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德刚与口述历史:唐德刚教授逝世周年纪念文集

唐德刚与口述历史:唐德刚教授逝世周年纪念文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唐德刚
  • 口述历史
  • 历史研究
  • 人物传记
  • 近代史
  • 回忆录
  • 学术著作
  • 中国近现代史
  • 历史人物
  • 纪念文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二○一○年十月二十六日是唐德刚教授的周年忌日。唐教授是中国近、现代口述史研究的主要开拓者,「中国近代口述史学会」由其倡导创办,也是他的最爱,用中国近代口述史学会编辑的专集来纪念他,自然最合适不过。

  纪念集除了收录众多友人的追思文章之外,尤其难得的是,其中有一篇是古苍林先生数年前对唐教授做的口述历史访问稿,使我们得以将这篇宝贵的文稿为本集重头文章刊出,以这种独特而又再亲切不过的方式来纪念唐教授。唐教授生前曾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对李宗仁、张学良、胡适、顾维钧等历史人物进行口述史访问,写出《李宗仁回忆录》、《胡适口述自传》等传世名着,为后辈留下从事口述史研究的典范之作。他老人家晚年又欣然同意对他自己做口述史访问,诚实而又兴趣盎然地回忆他的一生,给后辈留下又一典范。唐教授曾多次强调,口述史应记录「正史」上看不到的、生动具体的生活细节和个人感受。我们读古苍林先生整理的唐教授口述史访问录,便处处看得到这种宝贵的、生动的生活细节和独特的感受;我们读这篇访问录,既看到唐教授的「人」,也在字里行间体会得出他这位口述史开拓者的「技」,对照回想唐教授生前对我们的言传身教,不由得倍加怀念他。

作者简介

中国近代口述史学会编辑委员会编

  .禢福煇,中国近代口述史学会会长。
  .于仁秋,纽约州立大学(SUNY at Purchase)历史教授,中国近代口述史学会会员。
  .古苍林(笔名),原名古兆中,前纽约市立大学(City College, CUNY)数学教授,中国近代口述史学会会员。
  .马大任,教授和图书管理专家,曾在哥伦比亚大学、康乃尔大学、史丹佛大学及荷兰莱顿大学汉学院服务,曾任胡佛研究所东亚图书馆馆长。
  .胡菊人,前香港《明报月刊》总编辑。
  .朱永德,罗切斯特理工大学(Rochester Institute of Technology)荣誉教授,中国近代口述史学会会员。
  .熊玠,纽约大学(New York University)政治学教授。
  .丛甦,纽约着名作家。
  .王渝,纽约着名作家、诗人。
  .吴章铨,中国近代口述史学会会员。
  .欧阳哲生,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汪荣祖,中国近代史学家,中央大学历史研究所讲座教授。
  .浦丽琳,笔名心笛,诗人,白马文艺社社员。
  .张玉法,中央研究院院士,中研院近史所兼任研究员。
  .杨天石,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研究生院教授、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北京清华大学兼职教授、浙江大学客座教授、中国现代文化学会常务副会长。
  .孔强生,中国近代口述史学会副会长
  .夏沛然,中国近代口述史学会会员。
  .周匀之,纽约文化工作者、资深报人。
  .高岩,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系学生。
  .韩晶,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中国近现代史○七级博士研究生。
  .苗青,上海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博士研究生。
  .张燕庄,广东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本科学生。

