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知性和感性的方式介绍现存33种蛙类,是一本追踪蛙类息与生活全记录的书。
作者潘樵是南投县知名的文史工作者,也是当地十分活跃的文艺术作者;近几来,积极地进行各类生态的观察及记录,同时大量书写相文章,《蛙现台湾》是作者第二本与生态相关的跨领域着作。
本书详周实地记载笔者在台湾各地寻蛙的经过,既险剌激,又精彩有趣,并且借由生动的文字和摄影,完整地呈现台湾33种蛙类的多元面貌,除了写蛙,书中还写人、写故事,因此《蛙现台湾》不同于图鑑式的书籍,它是一本绝对值得珍藏与细细品味的人文蛙书。
★本书荣获第35届少年科学类 金鼎奖
作者简介
潘樵
潘樵本名潘新贤,目前服务于国立暨南国际大学,文学,艺术,旅行与生态观察是中最主要的兴趣。
曾出版《埔里祈安清醮一百年》、《乡情书写》、《山城埔里步道》、《感动来自土地》、《乡下老师贤没事》、《客家与水距》、《水沙连红茶》等十四几本书,并曾任埔里镇立图书馆第一届驻馆文学家及南投县文化局文艺创作班与文学营的指导老师。
曾举办《庙寺埔遇》、《世间有情》、《文史与水墨的对话》、《亲近台湾》及《寻找清凉》等等十几场艺术个展,并出版水墨画册《美丽与乡愁》一书
自序 文◎潘樵
2007年11月1日,我在奇摩成立个人的部落格,并且大量地书写一些与生态自然相关的文章,包括花草、树木、昆虫、蜘蛛及青蛙等等,经过一段时日的经营之后,我慢慢地累积了一些作品,而且也从网路中认识了一些同样喜欢生态的格友们,有人喜欢蝴蝶,有人热衷天牛,而有人则酷爱蜘蛛,然而不管大家的喜好是什么?格友们在部落格中所展现出来的成绩却是令人刮目相看的,有些观察记录甚至比专业还更专业,因此让我非常的佩服,于是大家的努力与投入遂成为我学习的对象。
2009年的四月底,有几个来自南部的生态格友到埔里来找我,她们分别是竹子、怡萱、季风、angela及july,在网路中我习惯戏称她们为昆虫帮,当时,她们来埔里的目的,除了一睹油桐花的美丽之外,也希望能够前往莲华池一探,因为,隶属于林务局的莲华池研究中心是中台湾的生态宝地,当地拥有许多独特的动植物,因此是许多喜欢生态的人必定要造访的地方;其实,莲华池也是我平时观察生态的据点之一,所以,我便以地主的身份带她们前往探访。
当天下午,天空有些阴霾,但是并不妨碍大家寻找昆虫的兴致,在莲华池木屋教室前方的水池边,大家四散在草地与林荫间认真地寻找可能的虫迹,而当时,池边传来竖琴蛙「登─登─登─登─登」的叫声,我告诉昆虫帮的友人,那是全台湾最珍贵的蛙类之一,只有莲华池才有,这时大家才讶然明白!原来莲华池除了昆虫植物之外,还有如此奇特的蛙类,但是当天我没有穿雨鞋,所以没能涉水去寻蛙给大家瞧瞧,只好抓一只跟竖琴蛙长得很像的小腹斑蛙让大家拍照,过过瘾。
昆虫帮的朋友虽然在莲华池拍到不少昆虫,但是竖琴蛙就在眼前却无法窥其面貌,让我的心里多少觉得有些不好意思,于是隔没几天,我便只身再访莲华池,打算要帮竖琴蛙写篇专文来与格友们分享,那是对昆虫帮的一种弥补吧。夏日午后的莲华池是热闹的,蝉鸣虫唧,还有竖琴蛙独特的叫声在空气中传盪着,穿着长统雨鞋的我,轻轻地涉水入池,然后循声辨位,企图在池边的草丛中寻找竖琴蛙的身影,因此,当我慢慢地拨开野草,当我目睹一只竖琴蛙正躲在土洞中发愣时,心中的那份欢然是无法言喻的,然而我还是按耐住心中的兴奋,冷静地帮竖琴蛙拍完照,那是真一次既顺利又惊喜的寻蛙过程。
在莲华池找到竖琴蛙,同时将相关的文章发表在部落格之后,我忽然突发奇想,竖琴蛙既然是台湾分佈最狭隘而且数量最少的蛙类,别人要找到它可是不容易的事,然而我却轻易地手到擒来,我何不乘胜追击?一併将其他的蛙蛙也收录书写,而这样的念头仔细想想,似乎是值得去尝试的一件趣事;于是就在找到竖琴蛙之后不久,我便开始积极地进行台湾所有蛙类的寻访;首先,我从我住的小镇─埔里开始,说来幸运,台湾33种蛙类,在我住的附近就可以找到22种,因此我的寻蛙过程,一开始可以说是十分迅速的。
当然,在这段期间有许多朋友提供各种帮忙,才让我的寻蛙工作进行得十分顺利,包括埔里的祺文、裕富,中寮的小明及鱼池的武诚等人,或提供线索,或帮忙找蛙,因此到了2 0 0 9年的冬天,我已经收集了2 6种蛙类,只剩下分佈在台湾南部及东部的6种,于是等到2010年的春夏之际,当梅雨季节来临,我便密集地多次南下,将剩下的蛙类逐一地收录,而且在南部访蛙的过程中,昆虫帮的格友们多次情义相挺,陪我在漆黑的山林野外寻蛙,真是让人倍感温馨。
