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襄,号畅安,祖籍福建福州,1914年5月25日生于北京。学者、文物鉴赏家。其学识渊博,对文物研究与鑑定有精深的造诣。尤对古典家俱研究,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
1981年4月,在北京为联合国工发组织做有关中国传统家俱的报告。
1983年应邀赴伦敦剑桥大学做中国文物报告。
1990年8月至9月出席其专着《明式家俱研究》英文本首发式,在美国五大城市博物馆做有关家俱的报告。
1992年应美国旧金山市民间艺术博物馆之邀,参加有关家俱的座谈会。
先后多次应香港中文大学、东方陶瓷学会、台湾中华文物学会之邀,做关于家俱、漆器、竹刻、文人趣味与工艺美术的报告或宣读论文。
2009年与世长辞,享年95岁。
作者简介
张建智
传记作家,文化学者。对民国人物,《易经》与经营,红学与狱神庙素有研究。
出版有《张静江传》、《儒侠金庸传》、《中国神秘的狱神庙》、《易经与经营之道》、《红楼半亩地》、《伤寒论名方解析》、《嘉业南浔》等20多本着作。
序言 斯人已去,绝响谁继
第一章 旧时西清王氏家
一、东瀛归来
二、西清王家
三、世风传承
第二章 芳嘉园慈母怀
一、芳嘉园的童年
二、江南金家
三、优游少年
第三章 负笈燕京定风劲
一、初入燕园
二、人生转折
三、画论研究初稿成
第四章 战时李庄缘
一、相遇梁思成
二、李庄岁月
三、重返北平
第五章 追寻国宝志自坚
一、战后的工作
二、东渡追宝
第六章 誓为故宫献终身
一、回到故宫
二、出国考察
第七章 盗宝冤案莫须有
一、只叹梦想太匆匆
二、无端系牢狱
三、故宫退食
第八章 「五七」生涯事如烟
一、初入音研所
二、整风为引出洞蛇
三、心存自珍难磨灭
第九章 十年浩劫,磨难岁月
一、浩劫磨难
二、咸宁岁月4
第十章 生存与创新──《髹饰录解说》
一、结缘《髹饰录》
二、倾力解说稿终成
三、文章千古为求索
第十一章 生存与创新─中国明式家俱研究
一、抢救和保护
二、开研究之先河
三、从传承走向世界
第十二章 生存与创新──中国竹刻艺术
一、缘结「此君」
二、编撰《刻竹小言》
三、复兴中国竹刻艺
第十三章 中国葫芦与鸣虫
一、话说葫芦文化
二、火绘葫芦情意深7
三、鸣虫之缅怀
第十四章 书画、雕塑、诗词情
一、难舍书画情
二、雕塑与集藏
三、诗词常为伴
第十五章 中华观赏鸽文化
一、髫龄之好
二、中华观赏鸽文化
三、抢救和传承
附文 〈明代鸽经,清宫鸽谱〉∕王世襄
第十六章 个中无不有荃荃
一、燕园初识,志同道合
二、磨难岁月,相濡自珍
三、老树新花,扶携互助
第十七章 世人终渐识真吾
一、昂首犹作花
二、几度春秋一盏灯
三、几十年后再见
王世襄年谱
参考书目
序言
斯人已去,绝响谁继∕张健智
奇人王世襄走了,永远。今天是他的追思会,我未能赶往北京参加,只能在电脑萤幕上向他鞠礼致哀,如果按佛礼的话,还应点燃三支馨香从右至左向他磕头,以让他安静地走入佛国仙境中去。一如瑞典汉学家马悦然曾经说过的话,可让王老与他老伴袁荃猷到极乐西天去了。
我想像着他们夫妇俩,现正在一团软软的白云上作诗弹琴、听蛐蛐蝈蝈唱歌、还在他家的宋牧仲大画案上《说葫芦》、《谈匏器》,也正在欣赏那尊唐代的鎏金佛像、那皇宫里才有的好鸽子「小点儿大胖子」的尾巴上,鸽哨正鸣着一连串最美妙的音乐和他们在一大朵蓝天白云上。而大奇人王世襄,正坐在《大树图》中最高的位置上,像一尊平生他最喜欢的佛像一样庄严。(见袁荃猷刻纸《大树图》)
今年,大师们走了不少,季羡林、任继愈、杨宪益,他们都到蓝天白云上去了,他们走的时候,有的人喜欢放音乐,如杨宪益先生在走去的路上,就放了他生前喜欢的洋音乐,诗人彭燕郊走去时,也放了首《送别》的曲子。我想,唯有王世老不必放洋的或古的音乐。因为,他日夜憧憬、唿吁那老北京曾经有的、满天一阵阵飞翔的他最喜爱的银铃般的鸽哨声,就会护着他。「鸽是和平禽,哨是和平音」(见《赠荷兰傅立莎王子鸽哨附小诗》),老早有鸽与哨,一起伴着他飞入了云天。
王世襄是个奇人,真走掉了吗?我总有点不信。但十一月二十九日,晚六时二十二分,我的手机响起,一看是北京董秀玉先生来电,他告知噩耗:「王老于昨天清晨谢世!」这突来的信息,虽是任过堂堂三联书店总经理所告知的,但于心理上一时让我感到不能接受,总觉得以王世老之体魄,能挺过这一劫的。但随后,却读到中央文史馆正式讣闻: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着名文物专家、学者、文物鑑赏家、收藏家,国家文物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王世襄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二○○九年十一月二十八日九时二十五分在北京去世,享年九十五岁。王世襄先生遗体已于二○○九年十一月二十九日上午火化。
这一刻,才感到王世老真走了││他,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这人世间难料的变故,使我未能见他老人家最后一面了,啊,一时间心如刀绞,痛惜不绝矣!
