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7种都市角落随处可见的野花野草
400张生态特写图片
让您无论走在公园、校园或路边
都能轻易认出砖缝里不起眼的小花草
这是一本「身在都会区内也能实用」的植物图鑑;图鑑的主角可能就在您路过的街角、阶梯、砖墙缝隙,可能在您弯下身来绑鞋带、捡笔时匆匆一瞥,可能是小孩放学回家时顺手採下的莫名野花。
谁说认识自然一定要「跋山涉水」、「汗流浃背」,才能「满载而归」呢?只要您愿意,转身注意街角,或许就能发现墙角的野花野草,美得让人赞叹呢!
◎收录台湾都会区常见227种野花、野草:
本书收录227种都会区常见野花、野草,详细说明各种野花和野草的特征与趣闻,让您知道野花、野草是大自然的功臣,也是最贴近您日常生活的植物呢!
◎不起眼的野花、野草,居然这么好用!
相信您一定见过昭和草,它的别名是饥荒草,因为它可是很重要的救荒野菜,炒苦茶油特别好吃!而谷精草的花是中医师口中的茯苓,都会路边最不起眼的角落里,就有与它神似的茯苓菜;等着您来挖宝哦!
◎400张野外生态图、花果叶特写图,让您辨认不出错。
◎随身辨识折页,让您走在路边,随时随地辨认野花野草。
本书特色
台湾第一本最完整的都会野花野草图鑑,让您看懂都会角落墙缝里的每株小草和小花。
作者简介
钟明哲
从小热爱大自然的年轻小伙子,就读成功大学生物系开始认识身边的绿色植物,特别是常见却常被大众忽略的禾本科与菊科成员,期间曾于「苗栗区农业改良场 生物防治分场」、「林业试验所植物标本馆」服务,现就读于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博士班,以大众最常接触的禾本科植物为研究目标;至今发表近50种台湾新记录及确认植物,其中不乏新记录科和新记录属。本着热爱这片土地上的生命,除了四处游访探索外,积极将经历过的美好事物与大众分享。
都会野花野草图鑑
爵床科
小花宽叶马偕花 / 赛山蓝 / 穗花爵床 / 爵床 / 卵叶鳞球花 / 九头狮子草 / 黑眼花 / 碗花草
苋科
毛莲子草 / 空心莲子草 / 莲子草 / 假千日红
繖行科
雷公根 / 台湾天胡荽 / 天胡荽 / 野天胡荽
菊科
沼生金钮釦 / 泽假藿香蓟 / 藿香蓟 / 紫花藿香蓟 / 鸡儿肠 / 大花咸丰草 / 金腰箭舅 / 石胡荽 / 香泽兰 / 美洲假蓬 / 加拿大蓬 / 野茼蒿 / 南方山芫荽 / 昭和草 / 茯苓菜 / 鳢肠 / 地胆草 / 缨绒花 / 粉黄缨绒花 / 紫背草 / 白顶飞蓬 / 飞机草 / 类雏菊飞蓬 / 直茎鼠麴草 / 鼠麴草 / 匙叶鼠麴草 / □白鼠麴草 / 白花猫耳菊 / 线球菊 / 兔仔菜 / 刺莴苣 / 银胶菊 / 美洲阔苞菊 / 翼茎阔苞菊 / 猫腥草 / 鹅仔草 / 豨莶 / 假吐金菊 / 翅果假吐金菊 / 鬼苦苣菜 / 苦滇菜 / 西洋蒲公英 / 金腰箭 / 长柄菊 / 一枝香 / 南美蟛蜞菊 / 黄鹌菜
紫草科
狗尾草 / 伏毛天芹菜 / 十字花科 / 荠 / 焊菜 / 臭滨芥 / 独行菜 / 广东葶苈 / 小葶苈 / 葶苈
山柑科
平伏茎白花菜 / 向天黄
石竹科
荷莲豆草 / 天蓬草 / 鹅儿肠
旋花科
菟丝子 / 马蹄金 / 白花牵牛 / 番仔藤 / 锐叶牵牛 / 野牵牛 / 九爪藤 / 红花野牵牛 / 盒果藤
葫芦科
垂果瓜
大戟科
铁苋菜 / 印度铁苋 / 飞扬草 / 假紫斑大戟 / 紫斑大戟 / 斑地锦 / 伏生大戟 / 匍根大戟 / 千根草 / 波氏巴豆 / 猩猩草 / 白苞猩猩草 / 五蕊油柑
牛儿苗科
野老鹳草
唇形科
台湾筋骨草 / 光风轮 / 香苦草 / 白花草 / 节毛鼠尾草 / 向天盏 / 田野水苏
豆科
圆叶炼荚豆 / 炼荚豆 / 蔓花生 / 山珠豆 / 假含羞草 / 蝇翼草 / 毛木蓝 / 穗花木蓝 / 鸡眼草 / 赛刍豆 / 宽翼豆 / 苜蓿 / 美洲含羞草 / 刺轴含羞木 / 含羞草 / 菽草
千屈菜科
克非亚草
锦葵科
赛葵
紫茉莉科
红花黄细心
水丁香科
水丁香 / 沼生水丁香 / 裂叶月见草
酢浆草科
