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术面面观:80则历史人物的语言技巧大解读

话术面面观:80则历史人物的语言技巧大解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沟通技巧
  • 演讲技巧
  • 历史人物
  • 语言艺术
  • 说服力
  • 影响力
  • 修辞
  • 辩论
  • 职场沟通
  • 人际交往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历史事件,必然是以「人」为主导的人、事、时、地、物间的交互关系。人主导了历史事件,思想主导了人类,而思想依据语言来组织与传递。那么,通过语言的多元面向去研究人物的行为决策,将是理解历史事件有效而可行的方法。本书即基于这项理由,希望借着《话术面面观》作为研究历史人物的切入点。

  根据行为学家的统计,人与人之间,面对面谈话,双方所得到的信息,竟然有百分之七十以上是得自于非口头语言的部分;诸如表情、举止、情境、工具等,反而佔有较高的传信功能。

  语言具有多元面向,《话术面面观》一书,将语言信息概分为:口头语言、情绪语言、情境语言、肢体语言;它既是信息、符号、工具,又是武器、技巧,所以它可以和生活、战争、政治、外交、商业、教育、宗教等任何人类的活动相结合。

  掌握多元面向的语言信息,就掌握了知识与力量,同时也掌握了致胜的契机。

  《话术面面观》提供80则实例,借以解说历史人物运用语言信息的技巧。

作者简介

陈正荣

  台湾省苗栗县人,一九五五年生,师大国文研究所硕士,曾任高中教师、技术学院讲师,现已退休。着有《张载易学之研究》、《机智对谈72》、《行为决策66》、《情绪管理72》、《佈局妙招72》、《变色龙刘邦》,并曾发表〈戴东原性理之学〉、〈孔孟思想与决定论〉、〈朱、陆的无极之辩〉、〈陶渊明生命中的慧情与冤赃〉、〈因明因支辨略〉、〈横渠与孔孟〉、〈孔子与荀子的正名思想〉、〈郭象论语体略试探〉、〈邓析子书辨伪〉、〈郑用鑑地震行与林占梅地震歌有序辨析〉等多篇论文。

