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自倡议以来已有16年,其间发展影响社会甚鉅。本书是作者汇集1990至1995年有关教育改革与教育发展之研究心得,以「教育改革」、「学校领导」、「学校效能」、「师资培育」、「班级经营」、「教育发展」分篇论述之,就审视教改的历程,于今仍有相当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吴清山
现职:
台北市立教育大学教育行政与评鑑研究所教授
中华民国师范教育学会兼任理事
中华民国学校建筑研究学会兼任常务理事
学历:
国立高雄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学士
国立政治大学教育研究所硕士、博士
美国纽约大学水牛城校区博士后研究
经历:
高雄市三民国中教师
台北市政府教育局科员、秘书
台北市政府教育局长
台北市立师范学院主任秘书、初等教育学系主任、国民教育研究所所长
台北市立师范学院校长
教育部九年一贯工作小组委员
中华民国师范教育学会秘书长
中华民国学校建筑研究学会理事长
财团法人高等教育评鑑中心基金会执行长
专长:
教育行政
教育改革
教育法规
国民教育
师资培育
学校管理
再版序
作者序
壹、教育改革篇
一、当前教育改革的困境与策略
二、现实与理想之间——当前国小教育改革刍议
三、提昇教育品质的一股新动力——谈全面品质管理及其在教育上的应用
四、美国学校经营型态的新实验——谈「公设民营」的革新方式
五、美国九○年代教育改革的动向
贰、学校领导篇
六、人性化的学校行政领导
七、学校行政领导的新取向
八、Z理论在学校行政的应用
九、「国民小学校校长管理能力量表」编制报告
参、学校效能篇
十、增进教师效能,提昇学校效能
十一、学校环境与学校效能
十二、发展一所有效能的学校
肆、师资培育篇
十三、临床视导在教育实习上的应用
十四、教师生涯发展之探讨
十五、教而时学之,不亦说乎——建立教师终身学习的教育观
伍、班级经营篇
十六、提昇班级经营效能的有效途径
十七、有效的奖惩原则
十八、惩罚不是教育的万灵丹——如何使惩罚更具有教育意义
十九、从法律观点谈体罚
廿、慎防体罚的副作用
陆、教育发展篇
廿一、重塑学校文化提昇校园伦理
廿二、培育健全的下一代——谈国民教育「因材施教」之道
廿三、教育研究本土化的取向
廿四、教育革新本土化的理念、课题和方向
这本书的出现,恰逢我对于教育的宏观层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一直认为,一个国家的教育发展水平,是衡量其综合国力和未来潜力的重要指标。因此,当我看到《教育改革与教育发展》这本书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它或许能为我提供一个系统性的视角,来理解中国乃至世界教育改革的脉络和趋势。我尤其想知道,在历史的长河中,哪些教育改革曾经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当前的改革又面临着怎样的挑战和机遇。这本书是否能够帮助我梳理清楚这些复杂的逻辑关系,让我能够更理性地看待教育改革中的得失,并对未来的政策走向做出自己的判断。我也非常好奇,书中是否会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教育模式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拓宽我的视野,让我认识到教育发展的多样性和可能性。如果这本书能让我对“教育现代化”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了解它包含了哪些核心要素,以及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需要克服哪些障碍,那我将感到非常欣慰。
评分我当时抱着一种相当实用的心态去选择这本《教育改革与教育发展》的。我是一名在一线教学岗位上工作的教师,每天面对着形形色色的学生,处理着各种教学难题。我总觉得,理论与实践之间,总有一层隔阂,而我渴望能够找到一些真正能够指导我工作的、具有操作性的理论。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很有分量,我想象着它或许能够提供一些关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学生评价等方面的新思路。我尤其关心书中是否会探讨如何有效应对当前教育领域存在的一些普遍性问题,比如应试教育的压力,或者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困境。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一些启发,让我能够在教学实践中找到新的突破口,提升教学质量,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力。如果书中能给出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或者同行之间的经验交流,那就更好了。毕竟,在教育领域,分享和借鉴是非常宝贵的。我希望这本书不是一本空泛的理论大杂烩,而是能够真正地帮助到像我一样的基层教育工作者,让我们看到希望,找到方向。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带着一股沉甸甸的学术气息,当我拿到它的时候,就预感到这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啃的著作。然而,当我翻开目录,看到那些熟悉的,但又充满陌生感的专有名词时,心中涌起的是一种莫名的期待。我尤其对其中关于“教育公平”和“教育创新”的章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们生活在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似乎总是在追赶着时代的步伐,又似乎在引领着未来的方向。这本书是否能够为我解答这些疑惑,提供一些深刻的洞见,帮助我更清晰地认识当下的教育格局,并对未来的教育走向有所预判,这一点是我非常期待的。读完之后,我希望我能对“素质教育”这一概念有更深入的理解,不仅仅是停留在口号层面,而是能够看到其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以及它如何真正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我也想了解,在国家层面,有哪些具体的政策导向和战略规划,来推动教育的持续进步。这本书是否能为我打开一扇新的窗户,让我看到教育背后更宏大的图景,这一点至关重要。
评分我购买这本书,更多的是出于一种对社会现象的好奇。我一直觉得,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它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包括经济、文化、政治,甚至家庭结构。所以,我希望通过阅读《教育改革与教育发展》,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教育改革背后所蕴含的社会动因和目标。我想知道,在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对教育的需求是如何变化的,以及这些变化是如何驱动教育改革的。这本书是否能够帮助我理解,教育改革是如何与经济发展、社会转型等宏观议题相互交织的。我也很想了解,当下的教育改革,在促进社会公平、提升国家竞争力等方面,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如果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教育改革的案例研究,分析其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并从中提炼出一些普遍性的规律,那就更有价值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看到,教育改革是如何试图解决现实社会问题,并塑造未来社会面貌的。
评分我当时选择这本书,是因为它在书店里占据了一个相当显眼的位置,而且书名本身就透露着一种前沿性和重要性。我并不是一名教育领域的专业人士,但我对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议题都抱有浓厚的兴趣。我希望通过阅读《教育改革与教育发展》,能够对我们当下的教育现状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我尤其想知道,那些关于教育改革的讨论,在现实生活中是如何体现的,以及这些改革对我们的下一代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书中是否会探讨一些关于教育体制的深层问题,比如教育资源的分配,或者评价体系的合理性?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用一种比较通俗易懂的方式,向我解释清楚那些听起来复杂而又重要的教育概念。如果书中能够让我明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改革,改革的目标是什么,以及这些改革的最终愿景是什么,那我就觉得这本书读得非常有意义。我期待它能够让我对“教育”这个概念,有一个更立体、更深刻的认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