《口述历史的史学转型与人物心灵:跨越时代的对话与传承》 导言:历史的温度与多维视角 本书汇集了二十余位海内外著名历史学家、口述历史专家、人类学家及唐德刚教授的亲炙弟子们,共同探讨口述史学自诞生至今所经历的范式转移、方法论的深化,以及口述史料在重构宏大叙事、捕捉时代微观肌理方面的独特价值。我们聚焦于如何通过访谈者的敏锐洞察力,激活受访者的记忆场域,从而挖掘出传统档案文献难以触及的个人经验、情感结构与文化心理。这不是一本单纯的方法手册,而是一次关于“史学良心”与“记忆伦理”的深刻反思之旅。 第一部分:口述史学的理论基石与方法论革新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口述历史作为一种研究范式的成熟历程。 一、口述史的本体论困境与重塑: 记忆的不可靠性与可信度构建: 我们探讨了记忆的建构性、选择性与遗忘的机制。如何审视受访者在叙述中对自我的美化或合理化倾向?文章引入了“多重声音”理论,主张将受访者的“记忆”视为一种具有特定目的性的“文本”,而非简单的“事实记录”。 访谈作为一种权力关系: 详细分析了访谈者与受访者之间隐性的权力动态。如何确保访谈过程的平等性、尊重受访者的自主权,避免“知识殖民”?多篇文章展示了如何通过预设的访谈框架(如“共情式提问”)来弱化这种权力不对等。 跨学科的借鉴与融合: 口述史学如何吸收了人类学中的“参与式观察法”、社会学中的“生活世界”概念,以及心理学中关于创伤叙事的理论?重点分析了将口述资料进行符号学和叙事学分析的最新趋势。 二、档案化、数字化与口述史料的保存与应用: 从磁带到云端: 讨论了口述历史资料在技术迭代中的保存挑战与机遇。特别关注了高清音频/视频记录、元数据标准化建设以及区块链技术在确保史料真实性方面的潜力。 检索的难题与创新: 传统索引方式难以应对口述资料的海量信息。本部分介绍了基于自然语言处理(NLP)的情感分析、主题建模在口述史数据库中的应用,如何实现对特定情感、意象和叙事节点的快速定位。 第二部分:人物传记与心灵深处的挖掘 本部分着眼于通过口述史的方法,如何更立体、更深入地刻画特定历史人物的复杂性。 一、超越“伟人光环”的个体叙事: “私人领域”的史学意义: 探讨了口述史如何将政治精英、文化名人的“私生活片段”——如家庭关系、日常琐事、精神困惑——引入历史分析框架,揭示宏大叙事背后的“人性侧面”。 “边缘人物”的记忆重构: 聚焦于那些在官方记录中被忽略或简化的群体(如特定时期的知识分子、普通劳动者、女性群体)。通过他们的口述,我们得以重塑被主流历史遗忘的经验和抗争形态。 二、通过“非正式”叙事洞察制度文化: 制度的微观运行: 许多口述访谈揭示了官僚体制、学术机构或特定社会运动在实际操作层面是如何运作的,这些细节往往是官方文件无法提供的。文章以具体案例说明,个人对政策的“理解偏差”或“执行走样”,恰恰构成了理解历史环境的重要线索。 文化心理的时代切片: 侧重于分析受访者在谈论特定历史事件时所流露出的集体无意识、时代禁忌、以及价值观念的变迁。这为文化史和思想史研究提供了鲜活的、未经“消毒”的材料。 第三部分:特定历史情境下的口述实践与挑战 本部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考察了口述史在处理敏感、创伤性或高度政治化的历史议题时的独特贡献与伦理困境。 一、创伤叙事与记忆的修复: 如何倾听“不可言说”的历史: 探讨了针对重大历史灾难或政治迫害幸存者的访谈技巧。访谈者需要承担的心理支持责任,以及如何平衡记录的完整性与保护受访者隐私之间的张力。 代际传承的责任: 关注口述历史如何在不同代际间进行转译和传承,确保创伤记忆不被稀释或扭曲,并为和解提供基础。 二、口述史与公共史学的结合: 历史的社会责任: 口述史不再局限于学术殿堂,它如何服务于博物馆、纪念馆、社区历史项目?本部分展示了将口述档案转化为公众可接触的展览、纪录片和教育资源的成功案例。 地方史的精细化书写: 强调口述史对于填补国家宏大历史叙事在地方层面的空白,构建多中心、碎片化的历史图景的重要性。 结语:面向未来的口述史学 本书最终回归到对口述史学未来走向的展望。我们强调,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口述历史作为一种强调“在场感”和“人性深度”的研究方法,其不可替代性只会愈发凸显。它要求史学家不仅是知识的整理者,更是记忆的倾听者、伦理的守护者和心灵的探寻者,从而使历史研究真正拥有温度、细节和广阔的人文关怀。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中国近代口述史学会简介 禤福煇
典范长存:勤学善问、能言善言的唐德刚(代序) 于仁秋

