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系依据教育部最新公布之课程标准编着,适合医护、食品、营养等相关科系学生及临床人员使用。
2.内容详尽,包括总论、免疫学、临床细菌学、真菌学、病毒学及寄生虫学六大范畴;并以现代医学的角度,探讨重要生物技术及其应用,例如:在健康食品中扮演举足轻重角色的肠内益生菌;另增加人类新兴疾病的最新资讯,如全抗药性静止桿菌(PDRAB)、G型肝炎病毒等。
3.内容深浅适中,力求理论与实际应用并重,辅以大量图片、表格,重点以粗体字呈现,并于每章章末整理摘要及课后复习,书末附有彩色微生物照片,使读者易于学习。
4.附有中-英、英-中索引,便于读者迅速查阅。
第一篇 总论
CHAPTER 1 绪论
第一节 微生物概论
第二节 微生物学的发展史
第三节 微生物的重要性
第四节 研究方法
CHAPTER 2 细菌解剖学
第一节 细菌的形态及其大小
第二节 细菌细胞的构造
CHAPTER 3 细菌生理学
第一节 细菌的生长与繁殖
第二节 细菌生长的条件
第三节 细菌的代谢
CHAPTER 4 细菌遗传学
第一节 遗传物质的结构与功能
第二节 细菌性状的变异
第三节 遗传工程
CHAPTER 5 灭菌与消毒
第一节 灭菌的原理及方法
第二节 化学治疗
第二篇 免疫学
CHAPTER 6 微生物的感染与疾病
第一节 感染与共生
第二节 微生物致病的因素
第三节 宿主对微生物之抵抗
CHAPTER 7 免疫
第一节 免疫系统
第二节 免疫反应的种类
CHAPTER 8 抗原与抗体
第一节 抗原
第二节 抗体
第三节 补体
第四节 抗原-抗体反应
CHAPTER 9 过敏反应与其他免疫反应
第一节 过敏反应
第二节 自体免疫反应
第三节 移植免疫
第四节 肿瘤免疫
第三篇 临床细菌学
CHAPTER 10 化脓性球菌
第一节 链球菌属
第二节 葡萄球菌属
第三节 奈瑟氏球菌属
CHAPTER 11 革兰氏阳性桿菌
第一节 白喉棒状桿菌
第二节 需氧性带芽孢桿菌
第三节 李斯特菌属
第四节 分枝桿菌属
CHAPTER 12 肠内桿菌
第一节 肠内桿菌总论
第二节 沙门氏桿菌
第三节 志贺氏桿菌
第四节 大肠桿菌
第五节 克雷白氏桿菌
第六节 变形桿菌
第七节 弧菌
第八节 曲状桿菌
第九节 螺状桿菌
第十节 肠内益生菌
CHAPTER 13 革兰氏阴性桿菌
第一节 非葡萄糖发酵性桿菌
第二节 挑剔性革兰氏阴性桿菌
CHAPTER 14 厌氧性桿菌
第一节 厌氧性革兰氏阳性桿菌
第二节 厌氧性革兰氏阴性桿菌
CHAPTER 15 其他病原菌
第一节 人畜共同病原菌
第二节 螺旋体(菌)
第三节 放线菌
第四节 介于细菌和病毒间的病原体
第四篇 真菌学
CHAPTER 16 医用真菌学
第一节 真菌的特性与分类
第二节 各种致病真菌
第三节 抗真菌化学治疗剂
第四节 真菌之利用
第五篇 病毒学
CHAPTER 17 病毒的性质
第一节 病毒的一般性质
第二节 噬菌体
CHAPTER 18 RNA病毒群
第一节 小RNA病毒科
第二节 冠状病毒科
第三节 正、副黏液病毒科和德国麻疹病毒
第四节 桿状病毒科
第五节 节肢动物与囓齿类动物媒介病毒
第六节 唿吸道肠道孤儿病毒科
第七节 反录病毒科
CHAPTER 19 DNA病毒群
第一节 痘病毒科
第二节 疹病毒科
第三节 腺病毒科
第四节 肝炎病毒群
第五节 肿瘤病毒
第六节 非典型的病毒
第六篇 寄生虫学
CHAPTER 20 寄生虫概论
第一节 寄生虫的分类
第二节 寄生虫的感染及致病性
第三节 寄生虫的流行
第四节 寄生虫在我国的分布状况
CHAPTER 21 原虫
第一节 变形虫纲
第二节 鞭毛虫纲
第三节 纤毛虫纲
第四节 孢子虫纲
CHAPTER 22 线蠕虫
第一节 肠道线虫
第二节 血液及组织线虫
CHAPTER 23 扁蠕虫
第一节 吸 虫
第二节 绦 虫
CHAPTER 24 病媒节肢动物
第一节 昆虫纲
第二节 蜘蛛纲
第三节 多足纲
第四节 其他病媒节肢动物
APPENDICES 附录
附录1 法定传染病
附录2 引发细菌性食物中毒病原菌
附录3 依据传染途径的病毒分类
INDEX 索引
中英索引
英中索引
彩图