酢浆草 / 紫花酢浆草
西番莲科
毛西番莲 / 三角叶西番莲
商陆科
珊瑚珠
胡椒科
草胡椒
车前草科
车前草 / 长叶车前草 / 毛车前草
远志科
圆锥花远志
蓼科
头花蓼 / 火炭母草
马齿苋科
马齿苋 / 毛马齿苋
樱草科
琉璃繁缕
蔷薇科
蛇莓
茜草科
繖花龙吐珠 / 定经草 / 鸡屎藤 / 拟鸭舌□ / 蔓鸭舌□舅
玄蔘科
拟樱草 / 心叶母草 / 泥花草 / 蓝猪耳 / 美洲母草 / 陌上草 / 圆叶母草 / 佛氏通泉草 / 通泉草 / 黄花过长沙舅 / 野甘草 / 爪哇水苦藚 / 毛虫婆婆纳 / 阿拉伯婆婆纳 / 水苦贾
茄科
皱叶烟草 / 灯笼草 / 刺茄 / 玛瑙珠 / 珊瑚樱
梧桐科
野路葵
荨麻科
糯米团 / 小叶冷水麻 / 齿叶矮冷水麻
马鞭草科
马樱丹 / 鸭舌□ / 牙买加长穗木 / 长穗木 / 柳叶马鞭草
天南星科
土半夏
鸭跖草科
牛轭草
莎草科
异花莎草 / 画眉莎草 / 黄土香 / 畦畔莎草 / 碎米莎草 / 香附子 / 刺秆莎草 / 短叶水蜈蚣 / 多叶水蜈蚣 / 断节莎
鸢尾科
黄花石庭菖 / 鸢尾叶庭菖蒲
兰科
禾草芋兰 / 绶草 / 线柱兰
禾本科
类地毯草 / 地毯草 / 四生臂形草 / 蒺藜草 / 孟仁草 / 垂穗虎尾草 / 竹节草 / 狗牙根 / 龙爪茅 / 双花草 / 小马唐 / 紫果马唐 / 牛筋草 / 鲫鱼草 / 薄叶画眉草 / 竹叶草 / 大黍 / 舖地黍 / 两耳草 / 毛花雀稗 / 百喜草 / 吴氏雀稗 / 早熟禾 / 棒头草 / 红毛草 / 莠狗尾草 / 倒刺狗尾草 / 鼠尾粟 / 奥古斯丁草 / 马尼拉芝
中名索引
学名索引
参考文献
作者序
谁说都会区就不能赏花草呢?
这是一本写给都会区内植物爱好者的植物图鑑!
笔者开始认识植物,是从成功大学里的校园植物开始!为了准备寒假一年一度的成大生物营,笔者与学长姊、同学们顶着驱赶黑面琵鹭南下的东北季风,在七股、四草的泻湖、泥滩地练习解说、导览,这才发现听众们容易聚焦的动物明星并非解说员最忠实的「搭档」;反倒替听众们在艳阳下遮荫、无意间捻惹、疲倦时倚靠的花草树木,是学员们极易观察的自然事物,更是解说人员不离不弃的伙伴,因此笔者开始留意起这群绿色朋友。
2000年不仅是千禧年,也是台湾植物分类学界重要的一年;集合台湾植物分类界的权威,倾毕生所学及研究成果编汇而成的台湾地区植物图鑑:「台湾植物志第二版 (Flora of Taiwan, 2nd edition)第五册」问世。至此,台湾的维管束植物组成大致底定,从事基础形态观察、分类鑑定、系统亲缘探讨的业余爱好者、学术研究者,甚至实际应用的园艺造景家、生态工程师、环保检疫人员有更清晰、精准、稳固的根据与参考,提供绿地植栽美化、生境复原与抚育、外来种检疫与监测之用。此后,续有将第二版台湾植物志翻译、简化的「台湾维管束植物简志」在坊间蓬勃发展的书店内展售;加上许多独立出版的图鑑,使得台湾继日本之后,成为亚洲、甚至全球维管束植物图鑑最完备的国家。
笔者从大学、研究所时期于台南、高雄开始学习认识植物,毕业后于苗栗、台中一带服役,退伍后回到家乡台北工作至今已11余年;除了持续对各分类群进行探索外,也利用闲暇时间走访都会区内的公园、都会近郊的浅山田野,并用照片记录所见。
拍摄的同时,不免被路过的同好询问:「这是什么植物?」「有什么用处?」,聊完后对方在道谢之余,常有「下次再见到还是认不出来」、「特征太细微了无法体会」的遗憾,甚至直接与笔者反映:「许多图鑑里的东西虽然美,它的生育地可能一辈子都去不成,在野外看不到一次」、或是「图鑑里的东西都在深山林内,却找不到自己住家附近的花草。」
因此让笔者萌生构想,编撰一本「身在都会区内也能实用」的植物图鑑;图鑑的主角可能就在每天上下班的街角、阶梯、砖墙缝隙,可能在您弯下身来绑鞋带、捡笔时与它匆匆一瞥,可能是小孩放学回家时顺手採下的莫名野花,甚至是花台、苗圃内名贵花卉、树种脚边的「绿叶角色」。原来就在「石灰岩」、「大理岩」、水泥红砖遍布的「都会丛林」内依然有「绿苔痕上阶,青草色入帘」的风景。
谁说认识自然一定要「跋山涉水」、「噼荆斩棘」、「汗流浃背」,才能「满载而归」呢?