纪念唐德刚教授

壹.开拓者的足迹身影
出洋和留学的杂忆  唐德刚口述.古苍林执笔

贰.难以忘却的音容笑貌
深切怀念我的老友德刚兄 马大任
悼唐德刚先生:可读可赏的文章 胡菊人
纪念唐公仙逝:结识唐公德刚半世纪拾零 朱永德
追思我所认识与怀念的T. K. 熊玠
浩哉斯哲!敬悼唐德刚教授 丛甦
文学的唐德刚 王渝
唐德刚教授和他的史学 吴章铨
唐德刚先生的中国情怀 欧阳哲生
「弃民身世两心知」:怀念唐德刚教授 汪荣祖
白马社诗人唐德刚教授 浦丽琳
怀念唐德刚先生 张玉法
悼唐德刚先生:愿「唐派史学」后起有人 杨天石

特稿
协和旧事:曹琼华女士访谈 曹琼华口述.孔强生执笔

抗日战争时期的华人经验
飞虎扬威:乔无遏将军抗战经历 乔无遏口述.夏沛然执笔
虞为先生访谈录 虞为口述.夏沛然执笔
铁翼银鹰:朱安琪先生回国抗日的回忆 朱安琪口述.禤福煇执笔
为两个祖国而战:华裔美国士兵谭灼尧先生 谭灼尧口述.吴章铨执笔

冷战期间的台湾经验
白色恐怖下的倖存者:台湾老兵张家林 张家林口述.夏沛然、王渝执笔
「黑蝙蝠」中队队员的九霄惊魂记 李国瑞口述.周匀之执笔

后继者的初试啼声:暑期征文获奖文章选刊
漆贯璞抗战口述史:我的游击经历 漆贯璞口述.高岩执笔
抗战亲历者白存惠访谈录 白存惠口述.韩晶执笔
我在抗战时期的经历 蒋术口述.苗青执笔
日寇侵华时期的涉县 张文全口述.张燕庄执笔

本书作者简介

图书序言

前言

中国近代口述史学会简介  禤福煇

  唐德刚教授从事中国口述史研究凡数十年,一九九○年有感口述史在海内外未受重视,遂召集好友和门人,倡议成立中国近代口述史学会,获得大家响应,一九九一年正式在纽约州註册成立。本会是不涉政治的学术性非牟利团体,以提倡、鼓励、推动和从事中国近代口述史研究、资料保存、编辑及出版为宗旨。

  本会自成立之初,在唐教授的指导下决定全力推动对抗战口述史的研究。由于抗战胜利已经六十多年,当年慷慨抗敌的青年现在都垂垂老矣,必须尽快抢救。同时唐先生强调,帝王将相、达官贵人已经先后凋谢,最好从普通老百姓及当时的年轻将士入手,希望能够尽力反映抗战时期普罗大众的生活状况和所思所想。

  我们除在纽约展开调查研究、举办学术研讨会、座谈和图片展览等活动外,还努力提倡促进两岸三地的学术性合作。从一九九○年代中期起,我们与复旦大学和北京大学历史系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进行多项研究。二○○六年又与台北中国空军退伍军人协会合作调查第四大队在抗战时期所作的贡献。

  二○○二年,我们开始与原石家庄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何天义先生合作,就日本强掳中国劳工赴日奴役的史实进行调查,并于二○○五年出版合作研究的成果《二战掳日中国劳工口述史》(济南:齐鲁书社)五册。鉴于《二战掳日中国劳工口述史》卷帙浩繁,同年十二月在香港出版节选繁体本《地狱证言:抗战时期被强掳赴日中国劳工的血泪口述》(香港:利文出版社)一册。二○○六年,本会继续与何先生合作,研究日军在华北所设的集中营,全面调查被日军奴役的数百万劳工的惨况,二○○七年出版《亚洲的奥斯威辛:日军侵华集中营揭秘》(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过去几年来,我们主要从事中美联合抗日史实的调查,包括中美空军混合团(Chinese American Composite Wing,亦称中美联队)和美国十四航空地勤大队(14th Air Service Group)的口述史研究。一九四三年十月一日,中美联队在印度卡拉奇(Karachi)组成,有三个大队,其中两个是驱逐大队,一个轰炸大队,由中美双方派出飞行员和机械士组成。我们在美国的休斯顿、达拉斯、三藩市、洛杉矶、波士顿、纽约,以及两岸三地的香港、台湾、杭州、北京和天津等地访问了数十位中美联队的飞行员,最近全力走访美籍人员,希望不久能够完成这个在太平洋两岸同时进行的项目。地勤大队成立于一九四三年,由参加美军的华侨组成,当时约有一千五百人,自一九四三年底起分批派往中国,隶属美军十四航空大队,为两个祖国献身,参加轰轰烈烈的抗战行列。如今这些健在的抗日英雄散居休斯顿、旧金山、波士顿、纽约等地,除了研究中美联合抗日的史实外,对华侨史的研究也很有意义。前几年我们还访问了一些缅甸远征军的老战士,后来由于人手不足而中途停顿。最近我们再次与一些远征军老兵接触,希望尽力抢救这方面的珍贵史料。此外,我们一直希望对抗战时期老百姓的逃难浪潮展开大规模调查,过去做了一些初步工作,日后将致力扩大这个项目。

