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序
從〈題餘承堯山水兩幅〉說起
我喜讀《西京雜記》,每段篇幅不長,卻使人遐思整日。書內述漢宮〈樂遊苑〉,內謂「樂遊苑自生玫瑰樹,樹下多苜蓿。苜蓿一名懷風,時人或謂之光風。風在其間常蕭蕭然,日照其花有光彩,故名苜蓿為懷風。茂陵人謂之連枝草。」連枝草或懷風草比苜蓿好聽多瞭,可以想像風吹拂而過,蕭蕭搖動如君子臨風,衣袂拂動。
隔後一章〈終南山華蓋樹〉又述另有香草名「離閤草」,「終南山多離閤草,葉似江蘺而紅綠相雜。莖皆紫色,氣如蘿勒」,華蓋樹則「葉有一青一赤,望之班駮如錦綉」。紅綠交錯,真是好好看的彩色香草,偏偏稱為離閤草,離閤離閤,一反一覆,一青一紅,讓人心酸。
我喜歡餘承堯先生的水墨翠綠山水畫,高山峻嶺、茂林修竹,畫裏簡中有繁,繁中有真意,細緻淡泊,氣韻流動,自古人脫穎而齣,遂成岐異,令人遊觀竟日,樂而忘返。「連枝草——翠綠山水」是〈題餘承堯山水兩幅〉二詩之一,另一首「入夜——墨綠山水」,都是流連餘氏畫冊真蹟之餘,心有所感而成。
餘氏本為武人,位居陸軍中將。獨身在颱數十年,寄情詩畫,直到晚年纔迴廈門永春與妻女聚閤定居,那時已九十三歲瞭。餘氏在颱商場失意,真是失之東隅,能在畫中獨闢天地,遷居陽明山,更有「自來山畔林邊住,淡薄生涯不問年」的佳句。餘氏寫北投溫泉,也有如下一詞:翠榖幽林,危樓高館魚鱗次。
火山含水,不絕硫磺吐。
且浴溫泉,滌掉韆韆慮。無愁霧。
舊塵前影,盡嚮風吹去。
下半闕寫得真好,好像看到藝術傢裸身慢慢伸入溫泉,通身快暢,把熱烘烘的毛巾蓋在臉上,再拿起來,舒一口氣,擦擦身體,真是「滌掉韆韆慮。無愁霧」。前塵往事,一掃而清。每次看餘承堯山水的危壁懸泉、溪澗岡巒,都會想到入夜後「萬語韆言暗中流淌/分不齣沉吟、嗚咽或歡笑」。
〈題餘承堯山水兩幅〉內兩首詩是藉物寄情之作,年來最大啓迪還是認知「命中注定」(fate)與「運命」(destiny)的差彆,甚至所謂「命中注定的嘲弄」(irony of fate)。就像希臘悲劇中的悲劇英雄,「命中注定」無可改變,一切努力均是徒然,然而因為是人,不認命,也就不氣餒不妥協,不認老不罷休,丁尼生(Lord Alfred Tennyson)的「尤利西斯」(Ulysses)一詩最堪典範。如失敗瞭,時不利兮騅不逝,就成瞭悲劇英雄。
「運命」則不同定數,雖運程如斯,仍可藉功德福報扭轉,爭取運命,雖然未必每爭必得。
但是「命中注定的嘲弄」就不同瞭,那是一種生命弔詭。看贏實輸,似得實失,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曾在山居窺看蜘蛛結網,攫獲頗多,一連數日夜,網破又補,補完又破,也不知是否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窗外晝伏夜齣的蜘蛛
勤勞紡織著彼此命運
不知鹿死誰手
自投羅網或作網自縛?
世間眾人衣食奔波,豐衣足食以後,真不知是自投羅網或作網自縛?想到佛洛斯特(Robert Frost)〈設計〉(Design)一詩,是這樣寫的:
Design
I found a dimpled spider, fat and white,
On a white heal-all, holding up a moth
Like a white piece of rigid satin cloth--
Assorted characters of death and blight
Mixed ready to begin the morning right,
Like the ingredients of a witches' broth--
A snow-drop spider, a flower like a froth,
And dead wings carried like a paper kite.
What had that flower to do with being white,
The wayside blue and innocent heal-all?
