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台不闭快门的相机,完全被动,不断记录,毫不思考。」 黑夜降临前最灿烂的黄昏 「精确描绘出一个正迈向沉沦的社会。」 ─乔治欧威尔 《时代杂志》、美国国家图书馆皆评选为二十世纪百大英语小说 《单身》作者克里斯多福?伊薛伍德最知名的代表作,以冷静旁观之眼,观察芸芸众生伴随纳粹崛起前的德国迈向沉沦,一窥柏林纸醉金迷却黑影暗伏的生活。 小说出版于1939年,为一本半自传体小说,笔触冷静尖刻却栩栩如生。小说家正逢第一次大战后德国社会歌舞昇平,却面临经济崩溃与政治动盪阴影逐渐逼近的年代,透过几位不同阶层的人士折射出纳粹崛起前夕柏林的社会氛围。此书后来与同样描写30年代柏林的《Mr. Norris Changes Trains》(1935)被合称为《柏林故事集》(The Berlin Stories),并同时被美国国家图书馆与《时代杂志》评选为二十世纪百大英语小说。 《再见,柏林》于1951年首度被改编为百老汇舞台剧《我是照相机》(I Am A Camera),接着1955年被改编为同名电影。但更为轰动的是1966年根据同书改编,并获得东尼奖的音乐剧《酒店》(Cabaret)。1972年知名导演鲍伯佛西重新融合音乐剧及小说菁华,拍成电影版《酒店》,并找来丽莎明妮莉扮演全片重心莎莉鲍尔斯,塑造出影史最令人难忘的女性角色之一。隔年在奥斯卡奖与《教父》同台竞技,获最佳导演与女主角等八项大奖,携手与《教父》成为影史经典。 本书共分六章,每章聚焦于不同的人物,可以短篇小说观之。全书以英国作家伊薛伍德在柏林的生活经历和对周遭人物的观察贯串,大略按时序层层推展,人物在章节间穿插,并隐隐带出外在社会环境的变动,因此亦是一本完整的长篇小说。 第一章概观伊薛伍德在柏林落脚的出租公寓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包括三姑六婆的房东施洛德、酒吧的调酒师巴比、歌手麦尔及伴游小姐柯斯特,几人在公寓中上演犹如舞台剧的生活。 第二章则将焦点放在英国女孩莎莉鲍尔斯身上。她在柏林的俱乐部唱歌,一心想成为大明星,不断追求名声、金钱与爱,却屡屡遭受挫折与背叛。作者描绘出一个既纯真又世故,既坚强又脆弱,现实拜金却又活在梦幻中的女人,塑造了文学史甚至电影史上都令人永难忘怀的女主角。 第三章描述英国人彼得和德国人奥托两个男人间的同志情感,他们俩个性、背景、观念都大不相同,彼此需要却又难以相处,不管是两人的性格或整个社会环境都注定了这段感情的结局。 伊薛伍德于第四章所叙述的这段时间中,出于经济因素寄居在贫困的诺瓦克家。诺瓦克一家人为生活所困,成天吵闹不休。最后做为家庭支柱的母亲入住疗养院,整个家庭也逐渐分崩离析。 不同于前一章描绘下层阶级,第五章则观察上流社会的犹太人:在柏林拥有连锁百货的豪门蓝道尔家。主要人物为我行我素的千金小姐娜塔莉亚,及自傲却背负着犹太人黑暗过去的堂兄伯恩哈德。他们拥有一切,却也随时可能失去一切。 最后一章综观纳粹掌权前后不久的社会转变。有人失势,有人得势;有人离去,有人留下,也有人消失。而整个德国与世界的沉沦已无可挽回。 作者简介 克里斯多福.伊薛伍德 Christopher Isherwood(1904 ~ 1986) 出生于英国西北的切希尔。曾就读剑桥大学,但中途辍学。也曾短暂于伦敦国王学院研习医学,但1929年决定随诗人好友奥登(W. H. Auden)前往柏林,在当地待了四年,正好见证纳粹在德国的兴起。离开德国后曾旅居欧洲各地,包括葡萄牙、荷兰、比利时、丹麦。于1939年来到美国加州,二次大战也随即爆发,余生即定居于此。 伊薛伍德与洛杉矶艺文界多所往来,也曾参与编剧工作,并持续写下多本小说。在风气未开的当时,同志身分亦广为人知,与画家唐巴卡迪(Don Bachardy)至死不渝的恋情蔚为佳话。 伊薛伍德的作品以自传色彩浓厚着称,甚至不避讳直接以作者本名作为书中叙述者的姓名,但也曾谓书中的伊薛伍德未必就等同于现实中的伊薛伍德。其余代表作品包括《单身》(新经典文化)、Mr. Norris Changes Trains(又名The Last of Mr. Norris)、All the Conspirators、Prater Violet、Down There on a Visit、A Meeting by the River以及The World in the Evening等短篇小说。 译者简介 刘霁 清华大学中文系毕业,英国Essex大学文学与电影硕士,以读小说看电影为本分。创立一人出版社,总是把创作与出版混为一谈。译有《影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