  本会举行的学术会议、研讨会等活动很多,例如一九九五年我们与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研究所、二十世纪中华史学会及海外华文作家笔会联合举办抗战胜利五十周年国际研讨会,由唐德刚教授和徐迺力教授担任共同主席,邀请来自两岸、日本、加拿大和美国等地的六十多位学人与会。哥大东亚研究所所长曾小萍教授(Prof. Madelene Zelin),本会名誉会长吴相湘教授,威斯康辛大学周策纵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张海鹏教授、杨天石教授、杨奎松教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李恩涵教授、张力教授等出席了会议,济济一堂,共同研讨抗战史研究的概况。后来将提交的论文整理成册,于一九九七年出版《抗战胜利五十周年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台北:国史馆)。

  二○○六年十一月我们在武汉协办了中华口述历史研讨会,德高望重的章开沅教授在会上讲了话,语重心长。

  为了吸引更多朋友参加口述史研究,便利就地进行调查和筹集经费,我们决定在二○○七年成立香港分会,公推陆国燊博士担任会长,孔强生先生为总干事。

  为了鼓励年轻一代参与口述史研究,培养下一代的口述史学者,本会与香港分会通力合作,二○○八年夏在大陆举办暑期征文,评审结果,南京师范大学高岩、上海复旦大学苏圣捷和华东师范大学苗青三位同学获得最优奖;近年按照原定计划,继续举办。

  本会创办人唐德刚教授不幸于去年十月二十六日在旧金山辞世,我们痛失良师,深感悲痛,于十一月二十九日在纽约皇后区华侨文教中心举行追悼会,唐教授友好及文化界朋友一百多人与会,对这位史学大师、口述史先驱同表哀思。本会同仁为了表示对唐教授的深切怀念,决定把编辑中的《中国近代口述史学会学刊》改为纪念集,同时设立唐德刚教授奖学基金,鼓励青年学子从事中国近现代史和口述史研究,将颁发奖学金给合肥安徽大学历史系研究生。首届唐德刚教授奖学金,正在安大历史系的紧密配合下,慎重展开甄选工作。

  尽管唐先生已经远去,但是他的精神长存,我们绝不会忘记他的教诲,定将一如既往,继续推动口述史的研究工作。这几年除了上述进行中的计划外,我们将全力整理唐先生去年西迁加州时留在纽约的资料。当时他决定把全部珍贵藏书一百二十四箱,通过马大任教授的赠书中国计划,捐赠合肥的安徽大学;全部手稿、来往书信和研究资料则留交本会保管。希望将来能够把书信、新旧体诗和单篇史论编辑成书。初步征集工作已经开始,希望不久的将来在本会同仁的通力合作和文化界朋友的帮助下,能够尽早完成征集工作,争取早日付梓。

代序

典范长存、勤学善问、能言善言的唐德刚  于仁秋

  中国近代口述史学会首期学刊尚未编定,我们的导师、本会创始人唐德刚教授却已逝世。原来我们计划,以首期学刊庆祝唐德刚教授的九十大寿,不幸唐教授在二○○九年十月逝世,于是改为出版纪念他的专集。唐教授是中国近、现代口述史研究的主要开拓者,用我们口述史学会编辑的专集来纪念他,自然最合适不过。非常幸运的是,本会同仁古苍林先生已将数年前他对唐教授的口述历史访问稿整理好,使我们得以将这篇宝贵的文稿为本集重头文章刊出,以这种独特而又再亲切不过的方式来纪念唐教授。唐教授生前曾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对李宗仁、张学良、胡适、顾维钧等历史人物进行口述史访问,写出《李宗仁回忆录》、《胡适口述自传》等传世名着,为后辈留下从事口述史研究的典范之作。他老人家晚年又欣然同意对他自己做口述史访问,诚实而又兴趣盎然地回忆他的一生,给后辈留下又一典范。唐教授曾多次强调,口述史应记录「正史」上看不到的、生动具体的生活细节和个人感受。我们读古苍林先生整理的唐教授口述史访问录,便处处看得到这种宝贵的、生动的生活细节和独特的感受;我们读这篇访问录,既看到唐教授的「人」,也在字里行间体会得出他这位口述史开拓者的「技」,对照回想唐教授生前对我们的言传身教,不由得倍加怀念他。

