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使我们改变的并不是意志,而是爱的力量。
成长是一生的课题。艾瑞克森将人生分为八个阶段,每一阶段都有各自独特的发展任务及面临的危机。如果危机解决了,就能化为转机、促进成长,顺利进到下一个阶段。假若危机无法解除,将会阻碍往后的发展。
本书是以艾瑞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为架构,带领我们穿越生命的各个阶段,回顾成长过程中尘封的记忆。探究正面记忆能带来恩赐和力量,使我们运用这股正向的爱的力量,疗癒负面的记忆与创伤,心灵因而得以成长。
本书列举许多实例并结合作者的亲身经历,帮助你我实际面对成长过程中的所有问题,超越过去的伤害和阻碍,得到爱、救赎和自由。
玛窦神父和丹尼斯兄弟曾在医院服务,从事牧灵关怀工作并带领避静,有丰富的心灵医治经验。后来心理学家莎依拉加入,三人组成心灵医治团队,结合医学、心理学及灵修,助人透过信仰寻求身心灵的医治。他们三人曾前往五十多个国家带领避静、开设心灵治癒讲习课程;合作出版的书籍有二十余本,销售逾百万册,翻译超过二十种语言。
★ ★ 封面中间红色破损处为特殊设计★ ★
本书特色
★ 改变生命与疗癒创伤的必读指南!
★ 作者现身说法,论点清晰、实例丰富,读来倍感亲切。
作者简介
林玛窦(Matthew Linn)
耶稣会神父,1973年晋铎,隶属明尼苏达州的耶稣会团体。
林丹尼斯(Dennis Linn)
玛窦神父之胞弟。
莎依拉.法布里肯特(Sheila Fabricant)
心理学家,丹尼斯之妻;两夫妻育有一子,定居于科罗拉多州。
推荐文
耶稣为你启动了爱的循环
★ 这是一本行云流水、真诚风趣、充满洞见的心灵之书,不仅带来盼望,并为生命中出现裂缝、遗憾的人提供解药良方。
福特汽车有句广告词说:「我是作了爸爸之后,才知道怎么当爸爸的。」当年这句广告词曾流行一时,很多人都耳熟能详。但人生的真相却很可能是,很多人「就算当了爸爸,还是不知道该怎么样作爸爸。」
不只是爸爸,包括妈妈、祖父母、兄弟姊妹……人生里各式各样的角色身分与责任,包括家庭里的角色身分,往往并不是与生俱来就会的能力,即使诚心怀抱着爱,却甚至连学都不一定学得会、学得好。这也就是为什么家庭辅导学者约翰.布雷萧(John Bradshaw)要说《家庭会伤人》。家人天天相处,很多界线都不讲究、不清楚,人在家里也倾向放任而为,不假修饰地拿出真性情互动,因此家人间往往有很多赤裸裸、血淋淋的冲突。约翰.布雷萧在这本着作中,点出家庭中的阴暗角落,且提供多项检核表,供读者检视自己的家庭有哪些伤人以及自己受到的伤害之处。
家庭、尤其是父母对子女所可能形成的伤害,甚至让从事心理治疗三十多年的珍.赛佛(Jeanne Safer)写出《死亡的益处》这本书。她探索亲子关系中长期被忽视的伤害,让为人子女在父母过世时,除了哀恸,也有成长的可能。她从自己与母亲之间那几乎难以和解的关系中,理出母亲人生经历与性格的特质后说:「母亲自己从未被人稳妥地拥抱过,因此终其一生,她也无法稳妥地拥抱我。」
瞧,一个人并不会因为作了妈妈,就「自动」学会怎么样去作个好妈妈。然而,在「妈妈还不知道该怎么样作个妈妈」时,或许不知不觉中,伤害已经造成了,而且,这种类型的伤害力道往往持续一生之久。面对这种状况,解方有二,一是用弗洛姆的《爱的艺术》来提醒自己:「爱是一种能力,是一个成熟人格的完整呈现;爱,没有那么简单的。」我们的父母、家人,常常也并非完美的人,特别是,当我们随着年龄增长,慢慢经历了生命的起承转合、酸甜苦辣,了解到父母也有他们自己成长过程中的限制与受到的伤害,也有他们过不去的、甚至没有意识到的磨难。或许他们连对自己仁慈一点都做不到,何况是对子女有全然成熟的爱?所以,别期望太高了。
