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也有这么一个波希米亚香港潜藏其中,如果你们不畏其神秘,大可投身进去,感受只有地道香港人和来港的冒险家们才能感受的火辣辣快感。而且顺藤摸瓜,你得以透视一个城市真正的脉络……她 是怎样赢得她挑剔的情人的心的?」 以上的话,如果出自曾旅居两岸三地的廖伟棠之口,你会否讶异?香港原来竟有这么一面吸引他,使他亲身感悟过中国的嬉皮生活后,暂作停留,以漂流的状态,写出当中的差异和对比,更以一贯锐利沉郁的眼晴,拍下了香港此时彼刻的人面和文化景象。读毕此书你会发现,其实是文学、是音乐、是剧场、是抗争,以及当中的情愫等等,刻划出一个城市深刻的轮廓。
作者简介
廖伟棠
一九七五年出生于广东,后移居香港,并曾在北京生活五年。现为自由作家、摄影师。曾获香港青年文学奖、中文文学奖,台湾中国时报文学奖、联合报文学奖、联合文学小说新人奖,马来西亚花踪世界华文小说奖、创世纪诗奖及香港文学双年奖。曾出版诗集《苦天使》、《黑雨将至》、《和幽灵一起的香港漫游》等,散文集《衣锦夜行》,摄影及杂文集《波希米亚中国》(合着)、《我们从此撤离,只留下光》,摄影集《孤独的中国》、《巴黎无题剧照》等,小说集《十八条小巷的战争游戏》等。在《信报》、《南方都市报》等写文化评论专栏。
唔返屋企
P. 16 返屋企 / 唔返屋企
P. 24 那些听达明一派的少年
P. 30 漂流Band房
P. 38 香港嬉皮考──从“臭飞”到“无佬” 到“后青年”
P. 50 “八十后”与“八零后”,兼论击墙之卵
P. 60 敢让苍生问鬼神──正份签文的 现代诗式解读
P. 66 尚未被岁月偷去的香港
P. 72 活着的艋舺,死去的永利
P. 82 被隐蔽的幽灵香港
香港的礼物
P. 94 自由在路途上发生──读黄碧云《媚行者》
P. 104 西西的诗:回来时更诚恳和宽容
P. 112 天真之重──在二零一零年再读《我城》
P. 118 从拜物者的乌托邦走向可能世界── 读董启章《天工开物.栩栩如真》
P. 128 文学与行动的学习年代
P. 138 佯狂的醉者:论蔡炎培
P. 148 狂狷者的诞生:论陈灭
P. 160 对劳动与公共空间的珍视:谢至德的记录
P. 166 迷你噪音:社运音乐可以多美丽?
嬉皮北望
P. 172 和李照兴一起看戏
P. 176 春青到处便为乡
P. 186 当代民谣:那些不合时宜的歌者
P. 192 七十年代的孑遗:美好药店
P. 198 为什么“七零后”不歌唱?
P. 204 禁果之味──私出版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P. 212 搭起帐篷,揭去疮痂
P. 222 奥运前的云门祭典
P. 232 于北京观云门舞.二首
P. 236 中国式快乐的真相
P. 244 八年抗战:摇滚音乐节在北京
P. 254 流浪、马、暗恋──阿鲁斯的草原影像
P. 261 代跋:我们的漂流厨房及其关键词
这是一本充满了“陌生感”的书,但这种陌生感并非令人不安,反而像是一种充满诱惑的邀请。作者以一种极其私人的方式,构建了一个属于她自己的地图,这张地图上标记的并非地理坐标,而是情感的节点和意义的发生地。她善于在看似平凡的日常中,挖掘出不平凡的细节,将它们放大,展现出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我喜欢她那种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处处用心的叙事方式。她不追求宏大叙事,而是将目光聚焦于细微之处,但正是这些细微之处,构成了她笔下世界的独特肌理。她对“流浪”的理解,也超出了简单的物理移动,而是一种心灵的自由状态,一种对束缚的抗拒。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远方”并非遥不可及,它也许就在我们身边,只是需要我们用一颗更加敏锐和开放的心去发现。她鼓励我去质疑那些被普遍接受的观念,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读完这本书,我仿佛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洗礼,对生活中的许多事情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在于它打破了我对“记录”的刻板印象。作者并非仅仅在“记录”她所见所闻,而是在“创造”一种体验。