《都会野花野草图鉴》这本书,刚拿到手时,我便被它沉甸甸的质感和封面设计所吸引。我是一名在台北生活多年的上班族,每天都穿梭在繁华的都市之中,早已习惯了钢筋水泥的丛林。然而,我内心深处总有一种对自然的渴望,一种想要逃离都市喧嚣,去拥抱真实泥土的冲动。这本书的出现,恰恰满足了我这种潜在的需求。 最让我震撼的是书中那些精美绝伦的插画。作者的画风非常写实,每一笔都饱含着对自然的敬意。无论是植物细小的叶脉,还是花瓣上的纹理,都描绘得栩栩如生,仿佛我能触碰到它们真实的质感。我常常会沉醉于其中一幅插画,想象着作者是如何在某个街角,或者某个公园里,用虔诚的心去描绘这些生命的。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图鉴,更是一件艺术品。 书中对每一种植物的介绍,也充满了智慧和温情。作者并没有使用过于专业的术语,而是用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语言,讲述了这些“都会野花野草”的故事。它不仅仅告诉我们植物的名字和形态,更重要的是,它探讨了这些植物在都市环境中的“生存之道”,以及它们对都市生态系统可能带来的影响。比如,书中提到某种植物是如何利用雨水来滋养自己,或者某种植物是如何吸引蜜蜂来传播花粉。这种生态学视角,让我对这些“不起眼”的生命,有了更深的认识。 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都市野趣生活”的篇章。它分享了一些如何利用这些野花野草来装饰家居,或者制作简单的手工艺品的小技巧。比如,书中提到可以用某些野草的叶子来制作天然的染料,或者将一些形态优美的枯枝作为摆设。这些内容,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图鉴,更是一本关于如何将自然融入生活的实用指南。 我经常会在周末,带着这本书去台北一些具有历史韵味的角落,或者人迹罕至的公园进行“寻宝”。当我发现一株书中介绍过的植物时,那种小小的惊喜和成就感,简直无法用言语来形容。我甚至开始用手机记录下我发现的植物,并尝试着和朋友们分享。 这本书的排版设计也非常出色,图片与文字的搭配和谐,字体大小适中,阅读起来非常舒适。 我曾经尝试过用一些手机APP来识别植物,但总觉得它们缺乏深入的解读,也缺少人情味。而《都会野花野草图鉴》这本书,则用一种更加温暖、更加贴近生活的方式,为我打开了认识植物的大门。 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图鉴,更像是一位老朋友,它用一种温和而坚定的声音,告诉我,生命的美丽无处不在,只要我们用心去发现。它鼓励我去拥抱生活,去感受自然,去连接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美好。 总而言之,《都会野花野草图鉴》是一本让我惊喜连连的书。它以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展现了都市中生命的顽强和美丽,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的感悟。我非常乐意将这本书推荐给所有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朋友们。
评分这本书的厚度适中,拿在手里很有质感,封面设计也相当有品味,那种淡淡的水墨风,让人一眼就觉得是关于自然的书籍。我一拿到手里就开始翻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序言,作者用很恳切的语气,阐述了他为何会选择“都会野花野草”作为主题,以及这本书想要传达的情感。我非常认同他的观点,我们生活在一个高度城市化的时代,很多时候,我们与自然之间的联系似乎越来越疏远。书里提到的那些在城市角落里默默生长的植物,正是我们与自然对话的绝佳切入点。 我是一个非常喜欢观察生活细节的人,以前在台北街头走,总是习惯性地留意街景,但对于那些路边不起眼的小草小花,总是一种模糊的印象。有了这本书,我仿佛拥有了一副新的眼镜,可以更清晰、更有条理地去认识它们。书中对于每一种植物的描述,都非常细致,从根、茎、叶、花、果,都有清晰的图文对照。举个例子,书中对于某种牵牛花属植物的描述,不仅有其紫色的喇叭状花朵,还详细说明了它的叶片形状是掌状分裂,以及它的茎是缠绕生长的特性。这种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我以后在野外遇到时,能够更准确地辨认出来。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不仅仅停留在“认识”植物的层面,更重要的是,它探讨了这些植物在都市生态系统中的角色。比如,书中提到某些野草是蝴蝶和蜜蜂重要的蜜源,它们在城市绿化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这让我开始重新思考,我们对“杂草”的定义是否过于片面。它们或许不被人类欣赏,但它们在自然的循环中,有着自己的价值和意义。这种生态学的视角,为我理解这些“都会野花野草”增添了更深的层次。 我最喜欢的部分是书中的“野趣生活”栏目,里面分享了一些关于如何利用这些野花野草来装饰家居,或者制作一些简单的手工艺品的小窍门。比如,书中提到可以用某种野草的叶子来制作天然的染料,或者将一些形态优美的枯枝败叶作为摆设。这些内容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图鉴,更是一本生活指南,它鼓励我们将自然的美好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这本书让我最大的改变,就是我开始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寻找那些“被遗忘”的生命。我会在上班的路上,留意人行道旁边的野花;我会在周末,去公园里,寻找那些隐藏在草丛中的小生命。每次发现一株书中介绍过的植物,都会有一种小小的成就感。我甚至开始用手机记录下它们,并尝试着和朋友们分享,俨然成了一个“都会植物爱好者”。 书中的插画风格非常写实,同时又不失艺术感。每一幅插画都像是经过精心绘制的,色彩的运用也非常到位,能够准确地传达出植物的形态特征。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花朵细节的描绘,那种花瓣的纹理,花蕊的形态,都栩栩如生,让人仿佛触手可及。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非常亲切,作者的文字没有过于学术化,而是用一种平易近人的方式,向读者娓娓道来。