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重点在给「形式」一个存在的理由;探索设计中的机能性与艺术中的形式意涵,如何随着目的不同转换成不同样貌。相同的概念面对不同需求,转换是必要的过程。借由某物的形式去象征某个主题,这样的转换为了增加形式的艺术性,同时产生游离的特点,跨越在不同范畴里。
本书共收录16组公共艺术作品;前12组主要针对公共艺术中形体的艺术性进行探讨,后4组则强调说明功能性,想借由相同的操作手法,以实际作品来讨论在不同目的下设计创作所产生之必要变形,来说明本书所定义「游离」的特点。
作者简介
林一中
台南艺术大学建筑艺术研究所
专职空间设计创作
着作:
《装置建筑》田园城市,2001
《这里那里──所看到义大利城市》田园城市,2003
公共艺术中形体象征与空间游离性
前言 / 公共艺术 / 形体的象征 / 空间的游离 / 小结
作品一系列—动
创作理念 / 学理基础 / 内容形式 / 方法技巧 / 动组小结
作品二系列—静
创作理念 / 学理基础 / 内容形式 / 方法技巧 / 静组小结
作品三系列—场
创作理念 / 学理基础 / 内容形式 / 方法技巧 / 场组小结
作品四系列—延伸设计
创作理念 / 学理基础 / 内容形式 / 方法技巧 / 延伸设计小结
结论
参考书目
前言
公共性空间议题是我在创作上偏好的主题。「公共性」具备有开放性与大众化的基础,而空间的公共性为此主要设定的主题,无论是以偏重「造形语意探讨的形式」或是「形式背负机能的条件」。本书虽以「公共艺术」为主轴,其中也有明确的「公共」两个字加在「艺术」前面,除了强调其通俗性外,我则偏重「互动性并彰显场所精神」的可能,其中包含「设置位置」的条件与「空间机能」线索的探讨,把这个观念运用在「公共艺术」上。「20世纪以来,雕塑的型态逐渐被改变,甚至也改变了人们观看作品的方式。我们的视点不再只是停留在作品的主体上,同时涵盖的是整个空间所营造的氛围」或是「『装置艺术』强调与环境的共生关系」。在公共性的架构下,强化物件与空间关系,来讨论「物件形式象征」与「场所的关联」,这是此书作品主要探讨的部份。
达文西提供的灵感 2001年以交换生在义大利的那段时间,我在乌非兹美术馆看到达文西的一件作品「天使报喜图」(图1)心中震撼不已,思索着为何这幅油画可以如此的吸引人?当下直接的反应就是画面的构图与用色;此美术馆内收藏许多同样的宗教主题,但都出自于不同画家之手,以达文西这幅作品对我最具吸引力,停留时间也最久。进而对达文西的画作特点进一步了解,我认为有几个重要特点作为思考的方向:
(一)画面里的人物充满象征性与想像性。
(二)画面注重合理的空间透视表现。
(三)善用画面中人物的脸部表情、身体体态与手势隐喻。
也就是说:人物如同画面的物件被达文西巧妙安排在画面中,并着重物件与空间合理的关联性,达文西强调:「『绘画』是人透过眼睛所看到真实的立体世界」,「雕刻」只是把看到的照样再复制出来,因此认为「绘画」地位高于「雕刻」。其「绘画」必须处理二维表现三维的空间问题,这特点是创作中重要的「转换」特性。此绘画比起达文西当时「雕刻」难度高了许多;因为达文西的「绘画」重点是用平面表现出立体空间。
另外我认为达文西作品中所呈现的「公共性」来自于他的绘画观中眼睛所看到的真实世界,并建构在直接美的形式基础。这「通俗性」的美,建立在一般眼睛所看到的,没有年代的隔阂、没有区域性限制及语言差异,以「蒙娜丽莎」为例,就是一个最好的代表与象征。其作品除了有广大接受度外,艺术性并没有因此而打折扣,这可说是「公共性」的艺术最好註解。不过达文西真正的绘画价值在于他精心设计安排下的构图结构,与无法看穿的脸部表情,观赏时可以不断的扩充与想像,借用他绘画特质中所定义的「游离」。
这「游离」的特点是:一、为跳离原本的表象,带领我们的心灵到另一个空间中(艺术性)。二、在其画论中提到:「个人只要知道方法,多才多艺是件易事」(创作多样性);再加上他高超的描绘技巧,也借由这个绘画基础让他在面对不同目的时,从「科学性」描绘作为基础去扩展出,这特点也让达文西的创作游走在许多不同领域中。
归纳我个人所观察的达文西作品中「空间的游离性」,作为创作论述的起点如下: 一、以美的形式为起点—「达文西说:选择绘画人物主题要挑选优美容貌的。」 二、空间的合理性—「达文西说:绘画要表现眼睛所视的空间。」 三、象征的游离性—「达文西说:绘画表现主要两件事,人和他的思想意图。」