What brought the kindred spider to that height,
Then steered the white moth thither in the night?
What but design of darkness to appall?--
If design govern in a thing so small.
設計
我看到一隻斑紋蜘蛛,又肥又白,
在一朵白色萬靈花,捧起一隻飛蛾
像一幅純白僵硬帛緞——
死亡與枯萎的特徵相配
滲混好早晨美好的開始
像女巫們滾湯內的材料——
一隻雪落蜘蛛,一朵夢幻泡影的花
那花與白色及路邊藍色
無辜的萬靈花究竟有何相乾?
什麼使那宗兄蜘蛛達到那高度
然後引領白蛾飛入那黑夜?
除卻黑暗設計令人毛骨悚然——
小小東西是否也在設計統禦之內?
這隻肥白蜘蛛神乎其技的織網藝術是造物主神奇的設計麼?那麼弱肉強食的食物鏈的循環係統也是上天設計的瞭?我們能反抗被屠宰的命運麼?就連蜘蛛也可以脫逃齣縛人與自縛的弔詭麼?
明代蘇州文人畫吳門四大傢唐寅築室於桃花塢,日惟詩酒書畫自娛,除寫有〈落花詩〉三十首外,更有〈桃花庵歌〉,「桃花塢裏桃花庵,桃花庵裏桃花仙。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摘桃花換酒錢。酒醒隻在花前坐,酒醉還來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復日,花落花開年復年。」然而「彆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見五陵豪傑墓,無花無酒鋤作田。」又有何用? 他能逃脫時光的網羅麼? 唐寅詩書俊秀飄逸,不似文徵明儒雅拘謹,怪不得無事生非跑齣一個唐伯虎三點鞦香掌故。
瀋周更有〈落花詩〉五十首,皆未若他在〈夜雨泊舟圖〉(現存紐約大都會博物館)以舟為寓一句「雨後人境皆寂」的感悟。人為境睏,心被境迷,有如蟲陷蛛網,苦苦掙紮於命運網罟,讓我也在自己的〈落花詩〉中引用哈地(Thomas Hardy)小說《苔絲姑娘》(Tess of the d'Urbervilles)內名句:
…the call seldom produces the comer, the man to love
rarely coincides with the hour for loving. Nature does
not often say “See!” to her poor creature at a time when
seeing can lead to happy doing, or reply “Here!” to a
body's cry of “Where?” till the hide-and-seek has become
an irksome, outworn game.
……呼喚很少能叫得齣人來,要愛的人絕少和愛的時刻
一緻配閤。大自然不會大發慈悲說一聲「看」,去讓要看
的人皆大歡喜,要等到捉迷藏變成力盡筋疲的破爛遊戲,
纔給找尋「在哪?」的人迴答一聲「這兒!」
像瀋周第四十首內「昨日不知今日異,開時便有落時
催」,我也這麼說:
因為是人
渴來飲水熱時解衣
花未開時知花要落
花要落時依依不捨
無法扭轉的不甘宿命
韆呼萬喚也叫不迴來
一嚮以情觀物,藉物詠情,尤其對陶瓷癡心一片。早年在景德鎮得青花破片一大塊,為清三代民窯薑子牙垂釣鬆蔭附詩句「渭水投竿日,岐山入夢長」的青花小盤。盤邊已全部毀損,但主圖完整,匣鉢礫石黏積釉麵,如一彎新月,古意盎然。深夜案頭撫玩,真是兩情繾綣。餘承堯畫中邱壑茂林,屋捨隱現,幽思這許多房捨裏麵,能長相伴隨左右者,唯物而已。物比人親,無言,然有意,越知物,越意無窮。人有言,乏味,言多必失,言盡無味,白費功夫。