  唐教授和五四运动的领军人物胡适之先生有特殊而亲密的关系;在胡适之先生的晚年,唐教授获得特别的机缘,与胡适之先生过从甚密,对他有直接的观察。胡适之先生逝世许多年后,人们对他又有了兴趣,想知道他、了解他;唐教授综合自己多年的观察和思考,对年轻一代提出建议,如欲了解、理解胡适思想的发展及其在现代中国的影响,可以不读那几十年积累下来几可称之为汗牛充栋的「胡适研究」专着、专集,但必须读胡适的《四十自述》及唐教授整理的《胡适口述自传》。唐教授说,这是「以经读经」,最简捷直凑而又切实可靠的求学途径。我觉得,唐教授建议提倡的「以经读经」法,正好可以用在他自己身上。唐教授现在已经作古,纪念他的文章不断涌出,可是要想对唐教授的学术成就、真知灼见、独特的文字风格有所认识和体会,还是要「以经读经」,读他的《胡适口述自传》、《李宗仁回忆录》、《胡适杂忆》、《晚清七十年》,以及他的其他文字和口述回忆录。

  唐教授一生着述甚丰,在华文、华人世界拥有众多喜爱他文章的读者,他的成就和影响远远超出口述史的范围,任何人对他「以经读经」,自然会认识到这一点。在这里,我不可能也不打算对唐教授的成就和影响作全面评价。我只想在有限的篇幅里,简略地谈谈唐教授几本口述史着作及他的口述回忆录的典范意义。

  唐教授一辈子做学问,勤学而善问,学问非常好。我们读他的着作,得知他从小到大,自幼及老,都是一个勤奋向学的学者。他少年时便熟读《资治通鉴》,大学时代受教于顾颉刚等名师,大学毕业后教过西洋史,到美国留学后又遍读西方二战后新的史学理论和史学名着,根基极扎实,学贯中西,称得上「旧学邃密,新知深沉」。他教过西方文明史、美国史、中国史,也是「华裔美国人史」课程的最早倡议者及组织者之一,是一位极其渊博而深受学生欢迎的教授。正因为唐教授毕生勤学,拥有广博的知识,他在从事口述史访问、整理时──如他对张学良、胡适、顾维钧等人进行口述史访问时,便非常善问。唐教授的善问,首先是在技术层面上,如史实核对,在这方面唐教授的高超技艺和严谨态度,读者自会有目共睹,读一读他的《胡适口述自传》和《李宗仁回忆录》便知道了。唐教授自己对此也有风趣的记述:

  顾(维钧)氏把「金佛朗案」当中一段故事张冠李戴了。我更正了他的错误,顾公不服,并说「事如昨日」也。我取出顾总长当年自己签署的文件来再次反证,顾公才服输。(唐德刚,〈广陵散从此绝矣〉,见《书缘与人缘》,广西师范大学出版,二○○六年,第七十七页)

  唐教授的善问,主要还是在思辨的层次,和历史理解的层次上。我们若细读他老人家几部口述史着作的注释、《胡适杂忆》及注释,细细品味体会他和他的胡适之老师的种种讨论,看他如何遵循胡适之先生反覆教导的做学问要「不疑处有疑」的原则和方法,一次又一次地和胡适之抬槓、辩论,便可见到唐教授博学深思、在许多问题上见识超绝的过人才气,以及他作为一个历史学家追求及坚持历史真实,力求自己所作的评论、评价公正持平的史德、史识。唐教授的口述史着作及讨论口述史的文章,处处显示了他融会贯通的历史理解和他的批判性思考。作为典范,这些着作将启发和示范后继者怎样从事口述史研究和写作。我读唐教授的着作,觉得他在当代华人、华文世界里取得「成一家之言」的历史学家的成就,根基和关键便是他对古今中外历史融会贯通的理解,以及他极强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唐教授独立思考,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他也发展出他自己的独特的文字风格,是一位能言善言、广为读者喜爱的历史学家和作家。唐教授的文字,有独特的魅力,已有许多学者指出讨论过。二十多年前,我初到美国,得到一本唐先生的《胡适杂忆》,打开一读便放不下手,一口气读完才肯罢休。唐教授逝世之后,我怀念他,重读《胡适杂忆》,还是打开之后放不下手。这使我想起「经典」的定义:经典是那些可以一读再读的书。孟子说,「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唐教授的着作和文章,就给人强烈的感觉,他真是善言。

