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不完的蒙蔽,站不完的队;作不完的检查,请不完的罪。」
这些亲历过毛泽东发动与领导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的大陆中国人,这几句顺口熘很是耳熟能详的。但真的没有认真思考过,文革中这一司空见惯的「蒙蔽」、「站队」、「检查」、「请罪」现象。感谢中国文革历史出版有限公司,出版了史实编着的《文革中的「检讨书」》一书,给了我一个对「检查」的思考题。认真一想,发现检查真的也是一门大学问,值得思考、值得研究。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个人一生难免犯错,想错了、说错了、做错了,都是常有的事。错了不是伤己就是伤人,检查也就免不了。几千年前的古人对此早有教诲,留下了「吾日三省吾身」的做人名言。
检查也是可以分类的。「吾日三省吾身」,讲的是自省、自律、自我检查。受控的有内部检查,应是家丑不可外扬一类。据传邓小平那份「永不翻案」的检查,就是保密的,不能外传的;有人将其外传了,据说被追责,还以洩密罪被判刑,不知是真是假?反正内部的检查搞到外部去了,可不是闹着玩的。让天下人都知道的,还可以发档,登报的,就应是公开检查了。像刘少奇的检查就应算是这类的,不怕人知道,就怕人不知道。
检查的形式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即时的,也可以是事后的。其内容还有思想检查、工作检查、作风检查等等之别。而检查一牵涉到政治,如文革中的检查就更不简单了,其中最难问题应是判别这个人是真检查,还是假检查了。总之,搞清楚检查这个东西也是蛮复杂的。比如忠王李秀成的自述,瞿秋白的《多余的话》,算不算是一种自我检查呢?如何界定这种「检查」的性质?要知道,文革中毛泽东、周恩来据此将其定性为「叛徒」,可打了不少人呢。还有那个文革中的「61人叛徒集团案」,不就是在报纸上登了一个「反共启事」,检查自己加入共产党错了,误入歧途了。而这是奉中央之命的检查,应是假检查吧,可是,这批人为此在文革中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我想,检查的首要问题,应是确定自己言行对错、是非的判断标准问题。毛泽东在他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一文中讲了六条判断是非、判断香花与毒草的标准。发展到文革运动,这个标准就集中到了一条,以毛泽东所想、所言、所行为标准。那时代,还有一句强制执行这条标准的口号:「谁反对毛主席就打倒谁。」当时,全国的七亿人民上至国家主席,下至平民百姓,都得以此为标准随时随地检查自己的一言一行,是否符合毛泽东思想,是否违反、干扰了毛泽东的伟大战略部署。不符合、违反了,就得检查、认错、认罪,否则就在打倒之列,难逃厄运。
但是,文革中刘少奇也作了多次检查,毛泽东也说过他的检查是诚恳的,但刘少奇最终仍未逃脱惨死在河南开封的命运。可见检查有用否,能否求得政治对手的谅解,也是因人而异的;还有是否也因检查的水准高低而异的呢?邓小平就不同了,他「永不翻案」的检查,得到毛泽东当时的认可,获重新重用,为他日后东山再起,成就否定毛泽东的部分社会主义路线,实行他的改革开放路线的宏图伟业创造了机会。「检查」的历史作用,真的也蛮奇妙的。
中国历史上的强势统治者,有过统一全民思想的妄想。秦始皇为此焚书坑儒;汉武帝为此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毛泽东主宰的文革实际上也是一场罢黜百家,独尊他个人思想的运动。林彪为此鼓吹:「七亿中国人民要有一个统一的思想、正确的思想、革命的思想,一句话,就是毛泽东思想。」而最终证明,要求以毛泽东思想统一全国人民思想的林彪,却因与毛泽东的思想不统一,而摔死在蒙古的温都尔汗。思想的核心原则是自由,谁能禁锢得了亿万人们的思想,和一个人的思想永远保持统一呢?
