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深入淺齣的方式講解研究的過程與步驟,並在講解過程中貼心的不斷鼓勵讀者,建立研究初學者的信心,讓他們理解,研究原來是一個嚴謹而有感情、有血有肉、有生命、有品位與風格、可以促進人類福祉的工作。本書作者在每一個章節,針對每一個研究步驟與方法娓娓道來的過程中,亦同時將上述研究的真正內涵發揮得淋灕盡緻。讀者無論是做為研究上的參考指南,或增進個人日常的思辯理解力,都可從中獲得極大的助益。
作者簡介
Wayne C. Booth(1921-2005)
曾是芝加哥大學的榮譽特聘教授,他的著作包括《小說的修辭學》(The Rhetoric of Fiction)及《就是愛上它:業餘嗜好及其對手》(For the Love of It: Amateuring and Its Rivals)。
Gregory G. Colomb
目前是維吉亞大學的英國語言及文學教授,著有《圖謀真理:文藝復興時代諷刺史詩的詩學》(Designs on Truth: The Poetics of the Augustan Mock-Epic)等書。
Joseph M. Williams(1933-2008)
曾是芝加哥大學英國語言及文學係的榮譽教授,著作有《文體:邁嚮清晰與優雅》(Style: Lessons in Charity and Grace),以及與Colomb閤著的《論辯的藝術》(The Craft of Argument)。
作者簡介
陳美霞
現任成功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教授、社團法人颱灣公共衛生促進協會理事長。曾任美國芝加哥大學衛生行政研究中心暨研究所研究員及副教授,以及世界衛生組織(WHO)口腔衛生國際閤作研究計畫社會調查組主任。
徐畢卿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精神衛生博士,現任成功大學護理學係教授兼學務長。
許甘霖
英國Lancaster大學社會學博士,現任成功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助理教授。
譯者序
中譯本序
原序
緻謝辭
第一部分 研究、研究者,與讀者
1以書麵形式來思考:研究的用處,公眾的及個人的
2與讀者建立聯係:(重新)創造你自己與讀者
第二部分 提問題,找答案
3從題目到問題
4從問題到難題
5從難題到資料來源
6 使用資料來源
第三部分 提齣宣稱並加以支持
7 提齣好的論證:概論
8 宣稱
9 理由與證據
10 承認與迴應
11 論據
第四部分 準備草稿、撰寫草稿,以及修改
12 規畫與撰寫草稿
13 修改研究論文的組織架構與論證
14 導言與結論
15 以視覺方式傳達證據
16 修改文體風格:把故事說清楚
第五部分 一些最後的省思
給教師的後記
附錄:尋找資料來源
資料來源評註
索引
我是在朋友的推薦下讀瞭《研究的藝術》,彼時我對“研究”這個詞的概念還非常模糊,總覺得它與我相去甚遠。但讀完這本書,我纔意識到,原來我們每個人在生活中都在進行著某種形式的研究,隻是我們沒有意識到它的存在。作者在書中用非常易懂的語言,闡述瞭許多關於“信息篩選”和“證據評估”的原則。他強調,在麵對海量信息時,我們要學會辨彆真僞,找到那些真正可靠的依據,這一點對於我們做齣明智的決策至關重要。書中還討論瞭“研究的倫理”問題,作者以審慎的態度,提醒我們在追求知識的同時,也要關注其可能帶來的社會影響。這一點讓我深感震撼,也讓我對“研究”的理解上升到瞭一個更高的維度。它不僅僅是關於“做什麼”,更是關於“為什麼做”以及“如何做好”。作者的文字有一種魔力,能夠將那些看似復雜的概念,變得清晰明瞭。讀這本書,我仿佛經曆瞭一次思維的“重塑”,讓我開始用一種更加審慎、更加開放的態度去麵對未知。它讓我看到瞭研究的廣闊天地,也激發瞭我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心。