  着作:
  张载易学之研究
  机智对谈72
  行为决策66
  情绪管理72
  佈局妙招72
  变色龙刘邦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话术面面观:80则历史人物的语言技巧大解读》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力求贴近真实文案风格,不含任何与原书主题相关的内容。 --- 《征途与疆域: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空间重塑与社会张力(1840-1949)》 内容简介 本书聚焦于1840年至1949年间,中国社会在剧烈动荡与现代化转型的历史断裂期,城市空间如何被重塑、被定义,以及这种重塑如何与社会结构、阶层流动及文化观念产生深刻的互动与张力。这不是一部关于线性进步的宏大叙事,而是一部扎根于具体城市案例,剖析空间、权力与日常生活之间复杂纠葛的区域史与社会史研究。 第一部分:通商口岸的生成与“内外”的边界 近代中国的城市化并非均匀展开,而是以通商口岸的开埠为核心驱动力,呈现出显著的非均衡性。本部分首先考察了鸦片战争后,依照不平等条约被强行打开的沿海与沿江口岸的初始空间形态。 租界的异质空间构建: 重点分析了上海、天津、广州等地的公共租界与法租界如何通过法律特权、基础设施投资和空间规划,构建出与传统城市肌理截然不同的“他者空间”。这种空间不仅是经济活动的场所,更是西方法律体系、生活方式和现代治理模式的试验田。我们探讨了筑路权、土地所有权和城市管理权如何成为中外势力博弈的前沿。租界内部的规划逻辑——如街道的棋盘式布局、公共设施的集中配置——如何被视为“现代性”的象征,并反过来对周边中国城区施加压力。 海关与港口的权力中枢: 详细梳理了海关作为一种新型权力机构,在空间上的物质体现——海关大楼、仓库、检疫所的选址与功能。海关不仅是税收的机器,更是国家主权在特定地域的物质投影。通过对港口设施的演变研究,揭示了中国地方精英与外国商人如何在共同的经济利益驱动下,间接参与了对城市资源的重新分配。 第二部分:传统城市的解构与再生 在被卷入全球贸易网络的进程中,既有的区域中心城市和传统都会(如南京、西安、成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转型压力。 城墙的意义嬗变: 探讨了城市防御体系——城墙——在军事功能衰退后,其象征意义和实际用途的变化。部分城市出于交通便利或军备需求开始拆除城墙,而另一些城市则将城墙遗址转变为新的公共空间或商业边界。这种物理上的拆解,象征着传统秩序向新型城市治理模式的艰难过渡。 交通革命与城市蔓延: 铁路的引入是重塑城市地理格局的关键变量。本书分析了火车站的选址策略如何决定了新的商业中心和居住区域的形成。例如,围绕火车站兴起的“站前区”如何快速侵蚀传统商业街的地位,并带来了新的社会阶层和空间需求。同时,对有轨电车网络的铺设,及其对城市职住分离模式的初步影响进行了细致考察。 地方精英的角色与城市建设: 区别于租界的强制性介入,本部分着重分析了清末民初的地方绅商阶层、开明官员,在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如市政工程、公共市场、新式学堂)中所扮演的能动作用。他们如何运用传统关系网络和新兴的资本力量,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求一种“改良式”的城市发展路径。 第三部分:阶层、日常生活与空间隔离 城市空间并非均质的,而是深刻地反映了日益加剧的社会分化。本部分深入剖析了不同社会群体在新型城市空间中的居住、消费与交往模式。 现代居住模式的诞生: 比较分析了新式里弄(如上海的“新式里弄”)、花园洋房(“别墅区”)与传统棚户区的空间特征和居住密度。这些不同类型的居住空间如何固化了阶级差异,并塑造了精英阶层的“私密性”与底层民众的“公共化生存”之间的鸿沟。 消费空间的景观重塑: 百货公司、咖啡馆、娱乐场(如剧院、舞厅)的兴起,标志着消费行为脱离了传统的市场交易模式,成为一种具有现代审美和社交意义的活动。我们研究了这些新型消费空间如何通过建筑风格、灯光设计和服务规范,主动建构起一种排他性的“现代都市体验”,以及不同社会阶层对这些空间的进出和适应情况。 公共卫生与身体的治理: 城市化带来的过度拥挤和环境污染,促使政府介入公共卫生领域。本书讨论了自来水厂、下水道铺设、隔离病院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仅是技术层面的进步,更是对城市居民身体进行“规训”和“净化”的政治行为。这些卫生措施在空间上的部署,往往直接影响了贫民区的生存条件。 第四部分:国家建构与空间意识形态 在国民政府时期,城市空间逐渐成为国家意识形态推行和民族认同塑造的核心场域。 “模范都市”的构想与受挫: 探讨了中央与地方政府在不同时期对理想城市蓝图的规划与尝试,例如以首都南京为核心的都市计划,以及地方政府试图建立的“模范城市”形象。这些宏大的规划往往因战乱、财政困境和地方阻力而难以完全实现,留下了大量未完成的或矛盾的空间遗迹。 纪念性建筑与政治记忆: 分析了如中山陵、纪念碑等政治性建筑在城市空间中的选址和象征意义。这些强制性的空间叙事,试图通过宏大的尺度和特定的艺术风格,将特定的政治合法性强行植入城市景观,与民间自发的城市记忆产生张力。 城市作为民族救亡的舞台: 尤其在抗战时期,城市的空间功能发生了急剧变化,从商业中心转变为战略目标和后方基地。城市人口的疏散、工业的内迁、防御工事的修建,都体现了在国家存亡之际,城市空间如何被极端地工具化和动员化。 结论:未完成的遗产 本书最终认为,1840年至1949年的城市化进程,是以牺牲传统秩序和地方自主性为代价,艰难导入全球资本与现代技术规范的过程。由此塑造的城市空间,是充满断裂、叠合与冲突的混合体。这些在动荡中留下的空间形态、社会结构与治理模式,构成了理解当代中国城市发展复杂性的关键起点。本书旨在通过对空间物质载体的细致考察,为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的深层转型提供一个具体的、具象化的切入点。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实用历史丛书》出版缘起
□前言