然而,我们人生的种种痛苦经历也是那么的真实、深沉啊,这又怎么去消化呢?好消息是我们除了体谅别人,可也有人「疼惜」我们呢,答案就在这本《心灵治癒生命的八个阶段》里头,或者,更正确一点说,答案就在耶稣的爱里头。
这本由三位作者合作完成的书,以信仰为核心,根据新精神分析学派医生艾瑞克森(Erik Erikson,1902-1994年)的人格发展理论,带领读者逐步完成心灵疗癒,并进而找到生命的能量与力量。艾瑞克森将人格发展的历程分成八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教育是否成功,都会影响一个人的人格发展。而本书也从这里找到改正与修复的契机:艾瑞克森的理论认为,人生在不同的阶段会发展出不同的能力,例如,婴儿借着与母亲的互动与否,对世界建立了基本信任或者不信任;青春期是自我认同与角色认同的混淆期;老年的发展会指向整合或者绝望等等,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任务。
不过,人格发展是个持续终身的行动,也因此成长是个终身进行的过程,这使得生命的导正与创伤的疗癒成为一个可能,因为人生不是单行道。也就是说,一个在婴儿期未曾接受过母亲亲密拥抱或者拥抱不足的婴儿,在他日后的人生阶段里,尽管可能因为这项早年的欠缺形成若干人格发展上的缺失,却并不表示他就只能这样一路「每下愈况」、「越演越烈」下去,为什么?因为艾瑞克森认为生命发展是个持续进行的过程,如果知道每个阶段的任务,人是有潜力可以学习的,借着弥补过往,人可以朝向健全;那么,要怎么做呢?本书就是为生命出现裂缝、遗憾、发展不足的人提供解药良方。
这本书除了建立在艾瑞克森的「人格发展是个持续整合的过程」理论之外,最重要的是以耶稣的爱作为人格修补的机制,关键在于人生在任何阶段都可以因为得到爱而成长。书中有许多动人的例子,说明一旦邀请耶稣的爱进入生命,无论是多么沉重的生命重担,都可以卸下;无论是多么沉痛的伤口,都可以弥合。但这本书并不是在抽象层次提供一种阿Q式的避秦后花园,让人躲进去暂时遗忘、麻痺一下受苦的心而已。由于写作这本书的三位作者都是非常有经验的谘商辅导人员,看过无数人生苦境难处,他们自己也经历了家庭与自我认同的种种风暴,因此他们的文字是有温度的,话语如同「落入凡间的精灵」,与世上千万揪心伤心的读者有着相同节奏的唿吸,这本书强烈地抓住了人们真实的感受。
三位作者在带领「治癒生命的八个阶段」避静(retreat)的过程中,亲眼见证当耶稣的爱进入一个人的生命之后,会带来如何巨大的翻转与改变,因此他们针对每个人格发展过程设计的祈祷方式与内容,就值得我们去了解。这些治癒祈祷曾帮助许多人打开捆锁几十年的心结、走出人生的死荫幽谷。
这些方法中,有些带有神祕性,如舌音祈祷(基督教称之为「方言祷告」,即在圣神充满时,祈祷者会以一般人听不懂的语言祈祷),但本书的内容绝大多数都不是那么宗教性,而有很多人格发展学、家庭教育学、精神分析、心理学、辅导学、发展社会学等的理论、思考与行动,也有很多很「实用」的方法。对非信徒而言,这本书的阅读门槛并不算太高,只要是看到「耶稣」与「祈祷」这两个词汇不会退避三舍的人,都可以一读,不会有太大的障碍。
例如作者建议内心受伤的人先试着回想一个自己被人爱着、关心着的正面画面,一个就好,也不用是太大、太重要的事,哪怕只是某个人生的小插曲都行。作者说,任何一个能够存活下来的生命,肯定都曾经经历过人间的爱,就算是一出生就被父母丢到孤儿院门口的人,也是如此;或许他的父母对他无情,但总有个善心的人收留、收容了他,否则他在婴儿时期早就饿死、冻死了。