董先生发来快讯的那晚,脑海中映射晃动的,依然是老人一年多前我与他访谈时的神清气爽,谈锋甚健的话语;依然是朴素的中式大褂,敦厚壮实的中等身材,像老农般但又风规雅正的文人气质。
与王世老神交,乃是缘于他是我的乡前辈,他曾有诗说:「儿时依母南浔住,到老乡音脱口流,处世虽惭违宅相,此身仍半属湖州。」但为这多年前写的诗,他还专门写了一段自嘲的话:「晋魏时,舒外家起宅,相宅者云『当出贵甥』,舒后果贵。可襄一生坎坷,有负宅相多矣。」二○○八年七月,王老又来信,特为此诗又作了更正,他说那「仍」字应改为「终」;还说「一字之改,意义可大矣!」的确,他对于慈母的老家,终念兹在兹。于是,我在拙作《王世襄传》第二章〈江南金家〉第十三页上,尊他意改诗为:「处世虽惭违宅相,此身终半属湖州。」
其实,王世襄先祖,居江西吉水县清江乡,故人称「西清王氏」。 后不知何故,也许出于商业上的需要,从江西迁徙福建定居。自五世祖时,由商贾入仕,高祖王庆云(西元一七九八至一八六二年)终于在嘉庆二十四年(西元一八一九年)中得举人,那时仅二十一岁,十年后又中得进士;后任两广总督,清同治元年(西元一八六二年)官至工部尚书。后祖父、伯祖、父亲均为官一方。从此,王氏家族,以商习儒后入仕,遂成官宦之家。但王世襄外租——金家,却是富甲一方的江南名镇南浔的「四象八牛」之一。(当地形容家资在百万两银至千万两的大族,称其象和牛)其母金章,却出身于江南富庶之地的湖州南浔,而王世襄儿时,却随母在外婆家居住;虽他居京九十多年,但他依然可讲一口软浓的江南吴语。王老平时喜欢回忆儿时生活,一次他俏皮地对我说:「我们王家祖上做官,后衰落了没钱。可母亲家有钱,外公(金泰)在南浔镇,发了财的是他的父亲(金桐),做蚕丝生意。外公虽未出过国,但很有西洋新派思想,办电灯厂,投资西医医院,把几个舅舅和母亲一起送出国,到英国留学,这在当时是少有的。」确实是的,一九○二年,金氏兄妹(即王世襄母亲金章)漂洋过海,历时五载,后来他们兄妹几人学成回国,或画或刻,卓有成就。时属清末,一个小镇上十六岁的小女子,能去英国留学,实属罕见。尔后,王世襄的母亲金章(号陶陶)受中西画薰陶,成了着名的鱼藻画家;大舅金北楼,曾是二十世纪初北方画坛的领袖人物,二舅金东溪、四舅金西崖,都是着名的竹刻家,表兄金开藩、金勤伯也是有名的画家。真可谓一门艺术世家。王老说「我幼年立几案,观诸舅父作画刻竹,情景犹历历在目也」这足可见其外祖家,对他一生成就的影响。
王世襄是大家,这不用我说,是天下第一大玩家,这也不用我说。「蛐蛐蝈蝈虽细物,令人长忆旧京华」曾是「燕市少年」。他少年及长,架大鹰、养狗猎獾、养蛐蛐、养鸽、种花草、养鱼鸟;一九三四年,时二十一岁,入燕大,四年后的一九三八年又考进研究生,他选择的专业是自小就受母亲薰陶的书画。毕业论文是《中国画论研究》。抗战后,到四川李庄,入梁思成的「中国营造学社」,于此,走入了古文物研究之路。一如邵燕祥先生所概括
王老厚积薄发,堪称渊博,而他所做学问,不知是否前无古人,看来是后无来者的。因为时逢前现代与现代转型之际,因出身书香门第,深受传统文化薰陶,又经燕京大学沐欧风美雨。大自传世鼎彝,下至蟋蟀家俱,研究起来自然别有眼光,非他人所能替代。王老淹通博物,固勿论矣,至其书法及诗词的造诣,似尚未有足够的重视,实应注意及之。
综观王世老一生,卓然大家,他是明式家俱收藏大家,文物专家、学者、文物鑑赏家等,这些大家知道,都无须我述。
在这里我想说的,是王世襄博学多才外;他却还是一位难得的美食大家,被人称为「烹调圣手」。汪曾祺说过这样的话。「学人中真正精于烹调的,据我所知,当推北京王世襄。」黄苗子、郁风是同住芳嘉园的老邻居老朋友,郁风曾说,「王世襄不但每天买菜是行家,哪家舖子能买到最好的作料也是行家,不但吃的品位高,做菜的手艺也是超一流。」这是人家说的,但我也有亲闻目睹的事儿可一说。