壹.论辩交锋
01晏婴∕指桑骂槐
02孟母∕以毒攻毒
03优孟∕欲擒故纵
04宋玉∕攻守兼备
05李夫人∕以色事人
06陈子昂∕故布疑阵
07诸葛亮∕巧言激将
08叔孙通∕察言观色
09子贡∕撩狼斗虎
10烛之武∕移花接木
11管仲∕打铁趁热
12蔺相如∕手握王牌
13公孙龙∕以牙还牙
14王翦∕求田问舍
15颍考叔∕推己及人
16解狐∕先公后私
17樊姬∕隔山打牛
18西门豹∕随俗矫治
19吕不韦∕以利诱人
20甘罗∕穿梭取利

贰.情绪管理
01鲍叔牙∕知人让贤
02楚庄王∕绝缨畅饮
03季札∕挂剑致意
04申包胥∕秦廷乞师
05陶朱公∕乐天知命
06伯牙∕破琴绝絃
07庄子∕鼓盆而歌
08平原君∕杀人谢客
09张仪∕自信过人
10范雎∕眷念绨袍
11来俊臣∕请君入瓮
12包拯∕弃绝私交
13吕太后∕哭而不悲
14赵昭仪∕妒杀帝子
15祢衡∕裸身辱曹
16刘禅∕乐不思蜀
17周亚夫∕绝食呕血
18石崇∕财大气粗
19谢安∕矫情镇物
20安禄山∕自食恶果

参.情境设计
01宋太祖∕誓书传位
02张良∕招贤添翼
03隋炀帝∕谋位夺权
04齐桓公∕禁绝紫衣
05商鞅∕变法图强
06叔孙通∕制订朝仪
07陈胜∕篝火狐鸣
08孟尝君∕狡兔三窟
09冯谖∕烧券市义
10司马昭∕借敌攻敌
11吴起∕激励士气
12周亚夫∕治军严谨
13孙膑∕减灶欺敌
14韩信∕背水一战
15岳飞∕招剿并用
16慎到∕三计并施
17冯道∕欲去还留
18郑袖∕妒杀情敌
19曹参∕无为而治
20五祖弘忍∕密授衣钵

肆.行为决策
01齐桓公∕足高气强
02竖刁∕自宫适君
03晋文公∕解骖投璧
04宓子贱∕掣肘造境
05句践∕式礼怒蛙
06司马穰苴∕斩仆杀马
07廉颇∕肉袒负荆
08田单∕阵前擂鼓
09赵高∕指鹿为马
10刘邦∕伤胸摸脚
11项羽∕乌江自刎
12周勃∕左袒护刘
13李广∕下马解鞍
14郭子仪∕囚子杖责
15铁木真∕南面而唾
16曹操∕剪发自刑
17刘备∕闻雷失箸
18晋宫人∕插竹洒盐
19王敦∕击节碎壶
20李世民∕跪吮父乳

□后记

图书序言

前言

  《话术面面观》提供实例,解说历史人物运用语言信息的技巧。古人用以表态的语言信息,绝对不限于口头语言;因为口头语言的运用,或多或少都伴随着肢体语言、情绪语言和情境语言,这些语言本身就是可以传递、接收、组织的信息,当语言信息伴随着行为决策,为达成目标而被运用时,语言信息就形成了韬略。我们权借《史记》所述的「鸿门宴」为例,并略加说明。

  公元二○六年,刘邦率先破武关,入咸阳,屯军霸上。而项羽也一路大破秦军,驻扎鸿门,屯兵备战。此时两军相距四十里。当时刘备手下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向项羽密告:「刘邦已攻破咸阳,企图称王于关中。」项羽一听,大怒,说:「明天用酒食犒劳军士,准备一举歼灭刘邦的部队。」……

  第二天,刘邦来见项羽,表明谢罪之意,项王则设宴留刘邦饮酒。项王、项伯坐西向东,范增坐北向南,刘邦坐南向北,张良则坐东向西陪侍着。席间,范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色,并举起佩挂在身的玉玦向项王暗示再三,示意项王杀掉刘邦,而项王却默不作声,毫无反应。范增便出去召唤项庄,对他说:「项王不忍杀人。你进去敬酒,然后请求舞剑助兴,借机杀了刘邦,否则你们都将成为他的俘虏。」……项庄便拔剑起舞,项伯见状,也拔剑起舞,并时常以身体掩护刘邦,使项庄无从下手。(〈项羽本纪〉)