其实,在埔里我并没有知心的蛙友,因此除了家人以外,并没有人可以陪我在黑夜里去寻蛙,所以我习惯独来独往,因此,当若干朋友知悉我的行为之后,除了讶异,还纷纷地笑我「疯了」,一个年近半百的中年男子竟然还有年轻人的疯狂,我是应该高兴?还是只能傻笑以对?但不管如何,我总觉得既然想做,那就全力以赴吧。
如今,台湾3 3种蛙类已经全部寻得,其中,在台中石冈所找到的斑腿树蛙是尚未被学界所发表的新蛙种,而橙腹树蛙则是我的最后一只蛙,为了找它,我在台东的原始山区吃足了苦头,幸好有当地朋友的帮忙,让我在2010年的7月31日晚上,在台东太麻里的山区顺利地找到了橙腹树蛙,回顾这一年三个月的岁月,四百多天的日子,寻蛙几乎成了我的生活重心,如今能够顺利地完成计画,心情是既高兴又感动,因为除了埔里地区若干朋友的关心及帮忙外,还有网路上的一群生态格友们,也不断地给我信心与鼓励,他们分别是竹子、怡萱、安琪拉、季风、阿廖、小蟹蟹、山猪、辉哥及不会游泳的海豚等,所以寻蛙写蛙,光靠我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谢谢大家。
其实,我不只写蛙,我也写景、写人、写故事,因此每一只蛙,我都必须亲自去寻访,因为我要的是过程,所以对于蛙类,我只要能够拍到其身影就心满意足,我不在乎它是雄蛙还是雌蛙?也不计较它是成蛙还是幼蛙?如果可以进一步拍到雄雌抱接、产卵或是蝌蚪,那则是意外的收获,所以在《蛙现台湾》这本书中,我纯粹以一个文字工作者的角色来写蛙,也许不够专业也不深入,不过却真实地呈现出寻蛙时的惊险与蛙类的丰富样貌来,因此,这会是一种另类而有趣的人文蛙书吧,我认为。
《蛙现台湾》这本书,绝对是我近期阅读中最具惊喜的一本。作为一名在台中长大的科技从业者,我的生活节奏一向很快,对阅读的涉猎也偏向于实用的技术类或者一些轻松的文学作品。我对台湾的认识,更多是基于它发达的科技产业,便利的城市生活,以及那遍布街头的各种美食。然而,这本书却以一种极其出人意料的方式,让我看到了一个我从未深入了解过的台湾——一个充满生命活力、需要我们细心呵护的自然台湾。作者的文字非常有力量,他能够将一些看似普通甚至有点“不起眼”的蛙类,描绘得如此生动形象,仿佛它们就在你的眼前跳跃、鸣叫。 我尤其对书中关于“金线蛙”的章节印象深刻。作者描述了它们如何在水田、溪流边活动,它们那独特的声音是如何在这片土地上回响,以及它们对于农作物生长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读到这里,我才意识到,原来这些我们可能在乡下偶尔见到的小生物,竟然与我们的生活,与这片土地的生态平衡,有着如此紧密的联系。书中也提到了这些蛙类面临的生存压力,比如农药的使用、水体的污染等等,这些都让我感同身受,因为作为台湾人,我们都深切地关心着这片土地的环境问题。这本书让我明白,台湾的美,不仅仅在于它的都市风光和人文景致,更在于它背后那丰富而脆弱的生态系统,而这些“蛙”们,正是这个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评分《蛙现台湾》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意义非凡的“在地探索”。我本身就是一个非常热爱台湾这片土地的人,平时也喜欢阅读一些关于台湾历史、文化、人文的书籍。我对台湾的了解,可以说是在一个比较宏观的层面,我知道这里的历史变迁,这里的文化融合,这里的社会发展。但《蛙现台湾》这本书,却将我的目光,引向了一个我之前从未深入关注过的领域——台湾的“蛙”类生态。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吸引人,他没有使用生硬的科普术语,而是用一种非常接地气、非常有人情味的方式,讲述了这些小生命的奇妙之处。 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白领树蛙”的章节。作者描述了它们是如何在雨季出没,如何在夜晚发出动听的歌声,以及它们与台湾亚热带气候的紧密联系。读到这些描述的时候,我脑海里不禁浮现出台湾夏日午后那突如其来的骤雨,以及雨后空气中弥漫的泥土和草木的清香。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原来在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背后,隐藏着如此丰富的生命故事。它让我对“台湾”的理解,不再仅仅停留在人类文明的层面,而是扩展到了更广阔的、更古老的生命维度。这本书让我真正体会到了,保护生物多样性,不仅仅是为了生态平衡,更是为了守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守护这片土地上每一个鲜活的生命。