想像正面的经验,然后再次渴望那爱的场景,在那里,耶稣将与你相遇。你明白,天主从未遗弃你不管。你了解,即使在母腹中你已受伤,例如,妈妈不想要你,或者父母感情不好,天天大吵大闹,你都把那样的压力和创伤一起吸入了生命。但耶稣曾派出天使在关键时刻拉你一把,而祂也都一直在等着你,要亲手将你拥入怀中;你不是无来由的受造,你自然也不会孤独地承受人生的一切。
最近有另外一支汽车广告也很动人:马自达汽车的广告「成为你想成为的爸爸」篇。广告讲的是一个男孩生命中的缺憾:修一从小,在棒球比赛的场合、在生活中,忙碌工作的父亲总是缺席,但在这种时刻,他却常常彷彿有一位在看台上为他加油的父亲陪伴;他钓鱼时,父亲也在旁边。
修一觉得很奇怪,究竟这个陪伴他的人是谁呢?当他长大后,他才了解,其实当年的那个人是他心中对「一个父亲该有的形象」的想像。在成长的过程中,他缺少了父亲的陪伴,因此深刻了解这份缺憾,也暗自在心底建构了一个理想父亲的形象,并且在他自己成为父亲后,确实地实践了心中的理想,成为一个陪伴孩子的爸爸。
这支广告非常打动人,因为很多人的生命中可能也会有这样的遭遇。例如,缺席的父亲、不称职的母亲、没有责任感的配偶、羞辱过你的老师……这些人让我们的人生充满了失落、痛苦甚至不幸。
人生的若干年里,有时甚至是几十个年头里,我们都走不出这种伤害。痛苦是难以比较的,我们无法全然地感受到他人的苦,因此也很难真正地安慰那些在成长过程中遭到忽视、伤害的人。而这个广告却让人看到另一种救赎的可能:「成为那个你觉得应该有那个样子的人」,这可能是痛苦的最好解药。
有些遗憾你已经改变不了了,对不起你的人走了、甚至死了,或者,他一生都不知道自己对你造成了多大的伤害。对这样的人,你能拿他怎么办呢?气他骂他恨他,他没感觉;打他虐他杀了他,改变不了过去已经发生过的事。满涨的负面情绪,赔上的只是你更多的人生。
他欠你的,你要不回来了,但你可以从自己开始书写另一个故事──如果你曾经有个「差劲的」老爸、老妈、老公、老婆、老师、朋友、长官,那么,你就让自己成为那个「不差劲的」老爸、老妈、老公、老婆、老师、朋友、长官。
这是一支疗癒系的广告,提醒着人们:人生的出路不在于追讨,而在于付出,因为付出会启动新的循环。而付出的动力来自什么地方呢?来自你终于找到自己也曾经得到爱的证据。《心灵治癒生命的八个阶段》是一本行云流水、真诚风趣、充满洞见的心灵之书,给每个在生命中被亏负或者亏负过人的人一个盼望:即使在你觉得自己已经不堪一击时,透过本书的帮助与提醒,你会知道自己的人生并不孤独;蓦然回首,耶稣在灯火阑珊处等待着你。
所以,人不是当了爸爸就能够懂得怎么作爸爸,人是因为被天父的爱找到,于是知道了要怎么样去爱。
最后提醒你,务必不要错过书末在拉文斯布吕克集中营发现的一篇祷词,这个集中营共有九万二千名妇女及儿童丧生。一名死去的儿童身旁有张包装纸,潦草的字迹写下这篇祷文:
「主,请□不单单记得怀着善意的男女,还有那些心怀恶念的人。但是不要只记住他们加在我们身上的痛苦;也请记得我们因受苦带来的果实──友谊、忠诚、谦虚、勇气,以及在这苦难中孕育的心灵。当他们面临审判时,愿在我们身上结出的果实能化为对他们的宽恕。」
读到这里,你的心一定被打开了,你也终于伸出双手,拥抱那些在你生命中刻下刻痕的人──终于,你完成了治癒心灵的八个阶段。你听见耶稣对你说:「起来,拿着你的床,行走吧」(若五8)。因为在患难的日子里,耶稣应允了你,祂搭救了你;祂为你,启动了爱的循环。
彭蕙仙(作家)
作者序
再大的创伤都能疗癒