我一直对传染病的传播方式和预防机制很好奇,特别是近年来,全球疫情频发,更是让我对这方面的知识产生了强烈的学习兴趣。这本书在这个部分的内容,绝对是我读过的所有教材中最清晰、最易懂的。它没有只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结合了实际的案例,比如流感、艾滋病、甚至是一些我们比较少接触到的真菌感染。它详细地解释了病原体的传播途径,比如飞沫传播、接触传播,以及我们应该如何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在讲解疫苗原理的时候,用了一种非常形象的比喻,就像是给身体的“军队”提前进行“演习”,让身体在真正遇到敌人(病原体)时,能够迅速做出反应。而且,它还提到了抗生素的滥用问题,以及耐药菌的出现,这让我意识到,保护这些“救命药”的重要性。这本书让我明白了,预防传染病不仅仅是个人行为,更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的课题。它让我对疾病的发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如何保护自己和他人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在我书架上的位置,一直都很显眼。每次看到它,我都会想起当初那个为了考试而头疼的日子,然后又会庆幸自己当初做了带它回家的决定。它最让我觉得“实用”的地方,在于它能够将那些晦涩难懂的科学原理,转化为我能够理解、能够应用的知识。比如,在讲解病毒的时候,它不仅仅是描述病毒的结构和复制方式,更是详细地解释了病毒是如何感染细胞,是如何引发疾病的。 我特别喜欢它在讲解疫苗的时候,用了一种非常生动形象的比喻,比如把疫苗比作给身体的“训练营”,让身体在真正遇到“敌人”之前,就能做好充分的准备。而且,它还提到了不同类型的疫苗,以及它们的优缺点。这让我对疫苗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能够更理性地看待关于疫苗的各种信息。这本书让我明白,科学知识不仅仅是书本上的文字,更是能够改变我们生活、保护我们健康的有力武器。
评分这本书在我手里的时间不长,但它的影响力却非常大。我之前一直觉得,微生物和免疫学是两个相对独立的领域,但这本书把它们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让我看到了它们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比如,在讲解细菌感染时,它会同时介绍细菌是如何入侵人体,以及免疫系统是如何进行防御的。这种结合,让我能够更全面地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 我特别喜欢它在讲解病原体与宿主相互作用的时候,用了很多生动形象的比喻。比如,它会把病原体比作“狡猾的入侵者”,而免疫细胞则是“英勇的士兵”。这种比喻,让复杂的生物学过程变得非常有趣,也更容易被理解。而且,这本书还提到了微生物在人体健康中的重要作用,比如它们如何影响我们的消化、吸收,甚至情绪。这让我意识到,我们不仅仅是人类,我们也是一个巨大的“微生物王国”的宿主。这本书让我对生命的认识,从宏观到微观,都有了更深的体会。
评分坦白说,我之前对微生物的印象,基本上就停留在“会致病”的层面,觉得它们都是坏东西。直到读了这本书,我才意识到,微生物的世界远比我想象的要丰富和复杂得多。它不仅讲解了各种致病微生物的形态、致病机制,还花了很多篇幅介绍那些对我们有益的微生物,比如肠道菌群。我以前都不知道,我们肠道里住了那么多“好朋友”,它们不仅帮助消化,还能增强免疫力,甚至影响我们的情绪。书里用了很多很有趣的比喻,比如把肠道菌群比作一个“生态系统”,不同的菌种就像不同的居民,它们之间互相影响,共同维持着肠道的健康。 这本书最让我觉得“实用”的地方在于,它没有回避那些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比如,它提到了益生菌和益生元的作用,以及我们应该如何通过饮食来调理肠道菌群。这些内容对于我这种非常注重养生的人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我以前也吃过一些益生菌产品,但总觉得效果不明,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背后的科学原理,让我知道该怎么选择,以及该怎么更有效地利用这些“好朋友”。