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讲解研究的过程与步骤,并在讲解过程中贴心的不断鼓励读者,建立研究初学者的信心,让他们理解,研究原来是一个严谨而有感情、有血有肉、有生命、有品位与风格、可以促进人类福祉的工作。本书作者在每一个章节,针对每一个研究步骤与方法娓娓道来的过程中,亦同时将上述研究的真正内涵发挥得淋漓尽致。读者无论是做为研究上的参考指南,或增进个人日常的思辩理解力,都可从中获得极大的助益。
作者简介
Wayne C. Booth(1921-2005)
曾是芝加哥大学的荣誉特聘教授,他的着作包括《小说的修辞学》(The Rhetoric of Fiction)及《就是爱上它:业余嗜好及其对手》(For the Love of It: Amateuring and Its Rivals)。
Gregory G. Colomb
目前是维吉亚大学的英国语言及文学教授,着有《图谋真理:文艺复兴时代讽刺史诗的诗学》(Designs on Truth: The Poetics of the Augustan Mock-Epic)等书。
Joseph M. Williams(1933-2008)
曾是芝加哥大学英国语言及文学系的荣誉教授,着作有《文体:迈向清晰与优雅》(Style: Lessons in Charity and Grace),以及与Colomb合着的《论辩的艺术》(The Craft of Argument)。
作者简介
陈美霞
现任成功大学公共卫生研究所教授、社团法人台湾公共卫生促进协会理事长。曾任美国芝加哥大学卫生行政研究中心暨研究所研究员及副教授,以及世界卫生组织(WHO)口腔卫生国际合作研究计画社会调查组主任。
徐毕卿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精神卫生博士,现任成功大学护理学系教授兼学务长。
许甘霖
英国Lancaster大学社会学博士,现任成功大学公共卫生研究所助理教授。
译者序
中译本序
原序
致谢辞
第一部分 研究、研究者,与读者
1以书面形式来思考:研究的用处,公众的及个人的
2与读者建立联系:(重新)创造你自己与读者
第二部分 提问题,找答案
3从题目到问题
4从问题到难题
5从难题到资料来源
6 使用资料来源
第三部分 提出宣称并加以支持
7 提出好的论证:概论
8 宣称
9 理由与证据
10 承认与回应
11 论据
第四部分 准备草稿、撰写草稿,以及修改
12 规画与撰写草稿
13 修改研究论文的组织架构与论证
14 导言与结论
15 以视觉方式传达证据
16 修改文体风格:把故事说清楚
第五部分 一些最后的省思
给教师的后记
附录:寻找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评註
索引
这本书我断断续续读了几个月,终于在今天合上了最后一页。老实说,最初被它的书名吸引,总觉得“研究”这个词离我有点远,但“艺术”二字又让我觉得它或许能带来一些新奇的视角。读完之后,我只能说,它确实颠覆了我对“研究”的刻板印象。它不是那种枯燥乏味的学术论文集,也不是一本告诉你如何写研究报告的工具书。相反,它更像是一场引导你进入思维殿堂的导览,让你看到研究背后那些闪闪发光的灵感、严谨的逻辑以及不懈的探索精神。作者用一种非常个人化的叙事方式,分享了他在不同领域研究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困惑,以及最终如何抽丝剥茧、找到答案的精彩历程。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好奇心”的部分,作者将其视为研究的原动力,并且深入剖析了如何保持和培养这份宝贵的品质。他举了许多生动的例子,比如某位科学家如何从日常生活中一个不起眼的现象中萌发研究的念头,最终改变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读到这里,我不禁反思自己的生活,有多少潜在的研究机会就隐藏在我们习以为常的视角之下,只是我们缺乏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通往更深层次思考的大门。
评分坦白说,起初我拿到《研究的艺术》时,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我之前读过不少关于学术研究方法的书籍,大多都显得过于理论化,让人望而生畏。然而,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并没有直接给你一个“研究公式”,而是通过讲述一个个真实的故事,让你在潜移默化中理解研究的精髓。他关于“失败是成功之母”的论述,让我深有体会。在科研的道路上,失败是常态,但关键在于我们如何从失败中汲取教训,重新站起来。作者分享了许多研究者在遭遇挫折时的心态调整和应对策略,这些都非常实用,也非常鼓舞人心。我尤其欣赏他对于“批判性思维”的阐述,他鼓励读者要敢于质疑,不盲从权威,独立思考。这一点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尤为重要。书中还提到了“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他认为孤立的研究往往难以产生突破性的进展,而与他人的思想碰撞,能够激发更多的灵感和可能性。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研究的意义,它不仅仅是获取知识的过程,更是一种提升自我、理解世界的修行。
评分阅读《研究的艺术》的过程,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时而幽默风趣,时而深沉哲思,总能恰到好处地抓住读者的注意力。作者在书中探讨了“如何构建研究框架”以及“如何找到研究的切入点”,这些内容对于任何想要深入探索某个领域的人来说,都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他并没有给出标准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去发现属于自己的研究路径。我特别喜欢他关于“直觉”与“理性”的辩论,他认为两者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研究的初期,直觉能够帮助我们捕捉到那些模糊的灵感,而在后续的深入探索中,理性则能够帮助我们检验和验证这些灵感。书中还穿插了许多作者个人的研究体验,这些真实的案例让整本书充满了生命力,也让我更加贴近研究的本质。它让我明白,研究并非遥不可及,而是蕴藏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和挖掘。这本书让我对“学习”这件事有了更深的理解,不再是单纯的知识输入,而是一种主动探索和创造的过程。
评分我是在朋友的推荐下读了《研究的艺术》,彼时我对“研究”这个词的概念还非常模糊,总觉得它与我相去甚远。但读完这本书,我才意识到,原来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在进行着某种形式的研究,只是我们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作者在书中用非常易懂的语言,阐述了许多关于“信息筛选”和“证据评估”的原则。他强调,在面对海量信息时,我们要学会辨别真伪,找到那些真正可靠的依据,这一点对于我们做出明智的决策至关重要。书中还讨论了“研究的伦理”问题,作者以审慎的态度,提醒我们在追求知识的同时,也要关注其可能带来的社会影响。这一点让我深感震撼,也让我对“研究”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维度。它不仅仅是关于“做什么”,更是关于“为什么做”以及“如何做好”。作者的文字有一种魔力,能够将那些看似复杂的概念,变得清晰明了。读这本书,我仿佛经历了一次思维的“重塑”,让我开始用一种更加审慎、更加开放的态度去面对未知。它让我看到了研究的广阔天地,也激发了我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
评分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接触到《研究的艺术》的,当时正值我职业生涯的一个瓶颈期,感觉自己陷入了思维的僵局,急需一些能够激发新思路的东西。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及时雨。它的叙述风格非常吸引人,不是那种冷冰冰的理论灌输,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和个人感悟。作者在书中探讨了许多关于“如何提问”的技巧,这一点对我触动很大。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难以深入,正是因为我们的问题不够精准,不够触及问题的本质。他通过一些历史上的伟大发现,展示了那些卓越的研究者是如何通过不断地追问“为什么”和“怎么样”,最终突破重重障碍,抵达真理的彼岸。书中还涉及到了“跨学科思考”的魅力,作者强调了不同知识体系之间的碰撞能够产生出意想不到的火花。这让我意识到,单一学科的视角往往是有限的,真正的创新往往发生在学科的交汇处。我开始尝试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融会贯通,应用到自己的工作实践中,确实看到了积极的变化。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研究”,它更是在教导我们如何更有效地去认知世界,如何更富有创造力地去解决问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