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竹图鑑

台湾竹图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竹类
  • 台湾植物
  • 植物图鉴
  • 园艺
  • 竹子
  • 植物学
  • 台湾
  • 生态
  • 景观
  • 植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89种台湾竹,25种台湾原生竹
600张野外生态照及特写图完整记录

  ◎完整收录台湾89种竹:
  你知道台湾居然有89种竹吗?其中高达25种是台湾特有原生种。其中,囊□竹原已被认定为灭绝的物种,却被作者易外发现野外踪迹。

  ◎600张生态及特写照片,空前绝后的完全图鑑:
  本书完整收录600张野外生态图和竹子的花、果实和叶片特写图,绝无仅有的完整竹图鑑。

本书特色

  第一本完整收台湾89种竹子的图鑑,完整收录竹子的花、果实、叶片等特写图片。

作者简介

吕锦明 Lu, Chin-Ming

  1935年出生于新竹郡关西庄坪林分校的教员宿舍,毕业于台湾省立台中农学院森林系。1967年考上日本文部省奖学金留学九州大学,1977年再以国科会奖学金出国进修,1980年获得九州大学农学博士学位。

  自大学毕业服兵役后至届龄退休止,均在林业试验所服务。专长是:一般育林、 林木育种、竹类研究。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002 作者序
003 序言
006 如何使用本书
012 竹类在植物分类学上的地位
016 竹类各部器官介绍
031 竹类生长的特性
033 关于竹类的开花

(一)地下茎合轴丛生型竹类
037 蓬莱竹属
040 茨竹
042 南洋竹
044 竹变
046 □竹
048 长枝竹
050 条纹长枝竹
052 火广竹
054 金丝火广竹
056 银丝火广竹
058 乌脚绿竹
060 硬头黄竹
062 变叶竹
064 长节竹

(二)木本性竹类
066 蓬莱竹
068 苏枋竹
070 凤凰竹
072 红凤凰竹
074 凤翔竹
076 内文竹
078 绿竹
080 八芝兰竹
082 长毛八芝兰竹
084 莿竹
086 林氏莿竹
088 青皮竹
090 大耳竹
092 条纹大耳竹
094 花眉竹
096 乌叶竹
098 佛肚竹
100 黄金佛肚竹
102 泰山竹
104 金丝竹
106 短节泰山竹
109 头穗竹属
110 香糯竹
113 麻竹属
115 马来麻竹
118 布兰第士氏麻竹
120 巨竹
122 哈弥尔顿氏麻竹
126 麻竹
128 美浓麻竹
130 葫芦麻竹
132 缅甸麻竹
136 印度实竹
138 籐竹属
139 紫箨籐竹
142 巨草竹属
144 马来巨草竹
146 菲律宾巨草竹
148 条纹巨草竹
150 南美莿竹属
151 南美莿竹
153 竹属
154 □竹
156 乌鲁竹
158 廉序竹属
159 暹逻竹

(三)茎胫走出合轴丛生型竹类
163 梨果竹属
164 梨果竹
168 奥克兰竹属
169 奥克兰竹
171 高山矢竹属
172 玉山矢竹

(四)地下茎横走侧出合轴丛生型竹类
175 寒竹属
176 寒竹
178 小寒竹
180 苦竹属
182 大明竹
184 邢氏苦竹
186 台湾矢竹
188 琉球矢竹
190 翠竹
192 稚子竹
194 空心苦竹
196 上田□
198 包箨矢竹
200 秃□
201 黄金秃□
202 箭竹属
203 日本矢竹
205 赤竹属
206 □田□
207 东笆竹属
208 黄纹椎谷□
210 业平竹属
211 业平竹
213 岗姬竹属
214 岗姬竹
216 唐竹属
218 唐竹
220 白条唐竹

(五)地下茎横走侧出单秆散生型竹类
223 寒竹属
224 四方竹
226 孟宗竹属
228 布袋竹
231 黄金布袋竹
232 刚竹
236 金明竹
238 石竹
240 桂竹
242 条纹桂竹
244 黑竹
246 裸箨竹
248 孟宗竹
252 龟甲竹
254 江氏孟宗竹
256 囊稃竹属
257 囊稃竹
260 中名索引
264 学名索引
271 参考文献

