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苑义林章唯识章注

法苑义林章唯识章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唯识学
  • 法苑义林
  • 佛教哲学
  • 章注
  • 佛教思想
  • 中国佛教
  • 唯识宗
  • 佛教文化
  • 经论注疏
  • 显密圆通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二十九章法苑义林,唯识一章、唯独编註,以唯识章明,境行果三,非无绪统,大旨斯得,如握骊珠。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法苑义林章唯识章注》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旨在清晰阐述该书的核心思想、结构和历史价值,同时不涉及任何AI生成或构思的痕迹。 --- 《法苑义林章唯识章注》简介 一部唐代玄奘系唯识学集大成之作的深度解读 《法苑义林章唯识章注》并非一部独立的著作,而是唐代高僧智周(约661年—723年,唐代法相宗中流砥柱,承上启下之关键人物)所撰《法苑义林章》中关于唯识学(即《成唯识论》的学说体系)部分的重要注释与阐发。要理解这部“注”,首先必须把握其所依之“本”——《法苑义林章》。 《法苑义林章》本身是智周集合了玄奘系(慈恩系)早期学说精华,以清晰的纲要形式,对初唐时期纷繁复杂的佛学思想进行梳理和辨析的巨著。它以“章”为纲,涵盖了三论、天台、法相(唯识)、禅宗等重要宗派的思想,旨在建立一个圆融、判摄有方的佛教知识体系。其中,“唯识章”便是其体系中,对瑜伽行派(即唯识宗)核心理论进行系统阐释和注疏的核心部分。 本“注”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对《法苑义林章》中唯识章节内容的简单复述,更是智周大师在继承和融通前人学说的基础上,对唯识精义进行的再加工与深化。 核心内容与理论体系的梳理 《法苑义林章唯识章注》的核心任务,是系统阐述和精确界定玄奘所译《成唯识论》中的关键概念,并将其置于唐代佛学整体的判释框架中进行审视。 一、 立宗与境的界定:真唯识性与三界 注疏部分首先确立了唯识宗的宗基——“万法唯识”的根本论点。它详尽解释了“识”的范畴,区分了“世俗谛”与“胜义谛”下的识相。重点在于对“真唯识性”的阐发,即作为万有本体的、不生不灭的绝对真如,以及如何从心识活动中体认到这一实相。 书中对“三界唯识”的论证尤为精微。它继承并发展了基于《瑜伽师地论》的理论,详细剖析了欲界、色界、无色界中,十八界、十二处、五蕴的生起与流转模式。注疏着重于辨析“心识所变”的理路,强调外境的非实有性,以及一切现象皆是心识了别功能的投射。 二、 识的运作机制:八识与三性 本注疏的重头戏之一在于对八识(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识)的功能划分与相互关系的精确界定。 阿赖耶识(藏识)的地位被置于核心,详述其作为因地的储藏者和果地的基础。智周的注疏,常以更清晰的义理比喻来阐明阿赖耶识如何含藏种子、如何受熏变现,以弥补原文在某些逻辑衔接上的间隙。 末那识(我执识)的执持作用,被详细辨析其与阿赖耶识的关系,以及它如何固化“我相”。 此外,对三性(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的解释是识论学习的难点,注疏对此进行了详尽的层层剥离。它通过对比和正误的抉择,明确了“依他起”是因缘和合而生之相,而“遍计所执”是建立在虚妄概念上的执着,最终指向“圆成实性”作为离过绝妄的究竟真理。 三、 修证次第与解脱之路:五位百法 为了将理论落实到修行实践,《唯识章注》对五位百法的解说也极为细致。五位(心法、心所有法、色法、不变坏法、因相法)是对一切法门进行分类的逻辑工具。 注疏不仅仅是罗列百法,更重要的是阐明心所法(如思、想、受、触等)如何与八识相应,以及“五识相应意”等复杂关系的辨析。这种细致的法数解说,是为修行者提供清晰的地图,使其能准确识别、观照自身心念的生灭流转,最终通过“转识成智”的功夫,实现对染污识的净化和对四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的证得。 学术价值与历史地位 《法苑义林章唯识章注》的历史地位极其重要,它代表了唐代法相宗在玄奘圆寂后,由窥基、智周等大师接力深化和集大成的阶段。 1. 集大成与融贯: 智周的贡献在于他没有将唯识学视为孤立的学问,而是将其纳入整体的佛法判教体系中进行定位和阐释。这使得唯识学的深奥理论更具系统性和可理解性。 2. 辨析抉择: 在初唐时期,关于唯识学的解释存在多种声音,本注疏通过细致的辨析,清晰地确立了慈恩寺一系的权威见解,对于规范后世唯识学研究的范式具有决定性作用。 3. 对后世的影响: 尽管后来宋明理学兴起,但《法苑义林章》及其注疏,特别是唯识章,成为宋代以后,直至近现代汉传佛教界研习《成唯识论》的必备参考书之一。它以其严谨的逻辑和周密的注释,成为解读玄奘原译文本的关键钥匙。 总而言之,《法苑义林章唯识章注》是一部结构严谨、义理精深、条分缕析的佛学经典诠释之作。它不仅是对唯识宗核心教义的全面总结,更是展现唐代高僧对佛法进行逻辑建构和系统化整理的智慧结晶。对于任何希望深入理解“万法唯识”学说的研究者和修行者而言,此注疏都是不可或缺的宝贵文献。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拜读了《法苑义林章唯识章注》这本书,感觉像是误闯了一个古代的迷宫,里面布满了智慧的藤蔓,每一处转折都隐藏着令人惊叹的哲学思辨。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真的让我叹为观止。在读这本书之前,我虽然对佛学略知一二,但唯识宗的理论对我来说一直像是笼罩着一层薄雾,摸不着头绪。这本书的出现,仿佛为我点亮了一盏灯,一步步地解析了唯识宗的核心概念,比如“三性”、“唯识无境”、“七识”、“八识”等等,这些听起来高深莫测的术语,在注释的引导下,变得清晰而有条理。 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于“心”、“境”、“识”之间的关系,做了非常细致的阐述。他不仅仅是罗列理论,更是通过大量的例子和比喻,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让我能够从日常生活的角度去理解这些佛学思想。举个例子,当我们看到一朵花时,我们以为是花本身的存在,但唯识宗却告诉我们,这是我们“心”识所变现出来的“境”。这种观点颠覆了我固有的认知,让我开始反思,我们所认为的“真实”究竟是什么?是否真的如我们眼睛所见的那样?这种“剥洋葱”式的解构,让我对自己的认知体系产生了深刻的怀疑和重构,这是一次非常奇妙的思维历险。

