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四史」。书中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司马彪续作),记载了从王莽起至汉献帝的195年历史。纪和列传的作者是南朝刘宋时的范晔。北宋真宗时,有人把晋朝司马彪的《续汉书》八志30卷与之合刊,成为今天的《后汉书》。此书简明周详,叙事生动,故取代以前各家的后汉史。
《后汉书》的评註,最早有刘昭注范晔《后汉书》一百二十五卷,后有唐章怀太子李贤注。李贤所注代表了清代以前对《后汉书》评註的最高成就。清代有惠栋作《后汉书补註》,王先谦继惠栋后又撰《后汉书集解》一百二十卷,对历代注释《后汉书》的成就作了一次全面性的整理,是为集大成之作。
本书特色
★台湾商务经典出版,为近百年来较考最精良、版本最珍贵、蒐罗最广泛的二十四史!
★精装十八开重新排版,更具研读及典藏价值!
作者简介
范晔(398年-445年)
字蔚宗,南朝宋政治家、历史学家,生于山阴(现浙江省绍兴)。
范晔出生于士族家庭,他母亲是个小妾,因此身分地位不高。420年,刘裕代晋称帝,国号为宋。同年,范晔为刘裕子刘义恭冠军参军。此后十余年中,先后担任过尚书外兵郎、荆州别驾从事史、秘书监、新蔡太守,司徒从事中郎、尚书吏部郎等职。由于性格骄慢,经常被贬官。
宋文帝元嘉九年(432年),范晔因「左迁宣城太守,不得志,乃删众家《后汉书》为一家之作」,从而写下了这部史学名着。元嘉二十二年(445年)范晔被杀,当时《后汉书》志稿乃范晔请谢俨代作,稿虽完成,但谢俨恐范晔之祸及于己身,匆忙将志稿毁掉,宋文帝追之不及。
李贤(654年-684年)
字明允,中国唐高宗李治第六子,也是武则天第二子。
上元二年(675年),高宗命他监国。李贤召集一批学者,包括张大安、刘讷言、格希元等人,一同注范晔的《后汉书》,书成之后呈奏给高宗,得到许多赏赐。此外,李贤尚有着作《列藩正论》、《春宫要录》、《修身要览》。在其兄李弘死后,一度被封为太子,之后被废为庶人。武则天得到政权以后,为避免李贤有什么轻举妄动,派丘神勣去巴州监视他。但丘神勣却做主将他囚于别处,逼他自杀,李贤遂死。
《后汉书》带给我的,是一种对历史进程中“人”的深刻认知。我一直觉得,历史的演变,最终还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来推动的。而《后汉书》在这方面做得尤为出色,它不仅仅记录了帝王将相的功过是非,更将笔墨伸向了那些在历史洪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普通人,甚至是那些在史书中笔墨不多的边缘人物。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时代、不同阶层的人们,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挣扎、奋斗、生存。书中对于一些名臣良将的评价,更是深入其内心世界,分析其决策的依据和思想的渊源。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一些文臣武将的传记,他们的忠诚、智慧、勇略,乃至他们的局限和失误,都刻画得淋漓尽致,让我对这些历史人物产生了更为立体和鲜活的认识。这种以人为本的叙事角度,使得《后汉书》不仅仅是一部冰冷的历史记录,更是一部充满人情味和生命力的史诗。
评分分隔。 初读《后汉书》,最先吸引我的便是那股扑面而来的史料洪流。不同于一般的通史叙述,《后汉书》的行文更加侧重于事件的细节和人物的刻画,仿佛将读者置身于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我尤其喜欢其中对于宦官、外戚干政等政治斗争的描写,字里行间充满了权谋的较量和人性的挣扎。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挖掘出新的信息,重新审视历史人物的动机和决策。比如,书中对东汉末年党锢之祸的细致描绘,不仅展现了政治迫害的残酷,也让我们得以窥见文人集团的抗争与无奈。作者的笔触并非一味地褒贬,而是力求客观地呈现史实,即便是一些声名狼藉的人物,也能在书中找到他们行为的缘由,这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思考的空间。而且,三册连贯的阅读体验,让整个东汉历史的脉络得以完整呈现,从光武中兴的筚路蓝缕,到黄巾起义的动荡不安,再到三国鼎立的序曲,都仿佛在眼前徐徐展开。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对于想要深入了解一个时代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其宝贵的。
评分这是一部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读的巨著。初次接触《后汉书》,我曾被其厚重和古朴的语言风格所震慑,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被其中蕴含的智慧和洞察力所吸引。书中对于政治斗争的分析,不仅仅是记录了事件的发生,更是深入剖析了权力运作的逻辑和人性的弱点。比如,对于每一次皇权更迭或政治动荡,书中都会详细梳理其前因后果,以及参与其中的各方势力的博弈,这对于理解中国古代政治的复杂性有着极大的帮助。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叙述过程中,对于事件的逻辑性和人物动机的挖掘,这使得《后汉书》不仅仅是一部史书,更是一部关于权谋、智慧和人性的百科全书。每一次阅读,都能从那些历史的尘埃中,提炼出对当下依然有启示的道理。而且,三册的篇幅,也保证了叙述的完整性,让我能够在一个相对全面的框架下,去理解东汉的兴衰。
评分《后汉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对历史细节的惊叹与敬畏。我一直以为,历史书无非是记载年代、事件、人物,然而《后汉书》却让我看到了历史的“肌理”。它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对人物性格、社会风貌、乃至思想观念的细致还原。读到书中描述士人阶层的清谈风尚,以及他们对礼仪、名节的看重,就仿佛能感受到那个时代文人的风骨。而书中对社会底层生活的描写,虽然篇幅不及宫廷权谋,却同样生动鲜活,让人体会到普通百姓的辛劳与不易。我常常会在阅读时,对照着地图,想象书中描绘的地理位置,感受当时的交通、经济和军事状况,这使得阅读不再是枯燥的文字游戏,而是变成了一场时空的穿越。尤其是一些地方志的记录,更是如同身临其境,让我对东汉时期各地独特的风俗人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种由点及面的叙述方式,让《后汉书》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中,充满了人文的温度和细节的魅力。
评分收到!我将以读者的视角,为您创作五段风格迥异、内容详尽的《后汉书》(上、中、下三册不分售)图书评价,每段约300字,并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