  唐教授的文采或许是他与生俱来的天赋,是无从学起的。但唐教授写文章的出发点、立场,和他努力的方向,却是可以借鉴的。唐教授能言善言,写文章时──甚至是写历史着作时,常常向读者发出一声「朋友!」的唿唤,让人觉得亲切。这是他尊重读者的一种表示,当然也是他引导读者和他一起进行批判性思考的一种写作技巧。他和读者一起平起平坐地分享他独立思考所得的独立见解,不教训人,也不故作清高自言自语。他的立场是学者的立场,同时也是平民的立场。唐教授在台湾《传记文学》发表他的民国史系列文章,一开始便给自己定下雅俗共赏两个标准:(一)正文当「务求其通俗」,(二)注释部分经得起学术界的批评鉴定。(〈民国史「每两月一章」〉,《书缘与人缘》,第七十三页)

  着书立说要有真学问,而「务求其通俗」,是一种立场,也是极高极难的标准,只有才气横溢而又雄心勃勃的人才敢说这种话。写充满行话、套话的干巴巴学术论文不难,要写出既有学术上的真知灼见、又为普通读者所欢迎的通俗文章,则非常困难。唐教授的着作文章,在当代华人读者世界里雅俗共赏,是他了不起的成就。我对唐教授这种成就的认识,不仅是从书本上、而且是从亲身经历中得来的。一九八○年代初期,中、英谈判香港主权归还中国诸事项,唐教授在纽约市出版的中文报纸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从民族立场、平民立场出发,批评港英殖民政策、支持香港回归祖国,同时强调和平理性、冷静宽容,文章写得精彩动人,极受欢迎。我那段时间到纽约唐人街去,好几次听到老华侨、新移民在交谈中引用唐教授的文章论点当作自己的意见,议论风生,给我留下极深印象,至今难忘。后来我再三阅读唐教授的口述史着作和其他文章,便处处留心到他的平民立场。我们读唐教授对袁世凯、蒋介石、胡适、张学良、顾维钧等人的评价,也可以看到他的平民立场。

  唐教授做了几十年口述史研究,对象都是民国史上的大人物,所谓帝(李宗仁)王、将(张学良)相(顾维钧),等到他一九九○年初期创立中国近代口述史学会时,他却大力提倡做普通人的口述史访谈,这彷彿是一个很有趣的矛盾。如果我们认识到,唐教授研究历史、口述史的基本立场是平民立场,则可知这并不矛盾。反之,如果读唐教授的口述史着作,只注意他的研究对象而忽略他的平民立场,则不能完全体认他的口述史着作的价值和典范意义。

  唐教授融会贯通的历史探索,他的批判精神,以及他的平民立场,都包含呈现在他那些雅俗共赏的着作文章中,我们如能「以经读经」,细心体会,必定能时时从中得到启示和汲取营养。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唐德刚与口述历史:唐德刚教授逝世周年纪念文集》这本纪念性的著作,我从书名上就能感受到它承载的分量。唐德刚教授在台湾史学界,乃至华人世界,都享有崇高的声誉。他独特的历史写作风格,那种将个人经历与宏大历史背景巧妙融合的叙事方式,至今仍让许多读者津津乐道。而“口述历史”这四个字,更是唐教授研究方法中最为人称道的亮点之一。他深信,历史不只是大人物的史书,更应包含普通人的声音和生活点滴。通过口述历史,他让许多我们可能闻所未闻的人物,跃然纸上,成为了解那个时代的生动注脚。这本书的出现,恰逢唐教授逝世一周年,这本身就具有非凡的纪念意义。我猜测,书中可能会收录一些唐教授生前重要的口述史访谈记录,或是由他的同事、学生撰写的关于他口述历史研究的评论文章。这些内容,对于想要深入了解唐教授学术思想,以及进一步探索口述历史研究方法的研究者和爱好者来说,无疑是极具价值的。

