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元朝脱脱等撰之纪传体金代史,共135卷。包括本纪19卷、志39卷、表4卷、列传71卷,记述了从女真族的兴起到金朝建立和灭亡。后附〈金国语解〉1卷。清朝施国祁有《金史详校》10卷。
《金史》纂修始于元世祖忽必烈时期。中统二年(1261年),议修辽、金二史。灭宋后又议修辽、金、宋三史。但终因体例无法确定而不能成书。元顺帝至正三年(1343年)三月,诏修辽、金、宋三史,以中书右丞相脱脱为都总裁官,翰林学士欧阳玄等六人为总裁官,主持修纂。五年十月,辽、金、宋三史告成。
《金史》也存在一些记事互相矛盾、重叠,史实错误、疏略,年次颠倒脱舛,人地名混乱和记述战事则扬胜讳败的现象。
本书特色
★台湾商务经典出版,为近百年来较考最精良、版本最珍贵、蒐罗最广泛的二十四史!
★精装十八开重新排版,更具研读及典藏价值!
作者简介
脱脱(1314年-1355年)
亦作托克托,亦作脱脱帖木儿,蔑里乞氏,字大用,蒙古族蔑儿乞人。
脱脱幼养于伯颜家,从浦江吴直方学。元朝元统二年(1334),脱脱任同知宣政院事,迁中政使、同知枢密院事、御史大夫、中书右丞相。当时伯颜为中书右丞相,权倾朝野,向为元顺帝所忌,脱脱恐受其累,与顺帝密谋逼退伯颜。至正一年(1341)脱脱为相,大改伯颜旧政,复科举取士。至正三年(1343),脱脱主编《辽史》、《宋史》、《金史》,任都总裁官。至正四年(1344),脱脱因病辞职,到至正九年(1349)复出为相,发行新钞票「至正交钞」,并派贾鲁治理黄河,成绩斐然卓着,赢得水患灾民的民心,上赐号答剌罕(意谓:自在),被赞誉为「贤相」。至正十二年(1352)九月,脱脱亲率大军镇压镇压徐州芝麻李红巾军起义,军事成就卓着,功封太师。至正十四年(1354),脱脱被派往讨伐高邮(今属江苏)张士诚起义军,正酣战即将攻陷士诚之际,为朝中弹劾,功亏一篑。事因皇太子不满「未授册宝之礼」,而支持康里人哈麻弹劾脱脱,致使脱脱于至正十五年(1355),革职流放云南,后被中书平章政事哈麻假传元顺帝诏令自尽。至正二十二年(1362),昭雪复官。脱脱的死使得他殚精竭虑修补元王朝统治的堤坝付诸东流,也成为元王朝走向崩溃灭亡的转捩点。
序
《百衲本二十四史》新版刊印序
《百衲本二十四史》是近百年来校考最精良、版本最珍贵、蒐罗最广泛的二十四史,先父王云五先生于一九七六年〈重印补校百衲本二十四史序〉中已有论证。
一八九七年商务印书馆在上海创立,创馆元老张元济先生于一九○二年正式主持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将商务带入「出版好书、匡辅教育」的出版之路。一九二一年(民国十年)王云五先生经胡适先生推荐,接替主持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并于一九三○年兼任总经理,与张元济先生共同为商务印书馆的百年大业作出贡献。
张元济先生入馆后,积极蒐购民间珍贵藏书,一方面用来印制、广泛发行,另一方面也为成立「涵芬楼」藏书室(后来开放为「东方图书馆」)预做准备。当年他并积极向各公私立图书馆商借影印各种版本的二十四史,逐一比较补正缺漏,然后在一九三○年开始付印,至一九三七年全部出齐。校印工程之艰鉅与可贵,从他所撰写的《校史随笔》可以了解。
商务涵芬楼所珍藏的二十四史及各种珍贵版本,可惜在一九三二年日本发动松沪战争时,被日军炸毁,化为灰烬。《百衲本二十四史》的传印,就显得格外有意义。
王云五先生于一九六四年在台重新主持台湾商务印书馆,与当时总编辑杨树人教授,依据台北故宫博物院和中央图书馆珍藏的宋元版本,修补校正《百衲本二十四史》,并于一九七六年重版印行。
《百衲本二十四史》出印至今,已经八十年,虽经在台补正重版,旧书均已售完,而各界索购者络绎不绝,不得已先以随需印刷供应,但仍然供不应求。
为了适应读者的需要,本公司由副董事长施嘉明先生、总编辑方鹏程先生和旧书重印小组一起规划,决定放大字体,以十八开精装本重印《百衲本二十四史》,每种均加印录页次,让读者方便查考,也让我们与《百衲本二十四史》共同迈向百年大庆。值此付印前夕,特为之序。
台湾商务印书馆董事长王学哲谨序
二○一○年三月二十五日
史料的宝库,史学研究的基石 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史有着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一直认为,《金史》是研究中国历史,尤其是宋金元时期历史不可或缺的文献。这套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其叙事性和可读性,更在于其作为史料的权威性和丰富性。它汇集了大量原始史料,经过史学家的考订和整理,为我们提供了关于金朝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的翔实记录。书中的每一个细节,无论是宫廷斗争的蛛丝马迹,还是民间生活的点滴琐事,都可能成为史学研究的突破口。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历史事件的严谨考证,以及对史料运用的审慎态度。这使得《金史》不仅仅是一部叙事史,更是一部具有高度学术价值的研究著作。对于任何想要深入了解金朝历史、宋朝历史,甚至是元朝建立前夕历史的读者来说,这套书都是一份珍贵的馈赠。它可以帮助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还原历史的真相。我在阅读过程中,常常会对比其他史书的记载,从中发现《金史》独特的视角和补充的细节,这让我更加体会到它在史学界的重要地位。它就像一座巨大的宝库,等待着有心人去发掘其中的宝藏。