  这是一则蕴涵丰富的语言教材,精采可掬。《史记》行文之中,先称「项羽」,后称「项王」,已传达了「情境」迁移的信息。项羽听完曹无伤的密告,勃然大怒,则是「情绪语言」的直率表达;项伯对项庄的吩咐,当然是「口头语言」;至于宴中几位人物的坐向,则是确切的「情境语言」,因为项王坐西向东,已明确凸显出主人的姿态;而范增以玉玦作暗示,以及项庄舞剑、项伯掩护的动作,则是不折不扣的「肢体语言」。

  借由以上的解读方式,相信我们透过多元面向的语言信息,仍然可以生动、完整、深入地观照出历史事件的另一种风貌。

  《话术面面观》分成四个章节:〈壹.论辩交锋〉、〈贰.情绪管理〉、〈参.情境设计〉、〈肆.行为决策〉。

  全书蒐录精采的历史事件、特出的历史人物,借由〈论辩交锋〉解读历史人物如何借由三寸不烂之舌,表现运用口头语言的绝妙机智。其中,如〈宋玉∕攻守兼备〉的故事,表现了语言夸张的极致,尖酸刻薄却不带脏字;〈李夫人∕以色事人〉的故事,凸显的是:男权世界中,女人只能以色事人的情境,使用的语言自然是委婉曲折的典型;〈诸葛亮∕巧言激将〉的故事,则表现洞悉人心的识见,舌灿莲花的机智,自然流传千古。

  〈情绪管理〉则以「情绪管理」的观点解读历史事件,充分掌握历史人物的七情六慾,并借以釐清历史情境。情绪是无法单独存在的,它必然伴随着人类其他的智能与特质。不论学者专家如何对人类的智能与特质做分类,情绪的表现与管理总是离不开道德实践、生理需求、理性思考……等项目。人类的情绪与事件互为因果,情绪的产生与转变,可以对应于事件的产生与转变;换句话说,人类的情绪直接参与了历史事件的建构。例如:〈平原君∕杀人谢客〉的故事,是舍小爱取大爱的情绪管理,对应于政治则是领导统御;〈楚庄王∕绝缨畅饮〉的故事,表现的是豁然大度,为的是收纳人心;〈吕太后∕哭而不悲〉的故事,是在解析历史人物表里不一的虚伪;〈周亚夫∕绝食呕血〉的故事,是情绪管理不当的个案,因为周亚夫不能对时空情境的改变作正确的认知。

  〈情境设计〉解读的是古人的组织谋略。为了解决问题,为了追求理想,所以必须经营谋略,提出有效的决策,必须充分掌握所处的情境信息,并设计出最有利于自我的情境。其中事例,如:〈宋太祖∕誓书传位〉可以提供企业接班的参考;〈孟尝君∕狡兔三窟〉是巩固资源,扩大利基的情境设计;〈孙膑∕减灶欺敌〉是藏强示弱的欺敌布局;〈岳飞∕招剿并用〉可以看成是企业併购与打击对手的韬略。

  〈行为决策〉着眼于分析历史人物的肢体语言,溯论其行为决策、行为目标。毕竟任何国家、企业、组织都不能自外于个人的行为决策;而行为决策十分抽象,形之于具体的表现,往往是个人肢体所传达出来的信息。其中事例,如:〈齐桓公∕足高气强〉的举止,正表现出企图心与意志力;由〈铁木真∕南面而唾〉的故事,可以看出成吉思汗对当时的天下大事早已了然在胸,并且具有超人的自信;〈曹操∕剪发自刑〉的故事,显然就是组织管理、领导统御的韬略。

  《话术面面观》全书八十则事例,分别来自于不同时代的经、史、子、集,而且各自标明出处,以示负责。但是,为了兼顾实用与趣味,为了力求完整与生动,对于事例之素材,必须略加删裁、缀辑、或增饰,这是要加以说明的。多元面向的语言信息可以权充门钥,或许能为历史事件的重重门禁多开几扇小小的户牖。如果因而博取「别有会心」的些许认同,于愿足矣。