在阅读的过程中,我能够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他希望将这份热爱传递给每一个读者的真挚情感。 我曾经尝试过一些其他的植物图鉴,但很多都侧重于较为名贵的观赏植物,或者遥远的野外植物。而《都会野花野草图鉴》则将目光聚焦在我们最熟悉的都市环境,这让我觉得这本书更加贴近生活,也更容易引起共鸣。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本“心灵的慰藉”。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能够停下脚步,去观察这些生命,去感受它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放松和疗愈。它让我意识到,即使在最平凡的环境里,也存在着不平凡的美丽。 总的来说,《都会野花野草图鉴》是一本让我爱不释手的书。它不仅满足了我对植物知识的好奇心,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我看待城市和自然的方式,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的感悟。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于一本简单的图鉴,它是一份送给都市人的礼物。
评分《都会野花野草图鉴》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它的“朴实无华”,但越是深入阅读,越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深厚学识和人文关怀。我本身是一名对植物充满兴趣的业余爱好者,在台南的许多老巷子和空地上,我常常能发现一些我叫不上名字的植物。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填补了我知识上的空白,也让我对这些“都会野花野草”有了更深的理解。 书中对植物的描述,非常严谨而细致。作者不仅仅给出了植物的学名和常见的别名,还详细描述了它们的形态特征,包括叶片形状、花朵颜色、果实大小等,并且配以精确的插图。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植物生长环境的描述,它会告诉我,这种植物更适合生长在什么样子的土壤,需要多少阳光,以及它在都市中通常出现在哪些地方。这种信息,对于我以后在野外辨认植物,非常有帮助。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不仅仅停留在植物的“认知”层面,更重要的是,它探讨了这些植物在都市生态系统中的“角色”。比如,书中会提到某种野草是如何吸引传粉昆虫,或者某种植物的根系是如何固定土壤,防止水土流失。这些信息,让我明白,即使是路边不起眼的小草,也在为我们赖以生存的城市环境做出贡献。这种生态学的视角,让我对这些“都会野花野草”刮目相看。 我特别喜欢书中那些关于植物的“小故事”。作者在介绍每一种植物的时候,常常会穿插一些关于它的民间传说、历史典故,甚至是它在传统医学中的应用。这些故事,让原本枯燥的植物知识变得生动有趣,也让我对这些植物有了更深的情感连接。我常常会想象,在古代,人们是如何利用这些植物来治疗疾病,或者如何将它们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的。 这本书的插画,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部分。作者的画风非常写实,但又不失艺术感。每一幅插画都像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能够准确地展现出植物的形态特征。我喜欢反复地翻阅这些插画,仔细观察植物的每一个细节。 我经常会在周末,带着这本书去台南的一些公园或者老街区进行“植物考察”。当我发现一株书中介绍过的植物时,那种发现的喜悦感是无与伦比的。我也会将这些发现记录下来,与同样热爱植物的朋友们分享。 这本书的排版设计也相当不错,字体大小适中,图片与文字的搭配和谐,阅读起来非常舒适。 对于我这样的植物爱好者来说,《都会野花野草图鉴》这本书,无疑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宝藏。它不仅能够满足我的求知欲,更能激发我对自然的热爱,让我以更深的视角去理解和欣赏我们身边的世界。
评分这本书名《都会野花野草图鉴》一拿到手,就觉得非常有亲切感。身为一个长期生活在都市丛林中的台北人,我总是在匆忙的脚步间,偶尔瞥见路旁、公园角落,甚至是我们住家附近老旧围墙缝隙里,那些不经意冒出来的生命。它们没有温室里的娇贵,也没有精心打理的花圃里的规整,却有着一种顽强的生命力,在钢筋水泥的缝隙中,在车水马龙的喧嚣里,默默地绽放,默默地生长。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就像是在我日常生活中突然打开了一扇窗,让我得以重新审视这些我曾经视而不见,甚至视之为“杂草”的存在。 我一直觉得,我们对“野花野草”的认知,往往停留在一种模糊的、负面的印象中。它们似乎就是不受欢迎的、需要被清除的“异类”。但当我翻开《都会野花野草图鉴》时,我被那些精美的插画和详细的文字深深吸引。书中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了植物的名称和外观,更重要的是,它讲述了这些植物的“故事”。比如,书中关于某种在人行道砖缝中顽强生长的野草的介绍,不仅仅描述了它的叶片形状、花朵颜色,还细致地描绘了它如何在极度贫瘠的土壤中扎根,如何在汽车尾气和强光下生存,以及它所蕴含的药用价值或生态作用。这种将科学知识与人文关怀相结合的叙述方式,让我对这些“不起眼”的植物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尊重和好奇。 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一点,是它捕捉到了“都会”这个关键词的精髓。它没有选择那些深山老林里的奇花异草,而是将目光聚焦在我们身边最熟悉的角落。它让我意识到,即使在我们居住的现代化城市里,也依然存在着丰富的自然宝藏。我以前总觉得,想要亲近自然,就必须远离城市,去郊外,去山上。但《都会野花野草图鉴》这本书,却是在告诉我,自然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抬脚就可以到的地方,就在那些我们曾经不以为然的缝隙里。它鼓励我去观察,去发现,去连接。 我曾经花了很长时间,试图辨认我家阳台上不知道什么时候冒出来的一株小野草。它开着细小的白色花朵,叶子有些奇怪的锯齿状。