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史》是明朝的宋濂、王祎等奉命编撰的纪传体史书,共210卷,有本纪47卷,志58卷,表8卷,列传97卷。
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二年(1369年)下令修《元史》,《元史》中的纪传除顺帝朝外全抄自元朝官修的《元十三朝实录》,志抄自元朝修的《经世大典》,只有顺帝朝的本纪是编者自己收集材料撰写的,因此前后不到1年时间即完成此书。因成书过速,未经仔细校对,故书中错误非常多,后世有不少人重修元史,最着名的是民国柯劭忞所撰的《新元史》。不过,由于《元史》抄自元朝官修典籍,属于第一手原始史料,且《元十三朝实录》和《经世大典》均已亡佚,只能从《元史》中了解其内容,因此,《元史》的价值仍是其它元朝史书无法替代的。
本书特色
★台湾商务经典出版,为近百年来较考最精良、版本最珍贵、蒐罗最广泛的二十四史!
★精装十八开重新排版,更具研读及典藏价值!
作者简介
宋濂(1310年-1381年)
字景濂,号潜溪,又号玄真子,中国浙江省浦江县人。明初大臣、文学家、史学家。方孝孺之师,曾任翰林,修《元史》。后因故被明太祖谪死蜀地。
宋濂出身贫寒,但自幼好学,他一生刻苦学习。元朝末年,元顺帝曾召他为翰林院编修,他以奉养父母为由,辞不应召,修道着书。元末,朱元璋称帝,首创明朝,宋濂就任江南儒学提举,为太子讲经学。洪武二年(1369年),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洪武十年(1377年),以年老辞官还乡。后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案,朱元璋本欲杀戮,经皇后太子力劝,改为全家流放茂州(现在四川茂县),途中病死于夔州(现在重庆奉节)。
王祎(1321年-1372年)
字子充,号华川,义乌凤林乡(今尚阳乡)来山人。明初历史学家。幼敏慧,从祖父王炎泽学,师从柳贯、黄溍。元至正八年(1348年)游大都时,上八千言书,陈述时弊。至元十八年,朱元璋取婺州,受征召,为中书省掾。至元二十一年进《平江西颂》,受到朱元璋赞赏。至元二十三年召授江南儒学提举,官至漳州府通判,上《祈天永命疏》,建言「均徭薄赋」、「藏富于民」。洪武二年(1369年)为参修《元史》总裁官。后升翰林待制,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洪武五年正月,奉诏书前往云南。洪武六年,被元旧臣脱脱所杀。建文中,谥「文节」,正统六年(1441年),改谥「忠文」。洪武二十九年,祎子王绅到云南找父遗骸,未得,作《滇南恸哭记》。着有《王忠文公集》、《卮辞》、《大事记续编》。
序
《百衲本二十四史》新版刊印序
《百衲本二十四史》是近百年来校考最精良、版本最珍贵、蒐罗最广泛的二十四史,先父王云五先生于一九七六年〈重印补校百衲本二十四史序〉中已有论证。
一八九七年商务印书馆在上海创立,创馆元老张元济先生于一九○二年正式主持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将商务带入「出版好书、匡辅教育」的出版之路。一九二一年(民国十年)王云五先生经胡适先生推荐,接替主持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并于一九三○年兼任总经理,与张元济先生共同为商务印书馆的百年大业作出贡献。
张元济先生入馆后,积极蒐购民间珍贵藏书,一方面用来印制、广泛发行,另一方面也为成立「涵芬楼」藏书室(后来开放为「东方图书馆」)预做准备。当年他并积极向各公私立图书馆商借影印各种版本的二十四史,逐一比较补正缺漏,然后在一九三○年开始付印,至一九三七年全部出齐。校印工程之艰鉅与可贵,从他所撰写的《校史随笔》可以了解。
商务涵芬楼所珍藏的二十四史及各种珍贵版本,可惜在一九三二年日本发动松沪战争时,被日军炸毁,化为灰烬。《百衲本二十四史》的传印,就显得格外有意义。
王云五先生于一九六四年在台重新主持台湾商务印书馆,与当时总编辑杨树人教授,依据台北故宫博物院和中央图书馆珍藏的宋元版本,修补校正《百衲本二十四史》,并于一九七六年重版印行。
《百衲本二十四史》出印至今,已经八十年,虽经在台补正重版,旧书均已售完,而各界索购者络绎不绝,不得已先以随需印刷供应,但仍然供不应求。
为了适应读者的需要,本公司由副董事长施嘉明先生、总编辑方鹏程先生和旧书重印小组一起规划,决定放大字体,以十八开精装本重印《百衲本二十四史》,每种均加印录页次,让读者方便查考,也让我们与《百衲本二十四史》共同迈向百年大庆。值此付印前夕,特为之序。
台湾商务印书馆董事长王学哲谨序
二○一○年三月二十五日
我一直认为,学习历史,最重要的是能够理解历史事件背后的逻辑和影响。《元史(四册)》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不仅仅罗列了历史事件,更重要的是,它展现了这些事件是如何发生的,以及它们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元朝经济政策的讨论,那些关于税收、贸易、农业等方面的记载,让我能够理解当时社会经济的运作方式。同时,书中对元朝的制度建设,如驿站制度、行省制度等,都有非常详尽的介绍,这些制度的建立和演变,对于理解中国后来的政治格局产生了重要的启示。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如果当时做出不同的选择,历史将会走向何方。这套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让我能够进行这样的历史反思。它培养了我一种更宏观、更辩证的历史观,让我不再拘泥于孤立的事件,而是看到历史发展中错综复杂的联系。