借用达文西的创作观 在上述三个基础中。第一、「以美的形式作为起点」,创作最后还是需要透过形式来呈现,以设计为例,设计也不在只是单一的达成计画的设定或是强化解决问题的机能性而已,好的形式是设计成立的重要精神。第二、「空间的合理性」在创作形式的表现中,达文西选择以「科学」为基础的绘画表现观念,我把这「科学」定义为合理性,或是更为有弹性、可理解的。在此书的作品发展中,延伸此一想法将所谓的「合理性」转换为观赏者对「作品中空间」与「作品形式」所包含的关联是否维持一种「合理性」的特点,特别在空间与作品物件形式的关联性中。不同「形式符号」来自空间的线索,这会随着设定的条件「变形」与「转换」,而并非只是单纯直接保留原有的形式符号。第三、「象征的游离性」借由空间所获得形式概念,作为发展或跨越基础。
形式的转变,为了配合目的的需要 不同的目的与主题,引导出不同最终的形式面貌,相同的形式概念引导出不同「目的」与「功能」的显现,形式的转变,为了配合目的的需要;形式背负着「象征」,「游离」于不同的目的需要。上述的三个观点作为此书整体作品论述的主轴与发展特点。
这本书的书名《形体的象征与游离:空间创作论述——以公共艺术为例》乍一看就让人觉得非常有深度,我是在一个艺术展的导览手册上偶然看到推荐的,当时就被这个题目深深吸引了。“形体的象征”和“游离”这两个词放在一起,就已经充满了矛盾和张力,让人好奇作者是如何将它们联系起来,并探讨“空间创作”这个宏大的议题的。尤其提到“以公共艺术为例”,这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有非常具体的实践案例作为支撑。我一直对公共艺术在城市空间中的角色感到好奇,它如何塑造我们的感知,如何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又如何承载社会文化的信息?这本书似乎为我提供了一个深入的视角去理解这些问题。台湾的城市空间,从老街到现代都市,都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公共艺术,有些是精心设计的雕塑,有些是充满活力的壁画,还有一些是融入环境的装置艺术。我常常在想,这些艺术作品是如何被选择、被放置的?它们与周围的建筑、人群、历史之间又存在着怎样的对话?作者提出的“形体的象征”是否意味着艺术作品本身所承载的意义和隐喻?而“游离”又是指艺术作品脱离了其最初的语境,在新的空间中获得了新的生命力,或者是在观众心中产生了意想不到的联想?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够通过对台湾公共艺术的细致分析,为我们揭示这些形体与空间、意义与感知之间复杂而迷人的关系。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更深层次思考的大门,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身边那些被我们习以为常的公共艺术品,或许它们背后隐藏着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丰富的叙事和哲学。
评分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听一位大学教授谈及这本书。他说《形体的象征与游离:空间创作论述——以公共艺术为例》这本书,对于理解现代城市美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一直对台湾城市中那些“不好定义”的艺术品感到好奇,它们不像画廊里的画作那样,有明确的作者和展览说明,它们存在于街头巷尾,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作者通过“形体的象征”这个角度,让我明白了艺术品首先是一种视觉语言,它通过自身的形态、材质、颜色,来传达某种信息。而在“游离”这个概念下,作者又进一步探讨了艺术品如何脱离其创作时的语境,在不同的空间中获得新的意义,或者被不同的观众赋予新的解读。这就像台北市中心的某个大型雕塑,它可能最初是为了纪念某个历史事件,但多年过去,它可能成为了情侣约会的地点,成为了拍照打卡的背景,甚至被赋予了城市吉祥物的象征意义。这种“游离”恰恰是公共艺术的魅力所在。这本书的“空间创作论述”部分,让我开始审视艺术家是如何“介入”到城市空间的。他们不仅仅是“装饰者”,更是“空间的设计师”,他们通过艺术作品,引导我们对空间的感知,甚至是改变我们与空间互动的方式。在台湾,许多公共空间的设计都融入了艺术的理念,比如一些车站、公园的设计,都会邀请艺术家参与。这些艺术作品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成为了空间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们共同构建了我们对于这个城市的整体感受。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分析工具,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理解,为什么有些公共艺术能够触动人心,而有些则显得格格不入。