在没有这本书之前,我可能就把它当作杂草拔掉了,或者就任由它生长,但始终不知道它的名字。有了这本书,我带着手机,一点一点地对照着图鉴,最终找到了它。原来它叫做“庐 H 舌”,是一种生命力极其顽强的植物,甚至还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那一刻的发现感,让我觉得无比的满足,也让我对身边的一切生命有了更深的敬意。 这本书的排版设计也相当用心。每一页的插画都清晰细腻,色彩还原度很高,仿佛能闻到植物的清香。文字部分则采用了适中的字体大小,配以简洁明了的解说,即使是没有植物学基础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我尤其喜欢书中为每一种植物设置的小故事或者民间传说,这些故事为冰冷的植物知识注入了温暖的人情味,让它们不再是枯燥的符号,而是有生命、有故事的个体。 我经常会带着这本书,在午休的时候,或者周末的下午,在附近的公园或者街道上散步。每当看到一株陌生的植物,我就会拿出这本书,细细地辨认。有时,我会发现一本图鉴上没有收录的植物,这反而会激发我更强烈的探索欲望。这本书就像一个引路人,让我从一个被动的观察者,变成了一个主动的探索者。它让我看到了城市中隐藏的生机勃勃,让我感受到了人与自然之间并非只能是隔阂,而可以是和谐共存。 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查找植物信息的工具,更在于它改变了我看待周围世界的方式。我开始更加留意那些曾经被我忽略的细节,那些在水泥丛林中顽强生长的生命。它们的存在,让我想起了生命的韧性,想起了在大自然面前,人类的渺小和伟大。我不再是那个只关注于自己的生活节奏的都市人,而是开始思考,我与这个城市,与这个星球上的其他生命,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野”的定义。在我看来,“野”不一定是混乱无序,它也可以是一种原始的、未经雕琢的美丽,一种顽强的、不屈不挠的生命力。这些“都会野花野草”,它们没有被赋予任何象征意义,没有被培育成观赏的“花朵”,但它们以最真实、最朴素的面貌存在着,它们用自己的方式,为这个钢筋水泥的世界,增添了一抹抹意想不到的色彩。 这本书让我觉得,即使我们生活在最现代化的都市里,也依然可以拥有一颗亲近自然的心。它提供了一个非常便捷的途径,让我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就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我常常会和我的朋友们分享这本书,告诉他们,下次在街边看到一株特别的植物,不妨停下脚步,试着去认识它,去了解它。你会发现,这个城市,比你想象的要丰富得多,也要有趣得多。 总而言之,《都会野花野草图鉴》是一本让我惊喜连连的书。它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植物知识带到了我们身边,让我们能够重新发现我们所居住的城市里,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美丽。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在都市中生活的朋友们,相信你也会和我一样,在这本书中,找到一份意想不到的惊喜和乐趣。
评分初次翻阅《都会野花野草图鉴》,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充满了“温度”。这本书的作者,似乎并非仅仅是想科普植物知识,更像是想通过这些“都会野花野草”,讲述我们与城市、与自然之间那些被遗忘的情感连接。我作为一个长期生活在台北市中心的上班族,每天面对的是钢筋水泥、车水马龙,很少有机会去接触真正意义上的“自然”。然而,当我翻开这本书,看到那些描绘生动、文字细腻的介绍时,我才意识到,原来自然,并非离我们那么遥远。 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每一种植物的“身份解读”。它不仅仅是列出植物的学名和俗名,更重要的是,它会讲述这些植物是如何在都市环境中扎根、生长,它们又是如何与周围的环境互动,以及它们对整个都市生态系统可能带来的影响。比如,书中提到某种在墙角边悄悄绽放的小野花,不仅描述了它的外观,还细致地描绘了它如何利用雨水和空气中的尘埃来维持生命,以及它如何成为一些小型昆虫的庇护所。这种解读,让我对这些“卑微”的生命,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敬意。 这本书的插画风格,也是让我爱不释手的重要原因。每一幅插画都仿佛是用最真挚的情感绘制而成,色彩的运用非常柔和,细节的描绘更是精确到小数点后几位。作者对于植物形态的把握,可以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当我看到书中对某种野草叶片上细微锯齿的描绘时,我几乎能够感受到指尖传来的触感。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图鉴,更是一件艺术品。 我经常会在工作之余,带着这本书去家附近的公园或者社区绿地散步。每当看到一株陌生的植物,我就会拿出手机,结合书中的图片和文字,去辨认它。每一次的成功辨认,都给我带来一种小小的惊喜和成就感。我甚至开始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留意那些被我曾经忽视的角落,去发现那些生命力的微小迹象。 书中有一个章节,专门介绍了如何在家中种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都会野花野草”。这些建议非常实用,而且操作起来并不复杂。我尝试着在我的小阳台上种植了几株书中推荐的植物,看着它们在我的精心照料下,一点一点地生长,开花,那种感觉真的非常美好。这让我觉得,即使是在都市里,我们也能拥有一方属于自己的“小花园”。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亲切,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感。作者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朋友,在用自己的经验和感悟,引导我们去发现身边的美好。我常常在阅读的过程中,被作者的文字所打动,他对于自然的敬畏之情,以及对生命的热爱,都通过文字跃然纸上。 我曾经尝试过其他的植物图鉴,但很多都侧重于名贵花卉或者遥远的自然风景。而《都会野花野草图鉴》则将目光聚焦在我们最熟悉的都市环境,这让我觉得这本书非常有价值,也更容易引起我的共鸣。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图鉴,更是一本关于生活、关于观察、关于感悟的书。它让我重新认识了我们所居住的城市,也让我对生命有了更深的理解。它鼓励我们用一种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拥抱生活中的一切美好。 总而言之,《都会野花野草图鉴》是一本让我感到惊喜连连的书。它以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将植物知识、人文关怀和生活美学融为一体,为我们呈现了一场关于都市生命力的盛宴。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所有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朋友们。
