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五代史》,北宋.薛居正等撰。原名《梁唐晋汉周书》,概称《五代史》。原本已佚,今本乃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等文献中辑出,是二十四史中唯一辑本。
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四月诏修《五代史》,由薛居正监修,卢多逊、张瞻、刘兼、李穆、李九龄等七人同修,以范质《五代通录》作底本,并参考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时期各朝实录,至翌年闰十月甲子日成书,前后只用了一年。后因欧阳修《新五代史》,冠以「旧」史。记载后梁开平元年(907年)至周世宗显德七年(960年)北宋灭后周。共150卷,含本纪61卷,列传77卷,志12卷,以五代断代为书。有《梁书》24卷,《唐书》50卷,《晋书》24卷,《汉书》11卷,《周书》22卷,志12卷。少数民族如契丹、吐蕃、回鹘、党项等则写入《世袭列传》、《僭伪列传》、《外国列传》。
本书特色
★台湾商务经典出版,为近百年来较考最精良、版本最珍贵、蒐罗最广泛的二十四史!
★精装十八开重新排版,更具研读及典藏价值!
作者简介
薛居正(912年-981年)
字子平,仟封浚仪(今河南开封)人,北宋史学家。父薛仁谦是后周太子宾客。薛居正早年科举不顺,只好写《遣愁文》以自解。后周时官至刑部侍郎。宋朝时,任户部侍郎,加兵部侍郎。当时赵普任宰相,赵匡胤恐赵普专权,想设置副相,以分散其权,故以薛居正、吕余庆等人为参知政事,性宽和,不好苛察。六年,拜门下侍郎、平章事。自任参知政事至任相的十八年内,恩遇始终不替。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太宗即位,以薛为昭文相。太平兴国六年,因服丹砂中毒而死。赠太尉、中书令,谥文惠。其养子薛惟吉将他生前的作品收集成册,帝赐名《文惠集》,今佚。咸平二年,诏配飨太祖庙庭。
序
《百衲本二十四史》新版刊印序
《百衲本二十四史》是近百年来校考最精良、版本最珍贵、蒐罗最广泛的二十四史,先父王云五先生于一九七六年〈重印补校百衲本二十四史序〉中已有论证。
一八九七年商务印书馆在上海创立,创馆元老张元济先生于一九○二年正式主持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将商务带入「出版好书、匡辅教育」的出版之路。一九二一年(民国十年)王云五先生经胡适先生推荐,接替主持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并于一九三○年兼任总经理,与张元济先生共同为商务印书馆的百年大业作出贡献。
张元济先生入馆后,积极蒐购民间珍贵藏书,一方面用来印制、广泛发行,另一方面也为成立「涵芬楼」藏书室(后来开放为「东方图书馆」)预做准备。当年他并积极向各公私立图书馆商借影印各种版本的二十四史,逐一比较补正缺漏,然后在一九三○年开始付印,至一九三七年全部出齐。校印工程之艰鉅与可贵,从他所撰写的《校史随笔》可以了解。
商务涵芬楼所珍藏的二十四史及各种珍贵版本,可惜在一九三二年日本发动松沪战争时,被日军炸毁,化为灰烬。《百衲本二十四史》的传印,就显得格外有意义。
王云五先生于一九六四年在台重新主持台湾商务印书馆,与当时总编辑杨树人教授,依据台北故宫博物院和中央图书馆珍藏的宋元版本,修补校正《百衲本二十四史》,并于一九七六年重版印行。
《百衲本二十四史》出印至今,已经八十年,虽经在台补正重版,旧书均已售完,而各界索购者络绎不绝,不得已先以随需印刷供应,但仍然供不应求。
为了适应读者的需要,本公司由副董事长施嘉明先生、总编辑方鹏程先生和旧书重印小组一起规划,决定放大字体,以十八开精装本重印《百衲本二十四史》,每种均加印录页次,让读者方便查考,也让我们与《百衲本二十四史》共同迈向百年大庆。值此付印前夕,特为之序。
台湾商务印书馆董事长王学哲谨序
二○一○年三月二十五日
拿到这套书,我首先被其装帧所打动,厚重的纸张,清晰的字体,无不透露着一种严谨的气息。当我沉浸其中,开始阅读时,便被作者对于史料的细致辨析所折服。他不仅罗列了大量的史实,更是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和分析,常常会引用多方史料进行比对,从而得出更为客观的结论。这种治学态度,对于我们这些普通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其宝贵的。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一些关键历史事件的论述,他能够抽丝剥茧,层层深入,让我们看到事件背后更为复杂的动机和原因。书中对于一些重要人物的刻画也十分生动,仿佛他们就站在我们面前,鲜活而立体。读完一章,总会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接下来的发展。
评分从这本书的整体风格来看,作者显然是一位非常资深的史学研究者。他以一种近乎还原历史现场的方式,为我们展现了五代十国的风云变幻。我被书中详尽的记载所震撼,仿佛亲身经历了那个时代。作者在叙述中,不仅关注了政治军事上的重大事件,还涉及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文化习俗等方方面面,使得历史变得更加鲜活和立体。我在阅读过程中,常常会因为书中某些情节的跌宕起伏而心潮澎湃,也因为某些人物的命运而唏嘘不已。更让我欣慰的是,作者在对待历史真相上,始终保持着一种审慎的态度,不轻易下结论,而是引导读者自己去思考。这套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五代历史的新窗口。
评分不得不说,这套书的出版,对于研究五代史的学者和爱好者来说,绝对是一份厚礼。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叙事上的独到之处,他能够将零散的史料整合起来,构建出一条清晰的历史线索。即使是对五代史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能通过这本书逐渐理清那个时代的脉络。书中对一些人物的评价,也显得颇为客观,避免了脸谱化的描绘,而是尝试去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逻辑。我曾经读过一些其他的五代史著作,但相比之下,这本书在史料的引用和观点的阐述上,都显得更为严谨和深刻。尤其是作者在探讨一些争议性历史事件时,所展现出的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令我印象深刻。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带着一种古朴而沉甸甸的质感,当我翻开它时,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阻隔,直接置身于那个波澜壮阔却又充满混乱的五代时期。序言部分就点明了这部史书的价值所在,它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的简单罗列,更深入地探讨了那个时代政治、军事、社会各方面的错综复杂。作者在考证史料方面可谓是呕心沥血,许多史书中被忽略的细节,在这部著作中得到了生动的呈现。读罢开篇,我便被作者严谨而又流畅的文笔所吸引,他能够将复杂的历史脉络梳理得清晰明了,让读者能够相对容易地理解那个时期各方势力的此消彼长,以及那些叱咤风云的人物他们的决策与命运。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这段历史,挑战了一些传统史学观点,让我对五代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史颇感兴趣的业余研究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填补我知识空白的著作,而这套《旧五代史》恰恰满足了我的需求。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对历史事件的记录,更在于它所呈现的史学研究方法。作者在引用史料时,总会注明出处,并且会对其进行细致的考证,这对于我学习如何进行历史研究非常有启发。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对一些细节的处理也非常到位,例如对服饰、礼仪、制度的描述,都力求准确。而且,书中的语言风格虽然严谨,但并不晦涩,这使得普通读者也能轻松理解。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分析历史人物时,所展现出的多角度思考,避免了简单的褒贬,而是试图去理解人物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选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