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对谈集,是西泽立卫和多位日本知名的建筑家:原广司、伊东豊雄、藤本状介、石上纯也、妹岛和世、长谷川祐子,与他们所设计的建筑物,在现场实际探访,以议论的形式进行对谈。透过多位建筑家的相互对谈,提供了珍贵的意见与尖锐的批评,可谓建筑论坛中最精彩、丰富的精华典籍。
本书特色
新科普立兹克建筑奖得主 西泽立卫(SANAA共同主持人)
与国宝级建筑家原广司 / 伊东豊雄 / 妹岛和世的珠玉之论
与前卫建筑新秀石上纯也 / 藤本壮介分享的创作历程
空前的建筑对谈,尖锐的碰触、解读出新世纪的前卫建筑观
作者简介
西泽立卫(Ryue Nishizawa)∕ 建筑家
1966年出生于东京都。1988年横滨国立大学工学部建筑学科毕业。1990年同大学大学院硕士课程修了。同年,妹岛和世建筑设计事物所勤务。1995年与妹岛和世创立了SANAA。1997年设立西泽立卫建筑设计事务所。现在,横滨国立大学大学院Y-GSA准教授。作品:金泽21世纪美术馆(2004年)、森山邸(2005年)、HOUSE A(2006年)、特雷多美术馆玻璃展览馆(2006年)、New Museum(2007年)、十和田市现代美术馆(2008年)等等。目前进行的有t-project、熊本站东口站前广场、法国罗浮宫兰斯分馆等案。2010年普立兹克建筑奖得主(SANAA)。
译者简介
谢宗哲(Sotetsu Sha)
日本东京大学建筑学博士。现任亚洲大学创意设计学院专任助理教授、国立交通大学建筑研究所/东海大学建筑学系兼任助理教授、Atelier SHARE主持人。2009年开始发起LPA(Little People Architects)联盟,以作为年轻建筑师的共同创作平台。译有《安藤忠雄的都市徬徨》(2002)、《伊东丰雄的建筑冒险记10则》(2007)、《关于现代建筑的十六章—空间时间》(2008)、《Lost Paradise失落的威尼斯纸上建筑提案》(2010)等经典翻译着作。着有《Pioneer Forever—建筑家伊东豊雄》(2010)。
五月 东京 原广司
六月 青森 伊东豊雄 石上纯也
六月 东京 伊东豊雄
七月 东京 原广司
九月 大分 熊本 藤本壮介
十二月 神奈川 石上纯也
四月 群马 妹岛和世 长谷川祐子
后记 西泽立卫
译后记 谢宗哲
简历
照片.图片版权
序
这本对谈集,是针对笔者或对谈者所设计之建筑物的实际探访,而以在现场进行议论的形式所举行的对谈系列。无论是哪一场对谈,都是在触及该建筑物之相关议论的同时,也稍微加进了一般性的建筑议题与现代建筑之可能性所作的讨论。不过,在这些对谈中并没有特地事先设定究竟要谈些什么内容的这类细节。充其量只不过是在那当下所自然浮现的话题就这样地来侃侃而谈——这是我所採取的方法。试着去做了之后,除了很意外地发现整个过程相当自然之外,也觉得相当容易进行。对我来说,能够听到对谈者们充满大量魅力的意见与敏锐的批评,也是非常可贵的学习经验。对谈的场所是从位于南边(九州)的熊本开始到北边的青森;而期间则是从2008年的春天开始到2009年的春季为止,大致上历经了整整一年来做这样的事。
西泽立卫
《西泽立卫对谈集》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份建筑师的思想地图。我一直以来都对西泽立卫的作品抱有极大的兴趣,尤其是他那种对极简主义的极致追求,以及对“轻盈感”和“开放性”的空间处理。每次看到他的设计,总能感受到一种超越物质的诗意。我尤其喜欢他对于“缝隙”和“穿透性”的运用,这些看似微小的细节,却能赋予空间无限的可能性。这次有机会读到他的对谈集,对我来说绝对是一次深入挖掘其设计哲学的好机会。我非常好奇,在这些对话中,他会如何阐述他对于“尺度”和“比例”的理解。他的作品,总能给人一种恰到好处的感觉,不多不少,却又充满张力。我想知道,这种“恰到好处”是如何通过对尺度和比例的精妙把控来实现的。此外,我也很期待他能分享在设计过程中,他如何平衡功能性与形式感。很多时候,我们看到一些非常前卫的设计,但实际居住起来却未必舒适。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了解到西泽立卫是如何在保证居住舒适度的前提下,实现那些令人惊叹的空间表达。他对“地景建筑”的思考,也一直让我很感兴趣,如何将建筑融入自然,而不是与自然对抗,这其中的智慧,我想在这本书里有所体现。
评分这本《西泽立卫对谈集》,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份与大师对话的邀请函。我第一次认识西泽立卫,是因为他与妹岛和世一起设计的“金泽21世纪美术馆”。那个圆形、开放、充满了惊喜的空间,让我对“美术馆”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之后,我开始关注他个人的作品,他的“牛奶盒”住宅,“鱼形”建筑,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擅长用最简单的几何形状,构建出充满诗意的空间。我特别期待在这本书的对谈中,能看到他对“在地性”的思考。虽然他的设计风格非常鲜明,但我也发现,他的作品似乎总能与周围的环境产生一种微妙的呼应。他是如何做到在保持自身独特性的同时,又能与当地的文化和景观融为一体的呢?我想知道,他对“尺度”的把握,是如何影响到使用者在空间中的感受的。他的建筑,总能给人一种恰到好处的亲切感,既不会显得过于宏大而压迫,也不会过于渺小而缺乏存在感。我想,这其中一定蕴含着他对“人”的深刻理解。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本建筑学的“哲学启蒙读物”。
