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特色
1. 本书是海崃两岸社会学者密切合作的成果,除了任职于台湾各大学的 11 位社会学者之外,并敦请大陆着名高校 (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 的 5 位学者参加编写行列 (内详),以期能结合两岸学者的智慧和经验。
2. 有鑑于文化主题在当代社会的重要性,所谓当代社会的「文化转向」(cultural turn)。这个转向和当代社会的「消费转向」──从专注生产转向着重消费,以及「休闲转向」──从工作社会转向休闲社会相互平行。本书第二部分计 8 章探讨文化的方方面面,其中有专章分别探讨消费、休闲以及旅游等主题。
3. 近年环境危机、地球暖化、节能减碳以及永续发展等等问题困扰全球,社会学也应该尽一份力量来探讨这些问题。本书第四部分 4 章致力于探讨环境相关的问题,显示社会学在面对当前的环境危机上仍然是相干的、有效的。
4. 方法和理论都是社会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过这些主题对于初学者而言毕竟是比较抽象的,所以本书把这个主题摆在最后一部分,以符合循序渐进的学习原理。
5. 有鑑于多媒体的教学需求以及教师教学备课的辛劳,本书附赠由各章作者参与制作的教学光碟给教师,以利教学。
6. 每章首都有「内容提要」;每章尾都列有「重要名词」、「问题与讨论」、「推荐书目」、「参考书目」,以利学习。
作者简介(按姓氏笔划排序)
文 军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王 宁 中山大学 (广州) 社会学系教授
白小瑜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
李明政 东吴大学社会工作学系教授
林信华 佛光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孙治本 交通大学 (台湾) 通识教育中心副教授
张汉音 辅仁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郭台辉 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副教授
陈怡廷 东华大学国际企业学系助理教授
黄之栋 空中大学公共行政学系助理教授
叶肃科 东吴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齐 力 台北市立教育大学社会暨公共事务学系副教授
刘一龙 辅仁大学社会工作学系助理教授
蔡明哲 东吴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谢立中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第一章 导论 黄瑞祺
Part I 制 度
第二章 经济生活与工作变迁 林信华
第三章 政治制度与生活的变迁 林信华
第四章 家庭与婚姻 齐 力
第五章 教育社会学 张汉音
第六章 社会不平等 孙治本
第七章 宗教社会学 孙治本
第八章 医疗社会学 叶肃科
第九章 社会福利和社会工作 李明政
Part II 文 化
第 十 章 社会化 张汉音
第十一章 性别社会学 文 军
第十二章 身体社会学 文 军
第十三章 公民社会与多元文化 孙治本
第十四章 族群文化与生活 林信华
第十五章 消费与文化生产 孙治本
第十六章 休闲社会学 蔡明哲
第十七章 旅游社会学 王 宁
Part III 变 迁
第十八章 社会生活的秩序与变迁 林信华
第十九章 社会变迁和发展 白小瑜、谢立中
第二十章 现代性与全球化 黄瑞祺、黄之栋
第二十一章 都市化 白小瑜、谢立中
第二十二章 资讯与社会 陈怡廷、孙治本
第二十三章 人口与老年社会 刘一龙
第二十四章 社会运动 文 军
第二十五章 环境与永续发展 林信华
第二十六章 环境正义与社会建构 黄之栋
第二十七章 全球暖化与科学知识 黄之栋
第二十八章 风险社会与风险管理 黄之栋
Part V 方法与理论
第二十九章 社会学研究法 I:计量研究 齐 力
第三十 章 社会学研究法 II:质性研究 齐 力
第三十一章 社会学方法论 黄瑞祺
第三十二章 社会理论 黄瑞祺
第三十三章 后现代社会学 郭台辉
**《当代社会学》:一堂生动的公民教育课** 我一直认为,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是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公民的第一步。而《当代社会学》这本书,恰恰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学习平台。它没有给我灌输僵化的“标准答案”,而是教会我如何提出更深刻的问题,如何用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那些被广泛接受的观点。在阅读过程中,我反复被书中提及的社会不平等问题所触动,从阶层固化到性别歧视,再到种族问题,作者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并提供了丰富的实证研究作为支撑。这让我意识到,我们所享受的许多便利,可能都建立在某些群体被剥夺的基础上。这种认识,既让人感到沉重,也激发了我参与改变的愿望。书中对于社会运动的讨论,特别是对集体行动的理论解释,也让我对那些为争取权利而奋斗的人们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敬意。它让我看到,个体虽然渺小,但通过联合起来,是有可能改变现有社会格局的。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社会是什么,更是关于社会如何运作,以及我们作为个体,在其中能够扮演怎样的角色。它让我觉得,阅读这本书,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像是在接受一堂生动的公民教育课,让我对社会民主、权利与责任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评分**《当代社会学》:一本引人入胜的社会探索之旅** 我一直以为社会学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充满了各种晦涩难懂的术语和复杂的模型。