以毛泽东的思想、言行为判断对错、是非的标准,实行起来,不要说不知底里的基层官员、平民百姓,就是毛泽东身边的核心人物也不是那么容易把握的。彭真搞的「二月提纲」,送毛泽东看过,毛泽东没有表示反对意见,连圈都没画,彭真就认为毛泽东同意了,就以中央文件下发了,转过来却成了毛泽东打倒他的主要罪状。这个案说明要真正理解毛泽东的意图、思路、目的,没两下还真不行,这一点就只有周恩来了。经历过延安整风深刻检查,又经历过毛泽东对他反冒进的严厉批评,为此,作过多次检查的周恩来,文革中的表现,证明正反两方面的教训,已使他对毛泽东有较深刻的理解。王力在其《反思录》一书中对此有过记述:「周总理总结出个经验,凡是毛主席只画过圈的,还不要急着去办。因为如果毛主席支持的话,他会鲜明地表态,同意或不同意,这样才可以积极执行。如果只画圈,那还不行。」由此可见,由此可以理解,远离毛泽东的人,更是怎么能真正地搞清楚,每一次都能正确地紧跟随时、随地、随情而变的毛泽东的思想决策,他的伟大战略部署呢?更何况很难保证传达解释毛泽东指示的人,是否正确、准确、完整地理解了毛泽东的心灵深处到底在想什么?更不用说那些别有用心的故意曲解、误导了。因此,许多人经常的受蒙蔽、经常的出错、经常的站错队、经常的作检查、经常的请罪,就成了文革运动中的常见情景了。
毛泽东死了,「四人帮」抓起来了,要否定文革,就提出一个判断对错、是非的新标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此为标准否定了毛泽东肯定过、提倡过、主张过的许多东西,包括这本书里的检查。但是,邓小平认为对毛泽东主张的社会主义和他实行的社会主义路线不能彻底否定,如果这样,能彻底否定文革吗?文革是毛泽东坚定地实践他主张的社会主义与他的社会主义路线的必然走向与结果。什么又是判断实践对错的标准呢?一切以时间地点为转移。保留、出版文革中的检讨书,也许为现在那些肯定文革的人们所想,也许为另一些人所不想。我想,不管怎样,文革中的检讨书,是文革历史中的一部分,为我们研究真实的文革,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的史实真相。更何况检查这门大学问,也许还有用得着的时候与舞台呢?如果你不能彻底否定毛泽东的文革,如果你不能彻底地对文革历史进行清理、反思,文革真的也许还会跟着我们。
这本书的出现,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思考。它不是那种轻松愉快的读物,也不是引人入胜的故事集。相反,它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那个特殊年代的种种复杂与无奈。作者以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呈现了大量真实的“检讨书”,这些文字本身就承载着沉重的历史信息。在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感受着人们在巨大的社会压力下,不得不进行的自我剖析和自我否定。那些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恐惧、悔恨、甚至是被迫的“觉悟”,都让人心生唏嘘。我一直在想,在那个特殊的语境下,这些文字的真实性有多少?又掺杂了多少为了生存而进行的表演?这种反思贯穿了我的阅读体验,也让我对那个时代的人们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本书不提供标准答案,而是抛出了无数的问题,需要读者自己去寻找解读。
评分这本书所呈现的“检讨书”,是一种非常独特的历史文献。它不以宏大的历史叙事为主导,而是聚焦于个体在特定历史时期下的自我陈述。我通过阅读这些文字,得以窥见那个时代普通人在政治风暴中的生存状态,他们如何在这种巨大的压力下进行自我反思,如何调整自己的思想和言行以求得“过关”。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展现了这些文本的巨大差异性——有的真诚,有的虚假,有的充满了恐惧,有的则试图在字缝里表达一丝个人立场。这种多样的呈现,让我对那个时代的社会氛围有了更直观的感受。它不是提供一个统一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种观察的角度,一种理解个体在集体运动中复杂心态的方式。
评分初拿到这本书时,我并没有抱有太高的期望,以为会是枯燥乏味的史料堆砌。然而,翻开之后,我便被深深吸引住了。作者巧妙地将“检讨书”这一独特的文本形式,转化为一种观察和理解那个时代社会心理的窗口。每一份检讨书,都像是一个微观的个体叙事,折射出宏大的历史洪流。我尤其关注那些细节,例如用词的微妙变化,语气上的小心翼翼,以及在自我批评中隐含的对现实的某种微妙回应。这让我意识到,即使在极端的环境下,个体仍然试图以自己的方式寻找表达的空间,尽管这种表达往往是扭曲和压抑的。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拼凑一幅历史的马赛克,每一块碎片都承载着个体的情感和挣扎,合在一起,便勾勒出那个年代错综复杂的人性图景。它让我看到了历史的另一面,一个充满个体痛苦与集体狂热交织的时代。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相当震撼的。它提供的“检讨书”并非是简单的文件集合,而是经过作者精心梳理和编排,使其更具阅读性和思考性。我常常在阅读一份份材料的同时,想象着写下这些文字的人,他们的处境,他们的心情。那种被置于显微镜下的自我审视,那种被迫的“坦白”,以及在字里行间试图找到生存之道的努力,都让人感到一种深刻的压抑和无力。但同时,我也看到了某些文本中闪烁的人性光辉,一些坚持和思考,即使是在最艰难的时刻。这本书就像一本厚重的历史日记,里面记录着太多不为人知的细节和情感。它迫使我去面对历史的复杂性,去理解那个时代人们的生存逻辑,以及那些被沉默的声音。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沉重和思考。作者以一种非常冷静和客观的态度,将大量的“检讨书”呈现在读者面前,这些文字本身就具有强大的冲击力。我被卷入其中,不断地在阅读中体会那种被权力裹挟下的个人挣扎。我开始审视,在这种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所谓的“诚实”和“坦白”究竟意味着什么?那些被反复提及的错误,是真实的失误,还是为了迎合社会潮流而进行的自我改造?这本书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个巨大的思考空间。我看到了个体的渺小,也看到了在巨大洪流中,依然有人试图保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这本书不是让你轻松度过时光的读物,它会让你久久不能平静,并在历史的深处进行反复的探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