评分《蛙现台湾》这本书,简直就像是一面映照出台湾生态“蛙”影的镜子,而且是那种高清无码、细节毕露的镜子。作为一个从小在台南长大的孩子,我对这片土地的热爱,是渗透在生活的点点滴滴里的。我们这里的历史古迹,古老的庙宇,巷口的小吃摊,那些充满回忆的角落,我都以为自己早已了然于胸。但是,《蛙现台湾》却以一种我从未想过的方式,将我拉进了一个充满生命张力的微观世界。它不仅仅是介绍了几种青蛙,而是通过这些“蛙”的视角,去展现台湾不同地理环境的独特魅力,以及这些环境背后所面临的挑战。 书中关于“翡翠树蛙”的描述,尤其令我印象深刻。作者详细地描绘了它们如何在高大的树冠上栖息,如何用它们那标志性的“翡翠绿”作为伪装,以及它们那如同天籁般的鸣叫声,如何在这片被人类活动逐渐改变的自然环境中回响。我读的时候,脑海里会自动浮现出阳明山的翠绿山峦,或者宜兰平原上广阔的稻田,想象着这些小生命在那里自由自在地跳跃、鸣唱。更重要的是,作者并没有回避这些蛙类面临的生存困境,比如栖息地被破坏、污染等等。这让我有一种强烈的共鸣感,因为我们台湾人,其实也一直在努力寻找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方式。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用一种极其温柔却又充满力量的方式,提醒我们,在这片我们称之为“家”的土地上,还有无数微小而珍贵的生命,需要我们的关注和保护。
评分《蛙现台湾》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意外的惊喜,也是一次深刻的“觉醒”。我生长在台湾的北部,习惯了都市的便利和快节奏,对于自然界的许多细节,其实并不怎么在意。我以为,我对台湾的了解,就是那些高楼大厦、繁华街市、以及一些著名的旅游景点。然而,《蛙现台湾》这本书,却以一种非常温和却又极具穿透力的方式,将我带入了一个我从未深入了解过的世界——台湾的“蛙”类生态。作者的叙事非常生动,他没有使用晦涩难懂的科学术语,而是用一种非常贴近生活的语言,讲述了这些小生命的生存故事。 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泽蛙”的章节印象深刻。作者描绘了它们如何在稻田、湿地等环境中活动,它们那独特而具有穿透力的叫声是如何在这片土地上回响,以及它们在台湾农业生态系统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读到这些内容的时候,我才意识到,原来这些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可能被忽略的小生灵,竟然与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有着如此紧密的联系。这本书让我开始反思,我们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对这些小生命的挤压,究竟会带来怎样的后果。它让我对“台湾”的认识,不再仅仅局限于人类的活动和发展,而是扩展到了一个更广阔的、更需要我们去守护的生命维度。
评分第一次接触《蛙现台湾》这本书,我承认,我带着一丝丝的好奇和些许的怀疑。我来自高雄,一个充满阳光、海风和热情的地方,我对台湾的印象,总是跟港口、海鲜、夜市和热情的民风联系在一起。我一直认为,我对台湾的了解已经算是相当深入了,毕竟,我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了几十年,从北到南,从东到西,都留下了我的足迹。然而,《蛙现台湾》这本书,却以一种前所未有的视角,让我重新认识了台湾。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他没有像传统的科普读物那样,枯燥地罗列知识点,而是用一种非常文学化的语言,将台湾的“蛙”们带入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叙事空间。 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黑眶蟾蜍”的描述。