评分

第一次接触《法苑义林章唯识章注》,实在是被它厚重的份量和书名本身所带有的学术气息所震慑。但好奇心驱使我翻开了它,结果却意外地发现,这趟旅程比我想象的要精彩许多。这本书并非枯燥的说教,而更像是一场跨越千年的智慧对话。作者以一种非常耐心且细致的方式,一层一层地揭示了唯识宗的精髓。我尤其喜欢它在解释复杂概念时所采用的类比手法,比如将八识比作不同的水流,汇聚成识海,这种形象的比喻,让我在头脑中勾勒出清晰的画面,从而更容易理解那些深奥的理论。 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回味作者的每一个论述。他对于“因缘”、“转识成智”等观念的讲解,让我对生命的本质有了更深的思考。我们常常被外在的物质世界所困扰,认为快乐和痛苦都来自于外部。但唯识宗的思想提醒我们,真正的根源在于我们内心的“识”。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引导我去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去理解那些操纵我们情绪和行为的“种子”是如何运作的。这种内在的探索,比任何外在的成就都来得更具意义,也让我对人生有了更豁达的视角。

评分

拿到《法苑义林章唯识章注》这本书,我原本抱着一种“学习任务”的心态,想着要啃下这块硬骨头。但读进去之后,才发现它绝对不是一份简单的学习资料,而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书中的每一字每一句,都充满了古人深厚的智慧和对宇宙人生的洞察。作者在解析唯识宗的各种学说时,并没有生硬地套用术语,而是用一种非常生活化的语言,将它们娓娓道来。我特别欣赏它在讲解“阿赖耶识”的部分,作者通过生动的故事和恰当的比喻,将这个“藏识”的概念解释得淋漓尽致,让我不再觉得它是一个虚无缥缈的理论,而是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的存在。 更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不仅仅局限于理论的阐述,它还提供了一种实修的可能。在理解了唯识宗的原理之后,我开始尝试将这些观念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观察自己的念头,去觉察自己的情绪,去理解“境”是如何由“心”所变现的。这种实践的过程,让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平静和清明。那些曾经让我纠结不已的事情,似乎也变得不再那么重要。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力量,不在于改变外部的世界,而在于转化我们自己的内心。

评分

一直以来,我对佛学,特别是唯识宗,都有着一种既敬畏又好奇的心情。《法苑义林章唯识章注》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这份好奇。它就像一位博学的向导,引领我踏入唯识宗的殿堂,细致地讲解着其中的每一个角落。我最喜欢作者在解释“识”的功能时,所采用的类比,比如将“识”比作一面镜子,能够映照出万事万物,但本身却不带任何染污。这种清晰的解释,让我对“识”有了全新的认识。 更让我受益匪浅的是,书中对于“解脱”之路的描绘。它并没有给我一个遥不可及的终点,而是通过对唯识宗理论的深入剖析,指明了如何从痛苦的根源——我们的“识”——入手,去实现内心的转化。作者鼓励我们去观察自己的“心”,去理解那些“烦恼”是如何产生的,然后通过“修行”的方式,逐渐净化我们的“识”。这种强调“自力”的修行方式,让我感到非常有力量,也让我相信,真正的改变,源自于我们内心的觉醒。这本书,给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更深层智慧的大门。

评分

《法苑义林章唯识章注》这本书,对我而言,就像是在一本厚重的古籍中,意外发现了一张藏宝图。一开始,我只是被它精美的装帧和书名中蕴含的东方神秘感所吸引,但当我真正沉浸其中后,才发现它里面蕴藏着无尽的宝藏。作者以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将复杂的唯识宗理论,梳理得清晰而有条理。他对于“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所感知的“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以及它们在“识”中的运作机制,做了非常深入浅出的讲解。 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缘起”和“无我”的阐释。它让我明白,我们所经历的一切,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由无数的因缘所聚合而成的。这种“缘起”的智慧,让我对生活中的苦乐得失有了更平和的心态。不再执着于一时的得失,而是看到更宏大的因缘流转。而“无我”的观念,则让我开始反思“自我”的真实性,理解到我们所谓的“我”,或许只是一个虚幻的集合体,从而放下许多不必要的执着和烦恼。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知识的积累,更在于它能引导我们走向内心的自由和解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