记得二○○八年四月间,我赴京与他做访谈(同去帮我录音、作版书的,有女儿张欣,那时她正在做博士论文),那日,早上去他家,我们相谈到了中午十二时了,王世老还很健谈,临走他定要请我们吃饭。只见他老,坐着轮椅下电梯,到马路就自已推着轮椅走。他指定是到王老家附近日坛公园东面,那家名为「义和雅居」的餐厅。当我们大家落座后,女服务员请他点菜时,令我惊诧的是,他却不紧不慢地从老式蓝布衫的兜里,拿出一张纸,原来是他早亲手拟好之食单。那刻,他又一一询问某食材有否?并交代菜的做法。经理一见,如此的美食家,忙将大师傅唤来。只听王老向厨师问道:「有鲜芦笋吗?不是罐头的,要新鲜的……有鲜蚕豆不?是剥两层皮的那种吗?……来一只烤鸭,可要按传统刀法片,不要太油腻,然后拿那鸭架炖娃娃菜吃……要一个家常豆腐,得少搁辣,多搁郫县的豆瓣,白斩鸡有吗?」听着王老和厨师这一番对答,已令大家暗自叹服,同时也让我知道,便是并不随着餐厅的菜单来吃,而自有「吃主儿」的主见,讲究的是新鲜的食材,只求味纯,并不求贵。一如汪曾祺、陆文夫、台湾的逯耀东等美食家,无不如此。
席间,王老谈起自己在湖北咸宁「五七干校」时的情景;艰难时刻也体现美食家形象,善待自己。他说曾在那里採莲蓬、吃莲子,有一次,一气买十四条公鳜鱼,自创了空前绝后的「香糟蒲菜烩鳜鱼白」的美食菜餚。真可谓地上好吃的,当时,全在一个落难知识分子的食中了;创造了《干校六记》、《牛棚日记》外的另一种钱钟书、杨绛、陈白尘所不能道的景象。因为,有过了这般自然美味的吃味,这次我与他吃谈时,王老时感菜餚的味道,总今不如昔矣。他说,餐厅为了经营,不断推出各种花式菜餚,但却丧失了原有的口味;很多食材如新鲜虾仁、大开洋、鳜鱼等,却又因生存环境的变化而难觅踪影。那次最后上桌的,是最具京味的烤鸭。餐厅为吸引食客眼球,让厨师现场将烤鸭片成薄片,但根据王老的传统片法的要求,是每一片都连皮带肉的,而不像时下大多餐厅里,片烤鸭一般是皮肉分离的。烤鸭过后,端上的却是王老的独家菜式:鸭架炖娃娃菜,只见汤呈奶黄色,味道醇厚鲜美,娃娃菜也已炖得软糯甘甜且吸足了老鸭汤的鲜味。王老对自已这一独创菜式十分得意,开心地对餐厅经理和大家说:「这菜式可加进你们的菜单里去,一般人啊,都不在意这鸭架,吃完烤鸭便完了,其实鸭架炖汤,鲜美无比。」用看似不起眼的食材,却做出令人赞叹的美味,比用昂贵的食材烹调,更耐人寻味。我总算亲眼看到了王老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美食大家。
那日,最令我深感惊异的是,当忆念起那最苦的干校的日子时,老人没有一点苦大难忘的愤怨,反而只铭记了其中的幽默与快乐。不知是那种人生哲理的悟性,他却从饮食之谈,一扫往日多少坎坷愁绪、多少磨难。其实,如果我们细读王老诗文,那一堆堆的《锦灰堆》里,他早清楚地向我们坦露了秘密:他与夫人袁荃猷,历经劫难后,遂决心走出一条自珍自爱之路││那就是,他要用十年、二十年甚或三十年,默默地干成就,最后自会让「世终渐识真吾」的。这便似有司马迁着书立说之道。
这所谓的自珍之路,实源于一九四五年,抗战后成立「战时文物损失清理委员会」当年,由杭立武任主任委员、梁思成、马衡任副主任委员。沈兼士任教育部驻京特派员兼清损会代表。王世襄任平津区助理代表。尔后,王世襄在国内为国家与民族,追回了许多被侵佔的国家文物,因全力以赴工作,共收回国家文物计六批,其中三批,都由故宫接收。计收回德国人杨宁史青铜器两百四十件。收购郭觯斋所藏瓷器。追还美军德士嘉定少尉瓷。收回存素堂丝绣两百件。接收溥仪存天津张园文物一批,大小有一千多件(其中有宋马和之《赤壁赋图卷》、元邓文原《章草卷》、元赵孟頫设色《秋郊饮马图卷》等)。一九四七年三月,王世襄被派往日本,又全心力追回了被日军从香港掠去的一百零七箱中国古籍善本,古籍运回上海后,郑振铎派谢辰生在沪接收。可以说,这些价值连城的国家典宝被追回,将是有大功于国家与人民的。但是,由于一贯的极左思潮,运动文化的不断,王世襄这为国追文物之事,却视为盗贼,竟无端系狱,五七反右时,欲诉无门,却又被打成右派。文革时「五七干校」劳动期间,罹患肺疾,却昂首抬头,也只能作诗云:「苍天胡不仁,问天堪一哭!」