有时我在杂货店,听到某个母亲大声斥责吵着要糖果的孩子时,我常暗想:「我希望妳的孩子长大后不会跟妳一样!」一次我佐证了这样的一幕,外祖母出现了,而且就和那母亲喝斥孩子时一样,用同样大的嗓门斥责那个母亲。我们往往发现,我们自己和父母及祖父母的行为如出一辙。不只是缺乏爱心的举止习惯,像是一再地大声斥责;而且还有更严重的催毁性的行为,像是性侵害。比如,康乃狄克州督察部发现81%的暴力性犯罪者曾在童年时被性侵,而且通常是亲人所为。四年前我们和琳达一起祈祷,她在童年时曾遭到一个亲戚性侵,她后来也骚扰稚龄的儿童。在琳达宽恕了这个亲戚,并且接受耶稣进入她童年时经历的伤害后,她不再有侵犯稚龄儿童的企图了。
这本书(也可用来作为课程)呈现了我们从琳达和其他人身上学到的治癒祈祷,以及从心理学家艾瑞克森(Erik Erikson)学到的人格的发展。我们应用了艾瑞克森的研究,因为他如我们一样相信:「几乎没有任何创伤不能在日后被治癒,而且大多都能完全防患于未然。」
导言
如果生命重新来过
如果生命重新来过,我会设法犯更多的错。我会放松身心……会比这一趟人生更多傻劲。我知道凡事不必太认真……不用那么讲究卫生。我要把握更多的机会。我会多爬山涉水,多凝视几次落日。我要多吃点冰淇淋,少吃点豆子。我会多面对一些实际的问题,少点想像的问题。
你瞧,许多人日复一日,时时刻刻活得既严肃又理智,我就是其中之一。哦,我曾有过许多剎那,如果再活一次,我会有更多的剎那。事实上,也不会有其他的。就只是剎那,一个剎那接着另一个剎那生活,而非这么多年来每天等候着明天度日。许多人若没有温度计、热水瓶、漱口水、雨衣和降落伞,就哪里也去不了。假如我再活一次,我会轻装简行……我会在初春赤着脚上路,深秋才停下脚步。我会多坐几次旋转木马,还要摘採更多的雏菊。
(摘自肯塔基一位八十五岁老妇人的访谈)
“心灵治癒”这四个字立刻抓住了我的目光。在现今这个充满压力的社会,谁不渴望心灵的宁静与疗愈呢?我常常感到自己被各种琐事缠身,内心的声音被外界的喧嚣淹没,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一种莫名的焦虑和疲惫。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盏明灯,照亮我内心的迷宫,帮助我找到走出困境的道路。它会不会提供一些具体的练习方法,比如冥想、正念,或者是一些心理调适的技巧?我尤其关心的是,这本书如何处理那些我们难以放下的过去,或者那些让我们耿耿于怀的遗憾。如果它能提供一些有效的途径,帮助我放下包袱,轻装前行,那对我来说将是莫大的帮助。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引领我深入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理解那些不为人知的伤痛,并且学会如何与自己和解。我很好奇作者的背景,是否本身就是一位资深的心理治疗师,或者是对生命有深刻体悟的人生导师?只有具备足够的专业性和人生阅历,才能写出真正触动人心的治愈之作。
评分“生命的八个阶段”,这个概念让我联想到童年、青少年、成年、中年、老年等等,但我想这本书描绘的“阶段”可能不仅仅是生理上的年龄划分,而是更侧重于心灵成长的不同里程碑。也许它会探讨我们如何在每个阶段建立自我认同,如何处理亲密关系,如何在事业上找到意义,以及如何面对衰老和死亡。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种成长的视角,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自己目前正处于人生的哪个阶段,并且知道在这个阶段最应该关注和学习的是什么。我很好奇它会不会讨论到“空巢期”、“退休后的心灵调适”或者“面对人生终点的哲学思考”等主题。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即使是看似艰难的时期,也蕴藏着成长的机会。