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真被妳打败!」
唐高宗:「孩子!你比我还行!」
因为唐玄宗和杨贵妃,改写了唐朝的命运
历史把他们给大大记下一笔!
他通历象、精技艺、惜才用贤
他雄才大略,他开创大唐盛世
从开元之治到安史之乱 ……
由兴盛而衰败 ……
风流多情的 唐玄宗 何以爱美人、乱江山?
让男人又爱又恨、女人又嫉又羡
集万千宠爱的 杨贵妃 为何落得 此生有尽,长恨绵绵?
唐史上一代明皇唐玄宗,一生功与过、是与非的真相
重现中国历史上最多采多姿的帝国盛世!
是玄宗造就了开元盛世?还是开元盛世成就了玄宗?
唐玄宗是中国古代最辉煌时期的皇帝,他在位的开元天宝时期几乎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政治清明、经济发达、国库充盈、疆土宏大、百姓安居、歌舞昇平。
他是盛唐天子,在风云诡谲的宫廷斗争中杀出一条血路,缔造了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开元盛世。
他是风流皇帝,曲折缠绵的爱情美丽得让人忽视了所有伦理的束缚,一首〈长恨歌〉成为多少恋人吟唱不绝的悠悠恋曲。
但到了后期,他?爱杨贵妃、重用奸臣、政治腐败,终于爆发了安史之乱,唐代从此由盛转衰。
唐玄宗为唐朝的繁荣起过大作用,但晚年也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他的功过应该怎样评说,他的一生行事又给我们一些什么样的启示,看完《唐恨》答案自然浮现。
作者简介
阎守诚
1942年6月出生于广西桂林,祖籍山西五台。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史和隋唐五代史。着有《中国人口史》、《危机与应对︰自然灾害与唐代社会》(主编)等。
吴宗国
1934年出生于南京,祖籍江苏如皋。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隋唐史和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着有《唐代科举制度研究》、《隋唐五代简史》、《盛唐政治制度研究》(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主编)等。
卷首语
开元天宝时期历来被称为中国古代的黄金盛世,而安史之乱又赋予它一个非同寻常的结尾,成为唐代由盛转衰的转捩点。对于始终处于这个时代风口浪尖上弄潮的唐玄宗李隆基,历来虽然褒贬不一,但对他在造成安史之乱上所负的历史责任,史家却没有多大分歧。《旧唐书.玄宗纪》史臣曰归之于「用人之失」,范祖禹在《唐鑑》中则归之于「置相非其人」。而欧阳修在《新唐书.玄宗纪》赞中则认定是「败以女子」,似乎是重谈了「女祸」的老调。看其下文:
方其励精政事,开元之际,几致太平,何其盛也!及侈心一动,穷天下之欲不足为其乐,而溺其所甚爱,忘其所可戒,至于窜身失国而不悔。考其始终之异,其性习之相远也至于如此。可不慎哉!可不慎哉!
欧阳修并没有把责任完全推到杨玉环身上,而是归之于皇帝的「侈心」,实际上是企图从皇帝本人身上探寻一代盛衰治乱的终极原因,得出必要的历史教训,以贻示后人,其用心亦可谓良苦。
唐玄宗多姿多彩、起伏跌宕的一生,不仅是历代史家思考的问题,也是当时公众议论的热点。唐人元稹在〈行宫〉一诗中写道:「寥落故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由于唐代文化开放,环境宽松,诚如宋人洪迈在《容斋随笔》卷二中所说:「唐人歌诗其于先世及当时事直词咏寄,略无避隐,至宫禁嬖昵,非外间所应知者,皆反覆极言,而上之人也不以为罪。」这就使诗人文士写玄宗的野史传说、趣闻逸事几成风气。在众多的相关作品中,最为着名的当数白居易的〈长恨歌〉。〈长恨歌〉开篇「汉皇重色思倾国」就点出了谴责的主题,但在客观上,诗人把唐玄宗与杨玉环的爱情写得缠绵悱恻,感人至深,从而使唐玄宗在人们心目中成为对爱情忠贞不渝的象征,淡化了对他的谴责。唐玄宗杰出的艺术才能和对发展唐代乐舞的巨大贡献,使戏曲艺人把他推为梨园祖师,不仅给他戴上了艺术家的桂冠,而且尊奉他为戏曲艺术之神,加以顶礼膜拜。从这些情况看,在民间,对唐玄宗更多的是宽容,他的形象更多的是一位风流皇帝,而不是一个圣明或昏聩的皇帝。
然而,唐玄宗毕竟是一位影响中国历史发展长达半个世纪的皇帝;尽管这半个世纪是以战乱的噪声戛然而止,但它的主旋律是生动欢乐、富丽辉煌的,是一段充满魅力的华彩乐章,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唐玄宗的功罪是非到底应该怎样评说,他的一生行事又给我们一些什么样的启示,与他相关的许多历史人物应该怎样评价,人们已经不能满足于历代史家的评说、文士的咏寄和民间的传说,需要做出新的探索。我们这本小书,就是诸多探索中的一种。
这本小书,成稿于二十年前。当时,我们都对唐玄宗及其时代感兴趣,常在一起「闲坐说玄宗」。后来,在《隋唐历史文化丛书》主编张玉良、胡戟二位先生的鼓励和督促下写成此书,并于一九八九年由三秦出版社出版。书中一—十三、十五、十七诸节由阎守诚执笔,十四、十六、十八—二十四诸节由吴宗国执笔,阎守诚对全书进行了加工整理。
使我们感到欣慰的是,二十年来,读者没有忘记我们的这本小书,韩国的学者还把它译成韩文,作为学生的辅助教材。现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和刘方女士又给了这本书再版的机会,在此,我们深表谢忱。