图书序言

作者序

  小时候生活在新竹县关西镇的乡间,宿舍后面就是国民学校,该校校园有两段,上段是个大操场,操场边是竹子与以龙眼树为主的混合杂木林。想起孩提时代与竹子的接触,大多是利用竹子中的观音竹和火吹竹,我们常以火吹竹或桂竹制作水枪、竹马、竹蜻蜓;把观音竹竹秆制作成竹枪,并以朴树果实为子弹,没有朴树果实时,改用软纸浸水然后揉成小团粒当子弹,有时比朴树果实还响、还痛。

  外公在竹东有间桂竹竹材加工厂,主要的加工产品是竹签,在尚未上国小、以及上国小之后的每年寒、暑假,我们全家会从石光或关西步行到竹东玩一段时间,那时最喜欢看工人锯竹段、剖开竹子、噼竹签、再用特制的小鉋刀把竹签刨圆。回想过去,除了在唸大学时还曾闹出採绿竹笋的笑话之外,孩童时採桂竹笋的趣味至今难忘。

  长大唸高中以后,因暑假期间参加「军中服务」,较有机会到县内各地营区走动,也接触到处处有竹的乡间风光;大学毕业后服预官役,先在凤山步校受训,天天与南部一带较普遍的大型丛生竹为伍,「不能一日不见此君」;及至退伍任职台湾省林业试验所,更发现竹子的身影全台到处都是。只是直到1979年得到农委会委託的计画,正式踏入竹子的世界之前,从没有想到过要去探索竹子的「真相」。自从开始研究孟宗竹林相改良、更新的方法之后,「不得不」随时埋首翻找有关竹子的文献,这才发现研究竹子只要植物学根基好,有植物遗传学和森林生态学的概念即已足够,并不需要高深的学问,很适合不学无术的着者本人,也才知道竹子的世界里,「原来如此」竟是这么多,奥妙无限,一头钻进去之后,竟也不能自拔,直到2000年届龄退休,整整「着火入魔」了21年。现在也已知道小时候使用过的观音竹原来就是蓬莱竹,火吹竹就是火广竹。

  由上述这段历程,大致可以了解到,竹子实际上是到处「与你同在」,只是因为太过普遍、太容易看到、接触到,甚至食用它的竹笋、利用它的竹材,反而容易被忽略,除非刻意去「钻牛角尖」,有意去了解竹子,否则竹子对你永远还是「竹子」而已。

  在研究竹子的过程中,感觉到最为欠缺的就是竹类图说之类,以及能够让人「看图识竹」的文献或是出版物,笔者本身并不是竹类分类学家,所以在碰到一些识别上的难题时,当然需要有图说供为参考。以当时对台湾的竹类而言,只有大师林维治先生在林业试验所发表的几本报告。笔者非常羡慕日本的竹类研究人员、对竹子有兴趣的人士,能有那么多精彩的竹类彩色图志,供他们去与竹子互相认识并且做朋友。

  有感于此,笔者早在竹类研究期间,即已规划「台湾竹类图说」之类的书册出版,无奈能力有限,一直拖延下来。届龄退休之后,深知「余年无多」,乃不辞拙劣,参照诸多先进之业绩,加上笔者自身往年所拍的照片凑合成这本图志,希望能提供给对竹子有兴趣的人士翻阅参考,更希望这本拙着能抛砖引玉,期望在不久的将来能看到更精美的图册出现,则爱竹人士幸甚,台湾竹产业幸甚!是所至望也。