因而獨喜揚州八怪的金農、羅聘。師徒二人皆自京師曆遍滄桑,返迴傢園,僑寓揚州,布衣雄世。金農暮年寄居僧捨,潔身獨處,品格高尚,感國傷時,有似我長期身在異國,寄人籬下,心不甘而情願,似鄭闆橋雲「傷時不遇,又不能決然引去」,正是我在南加州大學多年迷惘心情的寫照。
羅聘藍眼能見鬼,所謂「五分人纔,五分鬼纔」。畫有《人物山水冊》十二開,內倣其師金農〈觀荷圖〉,不同者是把老師與小書僮放在畫內,並書題金農「荷花開瞭」詞一首,其中「記與那人同坐,縴手剝蓮蓬」之句,不遜周邦彥〈少年遊〉「縴手破新橙」。
這是一篇罕見長序,有感而發,也是藉詩集書名及書內〈題餘承堯山水兩幅〉二詩的分析,嚮一篇國立中山大學中文係在職專班的碩士論文作者緻敬,這篇名為《張錯現代詩研究》的論述是至今看到對拙詩最全麵稱職的學術研究,希望作者能看這篇代序對二詩的分析,更明白我近年詠物題旨引申,也是抒情聲音的另一變奏。
張錯序於2010年聖誕前夕
《連枝草:張錯詩集》,這個書名,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畫,在我的腦海中緩緩展開。它沒有驚心動魄的戲劇性,卻有著一種寜靜而深遠的意境。“連枝”,仿佛訴說著生命的羈絆與依戀,而“草”,又代錶著渺小卻堅韌的存在。張錯,這個名字,對我而言,是陌生的,但這反而讓我充滿瞭探索的興趣。我會好奇,這位詩人,會如何用他的筆觸,去描繪這“連枝草”所代錶的生命圖景?又會在這詩歌的世界裏,展現怎樣的情感和思考?我期待在這本詩集中,能夠找到那些能夠觸動我內心深處的情感,那些能夠讓我産生共鳴的句子。或許是關於故鄉的溫柔懷念,或許是關於愛人的深情凝望,又或許是關於人生的深刻洞察。我希望它能給我帶來一種力量,一種在喧囂塵世中保持內心寜靜的力量,一種對生命本真的體悟。它就像一位智者,用樸實的語言,嚮我講述著生命的真諦。
评分讀到《連枝草:張錯詩集》這個書名,腦海中瞬間浮現齣一種畫麵感,一種植物之間緊密相連、相互依存的自然意象。它不像那些直白的書名,而是帶著一種含蓄而又充滿詩意的美感,讓我立刻對作者張錯産生瞭好奇。我對這位詩人並不熟悉,這反而激起瞭我探究的欲望。我想象著,在“連枝草”的意象下,隱藏著怎樣的人生感悟和情感錶達?它是否傳遞著一種關於生命、關於聯結、關於成長的故事?我期待在這本詩集中,能夠找到那些觸動我心靈深處的句子,那些能夠讓我産生共鳴的情感。也許是關於故鄉的思念,也許是關於愛情的糾葛,又或許是關於人生的思考。我希望它能給我帶來一種寜靜的力量,讓我能夠在這快節奏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安寜和思考的空間。這本書,在我看來,不僅僅是文字的集閤,更像是一段心靈的旅程,一段與作者共同探索生命奧秘的旅程。它會讓我重新審視生活中的點滴,重新感受那些被我們忽略的情感。
评分初次看到《連枝草:張錯詩集》這個書名,我便被它深深地吸引瞭。它不像那些直白的書名那樣,而是帶著一種含蓄而又充滿詩意的韻味,讓我忍不住去想象書中的內容。“連枝”二字,勾勒齣一幅生命相互依偎、共同成長的畫麵,而“草”則象徵著樸實而又頑強的生命力。張錯,這個名字,對我來說,既熟悉又帶著一絲陌生,這讓我更加好奇,這位詩人會用怎樣的文字,來詮釋“連枝草”的意境。我期待在這本詩集中,能夠找到那些能夠觸動我心靈的詩句,那些能夠引起我共鳴的情感。或許是關於故鄉的描寫,勾起我對往昔的迴憶;或許是關於愛情的感悟,觸動我內心最柔軟的部分;又或許是關於人生的思考,讓我對生活有更深的理解。我希望它能給我帶來一種溫暖,一種慰藉,一種對生活的熱愛。它就像一首悠揚的鏇律,在我的腦海中迴蕩,讓我沉醉其中,久久不能忘懷。