直到我翻开了《当代社会学》,我才发现我错了,而且错得离谱。这本书简直就像是一场引人入胜的社会探索之旅,让我完全沉浸其中,欲罢不能。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生动活泼,他善于运用各种生动形象的比喻和故事,将复杂的社会学概念解释得通俗易懂。我尤其喜欢书中那些引用的案例,它们来源于现实生活,充满了戏剧性和趣味性,让我仿佛亲身经历了一场场社会事件。比如,在讲述“社会规范”的时候,作者通过描述一个陌生人违反了某些不成文的社交礼仪所引发的尴尬场面,就将社会规范的重要性解释得淋漓尽致。又比如,在探讨“社会角色”时,作者通过分析不同职业人群在工作和生活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让我们看到了社会角色对个体行为和心理的影响。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和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一起,深入探访社会这片奇妙的土地。我们看到了隐藏在街角巷尾的社会力量,我们听到了不同群体的心声,我们甚至还窥见了社会变迁的内在驱动力。这场探索之旅,不仅让我增长了见识,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我对社会学的浓厚兴趣,让我渴望继续深入了解这个迷人的学科。
评分**《当代社会学》:在日常的缝隙中捕捉宏大叙事** 读完《当代社会学》,我最大的感受是,那些曾经遥远、宏大的社会理论,原来就潜藏在我们最平凡的生活里。我常常觉得,社会学听起来很“大”,很“宏观”,离我的日常生活很远。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其实不然。它就像是一位敏锐的观察者,能从一杯咖啡的生产链条,到一次网络购物的选择,再到一次朋友间的闲聊,都能挖掘出背后深刻的社会学意义。例如,书中对“社会分层”的解释,不再是枯燥的图表和数据,而是通过对不同消费习惯、生活方式的描绘,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不同阶层之间存在的差异。又比如,关于“社会资本”的概念,它不是简单地讲人脉,而是深入分析了信任、互惠等关系如何在特定的社会网络中发挥作用,进而影响个体的机会和命运。这种从微观细节切入,最终回归宏观理解的方式,让我对社会运行的机制有了更直观、更具象的感受。我开始留意自己身边发生的种种现象,比如为什么某些话题在社交媒体上突然爆火,又或者为什么某个社区的居民在某个问题上表现出高度一致性。这些细微的观察,都与书中的理论形成了有趣的呼应,让我觉得生活本身就是一本社会学教科书。
评分**初读《当代社会学》:视野的拓展与思考的启蒙** 这本书的出现,着实让我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重新审视了那些习以为常的社会现象。我一直对周遭的世界充满好奇,但常常感到自己像是隔着一层薄雾,看不太真切。而《当代社会学》,就像是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用一种全新的视角,为我揭示了隐藏在日常生活表象之下的深层结构和复杂联系。书中对家庭、教育、宗教、媒体等基本社会制度的探讨,远非我过去那种零散的、感性的认识所能比拟。它让我明白,那些看似自然的社会秩序,其实是历史、文化、权力等多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理论,而是巧妙地将抽象的社会学概念,与我们触手可及的生活实例相结合,比如讨论消费主义对个人身份认同的影响,又或是分析社交媒体如何重塑人际关系。这种“理论落地”的做法,极大地降低了社会学研究的门槛,也让我这个社会学“小白”能够快速进入状态,获得一种豁然开朗的阅读体验。更重要的是,它不仅让我学会了“看见”社会,更启蒙了我“思考”社会。我开始反思自己为什么会那样想,那样做,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观念,是否也受到更广泛的社会力量的影响。这种自我审视,是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宝贵的财富。
评分**《当代社会学》:挑战固有认知,重塑世界观** 《当代社会学》这本书,绝对是那种能够颠覆你固有认知,重新塑造你世界观的书籍。我承认,在阅读之前,我对自己生活的社会有着一套相对固定和简单的理解,很多事情我都觉得理所当然。然而,这本书就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认知中的盲点和局限。它迫使我去质疑那些我曾经深信不疑的“事实”,去思考那些被认为是“正常”的社会现象背后可能存在的非正常原因。例如,书中关于“合法性”的讨论,让我意识到,很多权威和统治的合法性,并非天然存在,而是通过一定的社会过程被建构和维护的。这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所接触到的各种信息,不再轻易接受表面呈现的叙事。此外,书中对“文化相对主义”的介绍,也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它让我理解到,不同文化有其自身的逻辑和价值,不应该简单地用一套标准去评判。这对于一个长期生活在单一文化背景下的人来说,是一种非常深刻的冲击和启迪。我开始对世界保持一种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态度,也更加理解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异和冲突的根源。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次思维的“大扫除”,它清理了我脑海中积攒的陈旧观念,为我注入了全新的思考模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