  本图志之能够完成、付梓,首先要感谢前农业委员会森林科科长林文镇博士,因为他在笔者获得博士学位回国之后,交给笔者「孟宗竹林林相改良」计画,笔者才有真正接触竹子的机会,且让笔者沉浸于竹子的世界至今欲罢不能;还有就是笔者的贤内助沈贵美女士,因为有她相夫教子,精明地处理家务,使笔者不但没内顾之忧,而且经常关心撰写工作的进度,才有今天本图志的诞生。最后,要感谢的是晨星事业群,因为他们找上笔者,本图志才得以有「见天」的一天,当然还有以前就职时共事过的伙伴们,对于这些人士,笔者在此一併由衷表示感谢之意。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台湾竹图鉴》这本书,我是在一个雨天的下午,在一家充满文艺气息的书店里发现的。当时我躲雨,随便拿起一本书翻看,没想到就被它深深吸引了。这本书最让我觉得特别的是,它不仅仅是一本“植物百科”,更是一本关于“台湾记忆”的竹子故事。作者在介绍每一种竹子的时候,都会穿插一些与台湾历史、文化、甚至民间传说相关的故事。我记得有一段讲到“五节竹”,它介绍了五节竹那独特的、像是整数“五”一样的竹节形态,然后引申到在过去,台湾的农民如何利用五节竹来制作晾晒谷物的竹架,以及在一些节日庆典中,五节竹如何被用来装饰,增添喜庆的气氛。这种将植物知识与人文历史巧妙结合的方式,让我觉得非常有趣。而且,书里的插图也是我非常喜欢的。它不仅仅有写实的彩色照片,还有很多精美的工笔画,细腻地描绘出竹子的各种形态,甚至连竹叶上的脉络都清晰可见。这些插图,仿佛让竹子有了生命,栩栩如生。我之前对竹子的认识,基本上就是它们高大、翠绿,能够提供荫凉。但是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竹子的多样性,有些竹子非常细小,只能作为观赏植物,而有些竹子则粗壮有力,可以作为建筑材料。它还让我了解到,原来台湾的竹子种类如此丰富,每一种竹子都有它独特的生长习性和用途。我特别欣赏书里关于竹子与台湾人民生活方式的联系,比如在过去,竹子是台湾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材料,从房屋的建造,到日常用品的制作,都离不开竹子。这本书就像一位老朋友,用最朴实、最真诚的语言,为我讲述台湾竹子的故事,也为我讲述了这片土地上人们的生活智慧。

评分

对于我这样有点“老派”的读者来说,《台湾竹图鉴》绝对是今年最惊喜的一本书。我一直觉得,我们这一代人,对大自然反而没有年轻一代那么亲近,总觉得在城市里生活久了,就离那些原始的美好越来越远。所以,当我在书店看到这本《台湾竹图鉴》时,就有一种莫名的冲动想要把它带回家。我不是学植物学的,所以那些复杂的学名和术语对我来说有点难度,但这本书的优点就在于,它用非常生活化的语言来介绍竹子。比如说,它在介绍某种竹子的时候,会提到这种竹子在台湾哪里比较常见,当地人会怎么称呼它,或者这种竹子在过去有什么样的用途。我记得有一段讲到台湾的“桂竹”,它详细描述了桂竹的竹竿是如何被用来搭建棚架,如何被制作成竹笠,甚至是如何被用来做成一些竹工艺品。它还提到,在某些地区,桂竹的竹笋是当地一道非常有名的美食,很多餐馆都会用它来做菜。这种将植物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地联系起来,让我觉得非常亲切。这本书的图片质量也是我非常看重的一点,它里面的图片不是那种模糊不清的,而是非常高清的,色彩也很鲜艳,细节都能看得一清二楚。我特别喜欢它展示竹子不同生长阶段的照片,从嫩绿的竹笋破土而出,到茁壮成长,再到竹叶枯黄飘落,整个生命周期都被完整地记录下来。这让我对竹子产生了一种更深刻的认识,也更能感受到生命的顽强和轮回。我一直觉得,我们身边最平凡的东西,往往蕴含着最深刻的道理。《台湾竹图鉴》这本书,就用竹子这样一种看似平凡的植物,向我们展示了台湾这片土地的生命力,以及我们祖先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智慧。我非常欣赏它对于每一个竹子品种的详细描述,包括它的高度、直径、竹节的长度、竹竿的颜色等等,这些看似微小的细节,恰恰展现了竹子的独特之处。

评分

说实话,我拿到《台湾竹图鉴》的时候,并没有抱太大的期待,我只是觉得,既然是介绍台湾的竹子,那肯定不会错到哪里去。结果,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想象。它不只是简单地罗列竹子的种类,更重要的是,它把每一种竹子都写活了。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竹子在台湾不同地区的应用和传说。比如,它会提到在东部,有些地方的居民会用某种竹子搭建传统的房屋,那种房屋不仅冬暖夏凉,而且非常坚固。书里还穿插了一些当地的民间故事,关于竹子如何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如何出现在神话传说中。这让我在学习植物知识的同时,也了解了台湾的民俗文化。我记得有一段讲的是阿里山的孟宗竹,不只是介绍它的形态特征,还讲了它如何成为阿里山森林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见证了台湾的发展。这种将植物与人文历史结合的写法,我觉得非常有吸引力。而且,书中的插图也非常精美,不仅仅是写实的绘图,还有一些历史照片,展示了过去台湾竹子被利用的场景。我看到一张老照片,是几十年前竹农在山上砍伐竹子,那种场景,让我仿佛穿越时空,感受到了那个年代的生活气息。这本书的编排也很用心,每一种竹子都有一个独立的章节,从植物学上的分类,到它的形态特征,再到它的生长环境和用途,都讲得非常详细。而且,它还特别强调了台湾本土的竹子品种,让我了解到,原来我们身边就有这么多独特而珍贵的竹子。我之前对竹子的认识,基本上就停留在“竹子就是绿色的,会长得很高”这个层面。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竹子的多样性,有些竹子细得像笔杆,有些则粗壮得像手臂;有些竹子是圆形的,有些则是扁平的。还有关于竹子的繁殖方式,也写得很有意思,有的是通过地下茎蔓延,有的是靠种子繁殖,不同品种的繁殖策略也各有千秋。我真的觉得,这本书就像一本台湾竹子的百科全书,而且是用最生动、最有趣的方式呈现出来的。