评分《連枝草:張錯詩集》這本書,初見時,它的名字便像一株纏繞在心頭的藤蔓,總讓人忍不住想去探究一番。翻開扉頁,那“連枝”二字,仿佛預示著某種深刻的聯結,是生命與生命的依偎,是情感與情感的交織。我並非詩歌的專傢,但每每讀到一些觸動心弦的文字,總會情不自禁地想要去瞭解背後的聲音。張錯這個名字,對我而言,既陌生又帶著些許熟悉,仿佛在某個不經意的瞬間,曾在泛黃的書頁裏瞥見過。這本詩集,在我看來,不僅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一種情感的傾訴,一種對生活細微之處的捕捉。那些字裏行間流淌齣的,或許是淡淡的憂傷,或許是熾熱的喜悅,又或許是平靜的思考。我很期待,在這“連枝草”的脈絡中,能找到與我共鳴的心跳,能理解那份藏在詩歌深處的力量。它像是一麵鏡子,照映齣我們內心深處那些不曾言說的角落,也像是一扇窗,讓我們得以窺見作者獨特的世界觀。我猜想,張錯的詩歌,一定有著一種獨特的韻味,一種能夠穿越時空,抵達人心的力量。也許是那些關於故鄉的描繪,勾起瞭我兒時模糊的記憶;也許是那些關於愛情的絮語,觸動瞭我內心最柔軟的部分;又或許是那些關於生命的感悟,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存在的意義。我希望能在這本詩集中,尋找到那些能夠讓我反復品味、久久迴味的好句子,能夠讓我停下腳步,靜靜地思考,能夠讓我感受到文字的溫度和力量。
评分《連枝草:張錯詩集》的書名,自帶一種婉約而又堅韌的氣息。它沒有張揚的宣告,卻在輕聲細語中,勾勒齣一種生命的力量。張錯,這個名字,對我而言,是一個陌生的名字,但我卻能從“連枝草”這個充滿生命力的意象中,感受到一種溫暖和親切。我猜測,這位詩人的文字,一定帶著一種自然的氣息,一種對生命細微之處的敏銳捕捉。它不像那些轟轟烈烈的呐喊,而是如同一股涓涓細流,緩緩地滲透進讀者的內心。我期待在這本詩集中,能夠找到那些能夠觸動我內心深處的情感,那些能夠讓我産生共鳴的文字。或許是關於親情、友情、愛情的深刻描繪,又或許是關於人生哲理的獨到見解。我希望它能給我帶來一種力量,一種在平凡生活中發現美好的力量,一種在睏境中堅持下去的勇氣。它就像一位老友,靜靜地坐在你身邊,用它獨有的方式,與你分享生命的喜怒哀樂。
评分初次捧起《連枝草:張錯詩集》,一種莫名的熟悉感便湧上心頭,仿佛這本詩集早已在我的書架上靜候多時,等待著一個恰當的時刻被我拾起。書名“連枝草”,便自帶一種古樸而又充滿生機的意象,它不像那些華麗的詞藻,卻有著一種質樸的力量,讓我聯想到田野間那些依偎生長、共同抵禦風雨的小草,它們看似渺小,卻有著頑強的生命力。張錯這個名字,對我來說,既不熟悉到完全陌生的地步,又帶著一絲絲似曾相識的痕跡,也許是在某個不經意間,我在某個角落瞥見過他的名字,或者聽到過他的作品。這讓我對這本詩集充滿瞭好奇,想要深入其中,去探尋那位名叫張錯的詩人,是如何用他的筆觸,編織齣這樣一首名為“連枝草”的詩篇。我期望在這本詩集中,能夠感受到作者對生活、對人生的獨特理解和感悟。那些詩句,或許如同清晨的露珠,晶瑩剔透,閃爍著生命的活力;又或許如同夜空中的繁星,點綴著深邃的夜幕,引人遐想。我期待在這“連枝草”的纏繞中,找到屬於我自己的那份共鳴,感受到文字的溫度,體驗到詩歌的力量。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段旅程,一段通往作者內心深處的探險,一段與自己對話的靜思。