评分《形体的象征与游离:空间创作论述——以公共艺术为例》这本书,真的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台湾城市空间和公共艺术的许多困惑。我一直觉得,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公共艺术,好像“漂亮”或者“有意义”,但具体“好在哪里”、“有什么意义”,却很难说清楚。作者提出的“形体的象征”和“游离”这两个概念,简直是点睛之笔。比如说,在台北的很多街头,你会看到一些以“台湾特色”为主题的雕塑,比如以原住民图腾为灵感,或者以在地物产为原型。这些“形体”很明显承载了“象征”的意义,它们试图传达一种身份认同、一种文化根源。但是,当这些雕塑被置于一个完全现代化的商业街区,它又会产生一种“游离”感。它既是历史的印记,又与当下环境产生了某种程度的张力。这种“游离”不是负面的,反而让作品有了更多元的解读空间。这本书让我明白了,一件成功的公共艺术,往往不是孤立存在的,它需要与它所处的“空间”进行对话,甚至是一种共生。作者的“空间创作论述”,让我看到了艺术家是如何通过对形体的塑造,对空间元素的运用,来引导观者进入一种特定的体验。在台湾,许多社区型的公共艺术项目,比如在眷村改造的艺术村,艺术家们深入社区,与居民互动,创作出充满在地情感的作品。这些作品不仅美化了环境,更重要的是,它们成为了社区居民共同的记忆和情感连接点,这种“象征”和“游离”的结合,让艺术真正融入了生活。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系统和深入的框架,去理解这些现象,并让我对未来的公共艺术创作充满了期待。
评分读完《形体的象征与游离:空间创作论述——以公共艺术为例》这本书,我感到自己仿佛走了一趟非常深刻的艺术与哲学之旅。作者在开篇就点出了“形体”作为艺术创作的基本元素,但又立刻引出了“象征”与“游离”的概念,这让我意识到,一件艺术作品的光鲜外表之下,其实蕴含着多重的意义和解读的可能性。尤其是在探讨“空间创作”时,作者并非简单地将艺术品放置于一个固定场所,而是强调了艺术品与空间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这种互动如何影响观者的感知和体验。在台湾,我们经常能在许多公共空间看到形形色色的艺术品,从早期的纪念碑式的雕塑,到近些年更具实验性和互动性的装置艺术。比如,在台北的一些公园里,你会看到孩子们在攀爬的艺术雕塑,它们不仅仅是静态的观赏对象,更是孩子们玩耍的空间;而在一些老街区,艺术家们将历史的元素融入现代的装置中,让古老的街区焕发新的生命力。作者对于“游离”的探讨,恰恰触及了这些艺术品在不同语境下的多重身份。一件作品,可能在创作之初有着特定的寓意,但一旦置于公共空间,它就会与周遭的环境、与每一位观者的经历产生新的联系,从而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游离”生命。这种“游离”并非失控,而是一种动态的生成,一种意义的不断被重新创造。这本书让我重新思考了“公共艺术”的定义,它不再仅仅是装饰,而是参与到城市叙事、社会对话、甚至是情感交流的重要媒介。对于我这样一位长期生活在台湾,对城市空间充满好奇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宝贵且独到的视角,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我们身边那些“看得见”与“看不见”的艺术力量。
评分这本书的题目《形体的象征与游离:空间创作论述——以公共艺术为例》就让我联想到了很多在台湾城市中看到的公共艺术。我尤其被“形体的象征”和“游离”这两个词所吸引。我一直觉得,一件艺术品,特别是公共艺术,它不仅仅是“好看”或者“有趣”,它背后一定承载着某种“象征”意义,可能是对历史的纪念,对社会的批判,或是对未来的展望。而“游离”则是一种更开放的解读,意味着艺术品可以脱离创作者的原意,在不同的空间、不同的时间,被观众赋予新的生命和意义。这让我想到,在台湾的很多老街区,艺术家们常常会在老建筑的外墙上创作壁画,这些壁画往往会融入当地的历史故事和生活场景,成为一种“活的”历史叙事。这些壁画的“形体”本身就充满了“象征”意义,它们讲述着过去的故事,也承载着社区的记忆。而当这些壁画与现代的城市景观融合在一起时,它们又会产生一种“游离”感,它们既是过去的痕迹,又是现在的一部分,与来往的行人、车辆产生了新的对话。