于此,他与夫人袁荃猷遂订「自珍、自爱、自强」之路。其实,这路,在我们几十年风风雨雨、复杂纷繁的社会生活中,也并非易走。系狱后,因纯属子虚乌有,放归家门,但王世襄无故却被开除公职,时夫人荃猷则鼓励他:「我们一定要坚强!」一个人身处劣境时,能否坚强的道理,她更是一语中的:「坚强要有本钱,本钱就是自己必须清清白白,没有违法行为,否则一旦被揭发,身败名裂,怎还能坚强?!您有功无罪,竟被开除公职,处理不公在上级,因此我们完全具备坚强的条件。」是啊,荃猷一席话,令王世襄领悟到今后的人生之路,两人必携手共同走自珍之路。正是这一决定,让他们两人能乐观地笑对坎坷、坚定信念、宠辱不惊。所以,王世襄晚年,在接受各大电视台採访时,总爱说这样的话:「一个人的人生之旅上,当遇到坎坷、冤曲时,有些人往往会走绝端,那就是有人想不通就走自杀,另外有的人,却与对方硬拼,这两条路都不对,不能走。所以我选择「我走自已的另一种人生之路。」
我们说,杨宪益和夫人戴乃迭,他们不仅将上千万字的中国文学作品,译成了英文,作为主要译者和执行主编,共同支撑英文版《中国文学》杂志近五十年。同样的,王世老与夫人袁荃猷,也相濡如沫、不分日夜,共同拼抟,一起完成了近四十部大部头着作。而且,这些成就大多是在八十岁进入高龄年迈时所完成,谈何容易。当《明代家俱研究》无人能任画结构线图时,是袁荃猷自告奋勇、竭尽全力、从头学起,为明式家俱绘制了千余幅线图,使色不少。正是那一幅幅精密、细致、美丽的线图,才让明代家俱那简练纯朴、自然的造型结构,更为彰显;而明代家俱那精心设计、雅而不俗、雕琢精细、攒斗巧妙的花纹图案,令世界惊叹。王世襄在八十一岁之际,因忙于校对《锦灰堆》书稿,一天起来忽然左眼失明,这之后荃猷担心他用眼过甚,便更多代为校对文稿、抄录诗句等工作都由夫人撑起。可以说,王世襄的成果,离不开袁荃猷的付出,且其中的努力和艰苦,也是常人无法体会的;而支持她的动力,便是当年夫妇俩坚守的自珍精神。
「自珍者,更加严于律已,规规矩矩,堂堂正正做人。唯仅此虽可独善其身,却无补于世,终将虚度此生。故更当平心静气,不卑不亢,对一己作客观之剖析,以期发现有何对国家、对人民有益之工作而尚能胜任者,全力以赴,不辞十倍之艰苦、辛苦,达到妥善完成之目的。」这便是王世襄人生座右铭的不移信念。读着王世襄的话,我想,古往今来成大家者,必如此对已矣。
当二○○三年,王世襄荣获荷兰克劳斯亲王基金会奖时,夫人正逝世,王老痛不欲生,「蒙冤不白愤难舒,祇有茹辛苦着书,五十一年如一日,世人终渐识吾真。」今天我重读之,令我痛彻心扉、潸然泪下。王世襄和袁荃猷五十八年的风雨同路,经历了中国历史上不平凡的岁月,多少大喜大悲,多少聚散离合,多少屈辱苦难,他们只是用相互理解,平实生活,共同的文化使命,使他们坚守自珍,没有山盟海誓、没有惊天动地,却令世人永记。
今晚,当我撰此文时,又翻出他于二○○八年八月三十一日给我的信,是他端正的楷书所书:
建智:上周我去协和医院,作两次体检,二次看结果,幸无大恙。从胸片看有局部肺炎,所以又照CT。证实后已服特效药,因较轻,体温正常。有点多痰,服药后颇见效。唯医生嘱多休息。你撰襄传,今后我仍会提供有关材料。前面的九章很好,写得顺畅。八十岁后,完全走「自珍之路」,所以往下写就方便了。唯写作很苦,谢谢你!匆此并祝文祺!
王世襄,二○○八,八月三十一日。
