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10年前,笔者在《1998—1999中国家庭投资》一书中的瓷器章节中分析:「青花是中国最具有民族特色的古瓷,对于图案清晰、线条流畅、意境高古、艺术精湛的青花可大量收藏,特别是带人物图画、有情节、绘画好的青花要果断收进。」并预测:「随着现代人回归简朴和回归单纯的审美潮流涌动,青花潜力无限。」
不到10年,正如笔者「青花潜力无限」的预测,一只青花瓷器鬼谷子下山图罐以2.3亿元在伦敦拍卖成交,创造了中国瓷器最高价。
一切都如笔者所分析,该青花瓷器创造了中国瓷器最高纪录,是因为「所绘图案精美,人物刻画细腻传神」(有关专家评价),正如笔者强调的「对于图案清晰、线条流畅、意境高古、艺术精湛的青花可大量收藏」。
专家在分析该青花瓷器为何能拍出天价时评论:「贵在有人物、有故事……」这正应了笔者10年前对瓷器收藏者的忠告:「特别是人物图画、有情节、绘画好的青花要果断收进。」
在《1998—1999中国家庭投资》一书中,我推荐了4种具有收藏投资增值潜力的品种,一是官窑瓷器,二是青花瓷器,三是明清瓷器,四是四大名窑瓷器。从近年中外拍卖市场看来,中国瓷器成交价前十名的正是这四类瓷器。笔者欣慰地看到,很多看了本人着作而走向瓷器收藏道路的读者,都避免了走弯路。在「大量收藏」和「果断收进」间,青花瓷器这些年在不知不觉中以平均每年100%以上的增幅在增值。
上述的预测和预言,在当时很多人看来是不可想像的,也是不可相信的。然而却都提前成了事实。
在本书中,又有一系列的超前预测和预言,我想现在的很多人看了仍然会瞠目结舌,仍然会感觉不可思议,好在时间是最公平的裁判,历史的演变是不以任何个人意志为转移的。
如本书中的预言有:「中国瓷器在如今成交纪录的基础上再涨10倍并不遥远」,「在我看来,2.3亿元并非中国瓷器的最终价,3.9亿元也不是艺术收藏品的最终价,当中国瓷器一件拍出23亿元或39亿元成交价的时候,那时或许有人会认为23亿元一点都不高了!」「瓷器价格仍然会不断上扬」……
但是,这种上扬并非是中国所有瓷器收藏者的喜宴,也许会是他们中很多人的悲歌。因为,现在人人都知道古瓷器值钱,很多人看到早期介入这个市场的先行者成了千万富翁,于是纷纷涌入这个市场,以为真的只要「家有钧瓷一片,胜过黄金万两」。其实这是对古瓷器收藏的误解。
他们不知道,早期介入这个市场的人可以收藏创富,是因为他们介入得早,当时市场还没有启动,参与的人少,价格低,市场上都是真货。而后来者很多人是血本无归的。
他们亏在哪里?亏在他们没有古瓷器的知识,因此买的大多是赝品,亏在他们急功近利。
可见,瓷器收藏投资是一个风险巨大,主要风险就是假瓷器。
尽管笔者对瓷器收藏前景充满乐观,那是对大势的研判,但这本书已经不可能像前几本书那样意气风发地号召读者「大量收藏」和「果断收进」了,时过境迁,世事如风,几年时间,沙泥俱下,鱼目混珠,面对赝品氾滥的伪瓷时代,笔者对初入门的瓷器收藏者充满了深深的忧虑和怜悯。
所以,这本书在预测未来的同时,也对瓷器收藏初入门的读者发出忠告和警示——
第一个忠告是:不果断,不大量,慎收藏。
第二个忠告是:多看少动,多看少动,还是多看少动。
第三个忠告是:如果忍不住要动,控制在200元以内。
第四个忠告是:认真收藏三年瓷片后再谈瓷器收藏。
当然,瓷器收藏市场确实又是一个充满了机会,也充满了魅力和诱惑的市场。收藏机会在哪里?不在于资本,而在知识和学问,在于读书和过眼、过手。这里,真正体现了知识就是金钱的价值。
我一直认为,收藏不仅仅是拥有物品,更是与历史进行对话。《瓷器鉴赏与收藏》这本书,恰恰赋予了这种对话更多的可能性。它不是一本简单的器物图录,而是像一位博学的老者,娓娓道来瓷器背后的故事。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玩瓷”的理念。它没有强调功利的买卖和投资,而是着重于从器物的形制、工艺、情感连接等多个维度去感受瓷器的美。读到关于某件明代官窑瓷器,因为其独特的手工痕迹而被打上“人情味”的烙印时,我深有同感。在如今这个充斥着流水线复制品的时代,一件经过匠人双手打磨、倾注了心血的瓷器,所散发出的独特魅力,是任何机器都无法比拟的。这本书让我明白,收藏是一场修行,需要耐心、细致,更需要一颗热爱生活、尊重历史的心。它引导我去欣赏那些被时光沉淀下来的美,去感受那些隐藏在釉色和纹饰之下的时代气息。