作者关于“空间创作论述”的探讨,让我明白了艺术家是如何巧妙地利用“形体”来影响我们对空间的认知。在台湾,一些公共艺术项目,比如在海港边设置的巨大装置艺术,它们不仅仅是雕塑,更是成为了观景台、成为了地标,它们改变了人们与海港空间的互动方式。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系统性的框架,让我能够去审视这些现象,并对公共艺术在城市中的作用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形体的象征与游离:空间创作论述——以公共艺术为例》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生活中的城市空间。我一直觉得,我们身边的公共艺术,好像都有点“看不懂”,或者说,即使看得懂,也说不出它为什么能打动人。作者提出的“形体的象征”和“游离”这两个概念,简直是为我拨开了迷雾。我明白了,艺术品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的“形体”本身就带有“象征”意义,而当它被置于特定的“空间”中时,它又会产生“游离”,与周围环境产生新的联系,并被观众赋予新的解读。这让我想起台北一些由老旧工厂改造而成的艺术空间,那些工业遗迹的“形体”本身就带着历史的“象征”,但当艺术家在其中注入了现代的装置艺术,它们就产生了一种“游离”,新与旧、工业与艺术在这里奇妙地融合。作者在“空间创作论述”中的观点,更是让我看到了艺术家是如何有意识地利用“形体”来影响我们对空间的感知。在台湾,很多城市都有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公共艺术,比如以在地神话传说为灵感的雕塑,或者以当地特产为主题的装置艺术。这些作品的“形体”都带着浓厚的“象征”意义,而当它们被放置在城市广场、公园绿地时,又会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游离”的互动,成为了城市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分析框架,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理解,公共艺术是如何通过“形体”与“空间”的对话,来塑造我们对城市空间的认知和情感体验。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不只是一本关于“艺术”的书,更是一本关于“我们如何理解和创造空间”的书。作者通过《形体的象征与游离:空间创作论述——以公共艺术为例》这个题目,很巧妙地把一个看似抽象的哲学概念,落到了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容易感知到的公共艺术上。我记得在高雄驳二艺术特区,那些曾经的仓库被改造成了充满活力的艺术空间,里面陈列着各种各样的雕塑、装置和壁画。当我站在一尊巨大的抽象雕塑前,我常常会思考,这“形体”究竟象征着什么?是工业时代的辉煌,还是现代人的孤独?而当这件雕塑被置于一片开阔的港口空间,它又似乎变得“游离”了,它不再仅仅是雕塑本身,而是成为了海风、潮汐、远方船只的背景,与整个空间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作者对“空间创作”的论述,让我明白了艺术家是如何有意识地利用形体、材料、光影和尺度,去影响我们对空间的感知。在台湾,我们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台南的林百货,它本身就是一件历史建筑,但艺术家们在其中置入的现代艺术装置,又让它焕发了新的生命,形成了新旧交融的空间体验。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公共艺术不仅仅是“摆在那里”的物品,它是一种有目的的介入,一种对现有空间的再定义,一种对观者心理和情感的引导。作者对“象征”和“游离”的分析,帮助我理解了艺术品是如何在与空间互动中,产生更深层次的意义,并如何脱离原初语境,在新的环境中获得新的生命。这本书让我对台湾的城市空间和公共艺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激发了我进一步去探索和思考。