而二○○八年冬天来临之际,笔者去北京看他时,他已在一所中医院住院,后又听说做着血透。那时,我多么希望王老总会脱离病床,会重新站起来。后又听王老三联的老领导董秀玉先生曾在春节后,又于二○○九年初夏,曾去中医院和协和医院看他,只感到他老已很累了。看来,在人世间大地上,他的人生道路走得也够真累了,因为,他生活的二十世纪的中国,毕竟是一个多灾多难、风雨飘泊的时代。可以想像出他老,以好动之性格,在病床这长长的日月里,是多么的寂寞啊!
但是,我想,王世襄在寂寥中,定在寻找着一种归宿,那艺术与灵魂的双重归宿。他的所有着作以及他所留下的一切,在中国与世界上,决不是一点微波细浪而已,他最大的遗产是人类工艺的生存与创新,以及他的博学、坚定和纯真的个性。他构建的大雅大俗并能立足于世界文明之林的中国文化,是多么的灿烂、优美与质朴。二○○三年十二月三日,荷兰王子约翰.佛利苏,专程到北京为八十九岁高龄的王世襄先生,颁发二○○三年「克劳斯的誉奖」,他获得此奖项的原因在于,他的创造性研究,已经向世界证明:如果没有王世襄,一部分中国文化,还会处在被埋没的状态。我想,他在病塌上,在这寂寞的日子里,心底定有许多寻思与无穷的回忆,我们但愿他不是「寿则多辱」,走完那最后的一站人生之路。因为,对他来说,那大半辈子走的是一条坎坷的人生之路,当然,他对尘世的不幸和痛苦早有认识:「五十八年多祸患,苦中有乐更难忘。西山待我来归日,共赏朝霞夕阳。」这便是他最后要交给世人的一颗最平静之心。
王世老走了,永远。但他的沉甸甸的几十部大作仍长存人间,他的工艺创新成果、所带动的一个产业链,他所有洒向人间的友谊也同将长存我们大地。写完此文,已是三更,遥望北天,仅以此一纸悲痛悼文,以及王老喜爱的鸽子与美妙的哨音,一齐上路,入蓝天白云……
《文博玩家:王世襄传》,这个名字自带一种神秘感和吸引力。王世襄先生,在我心目中,一直是位“隐士”般的学者,他的名字与中国古代精致的器物、考究的品味紧密相连。 我猜想,书中一定会细致地描绘他如何从一位普通的知识分子,成长为一位在中国文物保护领域举足轻重的人物。 那些他亲身经历的文物保护斗争,那些他为了抢救珍贵文物而付出的努力,一定会在书中得到生动的展现。 我对书中关于他如何建立起自己的收藏体系,以及他对各种器物背后文化内涵的解读特别感兴趣。 尤其是他对那些被忽视的“小玩意”的关注,比如他收藏的鸟笼、风筝等,这让我看到了他超越世俗的眼光和对民间智慧的尊重。 这本书,我想不仅仅是一部人物传记,更是一部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如何被发现、被珍视、被传承的史诗。 我期待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王世襄先生的精神世界,感受他那份对中华文明的深沉热爱和责任感。
评分看到《文博玩家:王世襄传》这个名字,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位风度翩翩、博学多才的先生形象。王世襄先生的名字,在收藏界、文博界早已是如雷贯耳,他不仅仅是一位学者,更是一位身体力行的实践者,他的生命本身就是一部活生生的中国古代艺术史。书中一定详细描绘了他如何从一个富家子弟,成长为中国最重要的文物保护者和鉴定家之一的历程。 我特别期待书中能深入挖掘他对中国古典家具、明清古董、鸟笼、以及其他各种“俗物”的独到眼光和精深研究。那些曾经被视为“小玩意”的物件,在他的手中,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和历史的重量。这本书不仅仅是对一位个人的传记,更是对那个时代中国文物流失与守护的缩影。 我想,作者一定花了大量的心血去搜集资料,采访故人,试图还原一个真实、立体、可感的王世襄。他的人格魅力,他对待文物的热爱与执着,他对生活品质的追求,这些都应该是书中浓墨重彩的部分。 读这样的书,不仅仅是增长知识,更是一种精神的洗礼。它让我们看到,真正的热爱可以跨越时代,成为一种传承的力量。 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这本书,跟随王世襄先生的脚步,去感受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情凝望,去领略那位“文博玩家”的独特风采。