评分拿到《西泽立卫对谈集》这本书,我第一时间就被它的封面设计吸引了。那种极简、干净的风格,恰恰呼应了我一直以来对西泽立卫作品的印象。他总是能用最少的元素,创造出最有力量的空间。记得我第一次去日本旅行,特意安排了行程去参观他的一些作品,那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和在图片上看到的完全不同。尤其是他对于“空”的处理,那种通透感和呼吸感,真的让我印象深刻。这本书的对谈形式,对我来说是一种全新的了解建筑师的方式。我一直觉得,了解一个建筑师,不只是看他建了多少房子,更重要的是去理解他的思考过程,他的价值观,以及他对世界的看法。对谈,就像是拉近了我和西泽立卫之间的距离,让我有机会“听”他说话,感受他作为一个人,一个思想者的深度。我非常期待书中关于他如何看待“居住”这个概念的讨论。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人们对家的需求也在不断演变,我想知道西泽立卫是如何在设计中回应这些变化的。他对“私密性”与“开放性”之间的平衡,对我来说一直是一个很有趣的课题。这本书,我相信不仅能让我更深入地理解西泽立卫的作品,也能拓展我对建筑的理解维度。我对他的“光之事务所”项目一直很着迷,那种将自然光引入建筑的极致手法,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希望这本书能让我对他的光线运用有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这本《西泽立卫对谈集》对我来说,就像是获得了一把解锁建筑奥秘的钥匙。我第一次对西泽立卫产生深刻印象,是因为他设计的“丸之内大楼”。那个充满活力的、充满公共空间的建筑,让我看到了建筑与城市生活融合的无限可能。他不仅仅是建造房子,他还在创造社区,创造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我特别期待在这本书的对谈中,能看到他对“场所精神”的理解。他的作品,似乎总能与周围的环境产生一种深刻的共鸣,他如何去捕捉和诠释一个地方的独特气质,这对我来说一直是一个迷。我想知道,他对“时间”在建筑中的作用是怎么看的。建筑是会随着时间而变化的,他是否会在设计中考虑这种时间性,以及如何让建筑在不同时期都保持其魅力?我对他对“开放性”与“私密性”的平衡也一直很感兴趣。他的作品,往往能在保持高度开放感的同时,又巧妙地维护了使用者的私密性,这其中的微妙之处,我想在这本书中能有所体悟。
评分《西泽立卫对谈集》这本书,在我手中沉甸甸的,仿佛承载着建筑师对于空间、光影、以及生活方式的无数思考。我第一次被西泽立卫的作品所吸引,是在一本关于日本当代建筑的画册上,他设计的“兔子之耳”住宅,那种仿佛从地面生长出来的、半透明的结构,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一直觉得,西泽立卫是一位非常“温柔”的建筑师,他的设计看似极简,却充满了对使用者的高度关怀。我特别期待在这本书的对谈中,能看到他对“公共性”与“私密性”之间关系的探讨。他的很多作品,都巧妙地模糊了这两者之间的界限,创造出既开放又私密的独特空间体验。我想知道,他是如何在这种看似矛盾的概念中找到平衡的。此外,我对他对“自由”的理解也充满好奇。他的建筑,总给人一种不受拘束、随心所欲的感觉,仿佛空间本身就拥有了生命。他是否会在书中分享他对于“自由”在建筑中的体现,以及他在设计中如何追求和创造这种“自由”?我尤其希望他能谈谈他对于“日照”的处理。日本建筑中对光线的运用一直是一门学问,而西泽立卫在这方面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这本书,相信能为我打开一扇通往他内心世界的窗户。
评分《西泽立卫对谈集》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份深入了解一位建筑巨匠内心世界的珍贵指南。我最早接触到西泽立卫的作品,大概是在一本关于日本现代建筑的期刊上,他设计的“TOTO”展厅,那种流畅的线条和对光影的极致运用,让我惊为天人。他总能在看似平凡的材料中,挖掘出非凡的质感和生命力。我一直很好奇,他对“空间”的定义究竟是什么?他的作品,总是能打破传统的墙壁隔阂,创造出一种流动的、互动的空间体验。我想知道,他是如何通过设计来引导人们在空间中的行为和感知。这本书的对谈形式,对我来说尤其具有吸引力。我喜欢听建筑师讲述他们设计背后的故事,那些灵感的来源,遇到的挑战,以及最终如何克服困难并实现创意的过程。我相信,在与他人的对话中,西泽立卫能够更直接、更坦诚地分享他的建筑理念。我对他在“轻盈感”的营造方面一直非常着迷。他的很多作品,都给人一种漂浮在空中的感觉,仿佛摆脱了重力的束缚。我想知道,他是如何通过结构和材料的选择,来达到这种令人惊叹的“轻盈感”的。
