘出深藏于人物内心的情感波澜。我特别喜欢它在叙事上的克制,没有过分的渲染,也没有刻意的煽情,但那种淡淡的忧伤和深刻的思考,却如涓涓细流般,缓缓地沁入心扉,留下持久的回响。书中对于人物命运的刻画,让我看到了在时代的变迁和个人际遇的跌宕起伏中,人性的光辉与无奈。我时常会因为某个情节而驻足,反复揣摩其中的深意,也因为书中人物的坚韧而受到鼓舞。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像是一面镜子,照见了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也引发了我们对生命、对时间的深刻反思。

评分

拿到这本《哭泣的橄榄树》后,我把它放在床头,时不时地翻阅。虽然没有立刻投入阅读,但封面的设计和书名本身就有一种奇特的吸引力。那种“哭泣”的意象,让我联想到很多种可能性:是关于失去的哀恸,是关于不公的控诉,还是关于生命中无法言说的遗憾?我特别期待作者能用怎样的方式来诠释这种“哭泣”,是直接的呐喊,还是含蓄的低语?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惊喜地发现,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有张力。它不像那种情节跌宕起伏的小说,反而更像是一幅缓缓展开的画卷,每一笔每一划都充满了深意。人物的塑造也并非脸谱化,他们的内心世界有着复杂的光影交错,让人忍不住去探究他们的过往和动机。我常常在想,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选择,究竟会如何影响一个人的命运,又会如何在无形中编织起命运的丝线?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绘人物情感时那种不动声色的力量,没有大张旗鼓的宣泄,但却能轻易地触动人心最柔软的部分。这本书让我反复思考,生活中的苦难,究竟是在摧毁我们,还是在雕刻我们?

评分

翻开《哭泣的橄榄树》,我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浓郁的生活气息。作者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有着一种质朴的真诚,仿佛是娓娓道来的故事,没有刻意的煽情,却能触动人内心最深处的情感。我尤其喜欢它对于乡村生活和人物情感的细腻描绘,那种淳朴而又复杂的人性,在作者的笔下被展现得淋漓尽致。我常常会跟着书中的人物一起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仿佛置身于那个特定的时空,与他们共同经历。这本书让我思考,在时代的洪流中,个人的命运是多么的渺小,但同时,个体又是多么的顽强。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写人物内心挣扎时的那种不动声色的力量,没有过多的解释,却能让读者深刻地理解人物的处境和感受。它让我重新审视生活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也许正是这些小事,构成了我们完整的人生,也成为了我们心中永恒的记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