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名《齐书》,鑑于与李百药《齐书》同名,宋时改称为《南齐书》。全书原为60卷,《自序》一卷早已亡佚,今存59卷,本纪8卷,志11卷,列传40卷。记载自齐高帝建元元年(479年)至齐和帝中兴2年(502年)的南齐历史。
梁武帝天监年间吴均曾请求撰写《齐史》,未获准许,后萧子显自告奋勇承担了这个任务。经过几年的努力,书成上奏,梁武帝下诏付秘阁收藏。
《南齐书》在体例上「本(檩)超、(江)淹之旧而小□之」;萧子显当时参考了前史家檀超和江淹奉诏修未成的齐史体例。还参考了熊襄的《齐典》、沈约的《齐纪》、吴均的《齐春秋》和江淹着的《齐史》十志等等。《南齐书》部帙不大,年代又短,居然也撰写八篇志,这无疑是江淹的首创之功。《南齐书》同《宋书》,宣扬神秘的思想、佛法的深远,过分讲究华丽的辞藻,这是《南齐书》的缺点,也是那个时代的文风使然。
本书特色
★台湾商务经典出版,为近百年来较考最精良、版本最珍贵、蒐罗最广泛的二十四史!
★精装十八开重新排版,更具研读及典藏价值!
作者简介
萧子显(487年-537年)
字景阳,梁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南朝史学家及文学家。
齐高帝萧道成孙,豫章王萧嶷子。历任太子中舍人、国子祭酒、侍中、吏部尚书等职。后迁吴兴太守。博学能文,好饮酒、爱山水,不畏鬼神,恃才做物。见九流宾客,不与交言,只是举起手中扇子,一挥而己,谥曰「骄」。
撰有《后汉书》、《晋史草》、《齐书》、《普通北伐记》、《贵俭传》、《南齐书》、《南齐州郡志》等历史着作。但除《南齐书》外,均佚。
《百衲本二十四史》新版刊印序
《百衲本二十四史》是近百年来校考最精良、版本最珍贵、蒐罗最广泛的二十四史,先父王云五先生于一九七六年〈重印补校百衲本二十四史序〉中已有论证。
一八九七年商务印书馆在上海创立,创馆元老张元济先生于一九○二年正式主持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将商务带入「出版好书、匡辅教育」的出版之路。一九二一年(民国十年)王云五先生经胡适先生推荐,接替主持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并于一九三○年兼任总经理,与张元济先生共同为商务印书馆的百年大业作出贡献。
张元济先生入馆后,积极蒐购民间珍贵藏书,一方面用来印制、广泛发行,另一方面也为成立「涵芬楼」藏书室(后来开放为「东方图书馆」)预做准备。当年他并积极向各公私立图书馆商借影印各种版本的二十四史,逐一比较补正缺漏,然后在一九三○年开始付印,至一九三七年全部出齐。校印工程之艰鉅与可贵,从他所撰写的《校史随笔》可以了解。
商务涵芬楼所珍藏的二十四史及各种珍贵版本,可惜在一九三二年日本发动松沪战争时,被日军炸毁,化为灰烬。《百衲本二十四史》的传印,就显得格外有意义。
王云五先生于一九六四年在台重新主持台湾商务印书馆,与当时总编辑杨树人教授,依据台北故宫博物院和中央图书馆珍藏的宋元版本,修补校正《百衲本二十四史》,并于一九七六年重版印行。
《百衲本二十四史》出印至今,已经八十年,虽经在台补正重版,旧书均已售完,而各界索购者络绎不绝,不得已先以随需印刷供应,但仍然供不应求。
为了适应读者的需要,本公司由副董事长施嘉明先生、总编辑方鹏程先生和旧书重印小组一起规划,决定放大字体,以十八开精装本重印《百衲本二十四史》,每种均加印录页次,让读者方便查考,也让我们与《百衲本二十四史》共同迈向百年大庆。值此付印前夕,特为之序。
台湾商务印书馆董事长王学哲谨序
二○一○年三月二十五日
不得不说,初次接触《南齐书 1》,给我的整体印象可以用“沉静而厚重”来形容。它没有那种哗众取宠的开篇,也没有急于抛出什么戏剧性的冲突,而是缓缓地展开。我注意到作者在遣词造句上颇为考究,字里行间透露着一种对历史的敬畏和对文字的严谨。读起来,你不会感到丝毫的浮躁,反而会不自觉地放慢阅读的速度,去品味每一个字句所蕴含的深意。我尤其喜欢它那种“润物细无声”的叙事方式,很多重要的人物和事件,并非通过大张旗鼓的描写,而是巧妙地融入在那些看似平淡的叙述中。这让我感觉,作者是在用一种非常内敛的方式,引导我一步步走近那个时代,去发现那些被时间尘封的珍宝。我甚至能感受到,作者在下笔之前,一定做了大量的功课,否则很难写出这样真实可信、细节丰富的篇章。这本书更像是一坛陈年的老酒,初尝可能有些平淡,但细品之后,便能感受到它醇厚的底蕴和回甘。