后记

  历史事件,必然是以「人」为主导的人、事、时、地、物间的交互关系。人主导了历史事件,思想主导了人类,而思想依据语言来组织与传递。那么,通过语言的多元面向去研究人物的行为决策,将是理解历史事件有效而可行的方法。本书即基于这项理由,希望借着《话术面面观》作为研究历史人物的切入点。

  根据行为学家的统计,人与人之间,面对面谈话,双方所得到的信息,竟然有百分之七十以上是得自于非口头语言的部分;诸如表情、举止、情境、工具等,反而佔有较高的传信功能。

  语言具有多元面向,《话术面面观》一书,将语言信息概分为:口头语言、情绪语言、情境语言、肢体语言;它既是信息、符号、工具,又是武器、技巧,所以它可以和生活、战争、政治、外交、商业、教育、宗教等任何人类的活动相结合。

  掌握多元面向的语言信息,就掌握了知识与力量,同时也掌握了致胜的契机。

  再以刘邦为例:

  刘邦建汉的第四年(公元前二○三年),淮阴侯韩信讨平齐国,派人对汉王刘邦说:「齐国的局势诡诈多变,是一个反覆无常的地方,而且南边靠近楚霸王的地盘,如果我不能暂时代理齐王来坐镇的话,情势无法稳定下来。所以让我当代理的齐王比较妥当。」

  这个时候,楚霸王的部队正将汉王刘邦围困在荥阳。韩信的使者一到,汉王打开信,看到上述的内容,大为震怒,破口大骂:「我被困在这里,一天到晚巴望着你来救我,而你却想自立为王!」

  张良、陈平看到这种情况,就轻踩汉王刘邦的脚,然后贴近刘邦的耳朵,说道:「我们正处在危急的情况下,怎么可能禁止韩信称王?不如顺水推舟,借这个机会册立他为齐王,好好对待他;否则变乱随时可能会发生。」

  汉王一听,顿时领悟,随即见风转舵,又破口大骂:「大丈夫既然已经平定诸侯,就是真正的王了,何必代理呢?」

  说完,就派张良当代表,前往齐国册封韩信为齐王,然后征调韩信的部队去攻打楚霸王。(《史记.淮阴侯列传》)

  事例中的人物提供了几种典型的语言信息。

  就情境的语言信息来说:
  1.刘邦受困于荥阳。
  2.韩信想自立为齐王。
  3.张良、陈平洞烛事机。
  4.刘邦见风转舵。

  就肢体的语言信息来说:
  1.张良、陈平轻踩刘邦的脚。
  2.张良、陈平贴近刘邦的耳。

  就情绪的语言信息来说:
  1.看信之后,大怒。
  2.领悟之后,见风转舵。

  就口头的语言信息来说:
  1.刘邦大骂韩信不来救援。
  2.刘邦大骂韩信「何必代理」。

  以上事例中的各项语言信息,经过缜密、微妙的交互作用,使刘邦作出了前后相反的决策。可见事例中的活动,可以用多元面向的语言信息作切入点,而做出精确的解读。

  本书采辑与解析的标的,即是历史人物运用语言信息的模式与韬略。古人运用语言信息,就历史事例发生的场合或动机而言,有的是预谋的,有的则是随机的;就对象而言,则必然是针对某事,应对某人;就其作用而言,不外是攻防、外交、说解、保全;就其表现而言,则或机智、或精鍊、或诙谐、或诡谲,确实足以表现部分人类极其精微、真切、深刻的本性与智慧。

  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任何组织或个人所能拥有的资源都是有限的,在行为目标确立之后,面对激烈竞争的环境,甚至是生死存亡的关头,必须盱衡全局,分辨轻重缓急,然后顺时利用,依人设事,因地制宜,借物使力。所以,不论是随机的心理反射或处心积虑的情境设计,语言信息必然伴随着「行为决策」,在行为目标之下,对人、事、时、地、物做综合的运用。

