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是否一定是非暴力的?抗日战争时期,无数爱国志士奔赴战场,与侵略者浴血奋战,佛教徒,特别是僧伽大众应该怎么办?抗日救国与佛法教义的矛盾如何消除?在何种情况下,佛教徒可以参与甚至使用暴力?本书深入探讨了以上问题,通过展现战争对中国佛教的冲击以及佛教对战争的回应,深入辨析了佛教与暴力之间的关系。本书不仅讨论了中国僧伽参与战争的历史,同时也讨论了日本僧人在战争中的表现,全面展现了这场战争对中日两国佛教的影响。
作者简介
学愚
香港中文大学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助理教授,人间佛教研究中心主任。
对于我这样一个对社会思潮变迁略有了解的普通读者而言,抗日战争无疑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节点,而在这场波澜壮阔的历史洪流中,宗教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一直是我比较感兴趣的一个角度。然而,以往接触到的很多关于那个时期的书籍,往往将焦点集中在政治、军事或者社会运动上,对于佛教这样一种在民间有着深厚根基的信仰体系,其在国家危难时期的具体表现,描述得相对零散且不够深入。读完《佛教、暴力与民族主义: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佛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提供了一个非常独特且富有洞见的视角。作者并没有回避佛教内部的复杂性,例如在面对日军的宗教渗透和欺骗时,佛教徒所经历的信仰考验,以及一些寺庙为了生存和保护信众,不得不采取的策略。书中对“暴力”一词的探讨也尤其深刻,它不仅仅指向外来的侵略,也触及了在特殊时期,宗教团体内部可能存在的某些冲突,以及佛教徒在何种情况下,会被迫卷入甚至参与到某种形式的“暴力”之中,这无疑是对佛教“不杀生”教义的一种极其具有挑战性的解读,也促使我思考,在国家存亡面前,信仰的界限究竟在哪里。
评分作为一名对民间文化和宗教实践怀有浓厚兴趣的爱好者,我一直认为,要理解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就必须深入到社会最底层的日常生活中去,去观察那些看似微不足道但却能折射出时代脉搏的细节。《佛教、暴力与民族主义: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佛教》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这样的求知欲。它没有仅仅停留在对宏观政治事件的叙述,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无数的寺庙、僧侣和普通信徒,细致地描绘了他们在抗战期间的真实生活状态。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寺庙如何应对日军的经济勒索和文化侵蚀的章节所打动。许多寺庙不仅是宗教场所,更是社区的中心,承担着教育、医疗甚至是避难所的功能。面对强大的外敌,僧侣们如何巧妙地利用自己的智慧和影响力,去保护寺产、团结民众,甚至在一些危险的情况下,冒着生命危险传递情报,这些故事都让我深受感动。书中对“民族主义”的分析也让我耳目一新,它揭示了佛教并非是被动地被卷入民族主义浪潮,而是主动地将其教义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相结合,从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宗教民族主义”,这种融合的背后,既有对国家认同的渴望,也有对宗教传统的坚守,展现了佛教在现代民族国家构建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评分作为一个长期关注中国近代史和宗教史的研究者,我一直对战争时期社会各阶层的反应充满好奇。特别是佛教,这个在中国拥有悠久历史和广泛信众的宗教,在面对民族存亡的严峻考验时,其内部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演变,以及信徒们是如何在宗教教义与国家命运之间寻求平衡,始终是我内心深处的一个谜团。读到《佛教、暴力与民族主义: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佛教》这本书,我仿佛推开了一扇尘封已久的门,窥见了那个动荡年代里,佛教世界不为人知的另一面。书中对僧侣、寺庙在抗战中的角色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绘,不仅仅是简单的呼吁和平、祈祷,更是深入到其如何组织募捐、救助难民,甚至在一些极端情况下,如何面对暴力侵扰,乃至不得不以“非佛教”的方式来捍卫信仰与家园。这种复杂性,往往被宏大的叙事所掩盖,但这本书却敢于直面这些敏感而尖锐的问题,用翔实的史料和冷静的分析,展现了佛教在抗战洪流中的挣扎与抉择,以及这种挣扎如何折射出更深层的社会、政治与文化变迁。它让我重新审视了佛教的韧性与适应性,以及在极端环境下,宗教的内涵如何被重新诠释和实践。
评分对于喜欢从历史发展脉络中寻找社会思想演变的读者来说,《佛教、暴力与民族主义: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佛教》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非常宝贵的研究范本。它没有将中国佛教简单地描绘成一个脱离世俗的纯粹精神领域,而是将其置于20世纪中国剧烈动荡的社会变革之中,揭示了宗教如何在国家民族主义的浪潮中,经历着一次深刻的转型。我特别关注书中对佛教僧侣群体在抗日战争时期所扮演的多重角色的探讨,例如,他们既是传统的宗教实践者,又是积极的抗日战士,甚至是文化传承的守护者。书中关于如何处理佛教教义与战争行为之间冲突的分析,让我印象深刻。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展现了僧侣们在内心深处的挣扎,他们如何在本已提倡慈悲的教义与保护家园的民族责任之间寻找一种新的平衡点。这种平衡的探索,不仅仅是僧侣个人的心路历程,更是整个中国佛教在现代转型时期所面临的集体困境与应对策略,它促使我重新思考,在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任何一种思想体系,都必须面对现实的挑战,并进行自我调适与创新,才能获得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近代社会历史有持续关注的读者,我一直觉得,理解那个时代,不能仅仅依靠政治和军事层面的宏大叙事,更需要深入到社会文化的肌理之中,去探寻那些隐藏在日常角落里的真实情感与行动。《佛教、暴力与民族主义: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佛教》这本书,恰恰提供了一个极具价值的切入点。它并没有回避那个时代最残酷的现实,而是勇敢地将目光投向了佛教这个在中国拥有深厚底蕴的宗教,在抗日战争的血与火中,是如何经历了一场深刻的考验与重塑。我尤其被书中对佛教徒在面对侵略者时的复杂心态的描绘所吸引。他们既要坚守佛陀的教诲,又要面对家国被毁的痛苦,这种矛盾和挣扎,在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书中关于“暴力”的探讨,也并非简单的二元对立,而是揭示了在极端环境下,佛教徒为了自保、救助同胞,甚至采取一些看似有悖于传统教义的行为,这并非是对信仰的背叛,而是一种在绝境中的求生与守护,是一种在残酷现实面前,对生命价值的另一种诠释。这种对佛教在国家危难时期复杂性的深入挖掘,让我对那个时代的中国社会有了更深刻、更立体的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