如果它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规划人生的建议,或者帮助我调整对人生不同阶段的期待,那将非常有启发性。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让我很好奇,尤其是“生命的八个阶段”这个概念,听起来好像会引导我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旅程,从出生到死亡,是否有某些必然会经历的阶段,而这些阶段又会如何影响我们的心灵成长。我常常觉得人生就像一棵树,从萌芽、生长、结果到凋零,每个时期都有它独特的风景和挑战。这本书会不会就是一本关于人生不同阶段的心灵地图?如果真的是这样,我特别想知道它会如何描述我们从年轻时的迷茫与探索,到中年时的责任与担当,再到晚年时的平静与回顾。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在每个阶段保持内心宁静,或者如何应对人生低谷的智慧。毕竟,我们的人生并非一帆风顺,总会有起起落落。这本书如果能给我一些心灵上的慰藉,或者启发我找到在不同人生阶段更成熟、更具智慧的生活方式,那将是非常宝贵的。我很好奇作者会用什么样的视角来解读这八个阶段,是偏向哲学性的思考,还是更偏向心理学的分析?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具象的例子,让我更容易理解和代入,而不是一些空泛的理论。
评分我被这本书的书名所吸引,尤其是“心灵治愈”和“生命的八个阶段”这两个组合。这听起来像是一本能够引导我们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并在人生旅途中找到方向的书。我常常觉得,我们的人生就像一场漫长的探索之旅,充满了未知和挑战。有时我们会感到迷茫,有时我们会感到痛苦,有时我们也会收获喜悦和成长。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这些不同的经历都是生命的一部分,并且它们都能以某种方式治愈我们,让我们变得更强大、更成熟。我尤其好奇,书中会如何描绘“治愈”的过程?是顿悟式的、渐进式的,还是需要付出艰辛努力才能达到的?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应对人生中的重大转折点,比如失恋、失业、丧亲之痛,以及如何从中汲取力量,继续前行的智慧。这本书如果能够成为我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重要指引,那就太棒了。
评分“新译本”这个标记让我有些期待。这是否意味着原著的某些内容可能因为时代变迁而需要更新,或者是以一种更贴近现代读者的方式重新呈现?我猜想,这本“新译本”可能会在语言风格上更加现代化,更容易被我这个时代的读者所理解和接受。我常常会遇到一些经典著作,虽然内容深刻,但因为语言过于古老而显得有些晦涩。如果这本书能够巧妙地结合现代的语汇和表达方式,同时又不失原著的精神,那无疑会是一次成功的再创造。我希望它能在保持原著的深度和广度的同时,增加一些现代的案例分析,或者引用一些最新的心理学研究成果,让内容更加丰富和有说服力。同时,我也很好奇“新译本”是否在翻译的精准度上有了提升,或者是否加入了原著作者未曾提及的新见解。总而言之,我希望它能是一本既经典又现代,既有深度又不失可读性的心灵读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