作者不仅详细介绍了它们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更重要的是,他将这些蟾蜍置于台湾的自然环境中,去展现它们如何适应不同的气候和地形,如何与其他的生物互动,以及它们在整个生态链中所扮演的角色。读到这些描述的时候,我脑海里会不自觉地浮现出南台湾那片片金黄的稻田,或者乡间小路上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景象。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原来在我们熟悉的台湾土地上,存在着如此多姿多彩的生命,而这些生命,也共同构成了我们所热爱的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它让我对“台湾”的理解,不再仅仅局限于人类的活动和文明,而是扩展到了更广阔的、更古老的生命维度。
评分《蛙现台湾》这本书,确实给我带来了一次非常特别的阅读体验。作为一个在花莲长大的孩子,我对台湾东部的自然风光有着深厚的感情,那些壮丽的山峦,浩瀚的太平洋,以及那份宁静而原始的美,都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脑海里。我一直以为,我对这片土地的了解已经足够深入,足够透彻。但是,《蛙现台湾》这本书,却用一种我未曾预料到的方式,向我展示了隐藏在这些壮丽景色之下的,一个同样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微观世界。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能够捕捉到那些极其微小的细节,并将它们以一种诗意的方式呈现出来。 我特别被书中关于“拉氏山椒鱼”的描述所打动。作者用充满敬意的语言,讲述了这种在台湾特有的小型两栖动物,它们的古老血统,它们对于原始森林环境的依赖,以及它们在日渐变化的世界中所面临的挑战。读到这些文字的时候,我仿佛看到了花莲的山林深处,那些清澈的溪流,那些被苔藓覆盖的岩石,想象着这些小小的生命在那里默默地繁衍生息。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台湾的美,不仅仅在于那些宏伟的自然景观,更在于那些隐藏在每一个角落、每一个生命体内的,独特而宝贵的生命故事。它让我对“台湾”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一个关于生命、关于传承、关于尊重的维度。
评分这本《蛙现台湾》真的让我惊艳到不行!作为一个在台湾土生土长的人,我一直觉得自己对这片土地上的一切都相当熟悉,无论是高耸入云的101大楼,还是藏匿在巷弄间的道地小吃,又或者是那股浓浓的人情味,我几乎都了如指掌。然而,当我翻开《蛙现台湾》,才赫然发现,原来我对这片土地的认识,就像是只看到了一座冰山的顶端。作者以一种极其细腻且充满人文关怀的笔触,勾勒出台湾这片土地上,那些被我们日常忽略却又至关重要的“蛙”类生命。我不是生物学家,对这些小生灵的了解也仅限于课本上的几个名字,但这本书硬是凭借着它生动的叙事和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我仿佛亲身走进了一个由这些微小生命构筑的奇妙世界。 书中的描述,不仅仅是单纯的物种介绍,更像是对台湾生态系统脉络的一次深度挖掘。作者花了大量的篇幅去描绘不同蛙类栖息地的环境变迁,从阿里山的云雾缭绕,到垦丁的热带海岸,再到宜兰的湿地沼泽,每一个场景都栩栩如生,仿佛能闻到泥土的芬芳,听到虫鸣鸟叫。我特别喜欢作者关于“莫氏树蛙”的章节,他描述了这种绿色精灵如何在夜色中悄然出没,如何在细雨蒙蒙的夜晚发出独特而悦耳的叫声,以及它们如何在都市扩张的夹缝中努力生存。读到这里,我不禁开始反思,我们对自然的侵占,对这些小生命的挤压,究竟到了何种地步?这本书让我第一次真正感受到,即使是在我们习以为常的城市边缘,或者看似荒芜的山林角落,都可能孕育着令人赞叹的生命奇迹。