而且,它还提到了环境中的微生物,比如土壤、水和空气中的细菌,以及它们对我们生活的影响,这让我对周围的世界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我一直认为,学习一门学科,最重要的是要理解它的“为什么”,而不是死记硬背“是什么”。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对“为什么”的追求。在讲解免疫学的过程中,它不仅仅是描述各种免疫细胞的功能,而是深入地解释了它们产生的原因,以及它们在进化过程中的作用。比如,它提到了免疫系统的“记忆”功能,解释了为什么我们接种疫苗后,身体能够获得长期的保护。这种深入的讲解,让我对免疫学的理解,不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是能够触及到更深层的原理。 让我觉得非常实用的是,这本书还讲解了免疫系统失调可能导致的各种疾病,比如类风湿关节炎、红斑狼疮等。它解释了这些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以及目前治疗上的一些思路。虽然不是临床医学教材,但对于一个普通读者来说,能够了解这些信息,已经是非常有价值的。它让我不再对这些疾病感到恐惧,而是能够以一种更科学、更理性的态度去面对。这本书让我明白,很多我们看似难以理解的疾病,背后都有其科学的解释,而了解这些解释,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评分我一直对我们身体里面的免疫系统感到非常好奇,总觉得它就像一个秘密武器,默默地保护着我们。但每次看那些免疫学的书,都觉得像在看天书一样,各种细胞、各种信号分子,名词多到不行,而且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又复杂得要命。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给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它用非常清晰的图表和生动的文字,把整个免疫系统的运作过程给呈现出来,而且是从最基础的先天免疫讲到后天免疫,再到各种免疫细胞的功能,以及疫苗的原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花了很大的篇幅解释了过敏反应是怎么回事,以及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机制。 我本身就对过敏很敏感,常常会不舒服,所以当看到书里详细讲解了肥大细胞、组胺等等这些跟过敏有关的分子,以及它们在身体里扮演的角色时,我真的觉得非常有共鸣。它不仅仅是理论知识,更像是把我自己的身体体验和科学知识联系起来了。而且,它还很贴心地提到了不同类型的免疫抑制剂和免疫增强剂,虽然没有深入到具体药物的处方,但至少让我对治疗这些疾病的基本原理有了一定的了解。这对于我这种对健康问题总是充满疑问的人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帮助。以前我觉得免疫学离我太遥远,现在感觉它就在我身边,我能更清楚地认识到身体正在发生的事情。
评分这本书,我大概是快两个月前才在孔子二手书店挖到的。当时就是被封面的配色给吸引了,有点复古又有点科学的感觉,当时手上还有几本想买的,犹豫了一下就决定带它回家了。回到家之后,随手翻了一下,天啊,这本书的内容简直是我的救星!我本身是念生技的,但微生物和免疫这两块,说真的,一直以来都觉得有点吃力,很多概念都模模糊糊的,考试前真的是头昏脑胀。没想到这本书的讲解方式,真的就是字面上的“实用”。它不是那种枯燥乏味的教科书,而是把很多复杂的理论都拆解成一个个容易理解的小块,然后用很多贴近生活、甚至是我们日常就能遇到的例子来解释。 举个例子,像是在讲细菌的结构和功能时,它不会只列出一堆专业名词,而是会用类比的方式,比如把细胞壁比作房屋的外墙,把细胞膜比作房屋的门窗,告诉你它们各自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细菌需要这些“外壳”和“通道”。