评分

《唐德刚与口述历史:唐德刚教授逝世周年纪念文集》这本厚重的书,拿到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学术分量感。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翻阅,单是看目录和几篇序言,就足以让我对唐德刚教授这位史学大家以及他所倡导的口述历史研究方法有了更深的敬意。在台湾,我们这一代人,多少都受到唐教授著作的影响,无论是他那生动活泼、充满个人风格的史学叙事,还是他对中国近代史“从历史的巨流中打捞出个人”的独特视角,都深刻地改变了我对历史的认知方式。他不仅仅是记录历史,更是“看见”历史,让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在纸页间重新呼吸。想到他离我们已经一年,这本书的出版,无疑是纪念他、传承他学术精神的一个重要方式。我期待着在书中,能够再次重温唐教授那些鞭辟入里的历史洞见,感受他对历史的执着与热忱,也希望借此机会,更系统地理解口述历史在还原历史真相、展现时代风貌方面的重要价值。这本书,不只是学者们的纪念,更是所有热爱历史、关心近现代中国命运的读者,一次与大师对话的难得机会。

评分

每次提到唐德刚教授,我总会想起他那股子“俗”劲儿,一种接地气的、不端架子的学术态度,这在严肃的历史研究领域是多么难得。他的著作,读起来不像是在读一本枯燥的学术论文,更像是听一位博学而有趣的长者在娓娓道来,让你不知不觉就沉浸在他所构建的历史世界里。《唐德刚与口述历史:唐德刚教授逝世周年纪念文集》的出现,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与唐教授跨越时空的重逢。尽管书中内容尚未细读,但“口述历史”这个关键词,立刻勾起了我多年前对唐教授研究方法的好奇。他如何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精准地捕捉到那些被忽略的个体生命轨迹?他又是如何设计访谈,让受访者能够毫无保留地讲述他们的故事?我相信,这本书一定汇集了许多关于唐教授口述历史研究的精彩案例和深刻见解,或许还包含了他对口述历史的理论思考,以及如何处理和解读这些鲜活但又可能带有主观色彩的史料。这对于我们这些希望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中国近代史的读者来说,是极其宝贵的财富。

评分

读到《唐德刚与口述历史:唐德刚教授逝世周年纪念文集》的出版消息,心里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一方面是对唐德刚教授逝世一周年的缅怀,另一方面是对这本书内容的好奇与期待。我一直认为,口述历史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最直接、最真切的桥梁,它能够保存那些淹没在宏大叙事中的个体经验和细微情感,让历史不再是冰冷枯燥的年代事件罗列,而是充满了血肉与温度的生命故事。唐德刚教授无疑是口述历史研究的先行者和杰出代表。他的研究,让许多被遗忘的角落得以被照亮,让那些曾经沉默的声音有了被听见的机会。这本书的出版,我相信不仅是对唐教授学术遗产的梳理与传承,更是对口述历史研究方法在当今社会重要性的再次强调。我尤其好奇书中是否会收录唐教授生前未曾公开发表的口述史料,或是他指导学生进行口述历史研究的珍贵经验。作为一名对历史充满兴趣的读者,我渴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口述历史的魅力,以及唐教授在这一领域所做出的卓越贡献。

评分

《唐德刚与口述历史:唐德刚教授逝世周年纪念文集》这本书,仿佛是一把钥匙,能够开启我对于唐德刚教授治学之道更深层次的理解。唐教授的名字,在台湾的学术圈和史学爱好者心中,代表着一种严谨又不失生动的学术风格。他尤其擅长运用口述历史这种方法,让那些隐藏在历史深处的“小人物”的故事得以被记录和呈现。在我看来,这是一种极其富有同情心和人文关怀的历史研究方式。这本书的出版,正值他逝世一周年,可见出版方对他的怀念和对学术传承的重视。我期待着在书中,能够看到关于唐教授如何理论联系实际,如何将口述历史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具有影响力的著作的探讨。或许,书中还会收录一些他与后辈学者在口述历史领域的交流心得,这对于正在从事相关研究或者对这一领域感兴趣的年轻一代来说,无疑是莫大的启发。这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反复阅读的纪念文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