评分文字的魅力,历史的温度 尽管《金史》是一部史学巨著,但其文字的魅力却丝毫不亚于文学作品。当然,它所追求的并非是华丽的辞藻和煽情的渲染,而是一种简洁、凝练、充满力量的叙事风格。字里行间,仿佛能感受到作者对于历史的敬畏之心,以及对历史真相的执着追求。那些对历史事件的细致描绘,对人物性格的精准刻画,都展现了作者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我尤其喜欢书中那些对战争场面的描写,虽然没有过多的感官刺激,但通过对战术、兵器、地形的详细描述,就能让人身临其境,感受到那种紧张、激烈、残酷的氛围。同样,对宫廷政治斗争的描写,也充满了张力,将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命运的跌宕起伏展现得淋漓尽致。除了宏大叙事,书中对社会生活、风土人情的描绘,也为我们展现了一个鲜活的金朝。那些关于服饰、饮食、节日、习俗的记载,都为我们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面貌提供了宝贵的素材。这套书让我体会到,即使是严谨的史学著作,也可以拥有温度,可以打动人心。它让我看到了历史的严肃性,也看到了历史的鲜活性,更看到了文字的强大力量,它能够跨越时空,将过去的声音传递到我们耳边。
评分一本史学巨著,穿越时空的凝视 捧着这套厚重的《金史》,仿佛就开启了一段穿越时空的旅程。合上书页,脑海中依旧回荡着那些金戈铁马的壮阔画面,眼前浮现出北宋末年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以及随后崛起的金朝,如何在中国北方建立起一个庞大的帝国。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是它那种近乎白描般的叙事风格,没有过多的渲染,没有主观的情感注入,只是冷静地将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一一呈现。从女真族的崛起,到其与宋朝、辽朝的复杂关系,再到其内部的制度建设、文化发展,直至最终的灭亡,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块精心打磨的宝石,闪烁着历史的光芒。读《金史》,尤其能体会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命运的无常。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帝王将相,他们的雄心壮志,他们的权谋斗争,他们的功过是非,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然而,再强大的帝国,也有其衰落和消亡的一天。这种历史的沧桑感,在书中被体现得淋漓尽致。虽然是史书,但它的文字却并不枯燥,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史家严谨治学的态度,以及对历史细节的精雕细琢,都让我深受启发。我常常会在阅读的过程中停下来,思考那些历史人物的行为逻辑,思考那些历史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和偶然性。这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像是一次与历史的深度对话,一次对人性和文明兴衰的深刻体悟。
评分历史的镜鉴,智慧的启示 读《金史》,总能引发我无限的思考。它不仅仅是一部帝王将相的传记,更是一部关于权力、政治、战争、以及人性复杂性的深刻剖析。金朝的兴起与衰亡,其中蕴含着许多值得我们汲取的历史教训。例如,书中对金朝后期政治腐败、统治集团内斗的描写,就清晰地揭示了一个王朝走向没落的内在原因。那种骄奢淫逸、丧失警惕的生活,最终导致了其军事力量的衰退和统治基础的动摇。这不仅是金朝的悲剧,也是许多王朝兴衰循环的缩影。反观其与宋朝的关系,从最初的对峙、战争,到后来的和议、并存,再到最终的灭亡,整个过程充满了政治智慧的较量和军事策略的博弈。那些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们的决策和行动,直接影响了历史的走向。阅读《金史》,就像在与古人对话,学习他们的经验教训,体悟历史发展的规律。我常常会从中联想到当今社会的一些现象,思考权力是如何被滥用,是如何被制约的,以及如何才能建立一个更加稳定和繁荣的社会。这套书所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深刻的智慧启示,让我们能够以更长远的眼光看待问题,以更审慎的态度面对挑战。
评分重温那段破碎的山河,感悟民族融合的痕迹 这套《金史》带来的,不仅仅是对一个王朝兴衰的了解,更是一种对中国历史复杂性的深刻认识。我们常常习惯于将历史简单化,但《金史》却以其宏大的视角和详实的记载,展现了那个时期多元文化的碰撞与融合。金朝,一个由女真族建立的政权,它并非简单地取代了中原王朝,而是在很大程度上继承和发展了汉文化,并与契丹、蒙古等其他民族的文化相互影响。书中对金朝政治制度的论述,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它既有北方游牧民族的特色,又吸收了大量中原王朝的管理经验。这种制度的创新与变迁,直接影响了当时社会的面貌。更重要的是,它让我看到了民族融合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不同民族在共同的疆域内生活、交流、冲突,最终形成了更具包容性和多样性的中华文明。在阅读过程中,我不仅看到了战争的残酷,更看到了文化的交流,看到了不同民族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可能性。金朝的灭亡,也并非是简单的一个朝代的覆灭,而是更宏大历史格局演变中的一个节点。它提醒我们,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任何固步自封、拒绝融合的尝试,最终都难以抵挡时代的潮流。《金史》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历史上那些被忽视的细节,让我们对“中国”这个概念的形成有了更立体的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