她的语言充满了画面感和节奏感,仿佛是在用文字作画、用词语谱曲。我常常在阅读时,脑海中会浮现出各种生动的场景,感受到那种扑面而来的气息,听到那些若有若无的声音。她对环境的描绘细致入微,从光影的斑驳到空气的湿度,都充满了生命的质感。更重要的是,她对人物的刻画栩栩如生,每一个角色都拥有独特的个性和灵魂,即使是短暂的出现,也足以让人过目难忘。她用一种非常个人的视角,解读着她眼中的世界,这种视角充满了个性,却又具有普世的情感共鸣。这本书让我体会到,好的写作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一种情感的连接和精神的交流。它让我重新认识到了文字的力量,以及它能够创造出的无限可能。我感觉自己与作者一同经历了一场跌宕起伏的旅程,分享了她的喜怒哀乐,也思考了我们共同面对的人生课题。
评分我喜欢这本书,因为它让我有机会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嬉皮”这个词。作者并没有将“嬉皮”简单地定义为某种特定的生活方式或亚文化群体,而是将其视为一种更深层次的精神追求——一种对自由、对真诚、对超越物质的渴望。她将这种精神渗透到她对不同地域、不同人群的观察之中,展现了这种精神如何在各种意想不到的场景中悄然存在。我特别欣赏她对那些“边缘化”人群的关注,她用温柔而有力的笔触,讲述了他们的故事,展现了他们身上闪耀的独特光芒。她笔下的“波希米亚”不是虚幻的浪漫,而是根植于现实的坚韧和对理想的执着。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追寻内心的自由,并非只有一种模式,它可以在任何地方,以任何形式绽放。她笔下的旅途,与其说是地理上的迁徙,不如说是心灵上的探索。我被她对生命韧性的赞美所打动,也为她对人类共同情感的细腻洞察而感佩。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更广阔精神世界的门,让我重新思考了“存在”本身的意义。
评分这本书如同一个巨大的万花筒,每一次翻转都呈现出令人目不暇接的色彩和图案。作者的叙事风格极其跳跃,却又巧妙地将看似无关的片段串联起来,形成一种独特的韵律感。她时而沉浸在历史的回响中,挖掘那些被遗忘的过往;时而又跳跃到现实的街头,捕捉当下最鲜活的生命脉动。这种叙事上的自由度,让我在阅读过程中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和好奇。她笔下的“中国”并非地图上的地理名词,而是一种流动的、多维度的存在,充满了矛盾和张力。我尤其喜欢她对不同文化碰撞和融合的描绘,那些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交织的场景,充满了引人入胜的故事。她不回避那些复杂和棘手的问题,而是以一种坦诚和深刻的态度去探索,这让我对她笔下的世界充满了敬意。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不确定性,它没有给读者设定预期的答案,而是鼓励读者自己去思考、去感受。每一次阅读,我都能从中汲取新的养分,发现新的解读角度。它是一本需要反复品味的著作,每一次重读都会有不同的收获。
评分一本令人惊艳的旅程,让我得以重新审视我对“远方”的认知。这本书不是那种提供清晰地图和固定路线的旅行指南,更像是一份充满惊喜和意外的邀请函,邀请我去探索那些隐藏在熟悉地名下的陌生角落。作者以一种近乎诗意的笔触,勾勒出她眼中世界的模样,字里行间流淌着对生命、对文化、对人与人之间微妙联系的深邃思考。我尤其被她对细节的捕捉能力所折服,那些看似不经意的观察,却能触动内心最柔软的部分。比如,她对某个街角咖啡馆里陌生人之间一个眼神交流的细腻描绘,或是对一首古老民谣背后故事的娓娓道来,都让我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那些被时间冲刷却依然鲜活的情感。这本书让我明白,旅行的意义不在于目的地有多么闻名遐迩,而在于我们能否带着一颗开放和好奇的心,去发现每一个当下隐藏的美好。它挑战了我固有的旅行模式,鼓励我去拥抱未知,去体验那些非标准化的、充满个性的旅程。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又深了一层,仿佛打开了无数扇新的窗户,看到了更广阔的风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