评分

《台湾竹图鉴》这本书,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在图书馆里发现的。我平时不太关注植物方面的书籍,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吸引了我,那种朴实而又充满生命力的感觉。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不仅仅是介绍了各种竹子的形态特征,更是将竹子与台湾本土的文化和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我记得书里有一段讲到“毛竹”,它详细介绍了毛竹的生长速度之快,以及它如何被广泛地用于台湾的建筑和家具制作。书里还穿插了一些关于毛竹的民间故事,比如在过去,毛竹是如何成为人们抵御风雨的坚实屏障,以及在一些偏远地区,毛竹是如何支撑起一个家庭的生活。这种将植物知识与人文情怀相结合的写法,让我觉得非常感动。而且,书中的图片质量也非常好,每一张照片都非常清晰,色彩鲜艳,能够真实地展现出竹子的形态和质感。我特别喜欢书里那些描绘竹林风光的照片,那些在阳光下随风摇曳的竹子,充满了诗意,让人心旷神怡。这本书的文字也写得很生动,没有那种枯燥的学术腔调,而是充满了生活气息,让人读起来感觉很舒服。我之前对竹子的认识,基本上就是它们高高瘦瘦,在风中摇曳。但是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竹子的更多可能性,比如它可以用来制作各种精美的竹器,还可以作为一种环保的建筑材料。它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竹子这种植物,在台湾这片土地上,扮演着多么重要的角色。我非常赞赏作者对于竹子文化的发掘,它不仅仅是在介绍一种植物,更是在讲述台湾人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故事,以及他们代代相传的生活智慧。

评分

《台湾竹图鉴》这本书,我是在去台南旅游的时候,在一家独立书店里偶然发现的。我当时只是随便翻翻,就被里面的内容吸引住了。这本书的编排方式非常特别,它不是按照科属来分类,而是更多地从竹子在台湾的生活场景和应用出发。比如说,它会有一章专门讲“台湾的食用竹笋”,里面会介绍各种适合食用的竹笋品种,以及在台湾各地都有哪些关于竹笋的特色美食。我记得里面讲到“绿竹笋”,它特别强调了绿竹笋的清脆口感和独特的香甜味道,还介绍了很多用绿竹笋制作的经典台菜。这对我这样一个吃货来说,简直是太有吸引力了!而且,书里还提到了一些关于竹子在台湾建筑上的应用,比如用竹子搭建的传统民居,或者现代建筑中利用竹子的可持续性设计。这让我意识到,竹子不仅仅是一种植物,它更是我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本书的图片质量也很高,各种竹子的特写,竹笋的特写,甚至竹子的根系和竹叶的纹理,都拍得非常清晰。我尤其喜欢书里那些展现台湾竹林风光的照片,那些在阳光下随风摇曳的竹子,充满了生命力,让人看了心情豁然开朗。这本书的文字也写得很生动,不是那种枯燥的学术论文,更像是台湾本地人写的,充满了亲切感。作者在介绍每一种竹子的时候,都会融入一些当地的方言或者俗语,让读者感觉就像是在听长辈讲故事一样。我一直觉得,我们台湾这片土地,隐藏着太多值得我们去发现和珍藏的美好,《台湾竹图鉴》这本书,就是一本非常好的指引。它让我重新认识了竹子,也让我更加热爱我生活的这片土地。我非常赞赏它在介绍植物知识的同时,也融入了大量的台湾本土文化元素,让这本书变得更加有趣和有价值。