评分作为一名对古代文学颇感兴趣的读者,我一直觉得历史是文学创作的源泉。这套《元史(四册)》在我眼中,更像是一部浩瀚的史诗,为我提供了无数的创作灵感。《元史》中的人物,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文人墨客,他们的故事都充满了戏剧性。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边塞诗歌和元曲发展的记录,这些部分对我理解那个时代的文学风貌非常有帮助。书中的史料翔实,细节丰富,为我勾勒出了一个栩栩如生的元朝社会图景。我有时会想象,书中的某一个场景,某一个人物,如果被改编成戏剧或者小说,会是多么精彩。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关于对外交流的记述,那些远道而来的使者,那些跨越大陆的商旅,都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元朝。这套书不仅是历史学家案头的重器,对我这样的文学创作者来说,它更是一座取之不尽的宝藏。它提醒我,每一个历史事件背后,都可能隐藏着无数动人的故事。
评分说实话,当初买这套《元史(四册)》的时候,是抱着一种“知识储备”的心态。总觉得,作为一个对中国历史稍有涉猎的人,应该对元朝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拿到手后,我才意识到,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我花了几个晚上,断断续续地翻看了其中的一些部分,尤其对其中的一些官员传记和制度介绍部分印象深刻。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他们的生平事迹,他们的政治抱负,在这本书中都有细致的记载。我尤其喜欢那些关于元朝各个民族融合的论述,它展现了一个不同于我们传统印象的元朝,一个更加多元、更加复杂的帝国。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联想到其他朝代的史书,对比之下,《元史》在叙事风格和侧重点上都有其独到之处。尽管有时会遇到一些不熟悉的词汇,需要查阅一些背景资料,但这种探索的过程本身就充满了乐趣。它提供了一个了解那个时代最直接、最权威的窗口,让我能够更客观地审视那个被很多人简单化看待的朝代。
评分这套《元史(四册)》真是太实在了!初拿到手,就被这厚实的装帧和沉甸甸的分量所震撼。打开第一卷,扑面而来的是一种古朴的纸张质感,那种泛黄的色泽,仿佛承载着千年的风霜。我最看重的是其史料的严谨性,翻阅其中篇章,能明显感受到编纂者在考证史实上的 painstaking effort(煞费苦心)。那些详细的事件描述、人物传记,甚至是官制沿革,都显得条理清晰,一丝不苟。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能够读到如此详尽且经过精心整理的史料,无疑是一种莫大的享受。书中的文字虽然古雅,但经过现代排版和注释,阅读起来并不算十分晦涩,反而能让人沉浸在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特别是关于元朝疆域的描绘,简直是地图爱好者的福音,那些具体的地理名称和疆域范围,让人对这个庞大帝国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而且,这套书的装帧也非常精美,放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我个人认为,对于想要深入了解元朝历史的读者来说,这套书绝对是绕不开的必读之作,它的价值远超其价格本身。
评分坦白说,我对《元史》最初的印象,可能还停留在教科书上的那些简略介绍。但真正拿到这套《元史(四册)》之后,我才明白,它所蕴含的知识量是何其惊人。我并不是历史专业的学生,但我一直对中华文明的演进有着浓厚的兴趣。这套书以其系统性和权威性,满足了我对元朝历史的求知欲。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民族关系和社会风俗的记载,它打破了我之前对元朝“单一民族统治”的刻板印象,展现了一个更加立体和多元的社会构成。书中的文字虽然是文言文,但经过仔细阅读,并且借助一些辅助性的注释,我还是能够理解其中的大概意思。对我而言,这不仅仅是一套书,更像是一次与历史的对话,让我能够穿越时空,去感受那个时代的脉搏。它让我对中华文明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有了更深的认识,也让我更加珍视我们所拥有的这份宝贵的历史遗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