评分这本书《西泽立卫对谈集》,对我来说,简直就是一次建筑思想的“深度游”。我一直以来都是西泽立卫的忠实粉丝,从他在日本建筑界崭露头角,到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他的每一次作品都像是在不断刷新我对建筑可能性的认知。他最让我着迷的地方,在于他对“模糊边界”的极致探索,无论是室内与室外的界限,还是公共与私密的界限,他总能找到一种巧妙的方式,让空间变得更加流动和充满呼吸感。我非常期待在这本对谈集中,能看到他对一些早期项目,比如“吉冈邸”或者“永恒之光”的深入剖析。这些项目,虽然不一定像“森山邸”那样具有标志性,但它们往往更能体现一个建筑师在成长过程中的思考和演变。我想知道,他在设计这些作品时,是如何去理解和诠释“家”的概念的。另外,我对他对“材料”的运用也特别感兴趣。他似乎总能用最普通的材料,创造出非凡的效果。他是否会在对谈中谈到他选择材料的考量,以及如何通过材料来表达空间的情感和质感?这些细节,对于我这样一位对建筑充满好奇心的读者来说,都是非常宝贵的。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更接近他作为设计者的“内心世界”。
评分《西泽立卫对谈集》这本书,光是看书名就让人觉得很有重量感。我第一次接触到西泽立卫的名字,大概是几年前在某个建筑杂志上看到的,当时他设计的“森山邸”就让我惊为天人,那种极致的、近乎雕塑感的空间切割,还有大胆的黑色外墙,简直就是颠覆了我对住宅设计的固有认知。所以当知道有这么一本对谈集出版的时候,我毫不犹豫地就入手了。打开书,还没细看内容,光是那沉甸甸的纸质和印刷,就让人感觉是精心制作的艺术品。西泽立卫给我的印象一直是很“纯粹”的建筑师,他的设计语言非常鲜明,少即是多的哲学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我特别期待能在书中看到他对一些经典作品的深入解读,比如他如何思考空间的流动性,如何处理光影的变化,以及他对材料的理解等等。这些对话,肯定能让我在理解他作品时,获得更深层次的启发。而且,作为一名建筑系学生,能读到这样一位大师级的建筑师的思考过程,对我来说是无价的财富。我一直觉得,建筑不仅仅是建造一个物理空间,更是一种对生活方式、对人与环境关系的思考。西泽立卫的作品,总能让我感受到他对这些深层议题的探索。这本书的对谈形式,我觉得会比单纯的作品集更具吸引力,因为对话往往能揭示出设计背后更丰富的情感和逻辑,那些在图纸和照片中难以体现的“呼吸”和“温度”,或许能透过文字被捕捉到。我尤其好奇,他是否会谈到一些早期的、不为人知的项目,或者是在设计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和解决方案,这些“幕后故事”,总是最能打动人心的地方。
评分《西泽立卫对谈集》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场关于建筑“轻盈”与“通透”的深度探索。我第一次注意到西泽立卫,是在他获得普利兹克奖的时候,当时他设计的“山形县立图书馆”就让我惊艳,那种仿佛漂浮在空中的、充满光影变换的空间,简直就是对“阅读”这个行为最好的诠释。他总能用最简单的线条和结构,勾勒出极具感染力的空间。我特别期待在这本对谈中,能看到他对“模糊边界”的哲学思考。他的很多作品,都打破了室内与室外的界限,将自然光和风景引入建筑内部,创造出一种内外皆景的独特体验。我想知道,他是如何在这种模糊性中找到设计的美学的。我对他对“结构”的运用也充满好奇。他的建筑,很多时候看起来非常轻盈,但背后却蕴含着精密的结构计算。他是否会在书中分享一些关于结构创新的想法,以及如何让结构本身也成为一种视觉元素?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更深入地理解他为何能够创造出如此具有诗意和生命力的建筑空间。
评分这本《西泽立卫对谈集》的出现,简直是填补了我长久以来的一个“建筑好奇心”。我第一次被西泽立卫的作品所打动,大概是因为他在日本国际艺术中心福冈的设计,那个半透明、如同“网”一般的建筑,完全颠覆了我对建筑体量的认知。他似乎总能摆脱沉重的物质感,创造出一种轻盈、飘逸的空间。我特别期待在这本书的对谈中,能看到他对“自然”的理解。他的设计,很多时候都像是在与自然对话,他如何去回应环境,如何去引入自然元素,这对我来说一直是一个学习的重点。我想知道,他对“尺度”的把握,是如何影响到人的感知和行为的。他的建筑,总能让人感到舒适和自在,既不会感到局促,也不会感到空旷。这种恰到好处的尺度感,我想背后一定有深刻的哲学支撑。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更接近西泽立卫作为一名建筑师的“思维模式”,了解他是如何从一个简单的想法,最终演变成一个令人赞叹的空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