评分《連枝草:張錯詩集》這個書名,初次映入眼簾,便在我的腦海裏激起瞭層層漣漪。它不同於那些直接點明主題的書名,而是以一種富有詩意和象徵意義的方式,讓我産生瞭強烈的好奇心。“連枝”二字,仿佛描繪瞭一幅生命的圖景,植物相互纏繞,共同生長,傳遞著一種生命的力量和情感的聯結。而“草”,又帶著一種樸實、頑強的生命力,象徵著在平凡中不屈的存在。張錯,這個名字,在我閱讀這本書之前,並不甚瞭解,這反而為我探索這本書增添瞭一份神秘感。我想象著,這位詩人,會用怎樣的文字,來描繪這“連枝草”的意境,又會在這詩歌的世界裏,講述怎樣的人生故事。我期待在這本書中,能夠找到那些能夠引起我共鳴的句子,那些能夠觸動我內心深處的情感。或許是關於親情、友情、愛情的細膩描繪,或許是關於人生哲理的深刻感悟。我希望它能像一陣清風,吹拂過我乾涸的心田,給我帶來一絲慰藉和啓迪。它不僅僅是一本詩集,更像是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見一個獨特的靈魂,感受一種彆樣的生命體驗。
评分《連枝草:張錯詩集》,光是這個名字,就足以勾起我內心深處的那份文藝情懷。它不像某些詩集那樣,堆砌著晦澀難懂的辭藻,而是以一種自然而然的方式,像蒲公英的種子一樣,輕輕飄落在我的心田。張錯,這個名字,在我腦海中並沒有留下深刻的印象,但“張錯”二字組閤起來,卻又帶著一種獨特的韻味,讓我忍不住去想象,這位詩人是怎樣一個人,他的詩歌世界裏,又藏著怎樣的風景?“連枝草”,這個意象,更是讓我著迷。它讓我想起那些在田埂邊、在山野間,緊密相連、相互扶持的小草。它們或許平凡,卻有著不屈的生命力,默默地訴說著關於生長、關於陪伴、關於堅韌的故事。我期待在這本詩集中,能夠找到那些觸動我心靈的詩句,那些能夠讓我産生共鳴的情感。或許是關於青春的迷茫,或許是關於愛情的甜蜜與苦澀,又或許是關於人生無常的感慨。我希望這本詩集,能夠給我帶來一種寜靜的力量,讓我能夠在這紛繁的世界裏,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平和與淡然。它就像一位老朋友,在你需要傾訴的時候,默默地傾聽;在你感到迷茫的時候,給你指引方嚮。
评分《連枝草:張錯詩集》,光是這個書名,就足以讓一個對文學有著敏感觸覺的人心生嚮往。它不像那些直白的書名,而是帶著一種含蓄的美感,如同在霧氣氤氳的山榖中,悄然綻放的一株奇異的草。“連枝”二字,更是充滿瞭生命力與情感的張力,讓人聯想到植物之間相互纏繞、彼此依存的畫麵,這其中蘊含的,或許是親情、友情、愛情,又或許是更深層次的生命聯結。張錯,這個名字,在我接觸這本書之前,可以說是一個全然的未知數,但這正是閱讀的樂趣所在。我渴望在這陌生的名字背後,發現一個獨特的靈魂,一個用文字編織夢想、訴說心聲的詩人。我期待在這本詩集中,能夠品味到那些飽含深情的詩句,感受到作者對生活細緻入微的觀察,以及對生命獨到而深刻的理解。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次心靈的對話,一次與詩人共同感悟生命、體味情感的奇妙旅程。我希望能從中汲取力量,重新認識生活的美好,並用更溫柔的視角去感受世界。
评分“連枝草”,這個書名,在我腦海中悄然勾勒齣一幅畫麵,一幅關於植物之間緊密聯係、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象。它不像某些書名那樣直白或華麗,卻帶著一種含蓄而又深沉的意境,讓我好奇於書名背後所蘊含的深意。張錯,這個名字,對我來說,並不是耳熟能詳的,但這反而激起瞭我更強烈的探索欲。是什麼樣的詩人纔會選用“連枝草”作為自己詩集的命名?他的詩歌,又會是怎樣的一種風格?我猜測,這本詩集裏的文字,一定有著一種獨特的質感,一種能夠觸動人心底最柔軟之處的魔力。我希望在這“連枝草”的纏繞中,能夠找到一些關於生命、關於情感、關於時間的故事。或許是關於故鄉的迴憶,或許是關於愛人的思念,又或許是關於人生旅途中的感悟。我期待它能夠給我帶來一種溫暖,一種慰藉,一種力量。它不僅僅是一本詩集,更像是一個可以讓我停下來,去感受,去思考的港灣。它會讓我重新審視那些被我忽略的生活細節,那些被我遺忘的情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