评分我得说,《南齐书 1》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更多的是一种“静候佳音”的感觉。它不像那种能让你一眼就爱上的类型,更像是一个需要你耐心去发掘的朋友。它的语言风格比较独特,不像我们现在读的书那么直白,带着点古韵,但又不至于晦涩难懂,恰到好处地保持了一种距离感,既让你觉得亲切,又让你觉得有种探索的乐趣。我喜欢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读它,四周一片寂静,只有我与书中的文字对话。它不会强行将你拉进故事的漩涡,而是邀请你慢慢地靠近,去感受那个时代的氛围。我能感觉到,作者在每一个段落的处理上都花了不少心思,避免了程式化的表达,让每一页都充满了新鲜感。这种循序渐进的铺垫,反而让我更加期待接下来的发展。它就像一位画家,在画布上缓缓勾勒出最初的轮廓,虽然离完成还有很长的路,但已经足够让我对这幅画的最终模样充满了好奇和憧憬。
评分拿到《南齐书 1》,与其说我在读一本史书,不如说我是在体验一段沉浸式的时光旅行。这本书的开篇,就给我一种非常“厚实”的感觉,不是那种轻飘飘的文字堆砌,而是带着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分量。它没有刻意去制造悬念,也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朴实和真实,反而更能打动我。我喜欢作者在描述一些场景时,所展现出的那种细致入微的观察力,仿佛我能够透过文字,看到当时的街景,听到当时的喧嚣,甚至闻到当时的某种气味。这种细节的呈现,让我觉得那个时代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传说,而是触手可及的现实。它就像一张古老的地图,虽然上面的一些标记可能已经模糊不清,但依然能够指引我去探索未知的领域。我非常欣赏这种不动声色的叙事,它不咄咄逼人,却足以将你牢牢吸引,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成为这段历史的参与者。
评分第一次捧起这本《南齐书 1》,说实话,一开始是被它那个古色古香的书名吸引住了。我总觉得,老书名里藏着不少故事,尤其“南齐”这个朝代,虽然在咱们熟知的历史长河里不算最耀眼,但总觉得它像是夹缝中的一抹亮色,有着自己的独特韵味。拿到手里,触感和纸张的质感都挺舒服,不是那种廉价的印刷,能感受到装帧上的用心。我通常喜欢在闲暇的午后,泡上一杯热茶,找个舒适的角落,慢慢品读。而这本书,就提供了这样一个绝佳的契机。它不像那些速成的爽文,上来就让你目不暇接,而是需要你沉下心来,一点点去感受。我尤其喜欢它在细节上的描绘,那些仿佛穿越千年而来的文字,总能在不经意间触动你内心的某个角落,让你对那个时代的人物和生活产生一种模糊却又真切的想象。它就像一位低语的老者,娓娓道来一段被遗忘的往事,虽然故事的主线还未完全展开,但已经足够让我对接下来的旅程充满了期待。我甚至开始好奇,那些历史洪流中的个体,他们是如何在那个时代挣扎、生活、欢笑与泪水,而这本书,似乎就是开启这一切的钥匙。
评分这《南齐书 1》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面精心打磨过的镜子,映照出那个遥远时代一角斑驳的真实。我并非历史科班出身,对那段历史的了解也仅限于一些零散的片段,所以当翻开这本书时,我并没有抱着“学习”的心态,而是以一个好奇的旁观者视角,去观察、去感受。作者的文字功底相当不错,没有那种生硬的史书体,读起来流畅自然,甚至时不时能捕捉到一些极具画面感的描述。我最欣赏的是它对一些背景细节的铺陈,比如当时社会风貌、人们的穿着打扮、日常饮食,甚至是某种礼仪的细微之处,都写得有模有样,让人觉得这些不再是冰冷的史料,而是鲜活的、有温度的生活片段。它并没有直接抛出惊天动地的事件,而是从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入手,一点点勾勒出那个时代的轮廓。这种叙事方式,反而更能让我产生代入感,仿佛我不再是坐在书桌前的读者,而是身处那个时代的某个角落,静静地看着这一切发生。我开始期待,随着故事的深入,这些细节最终会汇聚成怎样一幅壮阔的画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