评分这本书名《都会野花野草图鉴》,光听起来就带着一种都市的疏离感,和一种野外的生命力碰撞的感觉,这正是我一直以来对城市里那些顽强生长的小生命的模糊印象。作为一名在台中生活多年的上班族,我每天穿梭在高楼大厦之间,呼吸着汽车尾气,早已习惯了那种水泥森林的氛围。然而,我内心深处却总有一种对自然的渴望,一种想要逃离都市喧嚣,去接触真实泥土的冲动。这本书的出现,恰恰满足了我这种潜在的需求。 我一拿到书,就被它简洁而富有设计感的封面所吸引。封面上的一抹绿意,在都市的灰色背景下显得格外醒目,似乎在无声地诉说着生命的坚韧。翻开书页,我首先被那些精美的手绘插画所震撼。每一株植物都画得栩栩如生,无论是细微的叶脉,还是花瓣的纹理,都描绘得一丝不苟。这些插画不仅具有科学的严谨性,更饱含着艺术的韵味,让我不禁沉醉其中。 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是,它不仅仅是一本冷冰冰的植物图鉴,更像是一位熟悉的朋友,在用温和的语言,为我讲述这些“都会野花野草”的故事。书中对每一种植物的介绍,都包含了它们的学名、俗名,以及最重要的,它们在都市环境中的生长习性、生态作用,甚至还有一些关于它们的民间传说和药用价值。我曾一度对路边随处可见的某些小花小草感到厌烦,认为它们是“碍眼”的存在。然而,通过这本书的介绍,我才了解到,原来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生命,都拥有着惊人的生命力,它们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顽强生存,为城市的生态系统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 书中有一个章节,专门介绍了如何在都市的阳台或窗台上,种植一些常见的野花野草。这对我来说简直是福音。我一直很想在自己的小阳台上种点绿植,但又担心自己没有专业的知识,会把它们养死。这本书提供的这些简单的种植方法,让我觉得即使是新手,也能轻松上手。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尝试一下,让我的小阳台也充满野趣。 更让我感到欣慰的是,这本书的出现,让我重新审视了“美”的定义。我曾经认为,只有那些经过精心培育、色彩鲜艳的花朵,才能称得上是“美”。但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美,可以是生命最本真的形态,是它们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姿态,是它们为这个世界带来的勃勃生机。那些在水泥缝隙里绽放的小野花,它们同样拥有着令人动容的美丽。 我经常会带着这本书,在下班后,或者周末的闲暇时光,去家附近的公园或者街道上散步。当我看到一株陌生的植物时,我就会掏出手机,对照着书中的图片和文字,一点一点地去辨认。每一次的成功辨认,都会给我带来一种小小的成就感,仿佛我正在一点一点地解开这座城市的秘密。 这本书的排版设计也非常人性化,文字清晰易读,图片与文字的搭配恰到好处,不会让人感到枯燥乏味。书中的一些小插画,更是为整本书增添了一份灵动感。 我曾经一度觉得,都市生活与自然是如此的遥远,仿佛两个平行世界。然而,《都会野花野草图鉴》这本书,却为我搭建了一座桥梁,让我能够在这两者之间找到连接点。它告诉我,即使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我们依然可以拥抱自然,感受生命的力量。 这本书的出现,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情感的触动。它让我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对周围的世界有了更深的敬意。我开始更加珍惜身边的每一个生命,也更加热爱这个我所居住的城市。 总而言之,《都会野花野草图鉴》是一本极具价值和意义的书籍。它不仅能够满足我们对植物知识的求知欲,更能启发我们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自然更深层次的理解。我非常乐意将这本书推荐给我的朋友们,相信你们也会和我一样,在这本书中,找到一份属于自己的“都会野趣”。
评分从拿到《都会野花野草图鉴》这本书的第一刻起,我就被它浓郁的“生活气息”所打动。我从小在高雄长大,对都市里那些不经意间冒出来的生命,总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它们不像花园里的花朵那样被精心呵护,也不像名贵的植物那样被捧在手心,但它们却以一种顽强的姿态,在城市的各个角落默默地绽放,默默地生长。这本书,恰恰捕捉到了这种都市中的“野趣”,让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童年记忆中的许多画面。 我最先吸引我的是书中那些极其写实的插画。这些插画的细腻程度,简直可以用“鬼斧神工”来形容。无论是植物的叶片上的细微绒毛,还是花瓣上的脉络纹理,都被描绘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插画,更是作者对这些“都会野花野草”的细致观察和深入研究的体现。我常常会盯着一幅插画,想象着作者当时是如何在某个街角,或者某个公园里,用虔诚的心去描绘这些生命的。 这本书的文字部分,也同样引人入胜。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生动有趣,没有那种枯燥乏味的科普讲座的感觉。他用一种非常口语化的方式,讲述了每一种植物的故事,包括它们的由来、它们的特性,以及它们在都市生态环境中的作用。我尤其喜欢书中提到的一些关于植物的民间俗语或者趣闻轶事,这让我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浓厚的人文气息。 