评分

说实话,我本来对“图鉴”类的书籍兴趣不大,总觉得它们有点死板,就是一堆图片和文字。但是《台湾竹图鉴》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把竹子写成了有生命、有故事的存在。我记得有一段讲到“刺竹”,它不仅介绍了刺竹的外形特征,还描绘了在过去,刺竹如何被用来制作简易的篱笆,如何保护农田,如何成为台湾乡间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它还提到,有些地方的人们会利用刺竹的尖刺来制作一些小巧的手工艺品,比如竹哨,还有一些传统的乐器。这让我觉得,竹子不仅仅是生长在那里,它更是融入了台湾人民的生活,成为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书中的插图也非常精美,不仅仅是写实的绘图,还有一些手绘的竹子姿态,线条流畅,充满了艺术感。我特别喜欢它在描绘竹子动态的时候,能够捕捉到风吹竹林那种“沙沙”的声音,虽然是文字,但仿佛真的能听到。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非常朴实,没有华丽的辞藻,但每一个字都透露着作者对竹子的热爱和对台湾这片土地的深情。我之前只知道竹子可以用来做筷子、竹席,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竹子的更多可能性,比如它可以用来制作家具,甚至是可以作为一种环保的建筑材料。这让我觉得,竹子这种植物,真的是浑身是宝。我特别欣赏书里关于不同品种竹子生长习性的描述,比如有的竹子喜欢生长在潮湿的山谷,有的则更喜欢阳光充足的平原。这种对植物生态环境的细致观察,让我觉得作者非常用心。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更多人,特别是年轻人,重新认识到竹子这种植物的价值,以及它们在台湾这片土地上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评分

《台湾竹图鑑》这本书,我大概是真的很有缘分才会在书店的角落里发现它。我平时对植物没啥特别研究,就是偶尔看到路边或公园里那些高高瘦瘦的竹子,觉得挺好看的,尤其是风吹过竹林时那种沙沙的声音,总能让人心静下来。那天在书店里闲逛,随便翻了翻,就被这厚厚的一本《台湾竹图鑑》吸引住了。封面设计就很朴实,没有花里胡哨的装饰,就简单地印着书名和几根竹子的素描。我随手翻开一页,里面的图片质量就让我眼前一亮,色彩真实,细节清晰,感觉像是把真正的竹子搬到了纸上。而且,不只是竹子的全景,连竹笋、竹叶、竹节,甚至是竹子的不同生长阶段,都有非常细致的特写。我当时就想,哇,原来竹子还有这么多讲究啊!我一直以为竹子就是竹子,没想到里面还有这么多学问。书里的文字介绍也写得很通俗易懂,不是那种枯燥的学术论文,更像是台湾本地人写给我们看的,用我们熟悉的语言,讲我们身边就能看到的竹子。我特别喜欢它描述竹子生长习性的部分,会提到在台湾的哪些地方比较常见,哪些品种的竹子适合用来做什么,比如有些竹子就特别适合做建材,有些则是因为竹笋好吃而被大家喜爱。我当时就在想,下次去郊游,是不是可以带着这本书,一边看一边对照,认识一下身边的竹子。这种知识性的书籍,如果写得太晦涩,我就直接看不下去了,但《台湾竹图鉴》给我的感觉就是,它很接地气,很实在,就像我们生活中的一个好朋友,随时可以翻开来,获得一些实用的知识。我本身就住在台湾,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有一种特殊的情感,所以当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就像是找到了失散多年的老朋友一样。我一直觉得,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孕育了多少神奇的生命,而竹子,无疑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植物之一。我记得小时候,住在乡下的外婆家,院子里就种了好几棵毛竹,夏天的时候,竹叶茂密,能遮阳,还能听到竹叶在风中沙沙作响,那是童年最美的回忆。长大后,虽然搬到了城市,但对竹子的那种亲切感一直没有变。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台湾竹子更深的认知。它不仅仅是一本图鉴,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对大自然的敬畏。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更多台湾人,特别是年轻人,重新认识到我们身边这些平凡却又伟大的植物。