  本书提供生动性的故事,如〈李世民∕跪吮父乳〉的诡异行径、〈刘邦∕伤胸摸脚〉的临场机智、〈句践∕式礼怒蛙〉的情境转移……等,或耸人听闻,或引人纳闷,或令人发噱,其趣味性都令人叹为观止。

  本书也希望提供实用性的典型,如〈陈子昂∕故布疑阵〉的事例,可以提供自我行销的另类思考;〈廉颇∕肉袒负荆〉的事例,可以提供企业组织或个人修正决策的参考;〈周勃∕左袒护刘〉的事例,可以提供企业识别系统的联想;「赵高∕指鹿为马」的事例,则可以做为企业行销失败的借镜;〈甘罗∕穿梭取利〉的事例,可以提供企业组织纵横捭阖以寻求利基的范例;〈晋文公∕解骖投璧〉的事例,则可以做为领导统御的提示……。

  此外,当语言信息与行为决策结合的同时,所运用的韬略固然只有成败之别;但就处世的观点而言,行为决策却有善恶之分。本书的採样,则是成败并蓄,善恶兼收,或许可以使人以史为鑑,以人为鑑,略尽「褒善贬恶」的薄意。

图书试读

06陈子昂/故布疑阵
俗谚:「老王卖瓜,自卖自夸。」

引子
推销自己,才能一展抱负,其中方法很多;像毛遂自荐、託人情、拉裙带等都是,但总得先制造机会才行。而所谓制造机会,就是引人注目,当然最好是万众瞩目了。

唐朝诗人陈子昂就曾用了一个绝招,先是在最热闹的市集之中,故作惊人的豪举,布下疑阵,然后在众人悬疑、盼望之下再推销自己。

故事
陈子昂初到京城,没没无名。当时市集上有人在卖胡琴,价值百万。一时之间,达官贵人,豪门巨室,轮流传看,没有人敢表示意见。
这时,陈子昂突然现身,回头对仆人说:「买下来!」

大家一阵惊唿,便问陈子昂何故。
陈子昂说:「我精通胡琴。」
大家又问:「能演奏给我们听吗?」

陈子昂说:「明天我在宣阳里为各位设宴!」
大家如期前往,一到,发现酒宴已摆好,胡琴就摆在前头。

宴会一完,陈子昂却未弹奏,捧起胡琴,说道:「我是蜀人陈子昂,作了百卷文章,奔走在京城之中,风尘仆仆,竟然没没无名。这胡琴不过是卑贱的乐工所弹奏的,哪值得花精神呢?」

说完,举起胡琴,一把摔碎。然后将文章分赠与会的人。
不过才一天的功夫,陈子昂就已经扬名京都了。(《全唐诗话》引《独异记》)

解说
据说有个导游带团到北京,在参观北海时,导游指着九龙壁说:「我想大家眼力都非常好,但你们能看出哪条龙身上有一块琉璃是假的吗?时间限两分钟。」

话没说完,游客就七嘴八舌地乱指瞎说,却任谁也没把握。在大家被吊足胃口之后,导游才指着一条白龙的腹下说:「就是那块。」(参考萧沛雄《口才要术》)

导游这下子抓住了群众心理,就可以尽兴介绍九龙壁的历史和周边的建筑艺术了。
陈子昂也是一样,一个没没无闻的年轻人,想一举成名,就非做出惊人之举不可。但请勿忽视,他至少有三个条件可以成功地推销自己:

1.文才典赡,早已备妥佳作百卷。
2.腰缠万贯,才买得起价值百万的道具──胡琴。
3.胆识过人,才敢撒下大谎,说自己精通胡琴。

所以想推销自己,切记要先掂掂自己的斤两,看看时机,再选择方法。

用户评价

评分

一直以来,历史总是以宏大的叙事方式呈现,而《话术面面观:80则历史人物的语言技巧大解读》这本书,恰恰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重新审视历史人物。我常常会想,在那些波澜壮阔的时代背后,普通人是如何通过语言来影响自己命运,又如何被他人的话语所塑造的?这本书似乎就聚焦于此,通过对80位历史人物的语言技巧进行解读,来揭示他们不为人知的另一面。我期待书中能够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解读,比如,某个被普遍认为是拙劣的政治家,是否其实在某些场合展现出了惊人的语言智慧?又或者,某个以雄辩著称的人物,其成功的背后是否有不为人知的“话术秘籍”。这种颠覆性的视角,能够让我们打破固有的认知,更加立体地认识历史人物。而且,我对书中提到的“语言技巧”充满好奇,这不仅仅是简单的遣词造句,更可能涉及到心理学、逻辑学,甚至是艺术层面的东西。