评分《文博玩家:王世襄传》这个书名,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一般。王世襄先生,在我心中,是一位集博学、雅趣、情怀于一身的文化大家。 我猜测,这本书一定会详细描绘他如何从一个对古物充满好奇的少年,成长为一代文博大家。 书中一定充满了他对古籍、古画、古董的精辟解读,以及他对中国传统工艺的深刻理解。 我尤其期待书中关于他对那些曾经被忽视的“俗物”的关注,比如他对古董家具、鸟笼、风筝等的研究,这充分体现了他“玩家”的特质,以及他对文化多样性的包容。 他是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坚守自己的热爱,守护那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我相信,这本书不仅是关于一个人,更是关于一个时代的文化记忆,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得以传承与发扬的动人篇章。
评分《文博玩家:王世襄传》这个书名,瞬间点燃了我对历史和文化的探求欲。王世襄先生,一个在我心中早已封神的名字,他的一生,就是一部关于守护与传承的传奇。 我想,本书绝不仅仅是罗列他收藏了多少珍品,考证了多少古物,更重要的是,它应该会深入地剖析王先生独特的人格魅力和学识体系是如何形成的。 是怎样的童年经历,怎样的家庭熏陶,怎样的时代背景,共同塑造了这位中国文化遗产的伟大守护者? 我对书中关于他对明清家具的精辟见解尤为期待,那些充满智慧和时代印记的家具,在他眼中,不仅仅是木头和工艺的结合,更是历史的载体,是文化的符号。 还有他对古典收藏的“玩物致知”的理念,我相信书中会详细阐述他如何从“玩”中悟出“道”,如何从细微之处窥见宏大。 这种对细节的关注,对“俗物”的珍视,恰恰体现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理解和博大情怀。 我相信,这本书会带我走进一个更加真实、更加鲜活的王世襄的世界,让我有机会近距离感受他那份超凡脱俗的品味和坚持。
评分《文博玩家:王世襄传》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感。王世襄先生,在我心中,一直是一位与古物对话的智者,一位用毕生精力守护民族瑰宝的传奇。 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本书是如何构建王先生波澜壮阔的一生。 那些他在艰难岁月中,如何在困境中坚持对文物的热爱与研究? 那些他如何将个人兴趣与国家文化事业紧密结合? 我尤其好奇书中对他对中国古典家具的深入研究的描写,那些榫卯结构,那些精美的雕刻,在他眼中一定是活着的历史。 还有他对那些看似“不起眼”的民间器物的搜集与整理,这展现了他“文博玩家”的独特视角,以及他对文化传承的平等与尊重。 我相信,这本书将带领我穿越时空,亲身感受王世襄先生那份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忱,以及他身上所折射出的中国知识分子的风骨与担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