虽然这些年来,关于唐玄宗及其时代的研究有了不少的进展,但我们在这本小书中所持有的对相关人物和事件的基本看法,并没有变化,因此,我们没有进行大的改动,只在个别地方做了一些文字上的修改。回忆我们写作的初衷,是想在《隋唐历史文化丛书》要求的有限篇幅(一般十五万字,最长不超过二十万字)内,勾勒唐玄宗一生的大致轮廓,并陈述我们对一些相关问题的看法,应该说,没有涉及的问题还不少。我们所写内容力求做到务实求真、深入浅出,既有学术性,也有可读性;既能面对专家学者,也能面对一般史学爱好者。本书是否有悖我们的初衷,欢迎大家提出宝贵的意见,但也希望对它不要求全责备。
说实话,对唐玄宗的印象一直停留在教科书和一些历史故事里,他似乎就是那个因为杨贵妃而导致安史之乱的“昏君”。但“唐恨:唐玄宗的真相”这个书名,却让我觉得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这个“恨”字,是历史留下的遗憾,还是后人对某些抉择的无奈?我希望这本书能带我走进一个不一样的唐玄宗,不再是那个脸谱化的形象,而是去探究他辉煌时的雄才大略,他晚年时的矛盾与挣扎。作者会如何解读那些历史事件?是会强调制度的弊端,还是会聚焦于个人性格的缺陷?又或者是权臣的干扰?我特别期待书中能有对宫廷政治、文官武将的深入分析,以及当时社会风貌的生动描绘,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一个帝王是如何一步步走向人生巅峰,又如何在那高处跌落。这本书的题目预示着它会是一次深入人心的探索,我准备好迎接它带来的思考与震撼了。
评分终于拿到这本《唐恨:唐玄宗的真相》了!一直以来,唐玄宗李隆基在我心中的形象都是复杂的,他既是开元盛世的缔造者,又是安史之乱的罪魁祸首,历史对他褒贬不一,充满了争议。这本书的书名就极具吸引力,“唐恨”,这一个字就道尽了多少后人对这位帝王的爱恨交织、唏嘘不已。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看看作者将如何拨开历史的迷雾,揭示这位大唐皇帝不为人知的另一面。是仅仅聚焦于他晚年的昏聩,还是会深入剖析他走向衰落的根源?是会侧重于马嵬坡的红颜祸水,还是会发掘他内心深处不为人知的挣扎与无奈?我尤其好奇,作者将如何处理史料中那些相互矛盾的记载,如何提炼出“真相”来。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耳目一新的视角,让我对这位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帝王有更深刻、更立体的认识,不再是那个标签化的“昏君”或“明君”,而是还原一个有血有肉、有功有过、更具人性的李隆基。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像一道闪电划破了我对唐玄宗固有的认知。我一直觉得,他对大唐的贡献和对大唐的破坏,就像一对矛盾的齿轮,咬合在一起,最终将盛世推向了深渊。书名中的“唐恨”二字,简直太有力量了,它一下子就抓住了历史的痛点,让我充满了好奇。我想知道,作者将如何去“恨”?是基于史料的考据,去揭示那些被掩盖的阴谋和真相?还是从人性的角度,去剖析唐玄宗内心的挣扎与选择?我更期待的是,这本书能够展现他从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晚年的迷失,这个过程中的关键转折点是什么?是权力斗争,是后宫干政,还是他自身性格的弱点?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学术的探讨,更能有文学的笔触,让我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波澜壮阔,以及一个帝王在历史长河中的孤独与无奈。
评分一直以来,唐玄宗李隆基在我脑海里是一个极其矛盾的形象,他缔造了辉煌的开元盛世,却又将大唐推向了安史之乱的深渊。这本书的题目《唐恨:唐玄宗的真相》立刻引起了我的强烈兴趣,它仿佛在承诺着一次对这位争议帝王的深度挖掘。我好奇的,不仅仅是他晚年的昏聩,更是他走向衰落的整个过程,那些被历史选择性遗忘的细节,那些影响着他决策的关键人物和事件。这本书的书名,带着一种悲情的色彩,似乎暗示着历史的遗憾和后人的惋惜。我期待它能带领我穿越时空,去亲眼见证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去理解唐玄宗在权力、欲望、责任和情感之间是如何挣扎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全新的解读,打破我对这位帝王的刻板印象,让我看到一个更真实、更复杂、更具人性化的李隆基,理解他身上的“唐恨”究竟源于何处。
评分我一直对唐朝的历史情有独钟,特别是唐玄宗李隆基时期,那是一个由盛转衰的复杂时代,充满了传奇色彩。这本书的题目《唐恨:唐玄宗的真相》瞬间抓住了我的眼球,我当下就产生了强烈的阅读冲动。这个“恨”字,仿佛凝聚了无数的感慨与疑问,它指向了那个曾经辉煌的大唐,以及那位曾经被誉为“开元盛世”的缔造者。我很好奇,作者究竟想通过这本书揭示唐玄宗怎样的“真相”?是那些被掩盖的权力斗争?是那些影响历史进程的个人决策?抑或是他对某些事件的真实想法?我期待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复述历史事件,而是能够有深刻的洞察力,分析人物的心理,剖析社会背景,将历史的脉络梳理得清晰明了。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看到一个更全面的唐玄宗,一个不是非黑即白的个体,而是活在那个时代洪流中的复杂人物,理解他为何会做出那些决定,又为何会经历那样的人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