评分这本《瓷器鉴赏与收藏》简直是我的“救命稻草”!我一直对那些温润如玉、釉色流光的瓷器情有独钟,但每次去古玩市场,面对琳琅满目的器物,总觉得自己像个门外汉,完全摸不着头脑。这书的到来,简直是打开了我新世界的大门。它不是那种枯燥的学术论文,而是用非常生动形象的语言,一步步地引导我认识瓷器的魅力。比如,书中对不同朝代瓷器的胎质、釉色、纹饰都有细致入微的描述,让我终于分得清“青花”和“釉下彩”的区别,也明白了“康熙青花”和“雍正青花”在细微之处的差异。更让我惊喜的是,它还教会了我一些实用的鉴赏技巧,比如如何通过听声音来判断瓷器的真伪,如何观察器物的底足和款识,这些都是我在其他地方很难学到的。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那个只会“看热闹”的观众,而是开始真正能“品味”瓷器背后的故事和价值了。迫不及待地想拿着这些知识去实践,下次逛市场,我一定要找到几件真正有价值的宝贝!
评分我对瓷器的认识,原本停留在“好看”的层面,直到读了《瓷器鉴赏与收藏》这本书。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鉴赏”和“收藏”的字面意思。它更像是一扇窗,让我看到了一个宏大而精密的瓷器世界。书中对每一类瓷器,如青瓷、白瓷、彩瓷等,都进行了细致的分类和深入的解读。我特别关注了关于宋代五大名窑的部分,书中对于汝窑的天青釉、官窑的紫口铁足、哥窑的开片纹等特征的描述,非常生动具体,让我能准确地把握住它们与众不同的美学气质。而且,它还很贴心地指出了在收藏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陷阱和误区,比如如何辨别仿品,如何正确地保管和保养,这些都大大降低了新手玩家“踩雷”的风险。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瓷器的理解,从“是什么”上升到了“为什么”以及“如何去做的”更深层次的认识。这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本能启迪思路、提升品味的宝典。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就给人一种沉静而典雅的感觉,打开书页,更是被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丰富的图文资料所吸引。作为一个对古代文明有着濃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觉得瓷器是中国古代辉煌文明的绝佳载体。《瓷器鉴赏与收藏》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出色。书中关于古代瓷器制造技术的演变,从原始的陶器到成熟的瓷器,再到各个朝代的创新突破,都有详实的论述。特别值得称道的是,书中不仅仅罗列了各个时期的代表性瓷器,还深入探讨了其背后的技术原理和发展动力。例如,关于唐代长沙窑的釉下彩绘,书中详细分析了钴、铜等矿物颜料的化学性质,以及它们在高温烧制过程中如何呈现出丰富多变的色彩,这让我对古代工匠的智慧和创造力肃然起敬。书中提供的许多高清图片,更是让我能够近距离地欣赏到那些流传至今的国宝级瓷器,仿佛触摸到了历史的温度。
评分作为一名资深的瓷器爱好者,我阅览过的相关书籍不计其数,然而《瓷器鉴赏与收藏》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对这一领域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书中对于不同历史时期瓷器工艺演变的梳理,其严谨的考证和清晰的脉络,令人印象深刻。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对器物外观的描绘,而是深入挖掘了不同窑口、不同时代背景下,瓷器在技术、审美、文化上的独特印记。例如,在阐述明代青花瓷时,书中不仅仅提及了钴料的来源和呈色特点,更联系了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以及对外贸易的影响,使得青花瓷的繁荣与衰落,不再是孤立的艺术现象,而是一个有着深厚历史根源的文化载体。这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叙述方式,极大地丰富了我对瓷器历史的认知。书中穿插的许多经典案例分析,更是将理论知识落到了实处,让我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中,与古人一同感受瓷器制作的精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