评分

这本《话术面面观:80则历史人物的语言技巧大解读》,光是书名就足够吸引我了。一直以来,我都对历史人物的生活和思想充满好奇,但很多时候,我们接触到的历史记载,更多的是他们宏大的功业或悲壮的结局,至于他们是如何在具体的场合中游刃有余,或是如何通过寥寥数语扭转乾坤,则显得有些神秘。这本书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它不是枯燥的史实堆砌,也不是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将历史人物置于一个鲜活的语言场景中,让我们窥见他们的智慧和魅力。我尤其期待书中对那些“神来之笔”的解读,比如某位帝王的一句谕旨如何化解朝堂危机,某位谋士的一番言辞如何说服顽固的对手,又或是某位哲人的一段对话如何启迪后世。我相信,通过学习这些历史人物在不同情境下的语言运用,我不仅能更深入地理解历史,更能从中汲取沟通和说服的灵感,提升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语言表达能力。书中的“80则”也意味着内容相当丰富,足够我细细品味,反复揣摩。

评分

我拿到《话术面面观:80则历史人物的语言技巧大解读》这本书,翻开第一页,就被一种独特的叙事方式所吸引。作者似乎并非仅仅是在罗列历史人物的言语,而是像一位侦探,或者一位解密的专家,带领读者一步步走进历史的现场。我最感兴趣的是,书中是否会深入分析某些关键历史事件中,语言扮演的决定性角色。比如,在某个重要的谈判场合,一方的强硬态度是如何被另一方的巧妙回应所瓦解;又或者,在权力斗争的关键时刻,一句看似平常的话语,是如何挑动了潜在的矛盾,从而改变了历史的走向。我设想,书中会对某些经典案例进行“庖丁解牛”式的剖析,从人物的身份、情境、目标出发,层层剥茧,揭示出他们言语背后的策略和动机。这种深入的、带有分析性的解读,对我而言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是了解“说了什么”,更能理解“为什么这么说”,以及“说了之后产生了什么效果”。

评分

我一直认为,真正的智慧往往体现在日常的交流和应对之中,而历史人物更是身处各种复杂情境,他们的言语往往是智慧与胆识的结晶。《话术面面观:80则历史人物的语言技巧大解读》这本书,正是抓住了这一点,通过对80位历史人物的语言技巧进行深度挖掘,为读者提供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语言盛宴”。我特别希望书中能够涵盖一些跨越时代、跨越文化的经典案例,让我们看到人类在沟通和说服方面的共通之处,同时也体会到不同文化背景下语言运用的独特魅力。或许,书中会揭示一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在不为人知的场合,是如何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化险为夷,甚至成就伟业的。我期待的是一种“润物细无声”式的学习体验,在阅读引人入胜的故事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吸收其中的语言智慧,并将之运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

评分

拿到《话术面面观:80则历史人物的语言技巧大解读》这本书,我第一个想法就是,这绝对是一本“干货”满满的书。历史人物的智慧,很多时候就体现在他们的话语之中,而这本书显然是深入挖掘了这一点。我非常好奇,书中会挑选哪些类型的历史人物?是那些叱咤风云的帝王将相,还是那些默默无闻却影响深远的思想家?以及,他们所处的时代和背景又是如何影响他们的语言风格和策略的?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话术模板”,当然,不是僵化的套路,而是能够启发读者思考,如何在不同情境下,模仿和创新地运用这些技巧。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教会我如何“察言观色”,如何“因人施语”,如何“以理服人”,甚至如何在关键时刻“一语破的”。对我来说,这是一本非常实用的工具书,它将历史的厚重感与现实的沟通需求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让人在阅读中获得知识,更获得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