而且,它还很细心地解释了不同类型的细菌,比如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分,以及这些区分在医学上的重要性,比如它们对抗生素的敏感度差异。这对我来说真的太有用了!我以前背这些东西都要背到天荒地老,每次考试都得靠死记硬背。但这本书的这种讲解方式,让我一下子就懂了,而且是那种“哦!原来是这样!”的豁然开朗的感觉,而不是死记硬背下来的“我知道”。
评分老实说,我本来对微生物学和免疫学这些科目,一直是抱着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总觉得这些东西太专业,太抽象,离我的日常生活太远。但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这些“高冷”的学科变得“亲民”。比如,在讲解细菌的时候,它会从最基础的“它们在哪里”开始讲起,然后逐步深入到它们的结构、功能、以及它们对我们的影响。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它在讲解抗生素的时候,不仅介绍了它们的种类和作用,还非常详细地解释了抗生素耐药性的产生机制,以及我们应该如何正确使用抗生素。这对我来说,简直是福音。我以前也经常听人说要“慎用抗生素”,但总是不太清楚为什么。这本书的讲解,让我彻底明白了背后的原理,也让我意识到了,滥用抗生素对我们整个社会的健康有多大的威胁。它让我从一个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了一个更主动的、更负责任的“公民”。
评分我一直认为,微生物和免疫学这两个领域,是现代医学的基石,但同时也是很多人容易感到困惑的科目。这本书,就像是为我量身定做的一样,它非常有条理地将这两个庞大的体系展现在我面前,而且,它的逻辑性真的非常强。从最基本的微生物分类,到它们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再到它们如何与人类互动,每一个环节都衔接得非常自然。特别是讲到细菌的致病机制时,它不仅仅是列举了各种毒素和酶,而是详细地解释了这些物质是如何破坏人体细胞,是如何绕过免疫系统的防御的。 让我觉得非常惊喜的是,这本书还涉及到了微生物在食品工业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应用。比如,在讲解发酵食品时,它列举了酸奶、奶酪等例子,并解释了其中的微生物是如何将原料转化为美味的食物。这让我觉得,微生物并非总是“敌人”,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而且,它还提到了微生物在污水处理和生物修复方面的应用,这让我看到了科学解决环境问题的希望。这本书让我对微生物的认识,从单一的“致病”层面,扩展到了它们在社会各个领域的重要贡献。
评分这本书,说真的,它改变了我对学习的看法。我以前总觉得,学习就是死记硬背,就是为了考试而学。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学习也可以是一件很有趣、很有意义的事情。它用一种非常生动、非常吸引人的方式,将微生物和免疫学这两个庞大的学科展现在我面前,而且,它还能够将这些知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让我觉得非常值得称赞的是,它在讲解免疫系统的过程中,并没有回避那些复杂的部分,而是用了很多巧妙的比喻和图表,将它们变得易于理解。比如,在讲解免疫细胞的协同作战时,它就像是在讲一个精彩的“军事行动”,各种细胞各司其职,互相配合,共同抵御外敌。而且,它还提到了免疫系统失调可能导致的各种疾病,比如过敏、自身免疫疾病等等,并解释了其发生的基本机制。这让我对这些疾病有了更深的认识,也能够更理性地看待它们。这本书让我明白了,科学不仅仅是冰冷的理论,更是能够关怀我们生命、守护我们健康的智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