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改变,就是我开始对身边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心。以前,我可能只是匆匆走过,对那些路边的野草野花视而不见。但现在,我总是会不自觉地停下脚步,去观察它们,去思考它们。我会想象,这株小小的野花,是如何在这种污染严重的环境中生存下来的?它经历过怎样的风雨,才能绽放出如此绚丽的花朵?这种对生命的敬畏之情,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得到了极大的升华。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它不仅仅收录了我们常见的野花野草,还包括了一些比较少见的、但同样在都市环境中生长的植物。对于每一个物种,书中都给出了非常详细的辨识特征,包括它们的叶形、花色、果实形状等等。这对于我这种对植物知识有限的读者来说,简直是一本“宝典”。我曾经尝试过用手机APP来识别植物,但准确率并不高,而且缺乏深入的解读。而这本书,则能让我真正地了解这些植物。 我喜欢这本书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它鼓励我们去“发现”和“连接”。它让我们意识到,即使在现代化的都市里,自然也并没有远离我们。它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触手可及的地方。这本书就像是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通往自然世界的大门,让我们能够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认识和体验我们的城市。 我曾经尝试过在家里阳台种植一些书里介绍的野花野草,比如一些生命力顽强的酢浆草。看着它们在我的阳台上茁壮成长,那种成就感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这让我觉得,即使是微小的生命,也能够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快乐。 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也非常出色,每一页的布局都非常合理,图片和文字的搭配恰到好处,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既能获得知识,又能得到美的享受。 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所有生活在都市里的人们。它不仅仅是一本植物图鉴,更是一本关于生活、关于自然、关于生命的书。它能够让我们重新找回对生活的热情,也能够让我们更加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城市。 总而言之,《都会野花野草图鉴》是一本让我感到惊喜和感动的好书。它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展现了都市中生命的顽强和美丽,也让我们对自然有了更深的敬意和理解。
评分《都会野花野草图鉴》这本书,简直就像是为我这样一位“都市隐士”量身定做的。我从小在台中长大,虽然身处繁华都市,内心却始终向往着田园牧歌般的宁静。每天在办公室里对着电脑屏幕,偶尔瞥见窗外角落里顽强生长的一抹绿意,总能点燃我内心深处对自然的那份渴望。这本书的出现,恰好满足了我这种需求。 最让我着迷的是书中那些细腻入微的插画。作者的画风非常写实,但又不仅仅是机械的复制。每一株植物,无论是叶片上的纹理,花瓣的颜色,还是茎干的形态,都描绘得栩栩如生,仿佛我能触摸到它们真实的质感。我常常会盯着一幅插画,想象着作者是如何在某个喧嚣的街角,耐心观察,细致描绘。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我感受到作者对这些“都会野花野草”深深的敬意。 书中对于每一种植物的介绍,也充满了智慧和情感。作者并没有使用过于专业的术语,而是用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语言,讲述了这些植物的故事。它不仅仅告诉我们植物的名字和形态,更重要的是,它探讨了这些植物在都市环境中的“生存之道”,以及它们对都市生态系统可能带来的影响。比如,书中提到某种植物是如何利用雨水来滋养自己,或者某种植物是如何吸引蜜蜂来传播花粉。这种生态学视角,让我对这些“不起眼”的生命,有了更深的认识。 我最喜欢的部分是书中关于“都市野趣生活”的篇章。它分享了一些如何利用这些野花野草来装饰家居,或者制作简单的手工艺品的小技巧。比如,书中提到可以用某些野草的叶子来制作天然的染料,或者将一些形态优美的枯枝作为摆设。这些内容,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图鉴,更是一本关于如何将自然融入生活的实用指南。 我经常会在周末,带着这本书去台中一些具有历史韵味的角落,或者人迹罕至的公园进行“寻宝”。当我发现一株书中介绍过的植物时,那种小小的惊喜和成就感,简直无法用言语来形容。我甚至开始用手机记录下我发现的植物,并尝试着和朋友们分享。 这本书的排版设计也非常出色,图片与文字的搭配和谐,字体大小适中,阅读起来非常舒适。 我曾经尝试过用一些手机APP来识别植物,但总觉得它们缺乏深入的解读,也缺少人情味。而《都会野花野草图鉴》这本书,则用一种更加温暖、更加贴近生活的方式,为我打开了认识植物的大门。 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图鉴,更像是一位老朋友,它用一种温和而坚定的声音,告诉我,生命的美丽无处不在,只要我们用心去发现。它鼓励我去拥抱生活,去感受自然,去连接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美好。 总而言之,《都会野花野草图鉴》是一本让我惊喜连连的书。它以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展现了都市中生命的顽强和美丽,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的感悟。我非常乐意将这本书推荐给所有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朋友们。