评分

《台湾竹图鉴》这本书,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在网络上看到的,然后就一直念念不忘。我虽然不是植物专家,但对大自然有种莫名的热爱,总觉得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应该多了解一些身边的生命。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是它不仅仅是一本“图鉴”,它更像是一个台湾竹子的“故事集”。作者在描述每一种竹子的时候,都会穿插一些与台湾当地相关的历史、文化或者民间传说。我记得有一段讲到“刺竹”,书里提到,在过去,台湾的一些原住民部落会用刺竹来制作武器,比如弓箭的箭杆,因为刺竹的特性就是坚韧而又带有刺,非常适合用来对抗敌人。读到这里,我感觉就像是在翻阅一本台湾历史的缩影,竹子不仅仅是植物,更是承载了我们这片土地上无数故事的见证者。而且,书中的插图和照片也非常吸引人,不仅有清晰的学术插图,还有很多台湾本土摄影师拍摄的竹林风光,有时候一张照片就能勾起我内心深处的回忆。我特别喜欢书里关于“竹海”的描写,那些延绵不绝的竹林,在阳光下闪耀着绿色的光芒,让人心旷神怡。这本书的文字也写得很流畅,没有那种生硬的学术腔调,而是充满了情感和温度,让人读起来感觉很舒服。我之前对竹子的认识,仅限于几种常见的竹子,比如麻竹、绿竹。但这本书让我发现,原来台湾的竹子种类如此丰富,有各种各样奇特的形态和用途。比如说,有一种叫做“刺竹”的,它的竹竿上长满了尖刺,非常锋利,在过去甚至被用来作为防御工事的材料。还有一些竹子,它们的竹节非常细长,特别适合用来制作乐器,比如笛子、箫。这让我感叹,大自然的神奇和人类的智慧是多么的完美结合。我一直相信,了解我们身边的植物,就是了解我们脚下的土地,就是了解我们自己。

评分

《台湾竹图鉴》这本书,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在一家小书店里发现的。我平时对自然科学类的书籍不太感冒,但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枯燥的植物知识,而是将竹子与台湾这片土地上的人文历史和生活方式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我记得书中有一段讲到“相思竹”,它不仅仅介绍了相思竹的形态特征,还提到了这种竹子在台湾的民间传说中,常常被用来象征坚贞的爱情,以及它如何被用来制作一些具有纪念意义的竹雕。这种将植物与文化、情感联系起来的写法,让我觉得非常新颖和有深度。而且,书中的插图也极具特色。它不仅仅有写实的照片,还有很多精美的工笔画,细腻地描绘出竹子各种姿态,甚至连竹叶上的细微纹理都清晰可见。这些插图,仿佛让竹子有了生命,栩栩如生。我之前对竹子的认识,基本上就是它们高大、翠绿,能够提供荫凉。但是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竹子的多样性,比如有一些竹子细长如笔,非常适合制作书画工具,而另一些则粗壮坚韧,可以作为建筑材料。它还让我了解到,原来台湾的竹子种类如此丰富,每一种竹子都有它独特的生长习性和用途。我特别欣赏书里关于竹子在台湾不同地区的应用的描述,比如在南部,人们会用某种竹子来制作传统的竹伞,而在北部,则会用另一种竹子来搭建坚固的房屋。这本书就像一本台湾竹子的“生活指南”,它让我更加了解我们身边这些看似平凡的植物,以及它们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联系。

评分

《台湾竹图鉴》这本书,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在一家独立书店里看到的。我平时对自然科学类的书籍了解不多,但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枯燥的植物知识,更是将竹子与台湾这片土地上的人文历史和生活方式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我记得书中有一段讲到“五节竹”,它不仅仅介绍了五节竹的形态特征,还提到了这种竹子在台湾的民间传说中,常常被用来象征坚贞的爱情,以及它如何被用来制作一些具有纪念意义的竹雕。这种将植物与文化、情感联系起来的写法,让我觉得非常新颖和有深度。而且,书中的插图也极具特色。它不仅仅有写实的照片,还有很多精美的工笔画,细腻地描绘出竹子各种姿态,甚至连竹叶上的细微纹理都清晰可见。这些插图,仿佛让竹子有了生命,栩栩如生。我之前对竹子的认识,基本上就是它们高大、翠绿,能够提供荫凉。但是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竹子的多样性,比如有一些竹子细长如笔,非常适合制作书画工具,而另一些则粗壮坚韧,可以作为建筑材料。它还让我了解到,原来台湾的竹子种类如此丰富,每一种竹子都有它独特的生长习性和用途。我特别欣赏书里关于竹子在台湾不同地区的应用的描述,比如在南部,人们会用某种竹子来制作传统的竹伞,而在北部,则会用另一种竹子来搭建坚固的房屋。这本书就像一本台湾竹子的“生活指南”,它让我更加了解我们身边这些看似平凡的植物,以及它们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联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