评分《蛙现台湾》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户,让我得以窥见一个我此前知之甚少的台湾。作为一名在台湾中部地区生活多年的居民,我熟悉这里的山川湖泊,熟悉这里的淳朴民风,也熟悉这里的特色小吃。我一直觉得,我对这片土地的了解已经算是比较全面了。然而,《蛙现台湾》这本书,却以一种极其独特且充满人文关怀的视角,向我展示了隐藏在我们日常认知之下的,一个充满生命活力、脆弱而又珍贵的“蛙”类世界。作者的文笔非常细腻,他能够捕捉到那些常人难以察觉的细节,并将它们以一种生动形象、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出来。 我被书中关于“斯文豪氏赤蛙”的描述深深吸引。作者不仅详细介绍了它们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更重要的是,他将这些赤蛙置于台湾不同生态环境中,去展现它们如何适应不同的气候和地形,如何与其他生物互动,以及它们在整个生态链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读到这些描述的时候,我脑海里会不自觉地浮现出中部山区那些清澈的溪流,那些被植被覆盖的山坡,想象着这些小小的生命在那里自由自在地跳跃、鸣叫。这本书让我深刻地意识到,台湾的美,不仅仅在于那些宏大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人文历史,更在于它背后那丰富而脆弱的生物多样性。它让我对“台湾”的理解,从一个具象的地理概念,升华到了一个更深层次的、关于生命与环境相互依存的价值认知。
评分坦白说,在看到《蛙现台湾》这个书名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又是讲生物的书吗?”我自诩对台湾的文化、历史、美食都颇有研究,也喜欢阅读相关题材的书籍,但对于“蛙”这个主题,实在提不起太大的兴趣。毕竟,对于一个在台北生活了三十多年的人来说,我所熟悉的台湾,是信义区的繁华,是故宫博物院的精致,是夜市里琳琅满目的小吃,是捷运里川流不息的人潮。然而,当我翻开这本书,我的偏见就被彻底打破了。作者的文笔非常有感染力,他没有用枯燥的学术语言,而是用一种非常散文、非常有人情味的方式,将台湾的“蛙”们呈现在我眼前。 我被书中对“台湾山椒鱼”的描述深深吸引。我知道台湾有非常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但我从未想象过,会有如此古老、如此独特的小生灵,悄悄地生活在我们身边,隐藏在我们不常涉足的山林溪涧之中。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和生动的描绘,让我看到了它们的隐秘生活,它们的脆弱,以及它们对于这片土地环境纯净度的敏感。读着读着,我开始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在介绍“蛙”,它更像是在讲述台湾这片土地的故事,只不过,是以这些小生命为载体。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我对“台湾”的认知,原来,除了那些宏大的叙事和具象的景观,还有如此丰富而细腻的生命画卷,等待着我去发现。
评分《蛙现台湾》这本书,确实让我大开眼界,也让我对台湾这片土地有了全新的认识。我来自台东,一个以自然风光和淳朴民风著称的地方,我对台湾的理解,更多是关于广阔的海岸线,连绵的山脉,以及那份悠闲自在的生活节奏。我一直觉得自己对台湾的生态环境有一定了解,毕竟,东部的自然环境相对原始而丰富。然而,这本书却以一种极其细腻和深入的方式,向我展示了台湾“蛙”类世界的丰富多彩,以及它们在不同生态环境中的生存状态。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他能够用一种充满诗意和人文关怀的笔触,将这些微小生命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我被书中对“褐树蛙”的描述深深吸引。作者详细地描绘了它们是如何巧妙地隐藏在树叶之间,它们独特的叫声是如何在寂静的夜晚回荡,以及它们在台湾多样的林地环境中是如何生存和繁衍的。读到这些文字的时候,我仿佛看到了台东的山区,那些茂密的森林,那些被雨水滋润的植物,想象着这些小小的生灵在那里自在地跳跃。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台湾的美,不仅仅在于那些显而易见的壮丽景色,更在于那些隐藏在细节中的、充满生命力的微观世界。它让我对“台湾”的理解,不再仅仅停留在视觉的层面,而是扩展到了更深层的、更具生命意义的层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