评分閱讀《研究的藝術》的過程,對我來說,更像是一次心靈的洗禮。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獨特,時而幽默風趣,時而深沉哲思,總能恰到好處地抓住讀者的注意力。作者在書中探討瞭“如何構建研究框架”以及“如何找到研究的切入點”,這些內容對於任何想要深入探索某個領域的人來說,都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他並沒有給齣標準答案,而是引導讀者去思考,去發現屬於自己的研究路徑。我特彆喜歡他關於“直覺”與“理性”的辯論,他認為兩者並非對立,而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在研究的初期,直覺能夠幫助我們捕捉到那些模糊的靈感,而在後續的深入探索中,理性則能夠幫助我們檢驗和驗證這些靈感。書中還穿插瞭許多作者個人的研究體驗,這些真實的案例讓整本書充滿瞭生命力,也讓我更加貼近研究的本質。它讓我明白,研究並非遙不可及,而是蘊藏在生活中的方方麵麵,等待著我們去發現和挖掘。這本書讓我對“學習”這件事有瞭更深的理解,不再是單純的知識輸入,而是一種主動探索和創造的過程。
评分我是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接觸到《研究的藝術》的,當時正值我職業生涯的一個瓶頸期,感覺自己陷入瞭思維的僵局,急需一些能夠激發新思路的東西。這本書的齣現,無疑是及時雨。它的敘述風格非常吸引人,不是那種冷冰冰的理論灌輸,而是充滿瞭人文關懷和個人感悟。作者在書中探討瞭許多關於“如何提問”的技巧,這一點對我觸動很大。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難以深入,正是因為我們的問題不夠精準,不夠觸及問題的本質。他通過一些曆史上的偉大發現,展示瞭那些卓越的研究者是如何通過不斷地追問“為什麼”和“怎麼樣”,最終突破重重障礙,抵達真理的彼岸。書中還涉及到瞭“跨學科思考”的魅力,作者強調瞭不同知識體係之間的碰撞能夠産生齣意想不到的火花。這讓我意識到,單一學科的視角往往是有限的,真正的創新往往發生在學科的交匯處。我開始嘗試將不同領域的知識融會貫通,應用到自己的工作實踐中,確實看到瞭積極的變化。這本書不僅僅是在講“研究”,它更是在教導我們如何更有效地去認知世界,如何更富有創造力地去解決問題。
评分這本書我斷斷續續讀瞭幾個月,終於在今天閤上瞭最後一頁。老實說,最初被它的書名吸引,總覺得“研究”這個詞離我有點遠,但“藝術”二字又讓我覺得它或許能帶來一些新奇的視角。讀完之後,我隻能說,它確實顛覆瞭我對“研究”的刻闆印象。它不是那種枯燥乏味的學術論文集,也不是一本告訴你如何寫研究報告的工具書。相反,它更像是一場引導你進入思維殿堂的導覽,讓你看到研究背後那些閃閃發光的靈感、嚴謹的邏輯以及不懈的探索精神。作者用一種非常個人化的敘事方式,分享瞭他在不同領域研究過程中遇到的挑戰、睏惑,以及最終如何抽絲剝繭、找到答案的精彩曆程。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好奇心”的部分,作者將其視為研究的原動力,並且深入剖析瞭如何保持和培養這份寶貴的品質。他舉瞭許多生動的例子,比如某位科學傢如何從日常生活中一個不起眼的現象中萌發研究的念頭,最終改變瞭我們對世界的認知。讀到這裏,我不禁反思自己的生活,有多少潛在的研究機會就隱藏在我們習以為常的視角之下,隻是我們缺乏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這本書就像一把鑰匙,為我打開瞭通往更深層次思考的大門。
评分坦白說,起初我拿到《研究的藝術》時,並沒有抱太大的期望。我之前讀過不少關於學術研究方法的書籍,大多都顯得過於理論化,讓人望而生畏。然而,這本書徹底改變瞭我的看法。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他並沒有直接給你一個“研究公式”,而是通過講述一個個真實的故事,讓你在潛移默化中理解研究的精髓。他關於“失敗是成功之母”的論述,讓我深有體會。在科研的道路上,失敗是常態,但關鍵在於我們如何從失敗中汲取教訓,重新站起來。作者分享瞭許多研究者在遭遇挫摺時的心態調整和應對策略,這些都非常實用,也非常鼓舞人心。我尤其欣賞他對於“批判性思維”的闡述,他鼓勵讀者要敢於質疑,不盲從權威,獨立思考。這一點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尤為重要。書中還提到瞭“閤作與交流”的重要性,他認為孤立的研究往往難以産生突破性的進展,而與他人的思想碰撞,能夠激發更多的靈感和可能性。這本書讓我重新認識瞭研究的意義,它不僅僅是獲取知識的過程,更是一種提升自我、理解世界的修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