评分《都会野花野草图鉴》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它的“亲切感”。作为一名在高雄生活了多年的上班族,我每天穿梭在高楼大厦之间,早已习惯了都市的喧嚣与便捷。然而,我内心深处却一直对大自然有着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感。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这种对都市中“野趣”的渴望。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每一种植物的描述,都充满了人文关怀。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植物的学名和形态特征,而是将它们置于都市的背景下,讲述它们是如何在钢筋水泥的缝隙中顽强生存,它们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比如,书中提到的一种在墙角边悄然绽放的小野花,不仅仅描述了它的花色和叶形,更重要的是,它讲述了这种植物是如何被人们忽略,但却依旧默默地为城市贡献着绿色。这种解读,让我对这些“不起眼”的生命,产生了由衷的敬意。 书中的插画,更是让我爱不释手。每一幅插画都绘制得栩栩如生,仿佛能闻到花草的清香。作者对于细节的把握,可以说是到了极致。我甚至能从插画中感受到植物叶片上的纹理,花瓣上的露珠。这种写实的画风,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图鉴,更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我常常会在下班后,带着这本书去家附近的公园或者绿地散步。每当看到一株陌生的植物,我就会拿出手机,对照着书中的图片和文字,一点一点地去辨认。每一次的成功辨认,都给我带来一种小小的成就感,仿佛我正在一点一点地解开这座城市的秘密。 令我惊喜的是,书中还收录了一些关于“都会野花野草”的药用价值和食用方法。虽然我可能不会真的去尝试,但了解这些信息,让我对这些植物有了更深的认识,也更加明白了自然的神奇之处。 这本书的排版设计也相当用心,文字清晰易读,图片与文字的搭配恰到好处。这种人性化的设计,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获得一种非常愉悦的体验。 我曾经尝试过用一些手机APP来识别植物,但总觉得它们缺乏深入的解读,也缺少人情味。而《都会野花野草图鉴》这本书,则用一种更加温暖、更加贴近生活的方式,为我打开了认识植物的大门。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植物图鉴,更是一本关于生活、关于自然、关于生命的书。它鼓励我们去发现身边的美好,去感受生命的力量,也让我们对我们所居住的城市,有了更深的理解和热爱。 总而言之,《都会野花野草图鉴》是一本让我爱不释手的书。它以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展现了都市中生命的顽强和美丽,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的感悟。我非常乐意将这本书推荐给所有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朋友们。
评分《都会野花野草图鉴》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中,突然洒落的一缕阳光,照亮了那些曾经被我忽略的角落。作为一名从小在高雄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长大的居民,我一直觉得自己对这座城市非常熟悉,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一个我从未认真观察过的侧面。它让我明白,即使是在最繁华的都市,生命也从未停止过它的脚步,而是在以一种更加坚韧、更加顽强的姿态,与我们共同生活。 最让我惊艳的是书中那些精美的插画。每一张插画都仿佛是经过无数次的观察和细致描绘的杰作。它们不仅准确地还原了植物的形态特征,更重要的是,它们捕捉到了植物那种独特的“生命力”。我能从图上感受到它们在风中摇曳的姿态,感受到它们在阳光下舒展的叶片,感受到它们在缝隙中倔强生长的力量。这种细腻的描绘,让我觉得作者并非只是在“画”,而是在“对话”。 书中的文字部分,同样充满了智慧和温情。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平实,却又充满了感染力。他没有使用过于专业化的术语,而是用一种贴近生活的方式,讲述了每一种“都会野花野草”的故事。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植物生态角色的解读,它让我明白了,即使是那些我们认为的“杂草”,也在为城市的生态平衡贡献着一份力量。这种视角,让我对“杂草”的定义,有了全新的认识。 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改变,就是我开始留意身边的每一个细节。以前,我可能只是匆匆走过,对路边的花草不屑一顾。但现在,我会在散步时,不自觉地停下脚步,去观察那些小小的生命。我会尝试着去辨认它们,去了解它们的故事。这种对生活的热情和好奇心,也是这本书带给我的宝贵财富。 我曾经尝试过在自己的小阳台上,种植一些书中介绍的野花野草。看着它们在我的照料下,一点一点地长大,开出美丽的花朵,那种感觉真的是非常治愈。这让我觉得,即使是在都市中,我们也能拥有一方属于自己的小小自然天地。 书中的排版设计也相当出色,每一页的布局都非常合理,图片与文字的比例恰到好处。这种精心设计的版式,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获得一种愉悦的阅读体验。 我尤其喜欢书中收录的一些关于“都会野花野草”的民间传说和故事。这些故事,让这些植物不仅仅是科学的样本,更成为了有血有肉的生命,它们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也诉说着都市的故事。 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图鉴,更像是一位老朋友,它用一种温和而坚定的声音,告诉我,生命的美丽无处不在,只要我们用心去发现。它鼓励我去拥抱生活,去感受自然,去连接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美好。 我非常乐意将这本书推荐给所有在都市中生活的朋友们。我相信,你们也会和我一样,在这本书中,找到一份久违的宁静和惊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