评分《形体的象征与游离:空间创作论述——以公共艺术为例》这本书,真的让我对“公共艺术”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以前总觉得,公共艺术就是放在公共场所的艺术品,但这本书让我明白,它其实更是一种“空间创作”。作者用“形体的象征”来解释艺术品本身所携带的意义,而“游离”则强调了艺术品在与不同空间互动后,所产生的新的、甚至意想不到的解读。这让我想起在台湾的许多海滨城市,常常会有一些与海洋相关的艺术装置,它们可能象征着渔业的兴盛,也可能是在唤醒人们对海洋保护的意识。这些“形体”都带着明确的“象征”,但当它们被置于辽阔的海边,伴随着海风、海浪,它们又似乎“游离”了,变得更加自由和富有想象力。这本书的“空间创作论述”部分,详细地探讨了艺术家是如何通过对形体、空间、光影、材料的运用,来引导我们的感知,并影响我们与空间的关系。在台湾,很多社区的公共艺术项目,都是与居民一起创作的,这些作品不仅仅是艺术品,更是成为了社区的凝聚力,成为了居民共同的身份认同。这种“象征”与“游离”的巧妙结合,让艺术真正走进了生活,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理论框架,让我能够去理解这些现象,并对台湾的公共艺术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评分这本书的题目《形体的象征与游离:空间创作论述——以公共艺术为例》非常引人入胜,它触及了我一直以来对公共艺术的疑问:为什么有些作品能让人产生共鸣,而有些却只是“摆设”?作者提出的“形体的象征”,让我开始思考艺术品本身所承载的意义,比如一件雕塑的材质、造型、颜色,都在诉说着某种故事或理念。而“游离”的概念则更进一步,它揭示了艺术品如何脱离其创作的最初语境,在与不同的空间、不同的观众互动中,获得新的生命和解读。这就像我在台南某个巷弄里看到的壁画,它可能描绘的是当地的历史人物,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但当它与古老的砖墙、绿色的藤蔓、偶尔经过的路人相结合时,它又变得“游离”了,成为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风景画,与观者的日常经验产生联系。作者在“空间创作论述”中的观点,让我看到了公共艺术不仅仅是“装饰”,更是“介入”和“改变”空间的一种方式。在台湾,许多公共空间的设计都融入了艺术元素,比如一些政府大楼、图书馆的设计,都会邀请艺术家创作大型的装置艺术,它们不仅仅提升了建筑的美感,更重要的是,它们营造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氛围,让人们在公共空间中感受到艺术的魅力。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分析工具,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公共艺术是如何通过“形体”的塑造,与“空间”进行对话,并最终触动观者的心灵。
评分读完《形体的象征与游离:空间创作论述——以公共艺术为例》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台湾城市的理解又上了一个层次。我一直认为,一座城市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它的建筑和街道,更在于那些隐藏在其中的艺术气息。作者提出的“形体的象征”概念,让我明白了艺术品是如何通过其自身的形态,来传递信息和情感的。比如,在台湾的一些公园里,你会看到一些动物造型的雕塑,它们可能是为了让孩子们更亲近自然,或者象征着某种生机勃勃的生命力。而“游离”则更进一步,它揭示了艺术品一旦脱离了创作的语境,就会与周围环境发生奇妙的化学反应,并产生新的意义。就像一个在艺术展上看到的抽象装置,当它被移植到一个开放的广场,它可能就会成为市民们休息的座椅,或者孩子们追逐嬉戏的背景。这种“游离”并不是一种失控,而是一种动态的生命力。作者在“空间创作论述”中的观点,尤其让我印象深刻。他强调了艺术品与空间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艺术家是如何通过对形体的塑造,来影响我们对空间的感知和体验。在台湾,很多城市改造项目都会引入公共艺术,比如在高铁站、捷运站,你会看到各种风格的艺术装置,它们不仅仅是为了美观,更是为了提升空间的品质,让人们在繁忙的旅途中感受到一丝艺术的慰藉。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分析工具,让我能够去理解这些艺术品是如何与我们日常的生活空间发生联系,并对台湾的城市美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